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第457章 總有一套架構適合大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7章 總有一套架構適合大漢

第457章 總有一套架構適合大漢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8日  作者:畫凌煙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畫凌煙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戰爭年代,需要強權站出來集中資源對外作戰。

和平年代,卻更需要把權力下放下去,給民間更多發揮空間。

一個真正富裕的社會,是依靠整個社會發展起來的。

給民間機會,給民間時間。

劉禪懂,諸葛亮也懂了。

相信這個年代的很多人都懂。

畢竟時代進入三國時期,皇權還沒有開始集中。

皇權真正開始集中,是丞相消失,三省六部,群相議政。

但即便大唐的群相議政,大唐的權力架構依然是多點分布的。

就說大唐每年財政收入相當一部分留抵在地方,供地方使用。

再說大唐宰相人事任免權極大。

最后還有地方刺史依然有一部分兵權。

武備制造和練兵,大唐各州都有。

例如清河就號稱大唐北庫。

這些都是地方勢力強大的表現,也算是大唐皇權尚未完成集中的表現。

皇權集中從大唐起步,但成熟于大宋,完善于大明,極致于韃清。

到了大宋,每年財政收入,地方是不允許留的,全部運往京師。

地方也不能掌管禁軍,廂軍都是以工代賑的工人。

所以大唐的安史之亂,各地能快速組建對抗。

大宋一到靖康年間,金軍擊破邊軍后,大宋瞬間有天塌地陷之勢。

大明就更不必說。

此時是三國時代,三國時代是東漢覆滅后的一個混亂時期。

東漢是世家豪強崛起的年代。

而世家豪強崛起之前,是諸侯國林立的時代。

諸侯國在地方上的權力還在世家豪強之上,諸侯國有獨立的司法、軍隊、財政、行政和人事權。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最后絕了諸侯國,地方權力短時間內出現真空,漢武帝才有機會把自己的影響力伸展到大漢的每一個角落。

可時代在發展,諸侯國瓦解,地方名士隨著財富和名望積累,家族在地方越來越大,終于在西漢后期出現世家豪強。

從此,中國政治進入到皇權和世家豪強共生的年代,也就是東漢到大唐這段歷史。

而處于世家勢力空前強大的三國時期,劉禪的腦海中是沒有皇權能裁奪一切這個概念的。

就說三省六部,這是典型的拆分丞相權力的機構。

自從有了三省,再也沒有一個人能開府治事,不會再出現霍光、曹操、諸葛亮這樣的權臣。

劉禪更不會有御史和諫院嚴格監督宰相的概念,更別說財政全收京師。

他自然能很容易接受李衡的這套說法。

他唯一在意的是,劉家的皇帝,是不是還會像后漢晚期那樣,被隨意廢除。

而李衡也告訴他,丞相的權力也被切割了。

“那若軍隊謀反呢?”劉禪終于還是問出了最后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有些敏感,尤其是在這個關鍵時間點上。

益州和李衡的關系并不像和諸葛亮的關系那樣。

益州和李衡之間的合作,更像是單純的利益合作,缺乏了情感的沉淀。

而按照君主時代的權力分布來看,李衡已經是嚴重的尾大不掉。

益州知道,李衡也知道。

大家心照不宣。

之所以還沒有正式發文調李衡回京師,也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還沒有滅。

外部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是將調兵權收歸朝廷;二是兵將分離,折沖校尉與領兵打仗的主將隸屬不同司署。戰時臨時委派將領。”

這其實將軍權一分為三。

調兵權、練兵權和統兵權分開。

這是大唐時期典型的府兵制下的軍政結構。

它既保證了朝廷能掌控軍隊,同時也限制了將領對軍隊的影響。

“那邊疆常駐將領呢?”

“邊疆常駐將領采取輪值。”

“輪值?”

“五年一換,換人由大將軍府提報名單,憲司審批。”

這個答案,劉禪總算是滿意的。

如果由憲司審批,那大將軍府對軍隊人事任免受到制衡,歷任大將軍就無法肆無忌憚隨意安插自己的親信。

憲司這個體系,就不僅能監督丞相府的行政頒布,也能監督軍隊。

當然,憲司有監察權而無執行權。

“若正在戰時該如何?”

“戰時若將領任期到,大將軍府提前提報。”

“憲司審批?”

“是的。”

“那朕這個皇帝豈不是無所事事了?”

“陛下垂拱而治,何須親力親為。”

劉禪想了想,這也是個選擇。

按照李衡的那套權力理論,將權力分割到各個部門,責任也就分擔到了各個部門。

最后出問題,那絕對不是皇帝的問題了。

“大將軍的想法,朕都知道了。”

李衡道:“臣愚見。”

“不,大將軍說得都對。”劉禪負手而立,抬頭看著遠處的朝霞。

他的臉上難得出現一絲寂落。

“漢室衰微之后,諸侯紛亂而起,天下苦戰爭久矣。”劉禪道,“皇帝若為所欲為,即便天下統一,百姓也苦不堪言。諸侯若能輕易操起倒戈,則戰亂不止。”

“大將軍將我這個皇帝、朝臣,以及地方權貴都限制住了,層層設限,極大的遏制住了動亂的來源。”

李衡內心震驚,他沒想到劉禪居然能說出這番話來。

也許是劉禪自己想到的,也許是諸葛亮提前跟他說了。

但無論是不是諸葛亮為他分析過,他能坦然的接受,就說明他的確算得上一個開明的人了。

或者說,算得上一個權力私欲不重的人。

其實對付二代的守成之君來說,最擔心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雄心。

雄心和才能是否匹配,千古以來都是大難題。

才能哪怕有,在雄心勃勃的情況下,把大好局面搞砸的也比比皆是。

因為事物的發展,它是不隨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不是主導者。

即便是皇帝,也無法言出法隨地讓每一個人吃飽飯。

他只能集結大臣,根據實際情況商定最恰當的國策來推盡量讓一些人家里有一口余糧。

從文景之治到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三個時代,四位皇帝,其實都推行的是黃老治國的小政府。

尤其是李世民,三令五申限制官僚對地方的干涉,盡量不讓官員與民爭利。

李世民到李隆基這百年,大唐連鹽這一塊巨大的利潤,都直接給到民間。

直到后來唐肅宗李亨時期,第五琦推行榷鹽法,大唐才開始壟斷鹽。


上一章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