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第1498章 扭曲的SAR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98章 扭曲的SAR

第1498章 扭曲的SAR


更新時間:2025年05月11日  作者:十月廿二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十月廿二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其他小說


閻良基地的燈光徹夜未熄。

當總設計師程俊紅進入會議室時,無偵8乙號方案團隊的二十余名核心成員已經聚集在了里面,投影儀在墻上投出無偵8乙號方案的底部結構圖,能夠看到沖壓發動機的進氣道在圖中被高亮顯示出來。

而在兩條進氣道中間,還有一個深陷下去的方形凹槽。

大小正好可以容納那個剛剛從71208號殲偵8C上拆下來的偵察模組——

從立項開始,無偵8就被分成了甲乙兩個平行方案。

程俊紅所領導的乙號方案使用沖壓發動機,優勢在于航程比使用火箭發動機的甲號方案更遠,且可以自主降落之后多次循環使用,而代價則是飛行高度和速度都明顯劣于對方。

雖然對于大多數防空系統來說,4馬赫以上的飛行速度和3.5萬米以上的飛行高度已經屬于無法被擊落的范疇,但終究比不上液氧煤油動力的望塵莫及。

并且,戰略偵察任務本身對于成本并不敏感,可重復利用帶來的優勢不僅不夠,還因此而必須考慮返航問題,把航程優勢給抹平了。

為了彌補相比于競爭對手的劣勢,他們只好發揮乙號方案所需燃料較少的優勢(火箭發動機需要自行攜帶氧化劑,而沖壓發動機只需要攜帶燃料),在機身內部設置了兩部小型渦輪發電機。

這樣一來,相比于只能依靠電池供電的甲號方案,可以額外帶動更多的偵察設備。

比如一部可以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偵察任務的合成孔徑雷達。

這也是他們在競爭中最大的底氣。

沒有多余的寒暄,一名工程師已經將硬盤插入專用讀取設備,數據如瀑布般在屏幕上傾瀉而下。

“先看光學通道。”程俊紅的聲音平靜,但仍然不難聽出其中的些許緊張。

這是他第一次擔綱總師職位,沒人不想要一個開門紅。

技術人員迅速調出相應文件。

隨著第一組圖像展開,會議室里響起一陣壓抑的驚嘆——畫面上,PHL03火箭炮標志性的定向管布局清晰可辨,甚至能依稀看清楚上面分布的加強筋。

“實驗組的光學成像不僅分辨率高出30,視場角還擴大了15,完全達到了與甲號方案比肩的水平。”光學工程師王家騏匯報道,“這說明,縮小光學模塊體積并未明顯影響到偵察性能,我們的改進思路沒有問題。”

為了給合成孔徑雷達天線讓位,乙號方案的設計團隊不得不在其他地方摳出空間。

程俊紅的嘴角微微上揚,這是他今晚第一次露出接近笑容的表情,并示意切換到另外一個區域。

在火箭炮陣地東側稍遠處,還停著一輛炮兵指揮車。

但在殲偵8C的偵察結果中,這里卻是一片空空如也。

“這個目標應該進行了相當完善的紅外偽裝,比如自適應紅外偽裝網,甚至是一些主動的降溫或者熱反射措施。”王家騏繼續評價道,“但無偵8采用了最新的多波段紅外技術,傳統針對窄波長范圍的隱蔽措施很難完全藏匿信號。”

程俊紅點點頭,算是認可了對方的工作成績,但目光卻已移向屏幕角落的另一個文件夾——

那里存放著的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結果,才是今晚真正的重頭戲。

負責雷達設備整合的袁孝康也微微坐直身子,時刻準備加入討論。

乙號方案選擇的SAR雷達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方案基礎上改進而來,因此研制周期比較短,也不需要一個完整的設計團隊,只有包括袁孝康在內的幾個人被電科集團派過來配合工作。

然而,在切換到SAR成像時的一瞬間,會議室的氣氛驟然變得微妙起來。

初始的全景視圖看起來還算理想,火箭炮陣地的整體布局一目了然,包括那輛指揮車也沒能逃過雷達波的偵測。

甚至得益于更大的有效觀測視野,圖像邊緣還出現了另外一群目標,看上去像是同樣在參加火力山丹演習的另一支自行火炮部隊。

但當程俊紅要求放大至車輛級別細節時,問題卻開始顯現。

某輛運輸車的輪廓在雷達圖像上出現了詭異的扭曲,本該筆直的車體變成了波浪狀。

更嚴重的是,相鄰兩門火箭炮的成像質量差異極大——其中一門的外形輪廓勉強可辨,另一門卻扭曲得像是某種怪物。

如果不是之前就已經知道目標性質,他恐怕會以為這是一臺正在切換形態的變形金剛……

另外一側呢,程俊紅的聲音依然平穩,但指節已在桌面上無意識地敲擊起來。

技術團隊迅速調出新的文件。

另外一邊并沒有特別明顯的目標,唯一的標志性內容只有一條河流。

“我去跟衛星圖對比一下……”

副總師房東飛說著打開筆記本電腦的蓋子,動作卻被袁孝康打斷。

“不用了。”后者指向其中一個部分,“這個地方的河道輪廓都已經斷開了,明顯也出現了扭曲……還挺嚴重。”

“見鬼。”程俊紅沉默地注視著這張圖像,眉頭漸漸擰緊。

對于火箭炮陣地這樣的目標來說,部分扭曲倒是不影響后續判讀,但如果要繪制地形地貌或者更加精細的部分,那么這樣的結果顯然無法滿足要求

他非常清楚現在問題的嚴重性——合成孔徑雷達本是乙號方案對抗競爭對手的撒手锏,如今要是沒有明顯效果,那可就要成為小丑了。

“能確定問題出在哪么?”

程俊紅視線轉向另一邊。

其實看見剛才偵察結果的時候,袁孝康就已經把原因給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但出于嚴謹,也為了讓甲方設計師相信,他還是打開了雷達后臺的運行日志、

很快,在密密麻麻的數據流中,幾個關鍵數值被標紅突出。

“成像的方位分辨率并沒有什么問題,但高距離分辨率非常糟糕且穩定性很差,時好時壞。”袁孝康解釋道,“這也和我們對這幅圖像的第一印象相符,整體上效果尚可,但細節失真很大。”

會議室陷入尷尬的寂靜,只有散熱風扇的嗡嗡聲回蕩在空氣中。

“如果允許更小的視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個問題?”

一名年輕的工程師率先打破僵局。

袁孝康幾乎不假思索地搖頭:

“合成孔徑雷達的高度……也就是距離分辨率跟視野角度,還有角分辨率都無關。”

說著在面前的一張紙上寫出了一條簡單的公式:

“實際上,SAR是依靠發射大帶寬信號之后再脈沖壓縮來提高距離分辨率的,所以解決這種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增強脈沖壓縮,但是……”

“但是問題出在能量分配。”程俊紅接著他的話茬說道,聲音不大卻讓所有人安靜下來,“為了不影響結構穩定性和空氣阻力,這兩臺渦輪發電機的體積很小,恐怕沒有額外的功率來強化后端數據處理能力。”

“實際上,發電機連維持現有的供能水平都非常困難。”袁孝康補充道。

他調出雷達系統的工作參數,又在旁邊對照馮學忠的飛行數據,指著幾個過載峰值對應的位置:“看這些時間點,正是成像質量最差的時候……當然,殲偵8C的飛行速度比預定的裝機對象更慢,但必須考慮到飛行高度也更低,所以實際的功耗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理論上,解決方案很簡單——增加發電功率或降低能耗。

但前者意味著更大的渦輪發電機和更重的機體,后者則要犧牲偵察性能,兩者都會讓乙號方案失去競爭優勢。

一時間,整個設計團隊的成員都陷入了沉默。

在之后的幾個小時里,又有幾個折中方案被提出,但隨即全都被否定——

如果無偵8只有他們一個方案,那折中或許可以接受。

但是,跟簡單粗暴的甲號方案比起來卻不行。

直到墻上的時鐘指向凌晨三點,程俊紅終于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

“收集所有測試數據,明天……不,今天上午我會飛回蓉城,先向楊總做個匯報。”

他合上筆記本電腦,金屬扣發出清脆的“咔嗒“聲。

當人群散去,程俊紅獨自留在會議室,再次調出那組對比圖像——光學通道的完美表現與雷達通道的缺陷形成刺眼的反差。

他突然想起兩年前立項時自己說出的豪言壯語:“我們要造的不是一次性偵察工具,而是能反復使用的空中之眼。”

而現在,這個夢想正卡在兩臺小小的渦輪發電機上。


上一章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