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578章 洪熙始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578章 洪熙始終

第578章 洪熙始終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7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陛下……”

鞭炮作響,又是一年新春。

在天下歡慶新春的同時,春和宮內的朱瞻壑站在原地,任由宮女們服侍自己穿衣。

這是,急促腳步聲傳來,已經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王燾走入殿內,對朱瞻壑背影作揖。

“殿下,太孫殿下已經抵達京城北站了。”

“他還知道回來?”

轉過頭來,四十歲的朱瞻壑眼神帶著些竊喜,又有幾分幽怨。

自洪熙十七年過后,大明朝的時間仿佛過得很快。

轉瞬間,便是六年時間變為了過去。

自朱高煦釋放朱允熥等人,也早早過去了三年時間。

在這三年時間里,蒸汽機開始裝備軍艦,海軍開始淘汰曾經的木質帆船。

當然,只是三年時間,這還不足以海軍完成換裝,加上蒸汽機船技術還不足,所以目前只淘汰了三千料及以下的福船。

取代他們的,是明制排水量一千五百噸的蒸汽軍艦。

只論噸位,他與大寶船不分上下,但實際大小卻小了三分之一。

饒是如此,這也是如今大明最尖端的海上殺器。

軍艦速度每個時辰四十里的速度遠超這個時代所有軍艦,而六十二門的火炮數量更是決定了它的威力大小。

盡管這種軍艦還沒有在報紙上刊登,但一些國家的商船已經在海上見到過他們。

那黑洞洞的炮口與超快的航速,讓許多沿海的屬國都安分了不少。

類似蒸汽軍艦只是三年中大明朝變化的一角,相比較軍艦,大明朝的民生、交通、經濟才堪稱日新月異。

洪熙二十三年,安西鐵路修抵姑墨府(阿克蘇),河中鐵路修抵昆陵府(博爾塔拉),北庭鐵路修抵金山府(阿勒泰)。

與此同時,漠北鐵路竣工,自此后明軍可以直抵西然城(科布多),漠北連接西域的安西鐵路改為漠西鐵路,也成功修抵伊州北部的伊吾縣。

江南鐵路修抵九江,距離武昌也只有三年工期了。

南粵鐵路修建兩年,如今從廣州出發,連接肇慶、梧州,距離完工還有四年之期。

除此之外,河中府興修伊犁鐵路,由伊犁府東部鷹娑縣向西邊的河中府河中縣修去,預計四年完工。

隨著這些鐵路不斷鋪設,地區的經濟、人口、民生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相比較錦上添花的江南鐵路,西域的四條鐵路無疑最為成功。

盡管耗費巨大,可隨著鐵路不斷推進,每個適合宜居的地方都被安置了移民。

這些移民被變為軍戶,但卻并非是洪武年間的那種軍戶。

盡管名義上是衛所軍戶,可他們正常繳納田賦,只不過在遇到一些棘手戰事的時候,軍戶家庭需要出男丁擔任輔兵,為軍隊保護民夫。

此外,每個月他們有一次集訓,主要訓練如何使用火繩槍、穿戴甲胄、緊急集合、行軍等等訓練內容。

這些衛所的武官都是退役分配下來的流官,三年一輪換,也就不存在曾經衛所武官的許多陋習。

軍戶也有相應的待遇,每年二貫的津貼雖然不多,但考慮到每個月只訓練一次,實際上是一個不錯的差事。

此外,并非所有移民和西域百姓都是軍戶,而是需要選拔才能擔任。

在過去幾年時間里,大明朝并不缺乏遭遇天災的百姓,他們基本都被官府購買了災田,遷徙到了西域,而官府購買的災田,則是由在京巡察御史前往地方監視,盡數分配給當地的貧苦百姓。

現如今的西域三都司有三十七萬胡口,一百二十四萬漢口,合計一百六十一萬人,三十萬四千余戶。

饒是如此,被選為軍戶的也不過只有十二衛,六萬七千戶罷了。

這六萬七千軍戶,足夠在戰時組成六萬七千人的輔兵,能為軍隊正兵很好的保護后方輜重。

朱祁鉞在過去幾年,便是在忙著這件事情。

“早叫他回來,他偏往偏遠的地方尋去,這時倒是知道回來了。”

朱瞻壑還在埋怨,這時沐氏走進來為他整理了衣服,輕笑道:“好了,起碼回來了,而且他也不是去玩。”

“哼!”朱瞻壑哼了一聲,但臉上還是忍不住浮現笑意。

“對了,父親那邊詢問過了嗎?”

朱瞻壑似乎想到什么,不免詢問沐氏,沐氏卻道:“過去幾年大朝會都是由你主持,陛下都沒有出現,這次還要問嗎?”

“要問的。”朱瞻壑點頭道:“父親可以不來,但作為兒臣,該問的還是得問。”

“行吧……”沐氏無奈點頭,隨后目光看向王燾:

“告訴太孫來春和殿見見自己的爹娘,更換冕服后去參加朝會,另外詢問陛下是否主持今歲的大朝會。”

“是……”王燾作揖應下,隨后便往殿外走去。

此時天微微亮,按照往年來說,朝會理應已經開始,不過去歲朱瞻壑改了朝會時間,每年大朝會推到了當日的巳時(9點)。

時間的更改讓許天沒亮就火急火燎趕往宮中的官員們暗自竊喜,許多不喜歡早起的官員更是私下夸贊朱瞻壑,認為他是圣君之姿。

王燾穿過三大殿的廣場與門樓,很快便來到了乾清宮門。

駐守此處的依舊是吉林衛指揮使郭登,這三年來因為護送朱允熥前往瀛洲就藩的事情,他沒少受渤海派、燕府派的白眼。

不過對于他來說,他只知道自己是按照陛下的旨意來辦,這就足夠了。

這幾年時間里,他跟著陛下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他也清楚陛下為什么遲遲沒有拔擢自己。

洪熙朝不是自己嶄露鋒芒的時候,但只要渡過這個時期,自己就能將這些年跟隨陛下所學本領,都運用到戰場上!

“王掌印。”

郭登身穿甲胄對王燾作揖,王燾雖然已經成為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但他與人和善,從不因為身份地位而跋扈。

面對郭登的行禮,王燾側過身作揖回禮:“郭指揮使,我來請陛下主持朝會。”

按照王燾此前幾年的經驗,呼吸后郭登便會代陛下拒絕主持朝會的事情。

然而出乎王燾的預料,這次郭登不按常理出牌,而是側過身子做出手勢:“請!”

“多謝……”

嗅覺敏銳的王燾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勁,心里有些忐忑,又不免有些激動。

罷朝多年,將朝政委托太子多年的這位,總算有主持朝政的心思了。

這是否說明,大明朝又將步入一個新的臺階呢?

王燾心里充滿期待,如朱祁鉞教導他的一樣,他從不把自己認為是太監,即便是殘缺之身,他也認為自己是大明百姓,天家子民。

對如今那位,不管是他從他干爹那受到的教導,還是自己的親身感受,他都對這位無比崇敬。

思緒間,他穿過乾清宮道,小心翼翼走入乾清宮內:“陛下,奴婢……”

王燾的聲音戛然而止,只因為在他面前,他所崇敬的那位陛下,此刻正在做一些他看不懂的事情。

“來了?”

朱高煦的聲音響起,他回頭看向王燾,哪怕兩鬢斑白,可他目光卻依舊銳利。

“陛下,您這是……”

王燾怔怔地看著朱高煦,目光打量下,透露出說不清楚的驚訝。

“自然是主持朝會了……”

朱高煦爽朗一笑,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透過雙手,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冕服的輕柔,而是冷冰冰的厚重。

一套扎甲穿戴在了他的身上,而內里是最普通不過的鴛鴦戰襖。

在正旦新春大朝會這樣重要的日子,朱高煦以一套鐵札甲為穿戴,而非正常的冕服。

“走吧,去奉天殿。”

朱高煦開口示意,王燾連忙應下。

他跟在朱高煦身后,而步輿早已準備好。

朱高煦身穿鐵札甲,身上披著的是保暖的大裘。

盡管兩鬢斑白,可卻多了些意氣風發,好似年輕不少。

當他以這副裝扮乘步輿出乾清宮門,便是常年保護他的郭登及吉林衛兵卒們都看呆了眼。

“跟上!”

反應過來的郭登連忙開口,帶隊拱衛步輿左右。

從乾清宮門往奉天殿去,這一路上不少宮中禁衛都看到了他的裝扮,基本都露出了愣神的表情。

時間一點點過去,隨著他抵達奉天殿的后殿并走下步輿,走入殿內,他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掃視沒有過更變的后殿,十分滿意。

這時,殿外傳來了嘈雜的吵鬧聲。

“你看看你,像什么樣子!”

“俺就是這樣啊,您也不是第一天知道。”

“腰帶系好,別松松垮垮的!”

“系緊了累得慌……”

在吵吵鬧鬧的聲音中,身穿冕服的朱瞻壑與朱祁鉞出現在了殿門口。

他們的聲音戛然而止,全因他們看到了那不會出現在這里的身影。

“陛下!”

“爺爺!”

朱瞻壑與朱祁鉞反應過來,當即作揖行禮。

朱高煦目光停留在二人身上:“起來吧。”

他目光打量二人,四十歲的朱瞻壑看上去很年輕,盡管他處理許多政務,但由于當下這個六部班子不錯,加上朝廷積存錢糧不少,大方向由朱高煦掌握,所以他并不顯蒼老。

相比較他,朱祁鉞這個小子如今年滿二十,整個人已經長成。

兩父子身高差不多,都是五尺八寸(186cm)左右,盡管沒有朱高煦更高大魁梧,但比起這個時代的人而言,已經算是十分高大了。

近四年的歷練沒有白去,朱祁鉞整個人雖然穿著冕服,可身材比起朱瞻壑更為魁梧,眉宇堅毅,眼神機靈。

“長大了……”

朱高煦很滿意的點了點頭,朱祁鉞則是撓了撓頭:“爺爺,您怎么不知會一聲。”

“您若是說了,早知道俺也穿甲胄來了……”

“你能和你爺爺比嗎?”朱瞻壑瞪了他一眼。

“行了,也要開始上朝了。”

朱高煦打斷二人,因為他已經聽到了正殿的入班聲。

“陛下,可以上朝了。”

果然,王燾從正殿快步走來,對三人作揖行禮。

“上朝吧。”

朱高煦頷首向正殿走去,而朱瞻壑與朱祁鉞則是連忙跟上。

“唱!”

“皇帝陛下千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群臣一如往年作揖行禮,然而他們的目光在瞥到三道身影的時候,瞬間便深吸了一口氣。

“平身……”

當熟悉的聲音響起,不管是六部尚書還是六軍都督,亦或者是殿閣七名大學士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所有人都陷入了片刻的慌亂。

他們不曾想到,已經遠離廟堂多年的皇帝陛下會出現在奉天殿,而且這身裝扮看得人發怵。

相比較他們,勛臣方向了許多老臣則是眼前一亮。

諸如徐晟、林粟、鄭峻、崔均、楊展等退出六軍都督府的勛臣紛紛激動攥緊手中笏板。

在他們眼中,身穿甲胄的這位,遠比身穿冕服要更具備帝王之氣。

“怎么,朕多年不上大朝會,爾等便懈怠了?”

朱高煦輕描淡寫的開口,群臣聞言紛紛作揖:“臣失態……”

“六部奏報,開始吧。”

朱高煦緩緩開口,而戶部尚書王回聞言主動上前:“陛下,戶部啟奏。”

“準!”朱高煦輕描淡寫一個字,王回便開始匯報大明情況。

洪熙二十三年,大明建國七十三年……

這一年,大明朝人口達到一億四千六百五十二萬,在開國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人口的基礎上,增長八千六百余萬。

這些人口中有近三千萬是通過改土歸流、收復安南、中南、南洋、東洲等部分地區而增長的人口,實際的增長大概在五千六百萬左右。

饒是如此,七十三年人口增長五千六百萬,放在這個時代依舊是值得君王自豪的事情。

比較人口,耕地增長則是達到了七億五千四百余萬畝。

除此之外,國家財政收入達到了七千八百余萬,雄冠歷代。

其中,由官營工廠創造的財政收入占據總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朝廷官營治下工人達到了三百七十二萬。

在這份成績單下,大明朝以世界第一的人口、疆域、農業、軍事、經濟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存在。

盡管各國都在效仿大明,可他們終究不可能成為大明,也無法超越大明。

他們愈發學習大明,就越容易被大明所同化,而這是朱高煦喜聞樂見的結果。

七千八百萬貫,這并非是大明的稅收極限,因為大明至今還保持著十稅一的稅收政策。

同時代的各國,實際賦稅都比較高,哪怕是學習了大明許多政策的朝鮮、暹羅、占城等國,稅收政策也基本上是五稅一。

嚴苛一點的日本,甚至可以達到四稅一。

在如此龐大經濟總量下,大明只要內部不出現問題,便不會有所謂對手這一說。

如今的大明,城鎮人口已經達到16,隨著科學不斷進步,輕工業和重工業不斷落實,工業人口開始逐步提高。

經歷幾次打擊,官商資本勾結尚未冒出苗頭,階級也并未固化。

立國七十三年能做到外無強敵,內無憂患,民生繁榮,太平康泰的王朝,唯有大明一朝。

如此結果,對得上朱高煦這一輩子的付出,也對得上百姓的付出。

朱高煦聽完了所有,隨后便站起身來,走到了金臺面前。

他站在臺階上俯瞰眾人,盡管已經六十歲,可他帶給整個大明官員體系的壓力依舊存在。

群臣見他起身,都不由得心里發怵。

哪怕是諸如王回、陸愈、王驥這種鮮有把柄的人,也不由得緊張。

他掃視群臣,目光停留在了三楊、王回、王驥、陸愈、徐碩等人身上。

工部尚書黃福已經致仕,取代他的是南京戶部尚書江淮,而南京戶部尚書的職位則是被趙軌所繼任。

眾人被他的目光看得如芒在背,卻不得不保持鎮定。

這一幕被朱瞻壑與朱祁鉞看在眼里,朱瞻壑眼中是敬佩,而朱祁鉞眼中卻是神往。

“如今是洪熙二十三年,大明朝立國七十三年。”

“時間過得真快,轉瞬間便過去七十三年了,而朕如今也六十歲了。”

朱高煦雙手放在腰間,目光掃視眾人,口中卻唏噓:

“昔年太祖高皇帝年邁時,鬧出了南北榜案。”

“如今朕已經年邁,朕倒是想知道,你們是如何看待南北榜案的……”

“陛下!”群臣聞言,紛紛惶恐跪在地上,唯有王回等為數不多的人站著。

“你們跪下,是心里想過嗎?”

朱高煦饒有興致,語氣由唏噓轉為調侃。

只是不等群臣開口,朱高煦便將話題略過,轉而繼續道:

“朕只是說笑罷了,你們又何必如此驚慌呢。”

他這般說著,可群臣不驚慌不行。

永樂洪熙四十年時間,被流放的臣子足以十萬計,連帶其親眷,恐百萬而難計數。

洪熙年間,他們每日如履薄冰,過得謹小慎微。

可再多小心,也架不住皇帝年邁發瘋一場。

這位皇帝如果要對他們動手,并不需要任何理由……

眼看如今即將來到那幾千萬國債的還款日子,他們許多人都擔驚受怕起來。

他們不知道皇帝會不會再興大案,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倒下。

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對站在他們頭頂的這位皇帝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面對他們,朱高煦拍了拍自己身上的甲胄。

“這甲胄沉重,好似這天下一般。”

“好在朕身子健朗,并不會因為這點份量就趴下。”

話音落下,朱高煦輕笑幾聲,意味深長的掃視了群臣,隨后轉身離去。

朱祁鉞見狀跟了上去,朱瞻壑則是沒有跟上,而是對鴻臚寺卿示意。

“退朝!”

唱禮聲傳出,群臣紛紛呼出一口氣,不知不覺中早已汗流浹背。

“陛下千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唱禮聲傳得很遠,許多大臣先后起身,可身形搖搖晃晃,顯然被嚇得不輕。

這些被嚇到的臣子還在慶幸自己沒事,殊不知角落里一名錦衣衛已經將這些慶幸的官員姓名紛紛記下。

“爺爺,您剛才樣子太威武了!”

朱祁鉞屁顛屁顛跟著朱高煦,朱高煦則是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不能慣著他們,也不要要求他們少吃多干,別用圣人標準要求他們。”

“家國天下四個字,能做到的人終歸是少數,更多人都是軟骨頭。”

“軟骨頭能用,但也需要警惕,家國大義可用,卻不可偏信。”

“槍聲沒有響起前,誰都能夸夸其談,可槍聲響起后,真敢站出來的人又有多少?”

朱高煦搖了搖頭,朱祁鉞則是認可道:“俺明白這些。”

“這些個老蠻子也就是看您在,他們才如此老實。”

“如果有一天您不在了,他們定然來欺負俺爹和俺!”

朱祁鉞憤恨說著,朱高煦卻看向他:“若是他們欺負伱,你又該如何?”

“俺可不好欺負。”朱祁鉞咧嘴一笑,朱高煦聞言爽朗笑出聲來:“好好好……”

“你怎么個不好欺負?”朱高煦詢問朱祁鉞,朱祁鉞卻看了看四周,小聲道:“俺有兩條腿,還有兩個拳頭,最重要的是,俺的這里還沒壞。”

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頭,同時笑著說道:“俺知道,爺爺您還給俺和俺爹準備了一條腿,那腿厚實,饒是俺兩條腿斷了,也能靠那一條腿繼續向前走。”

朱高煦聞言輕笑,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后背:“爺爺給你留的這條腿若是吃完了,那就真的沒辦法了。”

“不會的。”朱祁鉞扶著朱高煦坐上步輿,隨后笑道:“俺也會養它,養著給兒孫用。”

“若是用完了,那便是兒孫不爭氣,俺到時候都死了,管那么多作甚!”

朱祁鉞豁達開口,朱高煦瞧著他,倒是不由得想起了老頭子。

“你啊……比起我,倒是更像你太爺爺。”

“嘿嘿……”朱祁鉞笑道:“俺只要像你們其中一位就行,那就足夠坐大位置了。”

“大位置可不好坐,趁現在你爹還能坐著,你可以出去看看。”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輕笑搖了搖頭。

他的目光被一件事物吸引,朱祁鉞順著看去,只瞧見了好大個太陽在天空懸掛。

“爺爺,今日這太陽好大。”

“嗯,是挺大的,以后可能還會更大。”

“反正不能變小,您說是吧。”

“是大是小全看你了……”

爺孫說說笑笑,身影也漸行漸遠,最后消失在了宮道盡頭。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