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一百三十六章 他真的是一個好人(第一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六章 他真的是一個好人(第一更)

第一百三十六章 他真的是一個好人(第一更)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9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相比起大相國寺的熱鬧,京師城外三十里的普濟寺,就是人們印象中的出家之地。

四周林木茂盛,環境寧靜幽美,禪房里傳出起伏有致的禪唱經聲,以木魚青磐伴和。

由于距離官道頗遠,許愿祈福的人往往不會來此,香火自然也談不上旺盛,若不是王博洋將京師內外大大小小的寺廟都搜了一遍,還真的不會注意到此地。

也正因為這里不引人注目,當發現時間對的上,數目大致對的上,又讓衙役親自動手,掂了掂裝著骨灰的壇子,居然有明顯的輕重后,王博洋就堅定地認為,里面絕對裝的是滅門案的人頭,堅決要求打開。

然后就遭到寺中僧人的阻撓,不能妄自開啟別人供奉的法壇。

王博洋又急又怒,但最終還是顧忌佛門的影響力,沒敢輕舉妄動,畢竟此舉壞的不是一家寺院的供奉,大相國寺都會出面抗議,只能強行忍耐,令手下快馬加鞭,回去稟告陳堯咨,他自己則在寺中守著,天都黑了,也要看住骨灰壇。

于是乎,當馬蹄聲傳來,王博洋大喜,趕忙迎了出去,然后就見不僅是陳堯咨,連狄進和呂安道也一起趕至,又咽了咽口水,不免緊張起來。

如果真的發現那遺失的頭顱,當然是大功一件,倘若不是,鬧出這么大陣仗,自己就丟人了。

正忐忑之際,陳堯咨已經來到面前,直接問道:“壇子在哪里?”

“那邊!”

王博洋領路,來到一間由衙役看守起來的佛堂,走了進去,就見里面十分簡陋,并沒有莊嚴肅穆的佛像,僅僅是一張巨大桌案,上面依次擺放著數排骨灰壇。

壇前燃起幾根檀木,煙氣輕輕燎繞,也沒有多少香氣溢出,顯然是便宜貨色。

倒是有一位身材枯瘦的老僧端坐,七老八十的模樣,眉毛花白,滿臉皺紋,眼觀鼻,鼻觀心,手持佛珠,口中吟吟有詞,似乎在超度這些亡魂。

陳堯咨大踏步走上進去,冷冷地道:“老夫陳堯咨,權知開封府,現懷疑這些骨灰壇與三年前一樁命案有關,打開它們!”

宋朝的文人對于佛門的態度往往各走極端,要么就是崇信,要么就是厭惡,中立的反倒是少數,陳堯咨顯然就是厭惡的那一類,說起話來極為不客氣,若不是對方年紀實在太大,指不定就讓衙役直接架出去了。

此時欲行阻攔的僧人,確實已經被趕到外面,老僧則沒有多言,緩緩站起身,蹣跚著移到一側。

“且慢!”

眼見著衙役就要撲過去搬壇子,狄進卻攔了攔,看向老僧:“大師,這些供奉的骨灰,可有各自生前的名錄?”

陳堯咨馬上也反應過來,如果三十五名死者的頭顱藏在里面,還真的不能貿然搬動。

三年的時間,頭顱必然已經化作白骨,無法用相貌來區分,就不能混到一起,那樣誰的頭顱是誰的,便再也分不清了。

“施主慈悲……請容老衲去取……!”

老僧說話漏風,雙手合十,行了一禮,慢吞吞地走入后堂,不多時真的拿出一本名冊來,翻到其中一頁。

狄進、陳堯咨、王博洋和呂安道都湊了過來,一起看著:“李阿朱、李阿白、李阿吳、李阿齊……李承、李松、李裕、李絢、李恩……李大娘、李二娘……”

王博洋大喜:“是他們!就是他們!”

按照宋人稱呼的習慣,孫洪的妻子朱氏,應該被稱為孫阿朱,妾室白氏、吳氏、齊氏則是孫阿白、孫阿吳、孫阿齊。

但現在這些姓氏都換成了李姓,而子嗣孫承、孫松、孫裕、孫絢、孫恩,也變成了李承、李松、李裕、李絢、李恩……

“李姓……駙馬都尉……”

陳堯咨微微瞇了瞇眼睛,看向狄進:“仕林,你之前分析的真相,老夫已經知曉,頗為震驚,依你看來,這孫姓改為李姓,是不是證實了李遵勖正是養著這些外室和孩子的人?”

狄進很清楚,李遵勖身體再棒,也不至于一下子養四個外室,生十幾個孩子,何況郭承慶所言十分明顯,參與其中的不止一位,但回答起來卻毫不遲疑:“極有可能!”

抓大棄小,既然名冊配合,只有一個姓氏,那就順理成章地盯住一人!

陳堯咨點了點頭,沉聲道:“用名冊標注好,再開壇!”

書吏很快按照位置,將每個人的姓名寫下,貼在骨灰壇外。

然后大家就發現,位置很古怪。

放在最前面的并非正妻和嫡子嫡女,而是幾名仆從和五郎、六娘子,那些越大的孩子越往后放,妻妾更是擱在最后面。

狄進則看向第一排的正中,不出意外的看到一個名字。

韓幼娘。

“開吧!”

貼好名字后,一眾衙役再上前,小心翼翼地將骨灰壇開啟,撥拉了一下,然后高呼道:“有頭骨!里面真的有頭骨!”

陳堯咨撫須,神情有幾分釋然:“無論如何,如此就能給京師百姓以交代了!”

王博洋如蒙大赦,更是掩飾不住地浮現出喜意:“好!太好了!”

呂安道反倒暗暗皺了皺眉,百思不得其解,心中暗道:“難道仕林的分析真相錯了?可剛剛陳大府也提到了駙馬都尉,證明他心中也是有數的,那為什么頭骨會被留下,還供奉起來了?”

狄進則看著那一個個化作白骨,眼眶空空的頭顱被取出確定后,重新裝回貼了名字的骨灰壇中,默默苦笑:“我也看錯人了啊!”

且不說眾人的心思,衙役們已經手腳麻利地將所有頭骨都整理完畢。

四十個骨灰壇,有五個是空的,或者說是真正的灰土,也不知到底是不是人的骨灰,畢竟沒人嘗一嘗味道對不對……

而三十五顆頭顱中,三十四人的姓名可以對上滅門案的孫家上下,仆役名字未變,宅老則由孫老變為李老。

宅老的姓氏可能并不姓李,但這基本明示,此人是李遵勖派來監管上下的,雇傭仆婢由其出面,府中上下一應事務,也是由他掌控,正如公主宅的梁都監一樣。

關鍵是孫洪這個名字卻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牛一刀。

陳堯咨也關注到了這個細節:“此人是誰?”

呂安道猜測:“莫不是那位驗骨時多處血蔭的江湖子?”

“連這個頭顱都供在這里么?”陳堯咨不禁為之詫異,轉而看向一直于旁邊靜立默誦佛號的老僧:“三年前供奉這些骨灰盒的人是誰?”

問了兩遍,老僧似乎才聽見,緩緩地搖了搖頭。

王博洋怒聲道:“老和尚,你可知包庇案犯,是什么罪名?如果爾等知曉那人的蹤跡,卻隱瞞不報,整座寺廟都會獲罪!”

面對這位的喝問,老僧依舊搖頭。

“這老僧年紀太大,恐怕真的記不得了……”

王博洋皺了皺眉頭,不問了,陳堯咨則對著左右道:“將孫洪的畫像拿過來!”

自從確定孫洪可能未死,府衙就找人在榆林巷中打聽,根據左鄰右舍提供的描述,大致畫了一副孫洪的畫像。

與后世的通緝令相比,準確度不會很高,但也有一定的特征,古代通緝犯人,主要是根據年齡、身高、口音和某些具體特征而定,人臉畫像不可能太過相似。

不過當孫洪的畫像拿過來,王博洋和呂安道看了看,發現是一個臉型方正,較為富態的男子,按照年齡應該五十多歲了,但根據鄰居而言,看上去就像四十出頭,臉上毫無皺紋,總帶著幾分和善的笑意。

陳堯咨拿著畫像,走出佛堂,看向之前阻攔的寺內僧人。

人數不多,只有三十來個,十歲不到的小沙彌還占了三分之一,年長的僧人害怕,他們反倒繃著小臉,瞪著衙役。

陳堯咨指了幾個年紀最大的僧人,將畫像遞給呂安道,呂安道上前展示出孫洪的畫像:“你們仔細看看,三年前可有這么一人,供奉了一批骨灰壇在此?”

王博洋補充:“寺廟冷清,供奉這么多骨灰壇的香客定然不多,把火把移過來,給他們看清楚!”

在火光的照耀下,幾個年長的僧人湊過來仔細看看,回答道:“是有一位香客,但不是這般模樣……”

衙役再把畫像給其他僧人都看了一遍,結果有的說沒見過,有的說不像,沒有一人肯認的。

王博洋不禁有些失望,陳堯咨倒是面容平靜:“走吧!”

衙役們取來木架,將頭骨壇一個個抱上去,兩兩挑著,往外而去,喜氣洋洋。

歸墳里面的那些無頭尸骸,有了頭骨,得了全尸,這對于平息京師百姓的驚惶,有著極大的安撫作用,相比起曾經的不了了之,此次府衙更是大大長臉!

呂安道腳下放緩,想跟狄進討論一番,左右看看,卻找不到人。

直到轉過頭,才發現狄進到了那群小沙彌面前,低聲問了幾句,摸了摸他們的腦袋,這才跟了上來。

到了面前,呂安道立刻低聲道:“仕林,孫洪既然假死脫身,臨走時為何要將仇人的頭顱供奉起來呢?”

狄進明白他的不解,事實上不說姐姐狄湘靈,即便換成是自己,真要是換位思考,恐怕除了韓幼娘外,其他的頭顱也會毫不遲疑地丟入無憂洞中,任其腐臭。

所以要解釋這種行為,其實只有一個答案:“孫洪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善良,他即便一怒而起,殺了仇人,也終究不忍心對方死無全尸,才會留有這些人頭,他是一個好人。”

呂安道怔住,旋即沉默,返回府衙的路上,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