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去安排。”杜預道。
便在這時,李衡接到通報,諸葛融前來求見。
杜預看了一眼李衡,道:“恐怕叔長已經聽說。”
“讓他進來。”
諸葛融大步走進來,他的眉頭皺得很緊,臉上的悲傷難以掩飾。
“大將軍!我父親他……”
“節哀順變。”
李衡淡淡說了一句。
其實按照正史,諸葛瑾應該在延熙四年的北伐中就病死了。
也就是去年。
可能是因為李衡的到來,孫吳北伐變少,諸葛瑾也沒有那么勞累。
至于這一次諸葛瑾在建業去逝,與其說是受到輿論壓力死去,不如說是原本就已經病重將逝。
只不過那些輿論,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連李衡也沒有料到,建業的輿論爆發后,第一個被輿論壓死的竟然是諸葛瑾。
“大將軍!我有一個問題要問您!”
“你問。”
“我父親是誰害死的?”
“孫弘指責他是我安插在建業的細作。”李衡平靜地說道,“這是建業魯王和太子政權,孫弘是魯王的人,你的父親支持太子,你的兄長也支持太子孫和,孫弘想利用私通我這一點,來打壓政敵。”
“我的父親沒有與您聯絡。”
“我知道,他沒有。”
“他也沒有與我聯絡,這幾年,我們已經斷絕了書信。”諸葛融神色悲傷,從語氣能聽出來,他在極力壓制自己痛苦的情緒。
李衡沉默。
“我知道從去年開始,他其實已經病倒在床,他卻還堅持去見孫權,向孫權提出政見,他不該如此。他應該好好歇息的。”
李衡感慨道:“在他最落魄的時候,孫權收留了他,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也算對得起孫權了。”
沉默片刻,諸葛融說道:“大將軍何日滅吳呢?”
“叔長因何問此事?”
“我已經好幾年沒有見到他,現在連最后一面也不能見到,我想去建業看看他,坐在他的陵前跟他說說話。”
李衡和杜預都沉默下來。
過了一會兒,李衡才說道:“很快就會對吳國發兵,但目前最重要的恐怕還有一事,這件事需要叔長協助。”
“何事?”
“你的兄長諸葛元遜,他現在的處境非常危險,聽說他在皖口?”
“是的,我來見大將軍也是因為此事,請大將軍務必立刻派人去找他,接他過來,我已經寫好書信。”
“那就太好了,我也正有此意。”
那諸葛恪可是吳國歷史上北伐的頭號強硬分子,從小就是神童,智商和情商都是雙絕。
唯一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
這可能是天才的通病。
李衡在讀史的時候,對諸葛恪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他并不擔心無法駕馭諸葛恪。
李衡本身不屬于天才類型的,他屬于成長型人格。
他的前世,小時候甚至顯得笨笨的,但他這個人意志力非常強,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一樣。
意志力強伴隨著行動力強,讓他在大學畢業后出社會,做了很多事,也摔倒了很多次。
他從不通人際關系,不懂事務運作,到一點點積累,慢慢地去思考,去總結,后來也有一些自己的成就。
這種成長型人格最大的優點就是在人生道路上能夠不斷調整自我,認識自我。
這反倒能和諸葛恪那種天才型互補。
此時在皖口的諸葛恪,與李衡同一天收到消息。
諸葛恪得知自己的父親在建業的輿論攻擊下逝世,心中憤怒,但他卻并未立刻提兵回建業,或者表現得憤怒又沮喪。
而是給孫權奏疏一封,在奏疏中,他提到自己的父親是病逝的,與此次建業的風波并無關系。
其次,他向孫權表達自己是有罪的,父親既然病逝,希望孫權能召自己回建業,自己一定配合廷尉調查。
有什么罪責,自己都愿意一并承擔。
給孫權寫完信后,諸葛恪又召集了自己的手下,公開表達了目前局勢的嚴重性,也承認自己將會回到建業去接受調查。
但是,當天晚上,諸葛恪就命心腹開始細軟。
諸葛恪收拾細軟的第二日,也就是十月十七日,孫權的信急匆匆送到了皖口。
孫權在信中聲淚俱下地表達了對諸葛瑾之死的痛惜,并且回憶了君臣二人的往昔。
然后,贊揚了諸葛恪的才能。
最后,表達了目前對諸葛恪的賞識,希望他立刻回到建業,繼承他父親的大將軍一職。
諸葛恪又轉身對手下們說了陛下發來昭命,讓自己回京。
然后他準備了一番。
到十月十八日傍晚,諸葛恪以回京的名義,準備逃走。
在他剛準備離開的時候,手下突然來報:“外面有人自稱是魏國的商人,說有買賣要見您。”
諸葛恪暗叫倒霉,怎么這個時候魏國商人來了。
吳魏聯盟,互通商貿,這是上下都知道的。
諸葛恪只要延遲一日再走。
張昌帶著魏國官方的文牒,進入諸葛恪的牙門。
“在下張昌。”
“何事,說吧。”
張昌呈遞上一封書信,諸葛恪打開一看,頓時面色微微一變,卻不動聲色:“貨品在何處?”
“尚在船上。”
“有多少?”
“絲綢一千匹,精鹽一千斤,糧食三千斤。”
“這長江上可是有賊匪的,你如此大膽,敢運輸貨品?”
張昌笑道:“在下熟悉長江沿線,運一些貨還是沒問題的。”
諸葛恪道:“現在天色已晚,明日再卸貨。”
“喏。”
當晚,諸葛恪便收拾了一番,跟著張昌跑了。
可能你有疑惑,諸葛恪這就相信張昌了?
諸葛恪是認識自己親弟弟的筆跡的。
而且孫權的政治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對他的手段也已經很明確,說好聽的話騙他回去。
端不至于再派一個商人來試探自己。
皖口的吳軍并不知道諸葛恪已經走了。
和諸葛恪一起走的只有他的幾個親信。
十月十九日午時以后,諸葛恪在江陵渡口下船,前來迎接他的是他的弟弟諸葛融,還有荊州刺史杜預。
“兄長!”再一次見到諸葛恪,諸葛融喜不自禁。
“叔長!”
兄弟二人見面后,除了歡喜,然后便是悲痛哭泣。
杜預道:“令尊已故,請節哀順變。”
諸葛恪道:“多謝杜君救命之恩。”
這一刻,歷史上的兩位天才在此相遇。
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但因為李衡的出現,他們卻成了一條戰線上的戰友。
“元遜言重了,大將軍還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