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兩百五十七章 晏殊和范仲淹強勢圍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五十七章 晏殊和范仲淹強勢圍觀

第兩百五十七章 晏殊和范仲淹強勢圍觀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11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應天府。

此地早年為宋州,趙匡胤便是在這里發跡,故登基即位后,改國號為“宋”。

大中祥符七年,真宗駕臨應天府,主持授命儀式,建應天府為南京,定為陪都,為宗廟社稷所在,正式形成兩京并立的局面。

在天圣年間,還沒有大名府和西京洛陽,應天府是唯一的陪都,同樣也是京東路的路治。

以晏殊的年齡和資歷,以樞密副使外出知應天府,平心而論并不貶低,畢竟一般宰相外放,也就在這個位置了。

但想到趙禎臨行前的濃濃不舍,晏殊還是輕輕嘆息。

官家確實長進了,但離完全擔當君王之責,還有一段路要走,所幸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長的,九五之尊亦不例外,經過之前的一番爭斗后,官家應該再有收獲。

既然離開京師,晏殊的掛念也就到這里,他開始著眼于地方的工作。

興農勸學,治事養葬,晏殊選擇勸學。

他打聽到,為母守孝的范仲淹,正居于應天府的寧陵縣中,便準備邀請這位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將府衙的事務處理完畢,晏殊帶著親隨動身,結果剛出府衙,就見一位朱袍官員怒氣沖沖地走出,身后跟著一群官吏,快步追趕。

“提點刑獄公事洪邁?提刑司這是出什么事情了?”

應天府是路治,安撫使司、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也都設立在這里,并且就在府衙隔壁。

相比起地方州縣,路一級都是監察機構,但恰恰是這監察二字,與地方上的官員難免有所沖突。

畢竟什么都按照地方的來,那路一級的官員就成了擺設,同樣的什么都按照路一級官員的審查辦事,那頭上就套著一個緊箍,誰會愿意?

所以這兩級的權力之爭亦是常見,但整體來說,還是州一級官員更占上風,畢竟權力更加完整,地位也更加重要,朝堂高官都要有州級的治理經驗,倒是不強求路級的監察經驗。

不過晏殊來了應天府不久,倒是聽說,這位提刑官洪邁是個性格霸道的人物。

州縣的死刑犯行刑,往往要經過提刑官的核準,洪邁卻在好幾起案件上故意挑出毛病,導致重犯無法行刑,不得不另行定罪,提刑司的權威倒是貫徹到了地方,無人敢惹。

眼見是一襲紫袍,洪邁立刻收斂怒容,再見到那張清雅俊秀的年輕面容,臉色隱隱沉了沉,但還是快步上前,行禮道:“晏知府!”

晏殊還禮:“洪提刑此去匆匆,可有要事?”

“并無要事!”洪邁顯然不愿多說,但發現晏殊目光熠熠地看著他,還是不得不解釋了一句:“不過是有人妄言非議,質疑提刑司辦案,自取其辱罷了!”

晏殊怔了怔。

向來是提刑司審核地方的斷案,什么時候反過來了?

這位知府的反應,讓洪邁的臉色愈發難看,眉宇間更是露出羞惱之色,顯然是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再也等不下去:“下官告辭!”

晏殊目送他上馬離去的背影,眼神微動,敏銳地察覺到這事恐怕不小,去邀請范仲淹反倒不在于一兩日的差別,當機立斷地折返府衙,喚來心腹:“去查一查,提刑司出了什么事!”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何況衙門人多口雜,吏胥更是管不住嘴,很快那邊的消息就傳了過來。

卻是一封來自兗州的書信,直接送到了提刑司的案頭,痛斥提刑司輕率斷案,掩蓋真相,更言明刑獄一事關系生民司命,尤為重要,如此行徑無異于知法犯法,法不可恕!

洪邁勃然大怒,險些將信撕了,當即帶著提刑司下屬,準備去往兗州,給對方一個顏色瞧瞧。

“兗州?”

晏殊對于兗州自有關注,畢竟呂夷簡就被貶去了那里,聽說之前還鬧出了彌勒教的風波,但如此口氣斥責一路提刑司,自然不會是那位老辣的呂相公,那么另外一個人就躍然而出了。

“此信恐怕是狄仕林所寫!”

早在狄進還未高中三元時,晏殊就對這位后輩印象上佳,欣賞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更欣賞“人命大如天”,小小年紀,就有大賢濟世之心!

不久前晏殊還了解到,這位在兗州不僅緝拿匪賊,還興修水利,造福一方,這才是一任同判該做的事情,而不是由于擅長查案,就一心撲在案件上。

如此知進退,明得失的人,如今敢于跟一路提刑官正面開戰,洪邁又是錯判了什么案子,惹得對方這般憤怒?

晏殊承認自己有偏向,可但凡了解過洪邁的過往,再看看這位至今還被京畿百姓稱頌的神探事跡,很難不讓人產生偏向……

“再去仔細問一問,兗州發生了何事?”

“提刑司近來沒有審查兗州的案子?”

只是進一步得到的消息,又讓晏殊微微凝眉。

倘若是兗州的案子,身為同判的狄進,完全可以向提刑司提出質疑,但如果是別的州縣之案,兗州同判出面打抱不平,就很不合適了。

兩府重臣,豈會被這點小事難倒,晏殊只是眼神微動,就有了主意,對著仆從吩咐:“走!去寧陵縣!”

馬車一路出城,往寧陵縣而去。

古時守孝三年,在這段時間里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而是生活的諸多方面,要有節制和約束,以示對亡者的哀悼、思念和尊重。

一般而言,國朝的丁憂官員都是辭官守喪,有些官員會利用守喪的時間讀書或著述,有些官員會在家鄉的縣學任教,也有些為表達其對亡父母的依依不舍,在墳墓旁搭起臨時住所守孝,謂之“廬墓”。

這些都是正常的盡孝,但有些行徑就超出了孝道的范圍,成為了表演,比如廬墓三年,“州上其狀”“賜帛五十匹、米三十斛”,有的廬墓十余年,“州具以聞”“詔賜孝子絹三十匹,米三十石”,甚至還有珍奇植物出現在墓旁、動物受到感化、天降甘露、洪水繞道等等,往祥瑞上靠了。

范仲淹不弄那一套虛的,就是在家守孝讀書,晏殊來到縣城外的居舍,恰好見一位中年書生走出,面容清瘦,穿著粗布素服,洗得一塵不染,卻頗有軒昂氣度,立刻下了馬車,遙遙行禮:“希文兄!”

范仲淹停步,打量著來者的儀容和車架,微笑還禮:“晏同叔!”

說來也有趣,若論年齡,晏殊還比范仲淹小兩歲,晏殊今年三十七歲,范仲淹三十九歲,但晏殊是輔弼重臣,宰執之列,常常在崇政殿為天子講學,而范仲淹只是一介小小的縣令,尚且不是京官。

如果以官位來說,兩者無疑是云泥之別,可范仲淹在士林早有聲名,雙方神交已久,見面后更有種一見如故之感,毫無地位尊卑的敬畏與生分。

入了院中,稍作寒暄后,晏殊開門見山:“希文兄有一番言語,我深以為然,‘讀書人的憂天下之心,比辭藻重要,而今許多學子,卻常以典故辭藻沾沾自喜,凌駕于人,如此學子,入仕為官之后,如何能體察民情,對百姓疾苦感同身受?’故而此來便是邀你,入應天書院,改學府風氣,正一方士風!”

“同叔兄知我!”范仲淹爽快應道:“好!”

晏殊哈哈一笑,服喪期間不能飲酒,以茶代酒,敬了對方一杯,開始商討具體的舉措。

既然要正學府風氣,那生源問題就必須考慮,晏殊和范仲淹皆出身貧寒,也希望多給寒門子弟機會,應天書院的招生章程自是要有所改變,先從周邊州縣開始實施。

這也是后來太學招生的前身,國子監全是仕宦貴人子弟,亦或者地方高官舉薦移籍,才能入學,范仲淹興建的太學,則是真的給寒門學子機會的。

那是后話,現在聊著聊著,就說到了京東路各州,自然也免不了兗州,晏殊道:“希文兄可知,今科狀元狄進狄仕林?”

范仲淹道:“三元魁首,自有所聞。”

晏殊一聽就知道,這位只是耳聞,倒也對,無論是詩詞,還是話本小說,以范仲淹的性子,都是不太感興趣的,那他就挑一件感興趣的說:“狄仕林任兗州同判,先是平賊除奸,后下到縣中,正在兗州最窮的泗水興修水利!”

“哦?”

范仲淹的態度果然不同:“具體說一說!”

晏殊將兗州之事詳述,尤其是各縣豪強出力相助,令范仲淹撫掌贊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狄仕林才能卓異,真能臣也!”

晏殊又講提刑司之事一并告知:“洪提刑氣勢洶洶,我倒是有些擔心……”

范仲淹立刻明了,有些事應天知府不便出面,他將掌學應天書院,倒是能走一趟,即刻起身:“我當往各州一行,為書院多招學子,再親眼見一見,地方同判是如何質疑提刑司不公的!”

晏殊微笑拱手:“那我便靜候佳音了!”

熱門推薦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