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368章 ,戰爭經濟與大漢強大的手工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68章 ,戰爭經濟與大漢強大的手工業

第368章 ,戰爭經濟與大漢強大的手工業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30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54分鐘前作者:小兵王2



韓信他們看完火炮和迫擊炮的演示后表示,他們更加需要輕便威力大的迫擊炮。

韓信更是說道:“火炮的重量還是太大了,難以跟著騎兵后面戰斗,在大漠追擊匈奴人的時候更是累贅。

至于火炮破陣的能力,我軍的重騎兵和鐵甲騎兵都可以做到,火炮的價值不大,相對于而言一匹馬就可以拉走的迫擊炮,更加適合漠北大戰。”

徐凡只能加大對迫擊炮的生產了。

五月八日

徐凡帶領韓信三人來到長安城軌道馬車廠場。

而后韓信等人就看到了極其震撼的一幕,一個馬車的底盤,在一條流水線上緩慢移動,而工匠們這忙碌的把一個個馬車零件安裝上去。

不到半炷香時間,一輛輜重馬車就出現在他們眼前,對韓信他們而言,這幕已經和神話傳說沒有多大區別了。

韓信三人對視一眼,這才多久沒有回長安,長安城居然出現人才大的變化。

徐凡道:“現在九原郡,雁門郡加起來有2200輛輜重車,而想要承擔10萬騎兵在漠北的消耗,輜重馬車就少不了,朝廷計算需要3萬輛輜重車,才能維持大軍在漠北的糧食供應。”

為此朝廷已在天下的馬車坊訂購輜重車,光長安軌道馬車廠就定了6000輛輜重車。八月之前,會全部送到北方。”

“長安的輜重車,會先裝上軌道車輪,押送物資去九原郡,到了九原郡才會更換普通的車輪,這樣可以節省巨大的運費開支。”

徐凡現在有點慶幸自己弄出長安軌道馬車廠了,同時把流水線生產馬車的方式推廣出去,導致大漢的馬車生產效率十幾倍提升。

沒有這些流水線馬車廠,3萬輛輜重車的需求,大漢幾乎不可能做到,那只能征調民間的輜重馬車,這要把北方的各種車輛掃蕩一空才能滿足軍事需求。

這樣的做的確是滿足了軍事需求,但這些馬車可是大漢內部的紅細胞,沒有這些經濟就堵塞了,這對民間經濟的傷害是極大的。

不說整個大漢的經濟會受到重傷,剛剛有點起色的河北之地必定會受到重創。

想要打一場漠北大戰,花的錢真是夸張的要老命了,糧食,布匹,食鹽,朝廷的錢糧如流水般嘩嘩的流出去。

4月,大漢朝廷為了購買各種戰略物資,花了20萬金。

5月,剛剛開始就已經花了5萬斤金。

大漢朝廷在花錢如流水的同時,從天空俯視大地,就可以看到一條條馬車長龍,由關中,河洛,河北之地,向著大漢的邊郡前進。各種軍事物資堆滿了邊塞的各個糧倉。

戰爭經濟讓整個大漢處于前所未有的經濟熱潮當中,甚至連河北中原之地的糧食價格也破天荒地提升到每石五十錢。

大漢的朝廷雖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河洛河北之地的農戶,大漢的作坊主,卻是第一次感受到戰爭經濟的熱潮。

他們第一次發現戰爭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沉重的負擔,反而給他們帶來了財富,這是極其違反他們的三觀的。

但在這股經濟熱潮當中,所有人都在努力發財,根本沒有幾個能察覺到這一點。

當然大漢百姓沒有感受戰爭的壓力,大漢朝廷的壓力卻極其大,把幾千萬石的糧食和其他物資運輸到大漢的邊上,這事情對大漢朝廷來說,算不上太難的事情,就是花費的錢財太多了。

真正困難的反而是,把幾百萬石的糧食運輸到大漠去,這是要老命的事情,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困難。

把幾千萬石的糧食囤積在邊上,封建王朝咬咬牙還能做到,但在運輸幾百萬石糧食到3000里外的大漠,對很多封建王朝來說,舍命都做不到這里,即便是大漢朝廷想做到這點也是很艱難。

徐凡都有點佩服能做到這一點的武帝了。

十萬騎兵去漠北,光士兵每個月消耗的糧草就超過了20萬石,戰馬一般吃的比人多6倍,十萬匹戰馬就是120萬石糧食,不要說大漠不缺牧草,打仗的時候,哪里有時間給戰馬割牧草,更不要說戰爭時期,戰馬的消耗本就大,短時間給人吃草都不會有事,但給馬吃草,它馬上死給你看。

所以漢軍去了大漠每個月要消耗的糧草就超過了140萬石。

而這些糧食要從大漢邊境運輸大概三千里抵達前線。

大漢的一輛輜重車進行了鋼鐵化改造,車輪上用了圓柱軸承,對重點部位進行了鋼鐵化改造,大漢的輜重車極限載重30石(1800斤)。

這是有史以來最大最重的輜重車,但即便是這么大的輜重車,3萬輛輜重車一趟只能運輸90萬石糧食,所以大漢的每輛輜重車要在一個月內走兩趟,才能滿足前線的軍需要求。

大漢有徐凡這個外掛,都很難把糧食運輸到3000里之外的漠北前線。

真很難想象武帝是如何維持漠北的十萬大軍的。

好吧,徐凡也知道,史記上記載的清清楚楚,武帝用鹽鐵官營,白鹿幣,高緡令收刮天下的錢財,大漢的各個階級都受到了武帝的殘酷盤剝,大漢的六十年的積累,在這場大戰當中消耗一空。

為此太史公專門記載了一篇酷吏傳,講述這些酷吏是如何盤剝天下,武帝一朝酷吏,抵得上后世所有酷吏之和了。

季心他記得以前一輛輜重車價格在兩萬錢以上,眼前的自動車比他們以前的自動車更大更堅固,想來價格不會太低,想來5——6萬錢都有可能。

他擔憂道:“輜重車價格不菲,朝廷一次性訂購如此多的輜重車,朝廷的錢財充裕嗎?”

徐凡笑道:“你這就不知道大工業生產的能力,現在的輜重車雖然運載量更大,質量也更好,但價格卻變得更加便宜,這輛輜重車的成本沒有你想象當中的兩三萬,甚至都沒有破萬,成本價只有5000多,朝廷用6000錢購買,他們還有點賺。”

“6000錢?”韓信等人紛紛不可置信道。

6000錢的車,在他們的印象中只就是那種兩輪的牛車。

這些堅固又美觀的輜重馬車,怎么看都不止6000錢!

徐凡道:“就是6000錢,半炷香時間做出一輛馬車,和花半年時間坐一輛馬車出來,價格當然不一樣。”

“所以你們不用擔心輜重車耗費的太大,3萬輛輜重車也不過是2萬金而已。”

“價格怎么可能會如此低?”呂臣喃喃自語道。

這個價格已經有點擊碎了他的三觀。他在呂國坐的兩輪馬車也要3萬,就這也不比大漢的牛車精美多少,但這是自己家工匠制造出來的馬車,忍著顛簸也要使用。

徐凡笑道:“這就是標準化帶來的效益,流水線能幾十倍的提升產能,你們都知道。”

呂臣等人紛紛點頭,這點他們還是知道的,大漢最先進的流水線就是長箭生產線,直接把長箭的價格打到原本的十分之一。

其他的勢力在戰爭當中臨陣三箭都舍不得射,而漢軍一方卻常常是箭如暴雨,射的暴秦的軍隊不敢抬頭。

大漢剛剛成立的時候,能保持強大的戰斗力,這些廉價的長箭是最大的功臣。

徐凡道:“制造馬車也和制造常見差不多,只要把馬車的零件標準化,剩下的就是快速組裝的問題了,而且因為零件標準化了,生產的價格反而更加低廉。”

“所以才有你們現在看到的,生產快速且價格低廉的輜重車。”

說起來大漢的馬車行業,被這一波軍工訂單給救活了,徐凡零件版標準化,流水線生產交到給其他的馬車廠。

大漢馬車生產的效率頓時提升了十幾倍,如此狂飆的馬車生產率,導致了大漢的馬車市場快速飽和,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想要爭奪市場,現在的商人和2000年后的商人做出的選擇是一樣,那就是打殘酷的價格戰,打死一批同行,他們就可以獨霸市場。

于是為了生存下來,大漢大大小小的馬場各顯神通,小的馬車場,生產一些大馬車廠看不上的獨輪車,牛車板車,甚至還有不少腦子靈活的老板,開辟了新的藍海市場,生產兒童車,玩具戰車。

大漢統一天下已經有5年之久,中原也享受了5年的和平時期,和平的環境,充足的糧食,賺錢容易的就業市場,讓聽一下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希望,幾乎每個家庭都在這兩年生了兩三個小孩,他們生得起也養得起,這就導致了各郡縣人口暴漲。

第1批嬰兒潮已經有五六歲了,他們成長的環境好,均田又創造了一批中產階級,他們有錢,舍得給自己的小孩花錢。

于是長安城的街道,經常看到小孩騎一輛兒童車,或者是十幾個小孩用他們的玩具戰車,組成一個戰車方隊,玩一場戰爭游戲。

小車廠可以另辟蹊徑,甚至改行,大車場那只能將殘酷的價格戰打底。

從標準化生產在大漢普及開始,整個大漢的載重馬車的均價從兩萬錢,快速跌落到只有1萬錢上下。

而生產力最發達的關中河洛地區,載重馬車的價格甚至跌破了1萬。

如此殘酷的價格戰,讓大漢的馬車作坊倒了一大半,很多地方的郡縣已經沒有馬車作坊了。

當然,這也帶來一個巨大的好處,因為載重馬車的價格減了一大半,市場也增加了兩倍。

只是這一點增長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力增加的速度,本來他們還要繼續打價格戰的。

但朝廷的3萬輛輜重車訂單下來,后續的訂單還有3萬。這筆龐大的訂單上是讓天下的馬車作坊,暫時喘了一口氣。

而后徐凡又帶他們去看了軍糧生產車間,用白糖,食鹽,奶酪,炒熟的面粉,食用油,花生,總之是各種高糖高熱量的食物,炒熟之后壓縮成塊。

“這是朝廷給你們準備的備用軍糧,在斷糧的時候可以暫時吃一些。”

韓信拿起一塊像磚頭一樣的餅干,咬了一口,而后兩眼放光道:“要是士兵都能出這樣的食物,我軍的戰斗力還能提高五成。”

季心和呂臣也紛紛拿起一塊餅干,咬下一個缺口。

“這是朝廷弄的新美味嗎?也太奢侈了!某在這里嘗出來了白糖,花生,奶酪的味道。”

這幾樣東西就沒有一樣便宜,不怪呂臣說太奢侈。

徐凡無奈道:“每個士兵帶4斤這樣的餅干,以做備用,只有在斷糧的時候,或者是在開戰之前補充體力吃。”

說句實在話,徐凡更想用這些壓縮餅干作為軍糧運輸到前線去,就憑這個能量密度,能減少一半的糧草消耗。

最開始開發這種壓縮餅干,徐凡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的,但很可惜這樣的想法破滅了,因為他的大漢太窮了,根本養不起幾十萬吃壓縮餅干的士兵,一斤重的壓縮餅干價格超過了二十錢,看上去好好像不貴,但在中原卻足夠買大半石的糧食。

士兵吃個幾斤大漢還能承受得住,但真當口糧來吃,即便是有外掛的,大漢也得吃得破產。

最后徐帆帶領三人來到了一家成衣廠,這是大漢專門給士兵制作軍衣的工廠。

這個時代是沒有什么成衣廠的,因為沒有需求,窮人買布交給自己的老婆來制作衣服,稍微富裕一點的,則找裁縫制作衣服,貴族只干脆養一個會制作衣服的師傅。

大漢軍方卻不愿意,每個士兵從里到外,春夏秋冬,四季常服,加起來有十幾套,與大漢軍方的人數,這些衣服光靠裁縫手工縫制,既沒有這個時間,也沒這個效率,大漢朝廷也付不起如此高昂的裁縫費。

于是這間成一場孕育而生,里面有上百女工,需要制作的衣服也會分割成,最后她們按照流水作業的方法縫制成衣,這樣的成衣作坊大漢有5家,關中的這一家是最大的,每年能生產30萬件各種衣物。

徐帆拿出一件綠色的衣服,讓韓信穿上,頭上套上一頂帽子,腳下穿著一件棉鞋。

沒多久,韓信就汗流浹背了。

“這是棉布做的?”季心和呂臣驚訝的摸著棉衣道。

要知道棉布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價格也極其高昂,最開始價比黃金,這兩年雖然也降了點價,但每匹棉布的價格也超過了5000錢。

徐凡道:“這是棉帽軍大衣棉鞋,以后就是我大漢軍隊的冬季三件套,朝廷將會準備了12萬套棉衣,運輸到前線,你們記住,下雪之后,就把這些棉衣發給軍中的士兵,同時準備撤軍,找不到匈奴人的主力,那就以保存自己士兵性命為主。”

“朝廷這花費了多少錢?某感覺100萬金已經不夠用了?”季心感嘆道。

天子愛兵如子,那是一點沒變,只是這也未免太奢侈了,這棉衣三件套賣到外面,價格萬錢只怕也有人買,天子卻制作了12萬套,只為了給士兵保暖。

徐凡道:“棉衣的價格沒伱們想的那么貴,都是朝廷自己種的,只是物以稀為貴而已,一套這樣的棉衣,三件套成本也就上千錢。”

徐凡的大漢雖然還處于封建王朝時期,但已經有不少科技樹突破了手工業的束縛,像馬車行業,布匹行,鋼鐵行業,更不要說糧食種植行業這一項大漢的長處(封建時代的外國佬種糧食真不行,他們的豐收比我們這邊絕產還要差,也就是弄來的土豆才勉強追上來,最后靠著工業革命才超越了我們。)

此時的大漢不少行業以科技水平來說,已經進入了第1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水平,也就是差一架蒸汽機。

就是靠著發達的手工業,大漢的各項戰備物資,花費的錢財遠遠低于其他的封建王朝,這才導致徐帆能把更多的錢花在士兵本身身上,而不是消耗在龐大且無用的物流運輸體系上。

“朕帶你們前線將領來看這些,就是想告訴你們,朝廷對這場大戰做了充足的準備,不需要你們弄險,更不能肆無忌憚的浪費士兵的生命,這次打不下漠北,下次再打就是,朕這個天子,別的本事不大,但弄錢的本事還是可以的。”

“諾!”

對于漢軍士兵的戰斗力,徐凡是不會擔心,全套的鐵甲,充足的后勤,有經驗豐富的主將,完善的軍事制度。

對武器裝備還處于青銅時代的匈奴人,政治軍事還處于部落聯盟階段的匈奴人,根本沒辦法和大漢比。

徐凡最擔心的反而是,韓信他們不抓住冒頓誓不回,大量的士兵沒有倒在戰場,反而倒在寒風當中。

歷史上的漠北大戰,衛青等人正面戰死的士兵只有1萬人上,但因為其他原因損耗的士兵卻高達四五萬,史料記載的不清不楚,徐凡自然也很難了解其中的內幕。

但根據現在戰爭的情況來判斷,衛青他們歸來的時候已經是寒冬時節,漢軍的冬衣準備不充分,大量的士兵倒在了勝利之后。

這樣的事情,徐凡可不想再重復。

(本章完)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