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383章 ,徐凡面臨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3章 ,徐凡面臨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

第383章 ,徐凡面臨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7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_


字體:


這些士子在徐凡的指導下,恢復了信心,再次為自己的前途努力。

徐凡看著這些離開的年輕人,莫名有種熟悉感。

即便是現在的大漢,底層想要翻身都是難事了,而且會變得越來越難,在這些人身后的競爭者會越來越多,他們的素質會越來越高。這次的大分封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階級升遷的機會。

張良笑道:“有公子您的指點,想來這些士子以后會前程似錦。”

徐凡淡然道:“希望如此吧。”

而跟在徐凡一旁的叔孫通想了想道:“公子,某是不信商君那套的,但他有點還是說的不錯,一個國家讀書人還是要控制數量的不然與國不利,今天這些士子的困境是因為讀書太多造成的。”

徐凡似笑非笑的看著叔孫通。

叔孫通臉色一紅,他懂天子之意,他們儒家以有教無類,打破了知識在貴族之間流通的傳統,天下讀書人儒生也是最多的,現在叔孫通卻想要限制讀書人的數量。

但他還是解釋道:“某是認可有教無類的,但我等也要面對大漢的現實,任何事情都是過之而猶不及。5年前,我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能寫一篇500文章,懂得簡單算術的士子就可以成為漢吏。”

“而今年的科舉,報考的士子已經超過了3萬人,現在科舉考試的難度提升的非常快,士子不懂各家經典,不熟悉朝廷的政策和法律條文,不會高等算術都難以成為漢吏。

各家經典,政策和法律條文也就算了,一個百石小吏真需要懂高等算術?”

“即便難度提升的如此高,每年來長安城考,科舉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想到我大漢普及教育,等這批人成年之后,考科舉的人會越來越多。”

因為考科舉的人越來越多,而名額有限,現在大漢的科舉考試已經不是一場結束,而是三場考試,難度更是不斷提升,不斷淘汰,留下最后1000人。

大漢其他人對讀書人增加還沒有什么壓力,甚至樂意見到,認為這是文脈興盛是盛世表現之一。

但一直主持科舉的叔孫通卻感到壓力山大,每年涌入長安城的士子越來越多,尤其是大漢在天下普及教育,等這批人成長起來,每年考科舉的人會有多少?

10萬?50萬?還是百萬?

想到這么多的士子涌入長安城,最后九成九成為失敗者,要是有人引導這些人的憤怒,大漢的天下會爆炸的。

叔孫通萬萬沒想到,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會在大漢快速實現,并且會導致如此恐怖的危機,他已經有點不敢想象科舉制度的未來了!

叔孫通的話讓張良都冷汗直流,他還真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他都沒有想到大漢會由人才緊缺,快速過渡到人才過剩,大漢才開國幾年時間,他清晰記得當年大漢想要找一些識字的人才都很難找到。

張良馬上說道:“以后不能讓所有的士子都集中在長安城考科舉了,而是先在地方上進行初考,按照人口數量,每個郡個100士子名額,人口少的少個一點名額,人多的郡縣多個一些,再給天下諸侯一點名額,這樣來長安城考科舉的士子控制在1萬人上下。這樣既可以減緩矛盾,還可以減少長安城的壓力。”

叔孫通驚喜道:“張丞相不愧是智謀之士,此舉可以解決朝廷目前的困境。”

徐凡道:“為什么讀書之后就一定要成為漢吏,不能成為商賈,成為工匠,甚至農夫?

為什么大家一定覺定讀書人的地位就高貴,天下有10萬讀書人,這不算算錯。但有100萬,500萬,乃至千萬讀書人,都讀書就是百姓快速學會技能的工具。”

徐凡知道通過張良這樣的做法,的確可以減少大漢朝廷的壓力,應該是說把壓力從長安城轉移到整個天下,難以集中起來,這看上去解決的問題,實際問題還在。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即便沒有大力普及教育,但在底層想要改變階級地位的行動當中,他們還是要不斷提升科舉的難度,最多導致很多讀書人一輩子,窮首皓經。

但徐凡普及教育不是讓他們去窮首皓經的,而是為了發展工業化提供人才的,張良的這番做法完全不是他的本意。

張良無奈道:“大漢要真有千萬讀書人,公子您說的不能算錯,但轉變觀念需要時間,而現在,大漢的百姓就是認為讀書人高貴,就是認為讀書是為了成為漢吏。陛下,欲速則不達,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張良都有的慶幸了,好在朝廷來了一波大分封,上百諸侯,上千中小貴族會吸納上萬的士子,而后隨著這些諸侯建國,前幾年需要的人才是非常多的,極大緩解了大漢士子的就業市場,給朝廷爭取好幾年改革的時間。

徐凡被說的無言以對了,即便是后世主流還不是認為成為小吏更加穩定,每年報考的人都非常多,更不要說現在的大漢了,人家讀書就是奔著成為漢吏來的。

看向街道上三三兩兩走過的士子,內心有種操蛋的想法,他想要培養工業化人才,但他們卻想要成為漢吏,這天下還有比這更加操蛋的事情,偏偏這個事情還要快速解決,不然大漢新的矛盾又會爆發。

徐凡想了想道:“有此次事情之后,想來更多的士子為了提升自己會考入朝廷的各大學院深造,朝廷加大對各大學院的投入,讓他們多招收士子。”

但徐凡剛剛說完,他就一愣?

這個政策不就是后世的政策?

果然很多看上去有選擇的事情,其實是沒有選擇的。

回去之后,我就加快蒸汽機要加快進度,早日實現市場化。

而后加快產業升級,擴張國營的作坊,大量吸收這些人進入做法做管事。

最后來一次大破產,把這些人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徹底粉碎,徐凡在內心惡狠狠的想到。

當然徐凡只是這樣想,他不會真給自己找苦吃。

徐凡道:“朝廷還是要引導這些士子擇業,能提升糧食的產能,能發明便利的工具都是在為天下做事,不一定要全部為漢吏。”

叔孫通道:“公子所言有理,前兩年科舉的難度太低了,導致太多人覺得有機會考上漢吏了,朝廷以后會加大科舉的難度,讓大部分人知難而退。”

徐凡無語了,他是這個意思嗎!

是不是還要制定三年一科舉,每科只考個兩三百人,考中了就可以做官老爺。

就在徐凡為破除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苦惱的時候。

在他不遠的幾十里的北鄉,此時卻熱鬧非凡。

屯長李煒帶領北鄉幾十個青壯返回自己的家鄉,他們看著這已經收割完的土地,以前絲毫不在意,現在卻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有些近鄉情怯。

“屯長,不要站著了,走了”趙忠捅了捅他的腰。

他是匈奴人經歷太多這樣的事情了,生離死別都經歷好幾次這樣的事情了,他的感情已經麻木了,雖然他也高興回鄉,卻不會像李煒那樣多愁善感。

李煒有些憂郁道:“全鄉62人出征,某卻只帶回54人,某如何和那些戰死袍澤家眷交代。”

北鄉的士兵本就熟悉,參軍之后他們更是編練在一個屯當中,他們一起參軍,經歷了生離死別,他們的感情和關系都更加深厚,他此時都有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戰死袍澤的家眷了。

趙忠道:“只死八人,已經是前所未有的大勝仗了,上戰場誰都在拿命搏殺,徐磊他們是戰死沙場,死得其所,和屯長你有什么關系,更不要說他們還有朝廷的賞賜,每戶可以多5000畝草場,還有上萬錢的賞賜,有這些錢財他們的家人會過的很好,即便是長生天他們也會欣慰的。”

趙忠以前在匈奴的時候,戰死就戰死了,甚至他們僅有的一點家產和妻子都會被瓜分,哪里像大漢撫恤如此豐厚,有什么難以接受的。所以趙忠并不能理解李李煒他們此時的想法。

李煒聽到這話,內心好了一些。

大漢對戰死士兵的撫恤也是極其重視的,基本上就是徐凡了解后世撫恤制度化,戰死士兵家屬,在大漢內地有田地,大漠有草場,還有豐富的撫恤金,價值23匹馬,同時戰死士兵子嗣讀書讀書由朝廷全包,每年派人慰問和犒勞那些孤兒寡母,派遣漢吏給他們解決個人問題。

總之不會讓戰死士兵家屬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正是因為完善的撫恤制度,大漢士兵在戰場上才能沒有顧慮的為國征戰。同時也為大漢收割大批的民心。

當李煒這些人快走到北鄉的時候,他們就發現自己的親人在此匯集。

北鄉薔夫看到李煒他們大喜道:“人回來了,快把鼓敲起來。”

“咚咚咚!”

“鐺鐺鐺”

一陣歡快的鑼鼓聲音響起,北鄉父老歡聲雀躍的迎接自己的子弟回家。

那些沒有選上參軍的青壯,一個個用羨慕的目光看著李煒他他們,參軍之后他們的命運就和他們不同了,曾經與他一起嬉戲,游玩,侃大山的伙伴已經成為了另一個階級的人。

李煒激動大喊道:“各位鄉老,李煒帶著北鄉子弟兵回來了。”

趙忠他們也跟著大喊道:“我們回來了。”

李煒他們的父母妻兒沖出人群,包圍上他們。

“我兒哪里受傷了?”李煒的父親緊張檢查他的身體,生怕他身上有什么。

李煒笑道:“匈奴人的刀,還砍不死孩兒。”

受傷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他卻幸運的沒有缺胳膊少腿。

但其他人就沒有李煒那樣幸運了,北鄉士兵除了八個戰死,還有四個身體出現殘缺,他們的父母圍上來自然是一頓哭泣。即便有撫恤,但這個時代一個殘疾人生存還是極其艱難的。

薔夫大聲說道:“有朝廷的撫恤,還會給他們安排工作,一輩子吃上關家飯,你們哭什么,這是高興的事情。”

一個缺一只手的士兵扶起自己的母親道:“鄉薔夫說是不錯,孩兒以后就吃上官家飯了,不用擔心孩兒的生活。”

那些農戶也不敢此時掃了大家的興,只能收起眼淚。

北鄉薔夫帶領北鄉十幾個漢吏,還有北線有名望的人,牽出了幾十匹馬來到他們身邊道:“我大漢的有功之臣回鄉都會夸馬游街,讓所有人都知道你們的功績,來上馬。”

李煒愕然道:“這不好吧?”

薔夫笑道:“有什么不好,你們是功臣,回鄉就應該熱鬧,讓所有人都看到你們,來上馬。”

李煒等人只能上馬。

很快一隊長長的隊伍出現在北鄉之外。

前面是鑼鼓隊,一頓敲敲打打的引起所有人注意,而后北鄉薔夫大吼道:“我北鄉功臣回鄉了,他們擊破了匈奴人,是我大漢的功臣。”

而后鄉薔夫道:“你們殺了多少敵人?”

李煒道:“32個,不過俘虜了一個部落,抓了300多人。”

鄉薔夫馬上道:“本鄉的子弟擊潰了上千匈奴精銳,光俘虜就抓了300多。”

李煒愕然!

但薔夫卻不覺得有問題,俘虜都抓了300多了,擊潰上千人有問題嗎!

這個戰績被宣揚出去,一時間所有人都把歸來的士兵看成是英雄。

李煒等人成為了北鄉所有人羨慕的的對象。而李煒等人也如同踏上云端一般,他們這一輩子就沒有被這么多人矚目過,這種感覺真好。

隨著大漢的士兵不斷被遣散歸鄉,像北鄉這樣的事情,不斷在整個大漢北方發生,河北之地好像進入了屬于他們的節日一般。

到處都是迎接功臣的隊伍,鄉村擺滿酒席,歡迎他們從戰場歸家。

大漢八年,十月十九日。

平虜堡,北鄉治所。

薔夫伍印召集了所有歸鄉的士兵。

他笑呵呵道:“現在說一下朝廷對你們的安排,李煒和趙忠你們被朝廷征召為郎官,伱們明年一月去長安城軍官學院報道,你們算是賺到了,出來之后就是我大漢的軍官了,以后飛黃騰達可不要忘記某。”

李煒和趙忠兩人被伍印這番話震驚的半天回不過神來。

其他士兵也羨慕的看著二人,他們算是魚躍龍門了,以后他們的家族就晉升為士大夫家族。

為什么大漢招募士兵,每次百姓都踴躍參軍,因為投入產出比極高,那些投軍的漢軍士兵,有極大比例實行階級的躍遷,從庶民之家,變成士大夫家族,參軍是最高效的道路,而且這條道路還一直被證明是有效的。

而后伍印看向幾個殘疾的士兵道:“你們被朝廷安排進平虜堡紡織廠了,以后你們就吃上官家飯,成為城里人。收入比我們這些種田放牧可高多了。”

幾個殘疾的士兵臉上終于露出笑容了,他們最擔心的問題解決了。

而后伍印看向所有人拿出一張文件道:“還有你們的賞賜,因為數量太大,朝廷很難一次性拿出來,所以朝廷有一個政策,分五年給你們,你們每晚拿一年,就可以多得2成的賞賜,第五年給你們就相當于給你們兩倍的賞賜,有沒有想報名的?”

這些所有士兵遲疑起來了,他們擔心朝廷會克扣他們的賞金,畢竟五年后的事情誰說的準。

一個士兵想了想道:“某就想要今年獲得,能不能行?”

伍印道:“當然可以了。”

說完他又找了一份文件道:“這里有朝廷囤積的貨物,你們看看有沒有自己需要的,某和你們讀一下。”

“載重馬車3000錢一輛,棉衣,棉鞋,棉毛三件套千錢,牛2000錢一頭,馬3000錢一匹,羊150錢一只。”

“怎么會如此便宜,薔夫你沒有念錯吧?”伍印念的這些貨物,普遍便宜了五成到三成,就不怪這些士兵不相信了。

伍印笑道:“這種事情我怎么敢念錯?到時候難道要某來給你們補差價。”

“載重馬車就是我們去漠北運糧的馬車?”

“當然了,朝廷為了這次漠北大戰,整整制造了6萬輛這種載重馬車,現在不打仗了,天子想著惠及你們這些士兵,以一半的價格賣給你們。還有其他的棉衣棉布等貨物,這本是為大戰準備的,但提前順利了,天子就作為賞賜你們的貨物,并且還降低了價格。”

“某要一輛載重馬車,余下的賞賜全部要棉衣。”一個士兵說道。

徐凡雖然打半價,辦一輛載重馬車,這兩三年前的價格還是三四萬錢,所以對這些士兵而言,這價格不是便宜的一半,而是只有原本的十分之一,同時現在是市面上一件新式棉衣的價格要5000錢。

這就相當于后世的農民能用拖拉機的價格買到一輛家用車,用100元買了一件正版lv,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如何選擇了。

但伍印沒好氣道:“想什么好事,載重車和棉衣一人只有一輛和一件,其他袍澤也要購買。”

“那某就要一些布匹,正好拿著車子運到中原去販賣。”

“某也要載重馬車,棉衣,獨輪車可以多要一些?”

“這個倒沒有限制。糧食你們不要嗎?一石只要五十錢。”

“薔夫,某不是傻子,仗都打完了,這糧食的價格也要降。”

熱門、、、、、、、、、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