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77章 傳統手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77章 傳統手藝

第477章 傳統手藝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30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嗚嗚——”

洪熙三年臘月二十,在火車的汽笛聲中,一支隊伍緩緩走進了鳳陽火車站內。

站內,身穿綢緞的商賈們瞧見這支隊伍,紛紛開始躲避起來,全因隊伍之中站著身穿鴛鴦戰襖的軍士。

火車從出現在民間到如今,也有足足四年余三個多月了,加上兩京鐵路已經從北京修到了中都鳳陽,故此使用火車貿易的商人并不算少。

盡管洪熙二年時,朱高煦已經將商賈的衣著限制放寬,但為了避免麻煩,他們還是會下意識的躲避官家的人。

“殿下,火車已經為您協調好了,現在就可以上車。”

不多時,火車站的站長小跑而來,卑躬屈膝的對人群之中的一人獻媚。

這種日子,朱瞻壑過了很多年,他在中學和軍校的時候,學校之中的大食堂基本都被西廠和錦衣衛的人承包了。

“這孩子取名沒有?”朱棣詢問,顯然準備給孩子取名。

這一張全票,就是一個普通力夫二十天的收入,能買一百斤大米,吃整整一個多月。

帶著忐忑的沐氏走入養心殿,朱瞻壑當即便瞧見了正在保養一支馬槍的朱棣。

在他身旁的沐氏見狀,當即抱著孩子側過身去哄了起來。

“江南還好,你是不知道在燕山以北……”

“湖廣的糧食很便宜,每石不過三百文,而山西、陜西有的地方糧食卻能達到每石五百文。”

走出車廂,他便看到了烏泱泱的人朝著站外走去。

雖說他們一開始手藝很差,吃得人怨聲載道,但后來也漸漸手藝精進許多,就連軍校的學子們都很難懷疑他們有其它身份。

其中關于修建鐵路、介紹火車與新作物的篇幅并不少,畢竟修建鐵路這一項就涉及到了數以百萬計工人的生計。

隔間內有上下左右四張床鋪,與他在軍校的床鋪一樣。

百戶官回應著朱瞻壑,過了片刻后馬車停下,而朱瞻壑也來到了闊別已久的大明宮。

“你太爺爺晚年最是希望能解決漠北的事情,而我沒能做好,那馬哈木還在流竄,時不時與燕然都司發生摩擦。”

朱瞻壑沒了興致,拿起報紙便繼續皺眉閱讀起來,其中一條新聞讓他臉上露出笑意。

“殿下,陛下說你舟車勞頓,就不用去武英殿了,先去大明宮見過太上皇,隨后在大明宮休息休息吧。”

“可陜西的農民怎么辦?”沐氏不由詢問,朱瞻壑見她這么說,也笑著指著報紙說道:

這一角被人兵卒吃下,防止有人毒害朱瞻壑。

沒了積水,鋪設軌道和拉拽礦場就輕松許多了。

朱瞻壑拉開玻璃窗,將木質車窗拉開后,這才合上玻璃車窗,目光打量著窗外的北京東站。

沉下心來,朱瞻壑拿著報紙揣測著自家父親的思路和心思。

由于國營礦場提工價,導致民營的許多礦場都得跟著提工價。

勉強吃了一份東西,朱瞻壑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剛剛推出不到兩個月。”站長解釋著,朱瞻壑又追問了其它問題,例如現在火車的客運量如何,以及票價如何,還有臥鋪和坐車的票價如何。

“額……”朱棣語塞,連忙道:“倒也不是收拾不了,只是再出兵的話耗費比較多。”

時間一點點過去,期間朱瞻壑睡著了,一覺醒來天還未亮,車上被固定的蠟燭成了微弱的光亮。

“現在還用漕運來運漕糧嗎”

“這有糕點,餓了自己拿。”朱棣將桌上的糕點推了推,隨后說道:

“這大明宮的日子也舒服,就是舒服的讓我總做噩夢。”

“你沒見過你太爺爺,我這么些年一直擔心等我走了以后你太爺爺說我做的不好。”

朱棣自哀自怨,那唉聲嘆氣的模樣,加上他的表情配合,不免讓朱瞻壑感到難受。

他起身從自己的箱子里拿出了幾本書翻閱,不知不覺中天色便亮了起來。

“等兩京鐵路和西北鐵路竣工,我估計這煤價會低到八十文去。”

“臥鋪?”朱瞻壑愣了愣,他不知道他兩年沒回家,火車都有臥鋪了。

馬車的車窗改為了橫拉的玻璃車窗,外面還有一層用來保護玻璃的木質車窗。

之所以這些東西能出現,也得益于蒸汽抽水機的出現。

當然,這只是指白天的卯時到晚上的亥時,亥時以后只有到站,沒有出發。

似乎是過于疲憊,他只覺得自己還沒休息多會,便聽到了百戶官呼喚自己的聲音。

如今在這馬車上休息片刻,稍許好去見自家父親與爺爺。

朱瞻壑回應著,朱棣聽后皺眉道:“怎么取個禽獸的小名?”

“百姓坐車的多嗎?”

朱棣豎起兩根手指頭,卻又很快搖搖頭:“不過……”

“增加了這么多?”朱瞻壑倒吸一口涼氣。

不多時,隨著汽笛作響,這輛拉著太子與太孫的火車開始向著北方駛去。

只是當這次他返回北京后,不得不夸一句自家父親的先見之明。

趁著停靠加水加煤的時間,朱瞻壑讓人買了些甜食回來吃。

“既然準備好就出發吧,耽擱太久也不好,三月初我還得去燕然都司任職,早去早好。”

反觀大明的礦工,哪怕是陜西的工價,足夠他們買十斤米外加一只肥雞,舒舒服服的回家與家人吃上一天。

“嗯……就拿糧食來說。”朱瞻壑選了一個好例子:

“以后我也要讓百姓能坐上便捷的火車。”

相比較兩年前,朱棣的多了些白發,但依舊虎威尚存。

朱瞻壑一聽立馬道:“您若是不信,不如坐火車去江南問問,百姓確實都夸您。”

例如在石見銀礦開采銀礦的日本礦工,干一天活頂多能買三斤粟米,勉強養活兩口人,甚至還不夠吃。

幾份甜點和幾張餅子被帶來,每份餅子都被切了一角。

在站長的帶路下,朱瞻壑來到了車廂中間的位置,而這里是車廂內唯一有門的隔間。

“這江南的煤價啊,幾乎是隨著兩京鐵路和西北鐵路的修建而越來越便宜。”

與之相比,陜西的工價雖然不如北直隸和東北的高,但比起種地來說,那可真是輕松太多了。

得知北京人口規模后,朱瞻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他父親說過的北京糧食問題。

“這么多商賈,北京的人口是不是也增加了?”

朱瞻壑吩咐一聲,便繼續陷入夢鄉中。

朱瞻壑看著自己面前的房間,暗自許下心愿,隨后便招呼沐氏進入房間休息。

從鳳陽前往北京有三十個站點,每個站點十文的情況下,需要三百文才能從鳳陽坐車到北京。

朱瞻壑頷首,同時詢問道:“這個臥鋪是最新弄出來的嗎?”

對此,站長分別作出解釋。

算下來,一天時間中,鳳陽府可以走八班車,人數在三千五到四千左右。

“這……這樣不好吧,萬一他打罵你,我怕你受不住。”朱棣鼻頭一酸,朱瞻壑卻作揖道:

“爺爺您放心好了,明日等我好消息。”

宮女懷中抱著一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顯然是朱瞻壑與沐氏的孩子。

“也有,但都是坐幾站,很少有坐完的,畢竟這票價確實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隨意負擔的。”

“爺爺您放心,您若是收拾不了,孫兒以后替您收拾!”

似乎是上次乘坐留下了陰影,故此上車前朱瞻壑特意詢問:“這火車這般,時速多少?”

要知道如今的南直隸普通力工工價也不過二十文,山東、河南、北直隸只有十五文,唯有兩京稍高,也不過每日三十到五十文不等。

另外,每年都有官員出錢包車來帶親眷家具北上,這也是收入的大頭。

“爺爺……”

“唉……誒……好吧……”朱棣答應的很勉強,朱瞻壑見狀也心疼道:

“爺爺您好好休息,保重好身體,等我把事情定下來,您到時候還得帶兵打仗呢。”

終于在兩個時辰后,他乘坐的火車停靠在了熟悉的北京東站。

對于這個時代的百姓而言,膽大的總歸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偏向保守,坐船前往北京對他們來說雖然慢,但更便宜實惠。

朱瞻壑詢問著馬車上負責保護他們的西廠百戶官,百戶官聞言作揖:

朱瞻壑接過孩子,抱到朱棣面前遞給他。

“我記得十年前這個時候,一百斤煤炭還要一百三十文,如今卻只有一百文了。”

“臣告退……”沐氏見狀上前接過朱祁鉞,抱著孩子下去休息去了。

“火車和漕運并用,每年可向北京輸五百萬石漕糧。”

南北走一趟,正常下來刨除人工和成本,基本能賺二百貫左右,貨運也基本差不多。

“倒是不錯……”

除了煤水車廂外,這火車便只有一節車廂。

他定下了這孩子的名字,朱瞻壑見狀便也只能應下,只希望自家父親別遺憾。

沿途一路上朱瞻壑都在觀察窗外,他并非不知農事的人,故此也看到了時不時出現的一些新作物,諸如番茄、花生、紅薯是其中佼佼者。

“江淮,好好干,等我參軍實習一年回來就去你那看看去。”

現在的朱瞻壑已經對于自己被安排的人生沒那么抵觸了,他反而有時候羨慕自己可以體驗許多旁人無法體驗到的生活。

他手里拿著《大明報》,目光在報紙上翻閱有用信息。

對于這些人,朝廷也是準許其擺攤販賣食物,只要臨走時收拾好就行。

洪武年間,山西的煤礦工人基本在三十文的工價,四十文便算是極好了。

以工惠民,這是大明不斷搞大工程還能越來越富裕,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的原因之一。

“好了,你們這也舟車勞頓了,吃飯沒有?”

這些錢都落到了工人手中,工人們用雙手養活了自己的親人。

單單這一舉動,便使得兩京鐵路沿邊諸省經濟繁茂。

打開門,里面擺放著一張五尺寬的床,旁邊還有可以坐著泡茶的桌椅板凳,以及單獨的廁所。

“是……”

在機械化的農業社會下,農業確實不算特別辛苦,但在這個時代,種地無疑是苦累的代名詞,尤其是降水線東移,產量并不高的西北地區更是如此。

一名兵卒遞來報紙,朱瞻壑接過后,當下便打開報紙翻閱起來。

他臉上露出笑容,目光也看著窗外的景色而唏噓:“幾百上千年前,這些地方也是綠樹成蔭的青山綠水,可如今……”

“您擔心耗費大?”朱瞻壑秒懂,連忙道:“不過二百萬貫,國庫如今充盈,父親一定愿意調撥幫助爺爺完成心愿的。”

來來往往的人出入其中,一眼看去不下千人。

不說別的,單單說控制輿論這塊,一期報紙勝過數十名江南大儒談天說地。

“臣朱瞻壑,攜太子妃與皇太孫求見太上皇!”

雖說有床,但他暈車的反應卻沒減輕,所以他昨天并沒睡好。

朱棣抱孩子還挺熟練,接過后看著懷里這還在貪睡的娃娃,不免露出笑容:“我也是當太爺爺的人了。”

隔絕了冷風,他算是感受到了一絲溫暖。

這次他倒是感覺自己睡了挺長時間,馬車還沒停下,他便悠悠轉醒,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不管是就讀中學還是軍校,亦或者是北上參軍,未來南下為吏……

當然,這還是因為兩京鐵路沿途聚集了大明三分之一人口所致。

兩京鐵路運行的客運和貨運機車是三十二班,一年在二百四十萬貫左右。

“不會吧,您做的那么好,百姓都在對您歌頌,怎么會不好?”朱瞻壑不相信。

“賤名好養活……”朱瞻壑尷尬回應,朱棣見狀皺眉:“叫朱祁鉞吧!”

畝產一石,在陜西絕大部分地區就已經算是好田了,如此來說,累死累活種五畝地才能堪堪養活自己,勉強買點油鹽醬醋。

擺攤似乎早已刻在了中國人的血肉里,火車站雖然人流并不算大,但四周前來擺攤的村民卻并不少。

朱瞻壑在養心殿外大聲唱禮,不多時里面便傳來了回應聲。

百戶官的話讓朱瞻壑心頭一暖:“行,那我再睡會。”

“為何?”朱瞻壑只覺得自家爺爺似乎是年紀大了,總是自哀自怨。

“好冷……”

“臥鋪就是有臥室和房間的車廂,為了殿下住的舒服,這車廂提議將三個臥房改為一個,十分寬敞,殿下請進。”

如今的許多礦洞已經用上了混凝土和軌道以及礦車,干起活來比起以前輕松許多。

朱瞻壑說過很多次的漠東、漠北情況,每次沐氏聽后都覺得自家殿下有些杞人憂天,只是一想到這些事情都自家公公所說,便也不敢太放肆。

朱瞻壑興致勃勃的說著,但說著說著不免嘆氣道:“只可惜這江南的富戶們喜歡用柴火做飯吃,我看那柴火的價格非但沒有便宜,反而越來越貴了。”

如今官營介入市場后,一百三十文的官營工價壓得這群黑心煤場不得不提高工價。

雖然說環境依舊惡劣,但比起同一時期的任何國家,大明的礦工都是最輕松且工價最高的。

蒸汽抽水機的出現,不僅讓運營礦洞的成本降低,也讓工人不用再泥濘的礦坑中摸爬滾打,不用再忍受雙腳泡在水里一整天的苦楚。

“這里寫了,朝廷在陜西弄了很多礦場和手工作坊,一些農民可以入廠打工,一年下來收入比種地高出好幾倍。”

朱瞻壑笑著評價報紙上的新聞,沐氏聞言好奇道:“商品流通能怎么樣?”

面對朱瞻壑的詢問,站長露出幾分尷尬笑容。

“還沒有,過去都喚他小名叫獾兒。”

“回殿下,前番冬至時順天府上奏北京有民七十二萬。”

朱棣對朱瞻壑詢問,朱瞻壑搖搖頭:“還沒吃,父親讓我們先來大明宮休息一晚,陪陪您之后再回宮。”

大量的民營煤礦因為低利潤而倒閉,隨后被官營接手,繼續擴大生產。

在新聞一角,他看到了朝廷準備在隴川修建一條可以通往蠻莫的鐵路,盡管只有三百多里,但卻讓他看到了許久不見的某個名字。

廁所比較狹小,但總比沒有好。

“還有不到一里。”

朱瞻壑與沐氏行禮,朱棣卻把目光放在沐氏懷里的那孩子身上:“來,抱過來給我看看。”

以他的見聞來看,每輛機車每個時辰基本能發一班車,一班車是五百人。

由于東北鐵路已經修抵沈陽,而西北鐵路也修抵張家口,故此北京東站毫無疑問成為了天南地北商人的中轉站,各類商品匯聚于此,大批的瓜果蔬菜與鮮花運抵北京。

要知道自從大明遷都后,南京人口一直沒有恢復到曾經的高度,現如今也僅有不足五十萬,而北京卻發展的越來越好。

“他倒是有心。”朱棣頷首,捋了捋大胡子后這才道:

站長獻媚的示意朱瞻壑走入,朱瞻壑好奇走入車廂,看到的是一條不足三尺寬的小道,另外還有一個個敞開的隔間。

“我算了算,如果帶三萬騎兵和六萬輔兵前往,那大概率只需要這個數就能把這場仗打下來。”

“真的?”興許是人老了,朱棣有些不相信朱瞻壑的話。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了解不少東西。

“這報紙上說,朝廷準備在兩京鐵路竣工后開始修建京津鐵路和中原鐵路。”

朱瞻壑頷首在隊伍護送下走出站點,一輛被特意安排出來的火車出現在他們眼前。

按照這個速度,兩京鐵路最起碼要三年半才能回本。

單就兩京鐵路來說,從北京修到鳳陽,每日用工人次在五至七萬人浮動,一年下來就是上千萬人次,發出去的錢近百萬貫。

“這要是修通了,那秦嶺長江以北的商品就能流動起來了。”

“噩夢?”朱瞻壑有些迷糊,朱棣見狀連忙道:

“那就行。”他頷首靠在車廂上,不多時便沉沉睡去了。

感受著北京的刺骨寒風,朱瞻壑不由打了個寒顫,隨后火急火燎的在護衛護送下走出東站,坐上了前往紫禁城的馬車。

“太子妃帶著皇孫休息去吧,我和這小子聊聊。”

年紀漸長,加上軍校四年的磨礪,朱瞻壑對于報紙的態度也越來越重視。

北京東站的規模,曾經朱瞻壑還吐槽過自家父親修建太大,人也沒有,頗為浪費。

“到了嗎?”

“夸我……”

“爹說的沒錯,罪犯殺了可惜,但我覺得與其流放,倒不如讓他們給我植出一個獵場!”

在他走后,朱瞻壑這才笑道:“爺爺,孫兒還沒吃呢。”

“朝廷有常平倉,如果能從湖廣買數百萬石糧食運往陜西,那陜西的百姓就能吃便宜的米了。”

就他了解來看,百姓對自家爺爺和父親的評價可是很高的,哪怕江南的儒生們,也多是以非議自家父親為主,自家爺爺似乎很少被他們非議。

朝廷雖然放寬了路引政策,但去到北京不能及時找到工作,那就只有留宿街頭了。

“話雖這樣,但我……唉!”朱棣欲言又止的嘆氣,朱瞻壑見狀連忙起身,拍拍胸口道:

“爺爺放心,明日我回宮與我父親說,想來我父親肯定會支持的。”

“這是最新版的火車,只拉一節的話,最快的速度是每個時辰一百二十里左右,按照當下的情況,大概十四個時辰才能抵達,故此這車是臥鋪車廂。”

如今的山西,低于一百文的礦工工價都被視為羞辱人的手段。

“上次我們出塞無功而返,我也不太好意思給伱爹找麻煩,看樣子這輩子是解決不了這事情了……”

沐氏聞言看向窗外,雖然說有農田而綠色,但放眼看去基本瞧不到一棵樹木。

朱棣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但很快他似乎又想到什么,連忙嘆氣道:

“可惜啊,雖然百姓夸我,但我愧不敢當。”

“殿下,這是今日的報紙。”

二十歲的朱瞻壑此刻穿著素色的圓領袍,身旁跟著太子妃沐氏,而沐氏身后跟著幾名少女與一名三十左右的豐腴宮女。

強撐著睜開眼睛后,馬車門不知何時已經打開了,他正準備下車,卻見百戶官走到車門作勢上車,同時作揖道:

能在城外隨意走動并被稱呼殿下的,也只有在軍校讀書的朱瞻壑了。

帶著另一輛馬車上的沐氏和自己的兒子下車,他們乘坐步輿前往了大明宮的養心殿。

“進來!”

當然除此之外,朱棣與朱高煦兩人不催工的態度才是工人能舒服工作的主要原因。

見朱瞻壑這樣,朱棣摸著他的手,眼眶之中好似淚水在打轉。

“壑兒啊,爺爺這么多孫子,還是你最像我……”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