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熱門小說
《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這里了,或也可以用《維摩詰經》這句話去注《金剛經》,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變多余了。
一位同道說他平日修行不錯,有一次就很不對勁,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
這是不在一起的好處,常在老師身邊會依賴性太重,一有問題就找老師問。
那位同道忽然想到,白骨觀中講過要“易觀”,修行做功夫要“知時知量”最重要。
同吃飯一樣,你吃飽了不能再加一碗。
譬如做數息觀,你不要老數下去,只要覺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馬上就要放掉數息,跟著就要用隨息了。
隨到心息相依,馬上要換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觀,馬上變更方法。
所以知時是要知道什么時間要換,知量是知道夠了。
你練氣功練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練脾氣愈大。
《大學》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斷地進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數,滿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個境界,抓住某一點,“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也不是佛法,法無定處。
佛也告訴過我們,“諸法不定”。不論你學哪一宗的,對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對了,這一宗就暫時擺一擺,后天又拿來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取佛道,不被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學法。
接下來維摩居士快要作結論了,你看他說法是有層次的,不要把他當作平面的一篇讀過去了。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佛經分類中,《維摩詰經》在《大藏經》中不歸在般若類。
《維摩詰經》這一段內容的要點,在《大寶積經》里也有。
《大寶積經》就是大雜燴,像百貨雜鋪,什么都有,不能歸般若,也不能歸法相唯識。
真要研究佛學,大寶積部的經典應該多看,所謂凈土三經,也包含在大寶積部的。
像這樣的佛經分類,很合現代人的用處,把人生用見、聞、覺、知四個字概括了。
見是眼睛所見的,聞是耳朵聽到的,覺是感覺狀態,身上感受,知是知覺狀態,思想觀念。
打坐時覺得腿麻、氣脈發動了,是感覺狀態的范圍。
看到光是見的范圍。
觀音法門是聽的范圍。
《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見聞覺知去求的。
大家反省一下,不論你學哪一宗,都是在用見聞覺知求佛法。
常有人告訴我他做了個什么夢,我一開口就罵他,又來癡人說夢,原來是夢幻空花,還沒有睡醒。
見聞覺知就是在夢中,你求個境界,看見什么了,聽見菩薩給你說法,都是在做夢。
真正佛法不求,假使在見聞覺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
凡夫都在見聞覺知中轉,各位現在號稱聽經,我冒充講經,都在見聞覺知境界中。
修行還在這上面轉,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這個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見聞覺知為是,也不須要放下見聞覺知,不以見聞覺知為非。現在結論來了。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開頭寂滅,最后無為。
是不是很有層次?這就是以經注經的辦法,你不要考老師了,就把本經讀熟就好了。
釋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訴你了,為什么不去求呢?
這里的結論是無為法,以有所求心,求無為無所得之果,是顛倒眾生。
一切修行都是在有為當中求,是求有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學佛。
我們形容維摩居士說法,如銀瓶瀉水,嘩啦啦就倒出來,停都停不了。
他說法的氣概像莊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來,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最后吩咐舍利弗這一句,同《金剛經》一模一樣。
真做到一無所求,就是如來大定境界,像我家鄉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來只覺得是彈指間事,因為他完全靜止了,無所求了。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凈。”什么叫法眼凈?
《金剛經》提到五種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臉上長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當怪物不可,不會認他作菩薩。
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他星球上眾生,不一定長得像我們這樣的,密宗畫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
天人看我們可能覺得我們臭美,難看的要死。
我們認為是沒事的,天人連聞都不敢聞的,好像我們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
我們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備了五眼,這是真的,《法華經》上說:“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會有。
你們年輕人喜歡談密宗的,按照密宗規矩,弟子要去找已證了道的具德上師。
隨便找一位上師的話,弟子是犯戒的。
上師傳法給弟子,如不是功德具備的話,上師也是犯戒的。
那么怎么選呢?有沒有法眼。
只好靠自己多生累劫的法緣,做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
你種的因正,所得的果,法緣自然好。
我常告訴你們,多結人緣,多做好事,多結法緣。
像我對密宗的看法,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因為我的愿力是:法應該屬于眾生公有,道是天下的公道。
你有那個資格一定傳你,但是如果你沒有那個功德就免談了。
因此我這一生的法緣也很好,有時碰上了還硬要我學,一定要把秘本塞給我。
后來想想何以如此?應該是同我個性有關,我不守秘的,要我守秘就不要傳我。
法眼就是說人真有眼光,認識得很清楚。
維摩居士把佛法真正的道理告訴你,但是跟文殊菩薩去的,共有三萬二千人,而能得到法眼凈的,卻只有五百天人,除此之外,舍利弗有沒有得法眼凈,我們不知道。
其實他當然得了,他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早超過法眼凈了。
其他有的人聽了還是聽了,仍然不懂。
可見得法眼凈之難,得法眼凈者是相等于菩薩功德,一看佛經就知道,哪是方便法門,哪是究竟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