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第229章 益州將進入大唐的狂暴模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最新章節列表 >> 第229章 益州將進入大唐的狂暴模式?

第229章 益州將進入大唐的狂暴模式?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1日  作者:畫凌煙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畫凌煙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_

字體:

擺下晚宴后,眾人推杯換盞。

“來來來,大將軍,末將敬您一杯!”姜維端起酒杯走了過來,“上一次,多虧了大將軍送來的三百副步人甲!”

“不不,都是衛將軍指揮有度,將士們悍不畏死,某不過是盡了一份綿薄之力。”

姜維問道:“說起那步人甲,大將軍可還能提供更多?”

他這話一出,孟琰、張翼、馬岱等人的耳朵都豎起來了。

明顯都對步人甲很感興趣。

李衡看了一眼諸葛亮,諸葛亮笑道:“自然是有更多,但這種甲胄制造工藝極高,需要時間,諸位不必擔心。”

費祎拿起酒杯笑道:“說那么多作甚,今晚只管喝酒!”

“對對,喝酒!”

等都喝多了。

姜維拉著李衡在一邊聊了許久,兩人有說有笑。

孟琰和馬岱也時不時過去敬酒,連張翼也和李衡聊了好一些,唯有楊儀板著臉坐在那里,像李衡欠了他錢沒還一樣。

諸葛亮愛喝酒,今晚又特別高興,多喝了一些。

等酒宴結束之后,眾人紛紛散去。

李衡道:“丞相,我也先告辭,您好好歇息,明日我再來。”

“濟安。”諸葛亮喚道。

“丞相,有何事?”

“陪我出去走一走。”

李衡頓了一下,說道:“好。”

兩人走出去,來到五丈原的邊緣,俯瞰著北面的渭河。

此時正是初夏,夜空繁星如塵,夏風夾雜著草木的清香,輕撫著諸葛亮斑白的雙鬢。

“濟安。”

“丞相,我在。”

“現在的局勢,已經像你當初跟我說的那樣了。”諸葛亮的目光落到了陳倉新城的方向。

他記得三年前的一個晚上,他去陳倉縣城看到水力紡織機后,找李衡單獨聊過。

正是那一次,李衡提出了“疲魏”之策和奇襲荊州之策。

現在“疲魏”之策正在一步步往前推進了,第二次關中之戰后,曹魏在陳倉戰線損失了不少精銳,洛陽已經發布了新一輪的征兵。

并且進一步開始加稅。

隴右與西平郡之間的自貿邑也已經穩定下來,曹爽成為了西線新鹽貿易最大的受益者。

短時間內,隴右也將進入一個穩定期。

“我想聽一聽你下一步打算如何走。”

“接連數次的數百,魏主應該會對內部進行一些整頓了,并且會重新重用司馬懿。”李衡說道,“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獲得了一些階段性的勝利,但如果短時間內要擊敗魏軍,奪取長安,依然不現實,但我們內部有一部分人因為勝利,而蒙蔽了雙眼,變得更加激進,這是不可取的。”

諸葛亮點了點頭,顯然他完全認可李衡的說法。

尤其是魏延,雖然現在在隴右,但已經數次寫信來表示要領兵東進圍攻長安。

實際上不僅僅是魏延,連姜維都認為現在是大舉東進的好機會。

如果僅僅只是從關中戰局來看,現在東進確實有機會。

但萬物都是相輔相成,事物的發展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季漢利用扎硬寨的戰術,在關中站穩了腳跟,又利用磚墻堆砌技術搶占了陳倉的戰略點。

曹魏卻學到了造磚的技術,也開始在關中扎硬寨,并且投入海量的資源。

這大大增加了長安一帶的整體防御,給野戰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東進的難度自然大大增加。

所以,從全局來看,現在東進,其實是一步險棋。

而且危險系數極高。

“關中的局面,我會把控住。”諸葛亮說道,“我想聽聽你在信中所說的均田制和府兵制,以及對荊州的打算。”

如果說當初諸葛亮聽李衡提到“扎硬寨、疲魏”的策略,是半信半疑地去嘗試,那么現在聽到均田制和府兵制,諸葛亮是震驚的。

所謂的“扎硬寨、疲魏”之策,都只是軍事上的戰略和戰術。

而均田制和府兵制,卻是國家級別的大戰略,是對一個國家的基礎制度的改造。

如果說太府寺的建立改造的是季漢上層的利益分配,那么均田制和府兵制則是改造基層利益的分配。

一個國家的基層永遠是最多的,只有全力動員處基層的力量,配合上層的力量,才能爆發出最恐怖的戰斗力。

李衡說道:“我提均田制,是希望將田均量的分配給農民,讓農民獲得田地的使用權。”

諸葛亮問道:“這是為了遏制豪強死灰復燃?”

“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但三代以后,恐怕很難。”

諸葛亮沉默下來,夏風吹來,他的酒已經醒了不少。

“為何說三代以后很難?”

“因為更改制度的權力在權貴手里,他們會披上一層華麗的外衣,用溫水煮青蛙的一樣的方式,對國家政策進行緩慢地、抽絲剝繭一樣的更改,讓人無法察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一點點蠶食田地,等到有人警覺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諸葛亮心頭震驚,他看李衡的眼神,再一次變了。

一個人才能點評當下的局勢。

一個天才能判定一代人的局勢。

但如果一個人能看到三代以后的局勢,他是什么?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認為李衡說到了最關鍵的地方。

縱觀兩漢歷史,最開始呂后頒布了《二年律令》,使得破敗的天下快速穩定。

里面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均田,二是鑄錢。

呂后的均田并不是北魏宇文泰時期的均田制,呂后的均田是很簡單直接的給大家分配田地。

文景之治,卻都是在這個均田的基礎上出現的。

但呂后的均田也只是維持了不到百年,因為豪強并起,即便西漢大量遏制,依然無法改變大的趨勢。

諸葛亮問道:“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改變這種現象,讓均田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呢?”

“丞相何必執著于未來那些事,我們一代人只能完成這一代的事,秦始皇沒能徹底消滅六國舊貴,太祖離世的時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領土不在朝廷手里,到了武帝時期,不僅異姓王消失,劉姓王也式微。但豪強又并起,天下,問題永遠沒有盡頭。”

諸葛亮不由得笑了笑,似乎也釋懷了這個問題。

“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之后,再配上伱說的府兵制,能夠征調更多的兵馬?”

“是的,將土地使用權分配給農民,再從農民中抽調兵源,只要能入伍當兵,就減免賦稅。”

“如何保證兵源的戰力呢?”

其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滿足日益頻繁的戰爭需求,中國的兵源制度就從夏商周的民兵制轉變為征兵制度。

所謂的征兵制是全民都有從軍的義務,例如每一個成年男子都必須服兵役兩年。

兵役結束后可以回家,但如果臨時遇到戰爭,則就地等候調動。

征兵制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口銳減,糧食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于是以屯田制為基礎的世兵制出現了。

也就是眼下三國都在使用的兵制。

世兵制的雛形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齊國,是管仲先玩出來的。

世兵制是將士兵世襲化,一代一代相傳,每一代都是當兵的,并且家屬集中居住,以此來制衡前線將領。

本質上來說,以屯田制為基礎的世兵制,是為了保證軍隊戰斗力的同時,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在屯田的過程中,官府收走了一半。

世兵制和征兵制相比,士兵的戰斗素質更高,因為是終身職業兵。

但世兵制的缺點是兵民切割開,當一代能征善戰的士兵老去之后,下一代無法快速接續,容易出現斷層。

對于諸葛亮提出的如何保證兵源的戰斗力,李衡是這樣回答的:“農忙的時候種地,農閑的時候訓練,從京師到各郡、縣,設立折沖府,上府為一千五百人,中府為一千人,下府為五百人,根據不同郡縣的戶籍人數不同,來制定。”

“每一府設置折沖校尉一人,左右果毅校尉各一人,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管理當地折沖府,保證兵源和訓練。”

“如此,確實能大大增加兵源,但軍備又是一個問題,何時征集多少府兵,要準備多少武器,朝廷無法掌控,多了朝廷沒有,少了征集上來,又沒有戰斗力。”

“所以接下來我們必須增加軍器監的數量。”李衡說道,“必要的時候,朝廷可以允許私人登記商社,獲得鑄造兵器的權力,朝廷從那里購買,這樣能加快兵器鑄造。”

“兵器下發到府兵手中,等戰事結束之后,府兵回到農田里,武器呢?”

“武器要交上來,我們現在已經全面普及紙質辦公,能過完成如此精細的管理。”

諸葛亮再一次點了點頭。

如果這個制度真的能施行,益州將能短時間內動員處數十萬大軍。

這對于開辟第二戰場,以及鞏固第二戰場,有絕對的幫助。

而且,對于戰損之后,兵源的快速補充,也有絕對的好處。

這個制度的邏輯,其實是將以前世家豪族手里的田拿出來,配置給農民,再讓渡朝廷的賦稅,來換取兵源。

熱門、、、、、、、、、


上一章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