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小說
慕尼黑發布會引發的震蕩,遠超任何人的預期。
菊廠不僅拿出了成熟的移動終端,更展示了覆蓋基站、核心網到終端、應用、運維的“端到端全場景解決方案”。
這徹底顛覆了全球通信產業的認知——
知道你領先,但不知道你竟然這么領先。
短短數日,全球主流媒體瘋狂報道。
視頻網站上的發布會回放視頻播放量輕松突破千萬。
各種語言的翻譯版本層出不窮……
應該說,在最開始的一個階段,各方面都還偏向于正面。
大部分聲音充滿了驚嘆與期許,認為這是通信與傳媒技術新時代的起點。
而《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北美主流媒體,則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同一個詞:斯普特尼克時刻。
他們哀嘆,太平洋兩岸的力量對比,在這個冬天出現了標志性的逆轉。
國內官方媒體更是連續多日進行專題報道。
深入分析里約熱內盧協議中的專利構成,清晰列出華夏企業的核心貢獻占比。
同時,官方公布了雄心勃勃的5G建設時間表——
2015年上半年,在五座試點城市率先啟動基站部署。
2015年底前,完成五城城區全覆蓋。
2016年,試點城市擴展至25個。
到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要人口聚居區的基站升級……
相比于個人通信,更令人矚目的還是同時提出的“未來工業2025”項目。
依托新一代通信網絡高速率、低延遲的特性,計劃十年內建成一批高度智能化、自動化試點工廠。
并逐步推廣至醫療、教育、運輸等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
顯然,如此宏大且完善的計劃不可能是臨時起意,必定是早有謀劃。
甚至菊廠的發布會,都很可能是計劃中的一環。
多個國家迅速跟進,紛紛制定,或者表態開始制定符合自身國情的未來工業發展規劃……
一時間,全球仿佛都沉浸在對智能化未來的熱切憧憬中。
仿佛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已經指日可待……
這樣的事態發展,讓常浩南都產不免生了一絲疑慮——
難道對方真的毫無準備,被徹底打懵了?
然而,好景不長。
正如他所隱隱預感的那樣。
發布會過去大約一個月后,國際輿論的風向開始悄然轉變。
率先吹響進攻號角的,是頗具影響力的《經濟學人》。
作為半月刊,它一改兩周之前對新一代通訊網絡建設的積極、乃至吹捧態度,刊發了一篇重磅長文。
文章“深入分析”了里約熱內盧協議中的專利分布,其核心論調直指菊廠,認為協議內容中存在嚴重的壟斷行為!
并危言聳聽地聲稱,這種壟斷“將破壞全球范圍內的技術發展和產業公平”。
此文一出,如同投石入水,漣漪迅速擴散。
眾多歐美媒體仿佛接到了無聲的指令,紛紛調轉槍口。
對菊廠的贊譽迅速被一片質疑、攻訐之聲取代。
有的暗示菊廠技術“可能含有安全隱患”。
還有的“擔憂”華夏主導5G標準會“損害國際互聯網的開放性”。
一時間,輿論場上陰云密布。
此時,事態還停留在唇槍舌劍的層面。
但已有敏銳的觀察者嗅到了不尋常的氣息。
這股浪潮的組織性太強,轉向也太過突兀。
很快,《科技時報》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
標題赫然醒目:《全面匯聚各領域力量,筑牢知識產權的安全屏障》。
文章并未直接點名近期事件,但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對當前形勢暗流涌動的洞察。
并重點強調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對國家安全的極端重要性。
這無疑是對事件性質的不點名定性。
果然,僅僅隔了兩天。
一個由五家科技巨頭組成的“豪華陣容”聯合發表聲明。
英特爾、三星、諾基亞、愛立信、高通。
這五家橫跨芯片、通信設備、移動終端的巨頭,步調一致,宣布已共同向相關司法機構提起訴訟。
指控菊廠和華興科技涉嫌商業壟斷,并要求重新劃分5G協議框架內的專利池分布!
這份聲明,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全球科技界和資本市場引爆。
產業巨頭們正式撕破臉皮,親自下場開打!
其威力自然遠超之前的口水大戰。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還在后面。
幾乎在五巨頭聲明發出的同時,美商務機構負責人也發布了一份措辭“嚴謹”的官方公告。
聲稱,“盡管最終結論仍有賴于進一步調查,但初步認可五家企業提交的指控依據”。
這種表態,其傾向性已昭然若揭。
事態的急轉直下,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料。
三天后,更詳細、更具殺傷力的消息傳出。
相關方明確提出了所謂的“和解條件”。
其核心要求堪稱苛刻:
菊廠和華興科技,必須在當年度12月31日之前對總計1375項被指“涉嫌壟斷”的核心專利進行處理。
要么主動撤回,要么宣布其無效化!
否則,將對這兩家企業及其相關供應商啟動“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的”禁令!
消息一出,全球嘩然。
即便是之前已嗅到危險氣息的人,也被如此赤裸裸、毫不掩飾的蠻橫行徑所震驚。
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業競爭,而是外部力量對市場規則的公然踐踏。
與此同時,一種微妙的氣氛也在國際間彌漫。
歐盟異常地保持了沉默,并未以整體身份做出任何表態。
只少數幾個國家提出了“對單邊行動可能阻礙經濟全球化的擔憂”。
這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而受到震動最大的,無疑是華夏國內。
在長期的開放發展宣傳下,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鏈分工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
而此番公然“掀桌子”的行為,無異于在高速行駛的全球化列車上,狠狠踩下倒車擋!
以至于剛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很多媒體和學者都認為,這不過是對手極限施壓的談判策略——
畢竟誰都知道,在全球經濟和產業深度捆綁的今天,在經貿領域隨便下手絕非一步妙棋。
最好的結果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甚至很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此,輿論的普遍態度是暫時不必理會,靜觀其變即可。
實際上,二者也確實只發布了一份駁斥聲明,并未再作出任何其他舉動。
但僅僅一周之后,對方卻發布了一份更加詳盡的草擬方案。
白紙黑字,條理清晰。
絕非簡單的表面功夫。
這份草擬稿的核心條款,更是直指核心:
“將禁止任何集體或個人向兩家目標企業及其關聯公司提供IC代工服務,以及除豁免列表以外的先進制程芯片成品!”
涉及范圍之廣、目標之明確,堪稱前所未有!
對手毫不掩飾的威脅,在國內輿論場激起了巨大的風波,也引發了不可避免的分化。
網絡平臺上,各種聲音激烈碰撞。
一篇洋洋灑灑的長文突然被頂上了熱門。
其核心論點赤裸而刺眼:
“明確地說,現在就是投降的最好時機!”
“現在收手,還能保留一個體面!”
作者自稱“科技人文觀察者”,將制裁歸咎于兩家企業“激進且不合時宜的行為”。
評論區竟有數萬點贊:
“人家給過機會了”
“別連累其他人”。
令人齒冷的是,這種論調在當下這個緊張時刻。
竟然也籠絡起了一批或是焦慮、或是別有用心的支持者。
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