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兩百章 官家有點太喜愛了!授官不能這樣授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章 官家有點太喜愛了!授官不能這樣授啊!

第兩百章 官家有點太喜愛了!授官不能這樣授啊!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08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天圣五年。

三月十八。

狄青左手兩只雞,右手兩只鴨,走入老橋巷中時,咋舌地發現,震動京師的跨馬游街,瓊林盛宴已經過去了,這里仍舊排著長隊。

好在他的架勢比較獨特,沒人覺得這是來登門拜訪的,還以為是采買的仆傭,都讓開一條道,放他走了進去。

“哥哥!我來了!”

“你倒是不見外!”

狄進迎出,看著他的模樣,為之失笑。

如今的重逢,恰似去年剛來京師沒多久的那會。

但人卻大不一樣了。

都當官了。

正如狄湘靈當時的預期,狄青這位救了官家生母的功臣,在李順容居于后宮沒多久,就被調回京師京營,并且從一名刺配禁軍,一躍成為正九品的三班奉職。

這并非幸進,毒害李順容未遂的犯人,在皇城司內被打到血肉模糊,卻死硬地挺到了最后一刻,但他已經被定性為遼人諜探,因此狄青的功勞正是擒拿遼國細作,立下這等功勞,籍此成為有品級的武官,任誰都挑不出刺來,卻也讓無數武人羨慕。

宋朝的武臣,有許多聽起來很威風,實際上根本沒有品級的頭銜,從高到低分別是:三班差使、殿侍、大將、正名軍將、守闕軍將。

之前死在客棧里的董霸,就是正名軍將,歷史上李元昊攻宋時,狄青則被任命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調往前線。

所以按照原本的人生路線,十一年后,三十歲的狄青都沒能奮斗出一個品級,如果不是宋夏戰爭爆發,讓他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泯然眾人矣了。

這樣對比,江德明的侄子江懷義能當上三班借職,哪怕是武臣品官中最低的一等,也已經很不錯了,畢竟這人什么功勞都沒立過,就靠有一個好叔叔。

而現在,狄青一舉超過從九品的三班借職,直接成為正九品的三班奉職,在官品珍貴的北宋,從九品和正九品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丁半點,何止省了十年苦功!

這還僅僅是開始。

李順容還念著這位救命恩人的好呢!

終究是還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狄青難免有些自得意滿,當然無論對軍營里的河東同鄉如何吹噓,面對這位一手造就他如今地位的哥哥,都是由衷欽佩的,上門時的態度也恰似以往一般:“哥哥不嫌棄就好,我這回可不僅帶了雞鴨,還會自己做呢!”

狄進笑道:“好啊!那我們得嘗嘗你的手藝!”

事實證明,皇陵確實鍛煉人,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地方,狄青竟找機會學到了一手不錯的廚藝,加入了幾味特意調制的配料,別有一番風味。

狄青做得夠多,大伙兒都有份,雷澄和鐵牛就吃得很開心,林小乙則暗暗驚嘆于這位的聰慧,如此手藝在正店都能混一份差事了,思索著自己要不要也要培養一下廚藝,但想到如今的職責,又暗暗搖了搖頭。

公子已經讓他去京師顧覓人力的地方,挑選幾位可靠的仆婢,這顯然是讓他學會抓大放小,不再拘泥于每一件事。

狄青則是覺得軍營里的伙食實在太差,如果不能在肉食上多改善些,至少用自己的法子,為同袍多添幾分滋味,果然他當了官后,與禁軍依舊同吃同住,還親自做了幾頓飯,馬上得到了大伙的擁護。

當然也有他自己愛吃的原因,習武之人可挨不得餓,大快朵頤后,狄青又有些赧然:“早知道帶三只雞三只鴨的,被我自個兒吃下去那么多!”

狄進笑道:“身為三班奉職,胃口也該比以前更好些,吃的多了,才能練得更好的武藝,來日上陣殺敵!”

“哥哥就別調侃我了!”狄青摸了摸腦袋,是真的有些不好意思:“哥哥可是三元魁首,比起狀元要厲害多了,得當大官!”

“不是這么算的……”狄進解釋道:“三元魁首是榮耀,就授官制度來說,還是舉進士第一,并無區別。”

狄青看了看周遭的人,覺得都是哥哥的心腹,不會有外人在,才低聲道:“我這幾日在外面聽到了些傳言,官家要給哥哥當大官,卻有高官反對?”

氣氛微變,大伙兒頓時停下手中的筷子,神色凝重起來。

狄進并不直接回答,反倒開始提及前朝:“你們可知道,前唐進士及第,僅僅只是獲得做官的資格,還要進行吏部銓選,通過各項考核,再等到官職空缺出來,才能授官任職……”

“這個過程中,免不了充斥著上下打點,高門大族出身的世家子還好說,吏部官員不敢刁難,如果是出身寒門,考中進士,短則兩三年,長的甚至有等了快十年,還沒有一份正式官職的凄慘之人,都是有的!”

“啊?”狄青難以想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榮耀無比,卻連個官職都沒有,足足等上十年……

狄進接著道:“這也是前唐官員里,科舉只是少部分晉升路徑的原因,就算科舉入仕了,也大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閑散小官,即使是狀元,初入仕途也不過是九品官職。”

“當然進士入仕,證明了自身的才華,不是那些完全靠世家余蔭的世家子可比,升遷的速度是普遍較快的,因此唐中后期,宰相多為進士出身……”

“到了國朝,已經沒了這受盡刁難的銓選過程,考中進士后就開始授官,普通進士的主官,一般是從九品的判司簿尉,差遣授予地方官職,如主簿、縣尉、判官、推官、參軍等,而名列前茅的進士主官,授予從八品的將作監丞或正九品的大理評事,入仕即京官。”

眾人聚精會神聽著。

他們喜歡公子說這些,能增長見聞,對于許多事情的見解也越來越深刻,不再按照以前簡單的思路分析問題。

當然,狄進有的話會對身邊人說,有的則不方便明言。

比如北宋的文官,從高到低,分為朝官、京官和選人。

仁宗朝前期的文官總數,大概在一萬人左右,其中有八千人左右,是地方上的選人,并且一輩子都是選人,被稱為“永淪選海”,想要由地方升為京官,需要多名高官舉薦,再得到天子召見,才能升為京官。

進士的優勢在于,他們幾乎天然具備晉升京官的條件,只要在地方上干得不差,差不多十年左右,就能進入京官序列了。

而狀元一開始就注定是京官,現階段前幾名也會授予京官,后面冗官嚴重了,就沒那么好待遇了,這一步就省下了別人十幾年宦海沉浮的積累,優勢之大可想而知。

京官再升到正八品后,成為了朝官,顧名思義就是能參加朝會,面見天子的官員,這個數目就更少了,文武兩班再加上皇族親貴等等人員,也就幾百個人。

現在官家是怎么和大臣起爭執的呢?

趙禎有意,授狄進從七品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

這就是能見天子的朝官,連館職都安排上了,基本上過個兩三年,升一兩級,賜五品服,外放出去,是能當知州,主政一方的,再積累些地方履歷,回來能權知開封府了……

別說宰執高層反對,就連狄進自己都反對。

進士已經是仕途的快車道,發展好的進士及第,十幾年間就能初入兩府,任樞密副使,二十多年就能當宰相,但趙禎現在有點太夸張了,照這架勢,是不是準備整個二十五歲的宰相出來?

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么……

當然,趙禎毫無惡意,只是還沒什么執政經驗,過于偏向一己喜好。

實際上這位仁宗皇帝年老了,都有這個毛病,恰好狄青在,就是一個例子。

仁宗喜愛狄青,強行壓著一群宰執的反對,讓狄青跳過樞密副使,一步到位成了樞密使,結果成為高官的眼中釘肉中刺,一旦要反對天子,就把天子寵臣狄青拿出來當靶子。

狄青被群起而攻之,后世網絡只說宋朝是重文輕武鬧的,固然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風氣,肯定有不小的影響因素,文官對于武臣有天然的警惕心理,但那不是主要原因,狄青如果是按照正常的升遷之路,最后一步步走到樞密使的位置,絕不會到那個地步,結果升遷不正,恰好碰上仁宗無后,又總是不立太子,群臣急了,就趁著天災頻頻,全部集火到狄青那里。

講白了,官員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團體,一種是靠著功名和功勞,自己按部就班,晉升上去的,走得很穩,另一種是靠著執政者的賞識,比如官家和太后的看重,破格提拔的,后者也不見得沒有真才實學,但地位就很虛。

而狄青本來是戰功赫赫,自己憑借功勞晉升,愣是被趙禎破格提拔,從前一種官員淪落到后一種,狄青如果深諳政治規則,他應該請辭,不受樞密使之位,可惜歷史上的他顯然沒考慮到這一點。

現在狄進倒也不必請辭,一來今科進士授官只是初定,還未最終公布,二者年輕的趙禎還沒執政,狄進又是三元魁首,根紅苗正的文官序列,絕大部分宰執都是對事不對人,不允許官家做這種破壞制度的舉動,避免以后的天子有了先例,也破格提拔自己喜愛的進士,亂了朝廷法度。

如此種種,狄進就不好明說了,卻也解釋一番,末了道:“官員升遷,是有嚴格規制的,一時的隨心所欲,幸進出頭,只會讓未來遍布荊棘,升上去的速度有多快,跌下來的勢頭也有多狠!”

狄青沒有全懂,但也有了不少感觸:“我還以為升官越快越好呢,官家都不能給看重的臣子快快升官么……”

狄進笑了笑:“我們都還年輕,不用急于一時,你也要穩一穩,多在禁軍里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會的!”狄青原本對于京營禁軍沒有任何好感,覺得都是一群酒囊飯袋,還對自己惡意滿滿,現在成了真正的武官,倒也有了改觀,如今已經自發聚攏了一批有些能力的武人,只是又輕嘆道:“可惜國朝太平,我等無用武之地啊!”

狄進淡淡地道:“往后不要提及這等言語!”

狄青心頭一凜,也意識到剛剛自己大嘴巴了,趕忙道:“我不會說了!”

狄進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當今國朝的外部環境,若說一切太平,那絕對是自欺欺人,你該擔心的,是萬一外賊又有入侵之意,國朝禁軍能夠迎戰么?”

狄青沉下心來,重重點了點頭:“哥哥說的是!青明白了!”

熱門推薦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