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506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6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

第506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死寂般的武英殿內,眾人只聽得到自己的呼吸聲,這無疑加重了氣氛的緊張感。

忽的,偏殿內傳來了腳步聲,眾人紛紛把心懸了起來。

當一道身影從偏殿內走出,眾人紛紛跪下叩首:“臣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朱高煦穿著一身青色常服走出,目光沒有在偏殿門口跪著的王回身上停留一秒。

他向武英殿的金臺走去,同時開口:“都起來吧。”

“臣謝恩!”群臣起身,王回也緊跟著走到了金臺之下。

朱高煦入座金臺,居高臨下的看著眾人,眼底略有些淡漠。

“鹽茶改革,酒業專營,這是朝廷定下了兩年的政策,然去年鹽酒茶稅合計也不過七百余萬貫,你們又是如何看待的?”

借著王回的話,朱高煦開始敲打眾人,而王回也當即上前作揖行禮:

“陛下,去歲鹽酒茶稅歲入七百八十二萬六千余貫,其中有近七成都是各地征收,江南人口占據朝廷四成,卻只繳納了三成稅。”

“若是江南之地的官吏勤懇,明歲之鹽茶酒稅突破九百萬貫又有何難?”

王回將江南架在了火上,如果楊榮等人沒有舉動,那就得看著朱高煦對江南下手了。

正因如此,二人在王回話音落下時連忙上前作揖,楊榮率先開口道:“陛下,江南百姓貧苦,不似北方百姓行當甚多,自然花銷不如北方北方。”

“沒錯陛下,況且北方交通鐵路每年歲入二百余萬貫,而江南僅有兩京鐵路部分,卻依舊每年上交三十余萬貫鐵路收入,江南各地官員都是勤勤懇懇,只是百姓收入不多,毫無消費余力罷了。”

楊溥附和著楊榮,王回聞言冷哼一聲:“酒茶之稅,本就是針對富戶,而江南富戶遍地,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

“去歲江南酒茶二稅,多以外銷為主,但即便如此依舊收獲了一百五十余萬貫,反觀江南內部的茶酒稅收連一百萬貫都湊不齊。”

“怎么,江南的外銷市場是江南本土市場的倍數還多嗎?”

王回巧言善辯,針對徐碩的時候就引經據典,針對楊榮楊溥的時候就用新政知識和名詞話術,一套組合拳把楊榮楊溥打的說不出話來。

徐碩也并不想為保守派開脫,他只是不贊成蒸汽紡織的推行罷了。

眼下的話題既然引到了鹽酒茶稅上,他自然不會站出來將話題引回紡織行業。

“好了……”

眼看楊榮楊溥被王回懟的說不出話來,朱高煦主動站出來開口道:

“今歲負支出過甚,主要是朝廷在西南和漠北的大戰,以及海軍的新艦下水耗費了六百余萬貫錢糧。”

“刨除這些,僅是修建西北、開漢、張鳳、中原四條鐵路,耗費也不過七百余萬貫罷了。”

“歲末中原鐵路竣工通車,耗費便下降至五百四十萬貫,明年三月開漢鐵路也竣工,耗費亦可下降到四百二十萬貫。”

“算上朝廷財政的增長,明年負支出亦不過二百萬貫左右罷了。”

“再撐兩年,便可轉危為安了……”

朱高煦這般說著,王回聞言也作揖道:“陛下圣明,但朝廷還有國債及利息未償還。”

“雖說癸卯案中抄家獲得不少,但償還了國債和利息后,國庫的錢糧頂多還能維持朝廷四年運轉。”

“雖說四年后朝廷便可凈入二百余萬貫,加上張鳳鐵路竣工減少一百多萬貫消耗,可以每年凈入國庫三百余萬,但朝廷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興修鐵路,況且朝廷的官學教育支出也在不斷加大。”

“陛下,臣建議對江南京察,把江南鹽酒茶稅的事情盡快落實,以此充盈國庫!”

與朱高煦上疏,王回就不敢那么放肆了,但他依舊想要讓江南老老實實把兜里的錢糧掏出來。

北方和西南都老老實實掏出來了,就江南私藏著,他不對江南動手,又該對誰動手?

“南直隸、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的新政推行確實有問題,王回……”

“臣在!”

朱高煦淡漠開口,王回也聽出了皇帝不滿意的意思,連忙上前作揖。

“任命你以大學士身份節制都察院、刑部、刑科、吏部、吏科、戶部、戶科,對江南進行京察,盡快把新政落實……”

“臣領旨謝恩!”王回跪下叩首,楊榮楊溥二人則是臉色很不好看。

薛瑄閉口無言,徐碩也不想插手其中。

“好了,此事不用再議,對江南的京察也即日開啟。”

朱高煦起身,眾人紛紛躬身行禮。

隨著朱高煦走下金臺,走回偏殿,眾人這才直起了腰桿,而楊榮與楊溥也陰沉著臉,死死盯著王回。

王回撇了他們一眼,似乎覺得這群人已經落伍,跟不上時代。

“既然陛下有旨意,那就請諸位暫替在下處理政務,在下現在要去忙江南京察的事情了……”

話音落下,王回拂袖而去,腳步都輕快許多。

新政派勢大,只要有了皇帝的旨意,對某一地方和衙門進行京察根本不會遇到什么太大的阻礙。

每兩年科舉高中進士的人足有三百人,而大明朝現有的正七品以上官職不過四千多個空缺。

可以說,每年都在有人等待位置,其中不乏有實力有背景和能力強的人。

但凡能力強,基本都會被人所拉攏,故此不管是新政派還是保守派,他們都需要足夠的位置來安排人。

江南京察不僅能查出許多位置,還能把鹽茶酒稅的新政推行下去,解解燃眉之急。

不僅維護了朝廷的財政,也維護了新政派在廟堂的權柄。

這件事辦好,王回的地位不管是在武英殿還是在新政派,都會變得十分穩固。

在他的安排下,三千余人的京察團隊開始分批南下,而此刻的北方也是狼煙遍地。

七月初四,朱瞻基率塘騎搜尋到了忽蘭忽失溫,并在這里看到了大批的牛馬糞便,這些糞便代表著蒙古人就在附近,而朱瞻基也馬不停蹄的將這消息告訴了朱棣。

“率領精騎把他們包圍,然后不斷向內擠壓,將他們俘虜并帶往關內,如此一來,漠北最少二十年無法恢復元氣。”

軍帳內,火把的火光飄零,孟章與朱能則是在完善對忽蘭忽失溫的韃靼、瓦剌軍隊用兵計劃。

朱棣坐在主位,他身著一身鴛鴦戰襖,略微厚實。

雖然身體還算健壯,但他畢竟老了,所以漠北的七月夜晚對于他來說還是有些寒冷的。

瞧著諸將討論,朱棣考校般的將目光放到了朱瞻壑身上:“小子,你來說說。”

朱棣一開口,眾人就將目光投向了朱瞻壑。

朱瞻壑的能力有目共睹,指揮這種十萬騎兵的能力他顯然沒有,不過既然是太上皇詢問,諸將也不好說什么,畢竟只是詢問,而不是執行。

“爺爺,我覺得當下應該防備的還是胡人逃竄,不如把包圍圈放大,同時在北邊的各個山坳駐扎兵馬,堵住他們去路后,再由諸位將軍領兵將胡人全殲于此。”

朱瞻壑實際帶兵確實指揮不了十萬騎兵,但只談及理論知識,那他的理論知識還是夠用的。

在他看來,明軍的騎兵數量和質量都要比蒙古人的更好,并且按照阿力臺等人原先的計劃來看,他們也并無正面與明軍作戰的把握和準備,所以一旦他們發現明軍主力向他們靠攏,那自然會開始發瘋般的逃竄。

既然如此,那就把大軍一分為十,制造一個大的包圍圈來包圍并圍殲他們。

“殿下這辦法不錯,可漠北草原廣袤,若是分兵合擊,那糧草和糧道……”

朱能皺眉做出分析,其余將領也紛紛點頭。

朱瞻壑都能想到的辦法,他們自然也能想到,之所以沒說,就是這種大包圍的作戰方法很耗費糧草,并且很容易被襲擊糧道。

“暴露糧道,這不是什么好辦法……”

朱瞻基皺眉開口,毫不留情的打擊著朱瞻壑。

不過對此,朱瞻壑卻表示道:“胡人既然從未想過與我們正面作戰,那就說明他們的意圖只是把我們拉進草原深處,消耗我們糧食來逼迫我們退兵。”

“既然如此,不如主動暴露糧道,趁他們奇襲糧道的時候,將他們的退路全部都堵住。”

“這時,只要率領一支偏師擊敗他們,他們就會潰逃,而其余兵馬也就可以對他們進行圍剿了,這就和狩獵一樣。”

朱瞻壑雖然指揮不行,但他知道明軍基層的實力。

但凡明軍數量超過一千人,蒙古人都沒有辦法迅速的將他們吃下。

正因如此,王戎才能依靠燕然都司的萬余騎兵縱橫漠北。

朱瞻壑在燕然都司服役過,他自然清楚明軍和蒙古軍隊的實力差距,所以他才敢提出這個建議。

“若是糧道受損,那恐怕還要向戶部索要糧食,這……”

王戎、孟懋等人面面相覷,朱棣聞言卻起身道:“花幾百萬貫換二十年太平,值!”

他用實際行動為自己的大孫子站臺,盡管諸將都不看好,但朱棣還是這么做了。

很快,在朱棣的安排下,十萬騎兵各自帶著兩萬輔兵和挽馬車開始對忽蘭忽失溫進行包圍。

不同的是,這次的包圍圈很大,每一支兵馬之間起碼有上百里的距離。

漆黑的夜色下,大隊騎兵與輔兵開始運動,朱瞻基在率軍離開前來到了大帳。

瞧著朱棣一頭灰白頭發,朱瞻基作揖道:“爺爺,孫兒走了。”

“去吧,行事小心些。”朱棣沒有多說什么,只是頷首示意他小心點。

見狀,朱瞻基率領三千余騎跟隨王戎對蒙古人展開包圍。

一夜時間很快過去,而此時的忽蘭忽失溫山下也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哨騎。

他們不斷沖入忽蘭忽失溫山下的帳篷群內,將最新的消息匯報給了坐在大帳內的貴族們。

“太師,明軍在東邊一百里外出現了,我們的哨騎被他們發現并驅趕,現在不知道明軍數量多少!”

大帳內,當一名百戶對阿力臺匯報結束,阿力臺瞬間變覺得有些燥熱,額頭也滲出了冷汗。

對此,坐在左首位的馬哈木將帳內眾人的表情盡收眼底,在發現僅有太平、把禿孛羅、也先土干等人臉色還算平靜后,他當即開口道:

“明軍現在看樣子已經知道了我們在忽蘭忽失溫,而且他們的意圖明顯是要包圍我們。”

“不過不要緊,忽蘭忽失溫距離海喇兒城一千四百里,他們遠道而來,舟車勞頓,即便有騎兵也不過與我們數量相當。”

“正面與他們作戰明顯不利,但他們人馬具甲,行動起來速度不如我們。”

“既然他們準備分兵合擊,那我們也將計就計,以正兵吸引他們來忽蘭忽失溫,遣派一支奇兵去襲擾他們的糧道。”

“這支奇兵,你們誰愿意率領?”馬哈木看向眾人,眾人面面相覷,顯然他們都知道去明軍后方當奇兵的風險。

說白了,明軍一旦知道糧道遭遇襲擊,那肯定會瞬間舍棄面前的敵人,回師去打通自己的糧道,所以率領這支奇兵的人,很有可能會面臨被數萬明軍騎兵圍追堵截的下場。

這種苦差事,自然不會有人趕著上來擔當。

“你們如果都不去,那我去!”

馬哈木佯裝生氣,見他這么說,眾人紛紛舉杯恭賀,而馬哈木也生氣的走出了大帳。

脫歡和也先跟著馬哈木走出了大帳,路上也先不解道:“我們為什么要拿下這份苦差事?”

“苦?”馬哈木原本生氣的臉瞬間變化,他停下腳步,表情陰鷙的看向忽里臺大帳。

“明軍的一支糧隊,足夠我們恢復許多元炁。”

“明軍這次有備而來,阿力臺又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家伙,現在我們借助這個機會離開忽蘭忽失溫,搶到足夠的物資后就往南邊撤回漠西,我不信朱棣在擊敗了阿力臺后,還能有余力來追擊我們。”

馬哈木依然將蒙古諸部拋棄,而他這么做,心里也并沒有任何愧疚感。

這群人幫助明軍圍剿自己的時候,那表情可十分可惡,自己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罷了。

想到這里,他急忙回到了自己的駐地,帶著一萬五千余騎兵開始向著東北方向迂回前進。

他們的舉動,很快就被巡哨的明軍塘騎所察覺,在遼闊的草原上,明軍可以用望遠鏡看到數里之外的蒙古人馬,而馬哈木他們卻不行。

他們的蹤跡很快暴露,塘騎也連忙分出半數兵馬,將馬哈木出走東北方向的消息傳回了營地。

朱棣在飲馬河中游扎營,距離忽蘭忽失溫有八十里的距離,因此當他得知馬哈木出走后,朱棣立馬來了精神。

“好啊,都來了……”

朱棣雙手插在腰帶上,在帳內來回渡步。

此地有一萬騎兵和兩萬輔兵在護衛他,負責兵馬的是英國公張輔。

張輔見朱棣那么高興,當即作揖勸阻道:“陛下,這馬哈木兵馬不超過兩萬,看樣子是要襲擾我軍糧道,不如放他過來,然后再派距離我們比較近的孟瑛、孟懋兩部騎兵圍剿他?”

“不!俺要親自帶兵出征!”朱棣斬釘截鐵道:

“上次讓這廝帶著兒孫跑了,這次俺可不能讓他再跑了。”

“讓人放開東北方向包圍圈,先讓他襲擊我們的糧道,趁他進攻糧隊時再對他進行夾擊。”

“這次,我看他能往哪里跑!”

“爺爺!”聽到朱棣的話,朱瞻壑連忙作揖道:“您是萬金之軀,怎么能為了這種敵酋以身犯險。”

“好了,我意已決,按照我說的來辦!”朱棣的語氣不容置疑,即便朱瞻壑跪下叩首,他也不為所動。

北元三部分別是韃靼、瓦剌、兀良哈。

如今兀良哈早已被自己消滅,韃靼的本雅失里和阿魯臺又被自己俘虜,瓦剌的把禿孛羅有意投靠,只剩下太平、阿力臺、馬哈木需要收拾。

這三人之中,又以太平搖擺不定,阿力臺色厲內茬,唯有馬哈木算是一個雄才。

趁著這個機會把他解決,那自己對漠北的功績就可以收尾了。

剩下的,交給自家老二就足夠了。

想到這里,朱棣目光看向張輔,張輔無奈,只能作揖應下,隨后轉身走出帳去。

朱瞻壑眼看勸不住,也只能下去整頓兵務,做好隨時作戰的準備。

時間一點點過去,隨著馬哈木不斷向著東北方向前進,路線上出現的馬蹄痕跡也越來越少。

“阿布,附近有明軍塘騎的蹄印,看樣子他們已經發現我們了。”

脫歡策馬而來,匯報了一條重要的情報。

在漠北想要分別明軍和本部騎兵的蹄印還是很容易的,漠北的蒙古人很少有給馬匹批量裝備馬蹄鐵的習慣,因為物資頻發,所以能裝備馬蹄鐵的一般都是重裝騎兵。

顯然這種地方不可能經過韃靼部的重裝騎兵,所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明軍估計知道我們會去襲擾糧道,這也并不奇怪。”

馬哈木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畢竟襲擾糧道是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百試不爽的利器。

現在他擔心的,主要還是朱棣會不會派兵來圍剿他們,又會派遣多少兵力來圍剿他們。

想到這里,馬哈木抬手道:“就地扎營,塘騎放出五十里。”

“是!”脫歡作揖應下,他清楚自家父親是準備看看明軍會派遣多少軍隊前來進攻他們。

很快,脫歡開始安排塘騎外放,不多時便有消息傳回。

“大汗、三十里外的東南方向發現了明軍的塘騎,現在已經被我們驅趕,但我們的行蹤……”

一名千戶抱胸行禮,馬哈木擺手道:“不用管,繼續外放塘騎,等待明軍的消息。”

“是!”千戶點頭退出大帳,而脫歡也在此刻帶著自己的兒子也先走入帳內。

他們爺孫三人將部眾獵取的黃羊炙烤共食,而馬哈木安營扎寨的消息也被明軍塘騎帶回到了東南百余里外。

“爺爺,看樣子他們是不敢輕舉妄動了。”

朱瞻壑得知消息,當即在帳內與朱棣分析著,而得到消息趕來的張輔也在作揖后走入帳內。

朱棣看著地圖,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隨后才開口道:

“馬哈木這條老狗很謹慎,不過就把禿孛羅和也先土干提供的消息來看,他們一直以為我軍只有五六萬騎兵。”

“既然他這么覺得,那我們也就將計就計。”

朱棣將目光投向張輔,對其下令道:“除孟瑛、孟懋兩部外,命令各部分出半數兵馬強攻忽蘭忽失溫,另外再遣派三千騎兵北上與馬哈木作戰。”

“另外,讓南邊的孟懋向我們靠近,北邊的孟瑛隨時等待接應我們。”

“記住,先對忽蘭忽失溫作戰,隔半天再派騎兵北上與馬哈木交戰。”

“是!”張輔沒有多問,因為他已經明白了朱棣的想法。

遣派大量騎兵圍攻忽蘭忽失溫,屆時忽蘭忽失溫的阿力臺必然會向馬哈木求援。

馬哈木得知明軍主力在圍攻忽蘭忽失溫后,肯定會松懈許多。

這時明軍三千騎兵北上進攻,這會讓馬哈木以為明軍后方兵力不足,因此只要擊退了這三千騎兵,馬哈木一定會發了瘋的找尋明軍的輜重撤退來襲擊,迫使明軍因為糧道被襲擊而撤退。

當然,馬哈木也有可能在得知阿力臺被圍攻后立馬撤退,亦或者在面對明軍三千騎兵時露怯,所以朱棣才需要集結孟懋、孟瑛兩部的兩萬騎兵。

算上本部派出三千騎兵后還剩七千騎兵,兩萬七千騎兵足夠應對馬哈木做出的任何反應。

不管怎么看,馬哈木的安排都暴露在了朱棣的眼皮底下,戰勝也不過就是時間問題罷了。

張輔還沒來得及退出大帳,朱瞻壑便主動作揖道:“爺爺,孫兒想帶三千騎兵與馬哈木交戰。”

“嗯?”朱棣與張輔愣了下,張輔連忙勸阻道:“太子千金之軀,不可親臨前線。”

“爺爺,您知道我為什么要去,請您相信我!”

朱瞻壑沒有回應張輔,而是直視著朱棣,面對他的目光,朱棣稍微一想便知道了朱瞻壑為什么要這么。

自古以來,皇帝想要有足夠的權威,上過戰場無疑是能大幅度增加權威的履歷。

朱瞻壑想要憑借此戰累積一定的軍功,這樣能更方便他拉攏諸將。

當然,他這樣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畢竟就塘騎帶回的情報來說,馬哈木的騎兵數量在一萬五到兩萬之間,而朱瞻壑只有三千人。

雖說明軍戰力斐然,但也不至于三千打兩萬,所以朱瞻壑是需要面對危險的。

不過,也只有這樣具有危險戰事所獲得的軍功,才容易讓軍中將領信服他。

想到這里,朱棣也不再阻攔,只是轉身看著他說道:“準奏!”

“陛下!”張輔還想說什么,朱棣卻抬手打斷他,目光則是死死盯著朱瞻壑:

“小子,我們朱家沒有茍且偷生的男人,但你日后是要做皇帝的人,如果局勢不妙……”

朱棣的目光一下子慈善起來:“先保全自身,回來以后再找回場子。”

“人可以輸千萬次,但只要贏最后一次,旁人就不會管你前面是怎么輸的。”

他擔心這個正直的孫子,盡管他已經看出這個孫子在改變,但他還是擔心。

面對他的關心,朱瞻壑用力將作揖的手往下一壓,目光堅毅:“臣領旨謝恩!”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