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四百三十八章 韓綱:父親過分了,狄相公明明很禮讓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八章 韓綱:父親過分了,狄相公明明很禮讓啊!

第四百三十八章 韓綱:父親過分了,狄相公明明很禮讓啊!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9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唔!”

韓億睜開眼睛,緩緩地道:“什么時辰了?”

立在床頭的仆婢低聲道:“相公,巳時一刻了。”

“唔!這么遲了啊!”

韓億捂了捂額頭。

他在知州任上是很勤政的,從未這么遲起來過,但昨晚就著燭火,熬了大半個晚上,才將那份備征將領的人選名單列出來,是真的困倦了。

躺下去后,偏偏心里尋思的全是天下大局,國朝安定,雙肩仿佛有千鈞之重,直到五更天將亮時才睡著,如今即便睡了兩個多時辰,依舊精神不濟,頭還隱隱生疼。

歲月不饒人啊!

正有唏噓之意,韓綱躡手躡腳地走了進來,恭敬的聲音里壓抑不住喜意:“爹!”

韓億看著:“名單給狄待制送去了?他有何評價?”

“他能有何評價?震驚了唄!”

韓綱的嘴角終于壓不住了:“人都在外面候著呢!”

“嗯?”

韓億怔了怔:“狄待制不是要北上雁門,與遼軍談判么?現在怎的在州衙?”

韓綱笑道:“他原本確實要北上,但他看了名單后,立刻前來拜會父親,聽到父親正在安歇,不敢打擾,一直等在外面!”

“嘭!”

韓億近乎拍案而起,面容徹底沉下:“胡鬧!為何不喚醒老夫!”

“爹爹息怒,孩兒這就去喚狄待制進來”

韓綱這次挨罵,卻難得地很高興,嘴角歪歪,得意洋洋。

“愚蠢!”

韓億一眼就看出兒子所想,簡直氣不打一處來,也難得地指著兒子的鼻子訓斥道:“軍國大事豈能耽擱,狄待制不去前線,反倒在州衙等待老夫醒來,此事若傳揚出去,你這是準備讓為父一世的清譽毀于一旦么?”

韓綱臉色先是變了變,然后又露出古怪之色,低聲道:“怪不得他特意關照,屏退左右,不讓州衙之人看見……爹,你盡管放心,那些碎嘴都早早被趕出去了,沒人知道狄待制是在等你醒來……”

“嗯?”

韓億又是一怔,臉上的怒氣緩和了些,沉默少許,張開雙臂。

周圍的仆婢趕忙上前,服侍這位洗漱更衣,而韓綱見到父親冷肅的面龐,也不敢湊上來再挨罵,泱泱地退去了。

看著這個兒子消失的背影,韓億皺起眉頭,目露沉吟。

程門立雪的典故還未發生,畢竟程顥程頤還要兩三年后才能出生,要成為大儒更早著呢,但等待長輩醒來,這份尊重之心,是足以通過類似的行徑體現出來的。

所以聽得狄進在外面等候,還特意屏退左右,不讓州衙人得知,既展現出了尊敬,又不是那種陰謀算計的小手段,韓億是真的極為詫異,喃喃低語:“此子行事出乎意料,難怪能得賞識重用,只是如此做派,接下來在并州如何服眾呢?”

官職是朝廷給的,威望卻要自己做出來,否則到了地方上,被架空的比比皆是。

不少官員破罐子破摔,將事務交予底下的胥吏,與當地的名人結識,不是宴飲就是在宴飲的路上,往往還會減一減磨勘,不到兩年就一任滿了,瀟灑離去。

韓億向來看不起這等無所作為之輩,所以到了并州任上,整頓吏治,嚴懲貪腐,為民做了好幾件實事,這才得到上下敬服,不敢違逆。

而狄進此前發現帥司官吏沒有出現,直接不入城,反倒放出北上的消息,讓經略安撫司上下不得不出城聽命,也是還擊的妙手。

官場上你來我往,這樣的過招再正常不過,但現在對方卻如此快地前來拜會,對于接下來在河東一路管理地方官員,就很不利了。

畢竟很多官員,尤其是武人,看的就是上官是否有生殺予奪的威勢……

“這人怕是要先禮后兵了!”

韓億想了想,覺得對方是深知并州的重要性,不愿意一來河東,就徹底得罪并州知州,才會擺出這樣的低姿態,爭取自己的支持,但如果自己不愿,最終還是要對抗,年輕氣盛的朝廷要員,豈會完全屈服于自己?

那么自己如何選擇?

當然也是不退!

韓億出使過遼國,知道那些契丹人仗著鐵騎精銳,國朝又無山川屏障,是何等的囂張,難得遼人能對一位宋人的年輕官員如此服氣,就該發揮出外交的職責。

對于西夏的《定邊十策》他也看過,雖然不希望主動開戰,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篇策論,確實有真知灼見。

所以在韓億看來,狄進最適合的差遣,是河東經略安撫司的管勾機宜文字,再在合適的時候,繼續出使遼庭,與契丹官員談判。

至于統籌河東的全局,還遠遠輪不到這種小輩。

伴隨著腳步聲傳來,當那個比起自己的兒子都要年輕,只是威嚴氣度遠甚的男子,出現在面前時,韓億愈發肯定了這個觀念。

一人風華正茂,一人韶華已逝,對比實在明顯,哪怕對方確實有功,但恩寵過甚,就是幸進,有一位剛過而立之年就入兩府為宰執的晏殊,已然足夠,再多出許多這樣的面孔,國朝的未來,會讓人很不踏實!

狄進率先行禮:“韓公,在下冒昧叨擾了!”

韓億坦然受了一禮,再拱手還禮:“狄待制!”

韓綱見了,眼皮子都忍不住跳了跳。

父親身為并州知州,龍圖閣待制,并沒有兼路一級長官,狄進則是麟州知州,兼經略安撫緣邊招討副使,天章閣待制,如果不考慮年齡,兩位在朝堂上的地位其實是相當的。

而現在狄進已經擺足了姿態,甚至還沒有使手段,讓韓億背上一個延誤軍國大事的惡名,就連韓綱都覺得,對方如此知情識趣,父親也該展現出長者的大度,好好指教一番。

可現在見了,怎的臉色愈發冰冷?

韓綱不敢插嘴,只能躬了躬身,默默退了下去。

狄進好似沒有感受到對方的倨傲,待得坐下后,品了一口茶,微笑道:“久聞韓公賢名,晚輩早該來此拜會的。”

“讓狄待制久候了……”

韓億則碰都沒有碰茶杯,淡淡地道:“遼人于雁門關外集結,夏人諜探于豐麟府三州出沒,這才是軍國大事,狄待制不該于此耽擱!”

狄進道:“若豐麟府三州受夏人襲擾,戰事正酣,遼軍或許會乘隙突襲河東,然此時他們早早集于關外,令我軍有了戒備,反倒只是威嚇之勢。”

韓億聲音愈發凝重:“契丹人貪婪驕橫,豈可因常理度之?這終究只是揣測,狄待制慎言!”

狄進臉色如常:“河東禁軍早已于雁門關戒備,防范于未然,可判斷總要早早下達,才能做出更好的應對!”

韓億心中很厭惡這種自信,聲音冷了下來:“契丹鐵騎一旦南下,那是關系到山河破碎的大事,狄待制的判斷若是錯了,能擔得起這份重責么?”

狄進不答反問:“韓公可知,我與遼國使臣往來,為何能得到他們的敬重?”

“哦?”

韓億微微瞇了瞇眼睛:“愿聞其詳!”

狄進道:“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我不怕他們!”

韓億目光一凝。

狄進看向外面,緩緩地道:“我是并州人士,出生之際,澶淵之戰已經結束,然河東滿目瘡痍,至今二十余年,才恢復元氣,可于文教上依舊落后,河東路少出進士……”

“同時河東依舊面臨著北方遼人的威脅,如今夏賊還在西北一壁蠢蠢欲動,無論是遼軍南下,還是黨項人東進,我的家鄉首當其沖!”

“但恰恰因為這樣,才不能害怕,越是對遼人心生畏懼,他們越是耀武揚威,何況我們也毋須怕!”

“這些年的太平,恰恰證明在澶淵之戰后,契丹人也不愿意與我朝生出大規模的沖突,斷了歲幣,損了民生,結果卻擄掠不到什么財物!”

“契丹人并無信譽,但他們并不愚蠢,沒有好處的事情,契丹人是不會做的,偏偏許多人看不清這點,每生一分膽怯,都是對遼人威逼的一次鼓勵!”

韓億胸膛劇烈起伏了幾下,眼中露出慍怒之色,偏偏無法反駁。

韓家本是河北人,后來移籍到了京畿,若論原因,其實也有幾分避戰之意,而對方自始至終是河東人,直面遼人威脅。

但這話實在刺耳,更有種他們這類臣子,骨子里對契丹人有一股畏懼,才會進退失據,舉止失措!

“老夫錯了……”

韓億深深凝視了面前這個年輕的朝堂要員。

不是先禮后兵,此人根本沒準備禮,或者說那份禮是給外人看,展現出自身修養的。

真正到了面前,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韓億已經有了決斷,沉聲道:“狄待制既然絲毫不懼遼人,并引以為傲,那還有什么要向老夫請教的?北上便是!來人啊,送客!”

狄進的神色自始至終沒有變化,站起身來:“既如此,我也不再叨擾韓公了,只是還要多謝韓公的舉薦名單!”

“不必!”

韓億硬梆梆地回了一句:“恕老夫不送!請!”

狄進再度拱手行禮,這才朝外走去,一路神色自如,腳步輕快,出了州衙。

“爹!”

目睹這一幕,且不說州衙吏員留了心,他們雖然早被趕了出去,但親眼見到這位狄待制在里面停留了兩個時辰,看來雙方真是一見如故,即便韓綱再度折返,都覺得雙方應該談得不錯。

結果印入眼簾的,卻是一張鐵青的老邁面龐,韓綱十分詫異:“狄待制觸怒爹爹了?”

韓億冷冷地道:“年輕氣盛,未嘗民間疾苦,于戰事毫無敬畏之心,河東的重擔,絕不能交托到這種人手中!”

“啊?”

此時此刻,韓綱都覺得父親過分了,那位明明十分禮讓,還不接受,真要徹底鬧起來,自家也不好受吧,指不定剛剛考中進士的二弟,未來還會受到打壓……

官場上暗斗的地方多的是,但明著撕破臉皮的,終究不多,雙方往日并無恩怨,稍稍示威,擺出長輩的氣度,也就罷了,何必真的結仇呢?

身為長子,韓綱自覺還是有勸誡之責的,鼓起勇氣:“爹,狄待制還是敬重長者的,有什么話好好規勸便是,何必這般不留余地?”

韓億斥道:“蠢物!你懂什么!”

通過簡短的交談,他已經能夠確定,兩人是觀念上的分歧,狄進那溫文爾雅的面容下,對于自己肯定也是更增幾分厭惡的。

既然相看兩生厭,那還有什么好說的?

“河東路經略安撫使之位,至關重要,老夫必須爭取!”

韓億其實早有這個想法,在戰事期間,河東路經略安撫使,本來就該由并州知州兼任,但也愿意接受,朝堂派遣一位穩重的老臣前來任職。

可現在,他覺得自己肩膀上的擔子更重了,甚至當仁不讓!

萬一調來一位愿意為狄進撐腰的臣子,初生牛犢不怕虎,徹底刺激到了遼人,契丹鐵騎南下,他們都是國朝的罪人!

眼見老父怒發沖冠的模樣,韓綱暗暗叫苦,還是盡力勸說:“狄待制終究對爹爹敬重,爹爹還是美言幾句,不然顯得我們很沒理啊……”

韓億目光微動,倒也將怒火壓了壓,頷首道:“美言絕無可能,然此人確未失禮,老夫也不是人后非議之輩,你磨墨吧!”

兒子開始磨墨,韓億端坐于案前,等到平心靜氣后,提筆寫信。

這封信件,寫給首相王曾!

汴京。

王府書房。

王曾坐在案前,正仔細讀著夏竦的書信。

對于夏竦,王曾并不喜歡,因為此人家事難安,又貪圖享樂,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諸如斂財、蓄養美姬的事情,不是道德君子。

相反對于呂夷簡,王曾之前是十分看重的。

呂夷簡二十一歲中進士,久歷地方,在河北時上書勸止了自五代時即對河北征收的農器稅,減輕了民眾負擔;在兩浙時,民夫多有為運輸木材而受傷甚至身死者,他又上書請求減緩運輸;寇準遇難,他不懼艱險,上書辯誣;天書封禪時,還進諫勸阻真宗……

最關鍵的是,真宗駕崩,丁謂和雷允恭亂權,也是呂夷簡配合太后和王曾一起力挽狂瀾,貶黜丁謂,杖殺雷允恭,難怪世人多贊其為“有絕人之材”。

但那些人卻未看出,這位的權術亦是如此了得啊!

不可否認的是,王曾感受到了壓力。

所以當呂夷簡舉薦狄進這位后輩三元,他除了確實反對狄進這般年紀就擔此重任外,也有壓制呂夷簡之意。

結果沒壓下。

這就很尷尬了。

兩府宰執,最多時會有十人,能位列宰相的,更有三人,本朝的首相相比起前唐的宰相,權力已是大有不足,更別提這種首相被次相架住的情況。

但王曾并未焦急。

身為首相,如果因為一次小小的挫折,就為之失態,那他才是不配據此高位。

恰恰相反,有鑒于國朝的政治生態,這般受挫反倒有利于繼續執政,而不引發執政者的警惕。

當然,反擊是必須有的。

所以對于遼東局勢,無論是出于首相的職責,還是權力的穩固,王曾都十分關心。

至于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的人選,王曾還真的考慮過了韓億。

這位同樣久歷地方,官聲頗佳,雖然由于妻子的出身,看似與呂家有了姻親方面的關系,但實際上,王曾當年能夠入兩府,同樣是得到名相王旦的看重與舉薦,他這些年與王旦的女婿韓億多有書信往來,兩者的關系反倒比呂氏更加親近些。

只是現在夏竦的信件提醒,讓王曾也有些遲疑。

韓億會這么快地站到狄進一方么?

難道他絲毫不關心朝堂局勢,對于自己和呂夷簡之爭,半點不知情?

王曾有些失望,將信件仔細看了兩遍,決定慎用韓億。

只是慎用,不是不用。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王曾不會聽信一面之詞,就倉促決斷。

哪怕他也知道,夏竦所做的,肯定不止是給自己寫信,這位在前線立功的宰執大員,同樣在朝堂上頗具影響……

“相公,有并州來的急信!”

正考慮著內外的風起云涌,伴隨著腳步聲,下仆匆匆來到書房外:“是韓待制的書信!”

“哦?”

王曾露出喜色,站起身來。

這封信來得及時,能夠親眼看到韓億的解釋,他也能了解前線的真實情況,由此作出判斷。

于是乎,王曾接過信,回到桌案前,拆開后,就這那熟悉的剛正字跡,飛速閱覽起來。

然而這回看著看著,這位首相的臉色就沉下,最后眉宇間都忍不住泛出怒意。

政治是講究平衡的,此前呂夷簡占了上風,事后也對他這位首相畢恭畢敬,同時連太后和官家都予以安撫,這就是平衡。

現在韓億的字里行間,卻對于河東路安撫使,有著當仁不讓之勢,比兩府宰執都要篤定,豈非要他這位首相一退再退?

“嘩啦!”

深吸一口氣,王曾神色緩緩恢復平靜,只是放下信件的聲音還是大了些,丟到了一旁,再也不看一眼。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