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80章 狼子野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0章 狼子野心

第480章 狼子野心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30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老和尚!老和尚!”

五月酷暑間,在朱棣著急的叫喚聲中,盤坐在蒲團上的黑袍身影輕微搖晃,卻無法起身。

朱棣找到了這身影,快步到他身前扶著他兩臂:“老和尚,你不能死。”

“陛下,世人皆有一死,何必執著呢……”

姚廣孝聲音力氣不足,顯然已經在彌留之際。

朱棣想要攙扶他回到床上躺下,姚廣孝卻輕輕搖頭,示意不用如此。

“貧僧能活八十有七,已然是上天賜福,陛下不用如此。”

“他們修建鐵路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可以趁這個時間休養生息,同時聯系太平和把禿孛羅、馬哈木。”

只要僵持幾年,韃靼部的實力就會恢復,屆時他和太平、把禿孛羅聯手,馬哈木再侵入漠北搞些事情。

王戎見狀,便率領三千騎兵離開了燕然城的范圍,向海喇兒城踏上歸途。

盡管他們不相信有鐵路的存在,但還是表達了不希望明軍把城池修建到忽蘭忽失溫的想法。

“當然不能!”阿力臺斬釘截鐵的回答,臉上也浮現怒色。

“奴婢領命”亦失哈聞言應下,當即派人前往了大明宮將北征和韃靼與瓦剌很有可能會勾結的事情全盤而出。

“倒也不能這么說,這次算我們不請自來,另外這次之所以來,也是奉了陛下的旨意前來的。”王戎沒打什么感情牌,就事論事。

盆蘭州,這是被北元譽為嶺北的地界,劍河(葉尼塞河)與薩顏河(阿巴坎河)在此地交匯,當地雖然有數千里的平原,但被森林所覆蓋。

王戎不僅自己在說,也在示意軍中的蒙古人翻譯。

這條件十分苛刻,隊伍之中許多武官都不認為阿力臺能接受。

“可是……”聽到阿力臺的話,韃靼貴族們臉上浮現猶豫,顯然都十分畏懼明軍。

“之所以不能讓您回到原來的地方,是他們擔心明軍察覺,破壞了最后的計劃。”

朱高煦毅然決然的準備修建這條鐵路,而對于工部是否能修建這條鐵路,他并沒有任何懷疑。

“這些耕地,起碼有三萬畝。”

“王同知請便。”阿力臺笑著跟隨王戎隊伍一起護衛起了那十余名工部的文官。

至于陵墓及神道碑的事情,那還是留給老爺子親手辦吧。

“這段路修建好,剩下的三百多里三路和一百多里漠北平原修好修建多了。”

只是現在的局面由不得他不相信,而他也必須在王戎的面前表態。

盡管不知道二十文可以買到什么,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明軍的態度大增。

半日過后,經過大致勘察,十余名工部文官確定了通往燕然城的路線,收起了手繪圖紙。

“若是你同意,那你麾下的兩萬兵馬依舊由你節制,武官俸祿依舊照發。”

一旦明軍再度北征,屆時他們就可以圍殲明軍,得到明軍引以為重的火器。

左右僧人攙扶住了他的尸身,朱棣則精神恍惚。

同樣,面對即將開修的漠北鐵路,朱棣也表現的十分激動。

“現如今看來,他說的倒也不準確,至少貧僧沒造太大殺孽。”

“從鶴城衛修建鐵路前往海喇兒城的距離是六百六十里,不過其中部分地區是河谷,得先等工部遞來文冊才能了解需要多久的時間。”

一場慘敗,足夠明軍舔舐傷口數年,而他們也可以借機提出明軍不得侵入漠北條件。

兩日的時間一點點過去,第三日他們在牧民的帶領下來到了燕然城。

從與姚廣孝那為數不多的回憶中走出后,朱高煦便在三言兩語間操辦了他身后的追贈之事。

眼看著王戎他們走遠,一些蒙古貴族也聚集到了阿力臺身旁:“真的要答應他們?”

也在他激動的同時,漠北的太平、把禿孛羅都得到了阿力臺使者帶來的消息。

阿力臺勉強擠出一個笑容,王戎見狀也頷首道:

“伱們的田地會被朝廷以每畝五貫的價格收買,若是你們愿意去關內享受,朝廷會賞賜散階,也不會限制你們購買宅院和田地。”

故此綽羅斯部來到此地后,一些身子較弱的老弱都病死在了當地。

在得知來人是都督府的都督同知王戎時,牧民們很快為他們帶路,將他們往闊灤海子北部,曾經的齊王城,如今的燕然城帶去。

“太子還在海喇兒城,若是海喇兒城有危險,那是否要將他調往其他地方?”

在他們忙碌的同時,剛剛在海喇兒適應了漠北氣候的朱瞻壑也接到了他來到軍營一個月來的第一個任務。

大明朝愿意和貴族買牛羊發給自己,還可以做工來換取二十文的工錢。

武英殿內,朱高煦拿著王戎的奏疏與亦失哈交流,亦失哈頷首道:

朱棣聽后自然是高興,他并不擔心瓦剌和韃靼結盟,他甚至希望這個聯盟能足夠穩固,如此一來他就能畢其功于一役。

“如果阿力臺的話是真的,那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先將明軍的想法粉碎,不然我們將再也回不了漠北!”

果然,得知王戎奉了朝廷的旨意前來,阿力臺就算再愚鈍也知道肯定是大事了。

而且隨著朱瞻壑在軍中待的時間越久,清楚他身份的人就越多。

“朝廷有旨意,準備修建一條從鶴城衛通往忽蘭忽失溫的鐵路,其中第一段就是修抵闊灤海子,也就是當下的燕然城。”

“不必”朱高煦否決道:“且不提阿力臺實力還沒有恢復,不可能立馬對海喇兒城動手,單說他一個人動手也顯得勢單力孤,明顯不可能。”

這里沼澤密布,適合生存的地方并不多,每年還需要面對大雪的侵入。

太平和把禿孛羅都如此想,那就更不用說馬哈木了。

十余年的相處下來,明軍并沒有對韃靼部牧民造成什么襲擊,雙方都是正常的交易,故此兩方之間曾經的仇恨也慢慢淡了下來。

六月中旬,阿力臺的使者穿過了漠北北部的山嶺,并在這里見到了綽羅斯部的牧民。

畢竟相較于渤海的老部下,姚廣孝并未幫助自己,反而在永樂朝建立后不斷地以隱居的方式淡化自己。

阿魯臺雖然不能隨意離開順天府,但北京東站不用走出順天府也能看到。

他穿著大明賞賜給他的甲胄翻身下馬,同時作揖道:“王同知突然前來,我沒有太多準備,招呼怠慢了些,請見諒。”

在他傳遞消息的同時,率兵返回海喇兒城的王戎也將阿力臺的態度寫成奏疏,發往了北京城。

整支隊伍由王戎所率,盡管只有三千人,但真的打起來,阿力臺的兩萬多人不一定能討到便宜。

“脫歡,你說我們應不應該去?”

如果他沒記錯,從鶴城通往闊灤海子的鐵路就是中東鐵路的某一段,而這段鐵路在清末開始修建,只花費了六年時間便修通二千四百公里。

“工人不夠就開高工價從遼東、渤海招募過去,總之明年年末我要看到這條鐵路通車。”

有了大明的扶持后,他們不愁鐵質的農具,自然可以開墾耕地。

“確實是真的,明軍有一種不用馬就能走的車子,這車子可以帶著數百頭牛,一天時間就從盆蘭州到達稱海。”

畢竟在他們看來,姚廣孝似乎只是燕府的一名和尚罷了,唯有曾經的王義、朱能等與之有過接觸的老臣前往大明宮,幫朱棣一手操辦姚廣孝的身后事。

一個月后,武英殿內的朱高煦便得到了這份奏疏,其中王戎認為阿力臺不太可能這么老實就答應。

隊伍緩緩前進,很快便進入了韃靼部的牧場。

“可惜了……”

姚廣孝說著,臉上掛起一抹笑意:“貧僧早年游歷時,相士袁珙說貧僧身若病虎,天性必然,注定嗜好殺戮。”

韃靼部的使者畢恭畢敬的將自己所掌握的情報說出,同時繼續道:

“太平和把禿孛羅已經同意加入我們,甚至愿意請您的部落回到外剌居住。”

如果鶴城到海喇兒城的鐵路修通,那加上北京到松原,南京到北京的兩條鐵路,中原對漠北的物資運送損耗會低到令人發指的程度。

王戎的姿態很高,但阿力臺卻不敢有什么意見。

以他的實力,如果王戎有想法,那海喇兒城的一萬騎兵隨時可以覆滅他。

“駕!”

“王戎雖然不如王義,但許多見解還是不錯的,他說的沒錯,阿力臺肯定不會那么老實的交出大半個漠北草原。”

“朝廷會出錢與你們這些貴族購買牧群,然后下發給牧民們,牧民們需要每年每戶上稅一頭牛或一匹馬。”

“鐵路修通后,每年會有數萬匹白布、上百萬石糧食、數十萬斤紅糖白糖、茶葉,以及數百萬斤煤炭運抵燕然城。”

燕然城坐落在闊灤海子北部,它在齊王城的基礎上擴建,乃用石塊壘砌而成,四周有不少韃靼部蒙古人開墾的田地。

瞧著這三萬畝耕地,馬背上的王戎與身旁的幾名千戶官交流,而身為總旗官的朱瞻壑則是在隊伍的中軍,距離他們上百步。

屆時如果能徹底覆滅阿力臺,大明朝就能將火車一直修到忽蘭忽失溫。

雖然軍中大部分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但王戎卻十分清楚他的身份。

“下旨,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少師,追贈少師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賜葬于房山縣東北,授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之職。”

“就算真的爆發戰事,他也必須給我上去殺敵,而不是畏畏縮縮的在后面待著。”

馬哈木奔逃至此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他們在這里落葉生根,砍伐了大量的木材,將這些林地變成了草場。

“不過在此之前,你傳敕令給黃福,讓他立馬開始著手修建鶴城到鎮虜衛的鐵路。”

畢竟明軍如果真的把城池修建到忽蘭忽失溫,那只需要在忽蘭忽失溫放置兩萬騎兵,他們就得在明軍眼皮子底下討生活了,這不是他們所想的生活。

自從他偷襲馬哈木被重創逃回漠東,他手上能裝備甲胄的騎兵便不足一萬五千人,算上其它皮甲的男丁也不過三萬人左右。

正因如此,一年的實習期是對他身份的最好保護。

以他對阿力臺的了解,如果阿力臺真的有心答應,那他一定會抬高價碼,而不是如此爽快的就答應,因此王戎希望增派兵馬給海喇兒城,以防韃靼偷襲。

想到這里,朱棣便激動的在大明宮的獵場里游獵起來。

“阿力臺要拖時間,而朝廷也需要時間。”

故此,他們這支隊伍這次的任務就是說服阿力臺接受大明的政策,以他常寧王的身份繼續節制他麾下不足三萬兵馬在漠北,但三萬兵馬的親眷卻要歸日后大明派遣的官員管理。

缺乏谷物的綽羅斯部,艱難地在這里開墾了一千多畝土地,但由于氣候寒冷,當地土地的畝產極低,一千畝土地也不過就能滿足百十名貴族的口腹之欲罷了,普通的牧民只能繼續吃著發酸的奶制品。

翌日,姚廣孝病逝的消息便傳開了。

“因為我們都是草原上的雄鷹,是成吉思汗的子孫!”韃靼部使者對此回應,但馬哈木卻對后面那句話嗤之以鼻。

“老和尚,俺不準你……”朱棣話音未落,卻見姚廣孝含著笑意漸漸不再動彈。

五月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已經綠意盎然,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支三千人規模的騎兵部隊正在緩緩沿著河道前進。

在看到鐵路和火車的第一時間,他便猜到了日后大明很有可能會修建前往漠北的鐵路。

“具體的你們自己想想,總之朝廷給出的誠意放在這里了。”

在他心底,他能為之謀的只有朱棣,而非自己。

“可以先派人去南邊駐牧,如果沒人襲擊我們,到時候再南下遷徙。”脫歡不假思索道:

“盆蘭州不適合生存,這是我們回漠北的好機會。”

“陛下,這件事情要不要告訴太上皇?”

“如果他真的要動手,肯定會聯合太平、把禿孛羅,甚至是馬哈木這群人。”

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憑借互市貿易的資格與大明做生意,然后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不如入城詳談?”

不過這些耕地并不屬于普通的蒙古人,而是屬于阿力臺和他的子孫們。

不管是在報紙上還是廟堂上,許多人對他的離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震動。

他側身做出請的手勢,但王戎搖搖頭道:

“朝廷給我的旨意不用遮掩,我便也實話告訴你吧。”

不過現在的問題在于,大明的鐵路要修抵韃靼部的駐牧地,阿力臺是否會輕松讓行。

脫歡能壓住脾氣與仇恨,這是馬哈木最為滿意的一點,畢竟就連他都做不到徹底放下仇恨。

對于姚廣孝的離世,朱高煦除了暗嘆可惜外,似乎沒有什么其它感受。

如果瓦剌和韃靼聯手,那他們最少能拉出十萬騎兵。

他雙手漸漸失去了力氣,最后只能看著姚廣孝盤坐含笑,佝僂著緩緩向前倒來。

不多時,消息被人傳回了宮里,正在批閱奏疏的朱高煦也朱筆一頓。

在信中,阿魯臺告訴阿力臺,明軍的東北鐵路一旦完工,那他們能投入漠北的物資將會成倍數增長,投入的兵馬也是同理,讓他早做準備。

當時阿力臺沒有聽,因為他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會出現不用馬也能跑的車子,更別提這個車子還能拉數百頭牛羊了。

“不僅是我,就連太平、把禿孛羅也不會答應。”

“正因為有了這個東西,他們才準備從惱溫江的上游修建可供車子行走的道路,闊灤海子只是開始,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想要修建抵達忽蘭忽失溫,乃至曾經的和林。”

在牧民的引薦下,他們成功穿過丘陵,來到了盆蘭州林地之中。

如今大明只修建其中的六百六十里,盡管技術不如后世的俄國人,但這六百多里鐵路也不會消耗太多時間。

亦失哈詢問朱高煦,朱高煦聞言略微思慮,想了想后頷首道:“把消息告訴太上皇,告訴他北征最多五年后開始,讓他養好身體。”

“你先下去吧,我們要商量一下。”

“他們調遣我幫助征討瓦剌可以,但想要入主漠北,我自然不會答應。”

“至于瞻壑,我確實不放心把他留在海喇兒城,但海喇兒城是他自己選擇的戍邊地,他既然決定去了,就老實在那里戍滿一年的邊。”

“你的話是真的?”

朱高煦盡管這么說,但如果海喇兒真的爆發戰事,那他肯定會增派援兵和西廠人手來保護朱瞻壑。

在他的解釋下,隨阿力臺前來的數百騎兵中只有幾十名韃靼貴族臉色難看,但大部分的普通兵卒卻難掩喜色。

“你這十余萬普通部眾可以放牧,也可以幫朝廷修鐵路,工價每人二十文。”

馬哈木示意使者退下,使者也知道這種事情不能急,所以行禮之后離開了大帳。

大帳之中,馬哈木的面孔顯得蒼老許多,他身旁的脫歡也高大了,并蓄起了山羊胡。

“漠北的消息傳遞太慢,估計過兩個月我們就能收到一些消息。”

在他走后,馬哈木掃視了一眼貴族們,最后將目光放到了自己兒子脫歡的身上:

可如果他兩條都不能接受,那恐怕北征的目標就會從討伐馬哈木變成討伐阿力臺。

“燕然城的百姓不用再擔心白災的問題,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安居樂業的生活并交稅。”

在隊伍之中,十余名身穿常服的文官正在馬背上走走停停,時不時取出類似洛陽鏟的玩意在地表打洞。

即便來到六月,當地的氣溫也略微有些寒意。

要知道,一旦大明把鐵路修抵闊灤海子,那大明對阿力臺就不是羈縻了,而是實際控制了。

“我們自然愿意……”

很快,有牧民上前詢問明軍的動向,也不擔心明軍會對他們動手,畢竟他們之間已經和平相處十余年了。

“既然是這樣,那我便派人在此地勘察適合修建鐵路的路線了。”

隊伍里,朱瞻壑時不時看著那群文官,心里卻略有駭然。

興許是為了讓三年后的北征難度變得輕松些,四月中旬朱高煦下旨令工部開始分段式考察從鶴城衛修往闊灤海子(呼倫湖)北部韃靼駐牧地的路況,為修建鐵路做準備。

不多時,他們在明軍隊伍陣前勒馬,為首之人是五十多歲的阿力臺。

如果不是考慮到盆蘭州確實不是人待的地方,他甚至會考慮殺了這家伙。

想到這些,阿力臺開始安排使者前往太平、把禿孛羅,馬哈木等部,將明軍準備入主大明的消息傳給了他們。

使者將自己的話說完,馬哈木卻道:“我憑什么相信你們,要知道你們在去年還是漢人的獵犬。”

盡管阿力臺十分仇視瓦剌,可面對漠北被漢人入主,他還是放下了臉面,試圖團結太平和把禿孛羅等人。

部眾的態度變化被阿力臺看在眼里,實際上早在兩年前,他的弟弟阿魯臺就寫信給了他,讓他注意明軍的動向。

“如果不是忌憚他的三千騎兵,我剛才早就動手將他殺了!”

如果不能接受,那他們的駐牧地則是必須要西遷前往忽蘭忽失溫一帶,將闊灤海子附近三百里草場交給大明朝。

先前幾次韃靼部騎兵都充當明軍征討瓦剌的馬前卒,對明軍的實力早就知根知底。

遠處,燕然城中奔走出數百騎兵朝著明軍疾馳而來。

況且對于明軍,蒙古人依舊是畏懼為主,仇恨反倒是次之。

五年全線竣工,這是朱高煦定下的時間,這比后世俄國人修建這一段時要多了近三年時間。

整段路程約一千二百里,其中有三百里位于哈剌溫山脈北部,但好在沿途都有河谷平原,加上海拔和落差不大,故此這條鐵路的修建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這段鐵路僅有二百余里,又是平原,最多一年半就能修建好。”

“不過兵馬的親眷要歸之后派遣的流官管轄,燕然城也會改為燕然都司治下燕然縣。”

盡管那時朱棣可能已經看不到,但在修抵之前,朱棣肯定能進行第三次北征,而這條貫穿漠北的鐵路也將會用來紀念他北征的戰果。

話音落下,姚廣孝勉強抬頭看向朱棣:“陛下,貧僧先下去為您籌謀,且不用悲傷。”

海喇兒城的一萬明軍騎兵足夠覆滅眼下的韃靼部,所以對于普通蒙古人來說,他們并不愿意和明軍為敵,畢竟他們也沒有什么利益被侵犯。

盡管姚廣孝說自己若是有吩咐,他便一定會完成,可事實上這也表示了他并不歸心,不會為自己主動的出謀劃策。

眼見脫歡都這么說,馬哈木也掃視了一番其余貴族們。

“先返回漠北,擊敗明軍后,我們再和太平、把禿孛羅、阿力臺算賬!”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