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第198章 曹魏君臣的狂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8章 曹魏君臣的狂歡

第198章 曹魏君臣的狂歡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1日  作者:畫凌煙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畫凌煙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_

字體:

“劉卿此話怎講?”曹叡問道。

“孫吳最強大的是水師,水師星羅棋布在長江以南,以此防備王師南下,但吳賊不善野戰,所以數次北上皆無功而返,益州最擅長的是弩兵,弩兵以野戰為最,只是昔年諸葛孔明兵力寡而糧草薄,是以每每匆匆北上又倉皇退兵。”

劉放說著,其他大臣仔細聽著,不由得點頭贊同。

“若是孫吳取了益州,得益州之兵馬,恰好補齊了孫吳不善野戰的缺點,孫權必然在益州尋找良將,以練江東之兵,這對于我們后患無窮。”

曹叡被劉放這么一提醒,不由得也點頭。

孫吳這么多年能據守江南之地,用的就是水師和江南的湖泊河流之屏障。

益州兵的強悍,曹睿也是深有體會的,那是諸葛孔明親自訓練出來的。

連大魏最能打的司馬仲達也吃盡了苦頭。

“此言差矣。”

說話的是高堂隆。

“陛下,如今益州之兵十有八九皆在關中,孫權就算取了益州,還能得到什么呢?”高堂隆說道,“孫權取益州而諸葛孔明若要回援成都,已經來不及,臣斗膽猜測,他只能以漢中為后盾,南拒吳兵,繼續坐鎮關中,但失去益州的支持,諸葛孔明必敗無疑,孔明一旦敗,朝廷復關中,王師長驅直入,南去漢中,益州也只是囊中之物了!”

曹叡卻沒有表態,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劉放這兩年做益州的紙張買賣賺了不少錢,他自然是不希望益州易主的,這牽涉到個人利益。

但高堂隆卻在與益州的紙張買賣中少有獲利,自然不在意益州的死活。

這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

而對于曹睿來說,無論孫權是否得到益州,他自己都無法短時間內收回益州。

他很清晰現在的目標:驅逐關中的諸葛亮。

“仲達。”曹叡喚道。

“臣在。”

“你有何高見?”

“臣以為高升平所言極是。”司馬懿說道,“孫權取益州,卻非完整的益州,只要朝廷能擊敗諸葛孔明,從孫權手中拿回益州,就簡單多了,我們沒有必要阻止孫權取益州,甚至必要的時候,要幫孫權取得益州。”

“陳司空呢?”曹叡又問道。

陳群道:“臣附議。”

曹叡的目光又落到司徒董昭身上,董昭說道:“臣附議。”

三國局勢相互制衡的經典在于誰輸幫誰。

這個邏輯很簡單,如果讓其中一方吞并另一方,其中一方必然壯大,形成更大的威脅。

本質上來說,三國之所以叫鼎力,是三家根據局勢,達成的一種潛在的共識。

至于諸葛亮北伐,假設三家中最強大的是孫吳,諸葛亮未必會盯著曹魏不放,甚至可能會派使者北上聯盟曹魏。

關于曹魏篡漢,那是為了北伐的政治口號。

諸葛亮這種人,怎么會理不清楚客觀事實和政治口號的區別呢?

劉放卻說道:“陛下,我軍主力亦在關中,若是孫權取了益州,必再行東南之亂,屆時國朝有倒懸之危!”

“劉常侍又言重了!”高堂隆說道,“區區一個孔明,難道真的動了我大魏舉國之力?”

不等劉放反駁,高堂隆繼續說道:“自關中生變以來,朝廷未曾調度襄陽之兵,亦未動揚州之防,倒是孫權北上過一次,在陛下的親征之下,倉皇撤退,足見揚州防務之固,縱使孫權取了益州,野心膨脹發兵北上,又能如何?”

“我剛才已經說了,孫權得了益州弩兵,實力必然大增!”劉放顯然不打算妥協。

益州現在的紙張買賣給老子賺得盆滿缽滿,你們這些狗日的就是看不慣,就是想把利益給瓜分了。

而且幾個月前和孫權談紙張買賣,這些人一個比一個興奮。

無非就是利益的問題!

“孫權縱使得了益州部分弩兵,也需要時間調度到江東,更需要時間與江東兵馬融合,這段時間,我們可先敗孔明,取漢中,益州唾手可得也!”

“此言……”

劉放想反駁,高堂隆卻不給他機會,而是說道:“得益州后,朝廷可在江州造船而練水師,沿長江東下,虎吞南郡,兵臨武昌!以西、北之兵懾武昌而震江左!”

高堂隆所說的西、北之兵是指奪了南郡,在南郡設立陣地,武昌以北還有以襄陽、江夏為縱深的南部都督區。

這兩個地方能對武昌形成夾擊之勢。

至于高堂隆所說的從益州東下,這個戰略是否可行?

高度可行!

西晉滅吳,就在益州修建了大量戰船。

到了北宋末年,金軍滅宋的戰略就討論過是打西路還是打東路。

打東路的邏輯是大宋江南是賦稅之地,占領江南,趙構就沒錢了,基本上完蛋。

打西路的理由是攻占關中后,南下益州,從益州東進取荊湖而入江東。

等到蒙古打南宋的時候,也是取巴蜀,在巴蜀造船,順江東下。

為此南宋還在白帝城附近的河道打下鐵樁,防止蒙古東進。

為什么會有取益州而東出的這種邏輯?

21世紀的人可能很難理解。

因為在古代,造橋技術很不成熟,長江對于古代大軍來說就是天塹。

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百人,過江都不是難事。

但是古代南征,動則數萬大軍,甚至數十萬大軍。

這一點曹丞相就很有發言權。

數萬或者數十萬大軍想要過長江,是一門技術活。

對方只需要在長江提前布下密集的崗哨,便能趁敵人渡江之時,精準打擊。

這個邏輯和長城是一樣的。

除非北方是以泰山壓頂之勢南下,南方已經沒辦法反抗。

例如楊廣滅陳,趙匡胤滅南唐等等。

若是南方政權稍微有點實力,北方是很難攻破的。

于是從益州順江而下,是被歷代的不少強勢政權所采用。

曹魏多次南征都失敗了。

最典型的是曹丕剛繼位不久,夷陵之戰剛結束,季漢虛弱到極點,曹魏完全不必擔心西線,于是壓了全國一半的兵力三路伐吳。

結果被打崩了。

高堂隆說完后,大殿內陷入一片死寂。

他一下子就說到了曹叡的心坎兒上去了。

曹叡這個人,少有大志,繼位之后表現不俗,軍事上有曹操之才。

三國局勢進入到這一步,季漢主力云集關中,孫吳終于發兵西進,這預示著益州已經在崩潰的邊緣。

只要吳軍渡過白帝城防線,益州幾乎如同一塊砧板上的肉。

至于白帝城防線?

很難攻破!

但此一時彼一時,吳軍完全不必攻破。

既然益州空虛,繞過白帝城防線,直接殺到江州,再云集大軍兵臨成都,不就行了?

曹叡激動歸激動,他還是問了司馬懿:“仲達以為如何?”

司馬懿說道:“臣以為,可遣使去見諸葛孔明。”

熱門、、、、、、、、、


上一章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