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89章 寂滅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89章 寂滅

889章 寂滅


更新時間:2024年07月13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根據本經,真正佛法是自性寂滅的。

涅盤有時也翻成寂滅,還有一個翻法叫圓寂,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個涅盤的意義只表達了十分之一。

一提到涅盤或是寂滅,普通人就聯想到死亡,什么都沒有了。

其實涅盤真正的意義包括了:常、樂、我、凈,四個要點。

涅盤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語,婆羅門和其他宗教都有用到涅盤,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議、無上安樂、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

中文把涅盤翻成圓寂,現在來看,實在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圓”有圓滿、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實又空靈,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

“寂”不一定是沒有,是代表干凈、寧靜、安詳。

涅盤有時又被翻成無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詞。

《老子》講無為并不是沒有,也不是不動,所謂“無為者無不為”。

你可不要多加一字,變成無為者無“所”不為就糟了。

用而不用、動而不動是無為。

但是無為還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盤的意義,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師,就分開成“有余依涅盤”和“無”(有人也翻成“有余涅盤”、“無余涅盤”)。

在無為的觀念再加上有、無,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證得涅盤,不是學死亡。

小乘所證得的道偏向于空,認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動,這在佛法是屬于有余依涅盤。

比方說人睡著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在睡眠時,身心內外一切事物都仍然存在,所以雖然在睡眠時說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徹底休息。

有余依涅槃,就是用來形容小乘的證果境界,還是有剩余的,還有連帶的。

大乘的佛果是無余依的,畢竟空的。

維摩居士對舍利弗說,“法名寂滅”,真正佛法所求證的是寂滅,寂滅是圓滿清凈安詳安樂的,有時這個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凈土。

可是一般人學佛,對這第一義諦沒有認清楚,都在生滅法中做功夫。

嚴格說來,不論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滅法上轉。

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動念,用念頭在念。

思想念頭是生滅的,前一念滅了,后一念就接上來了。

譬如我們在講話,在聽話,也都是生滅法,當你聽到這聲音,這個觀念就過去了。

一切的心行(心理行為),以及知覺狀態,完全是生滅法。

念佛、念咒、觀想法門,都是求佛法入門的方便,抓住了這種方便,當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輩子也不能證到涅盤之果。

天臺宗有數息法門,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收、視、返、聽”。

把眼神回轉來,內觀、內照,耳朵聽呼吸。

后來到了西藏密宗,就演變成修氣脈,那方法就多了。

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若行生滅,是求生滅”,與求佛法背道而馳。

《楞嚴經》上佛說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紆曲”,你動機、觀念不正確的話,你用各種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

《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這個“法”用當下的話來說,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

《法華經》這句話說,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是此生彼滅的,它的本來是清凈的(所以是“自”),用不著你去求個清凈。

用《法華經》來對照《維摩詰經》這句話,就很清楚了。

我插進一個禪宗故事,你們參參看。

有位禪師讀到《法華經》這里就悟了,他告訴一同參禪的道友說,佛講的這句話只講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只講了法身的清凈面,沒有講法身的起用,是留給我們去參的。

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講出來,他就說:“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他露了消息嗎?有的,涅盤境界是生機活潑的。

“法名無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盤,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真正佛法本來就沒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來涅盤清凈,不是凡夫善惡業果所能染污上去。

假使你認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證得涅盤,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凈。

雖然去了惡念,又被善念蓋上,也是染污。

就比如我們的眼睛進不得沙塵,縱然是名貴的黃金粉,放進眼睛也是受不了。

《維摩詰經》這里是破除小乘觀點,小乘要去惡念染污,要斷惑證真。

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惡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眾生,自己一無所留,善惡兩頭都不取,用不著斷惑,自性本來清凈。

“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維摩詰經》這里,每一句話的層次愈來愈高了。

他告訴舍利弗,自性本來寂滅的,不要以生滅心求寂滅之果,會走錯路。

又因為自性本來寂滅,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惡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

這是兩個層次。

現在是第三個層次,真難懂了。

“行”有三種讀法,有讀如“形”,有讀如“杭”,也有讀如“恒”。

像《普賢行愿品》,就有人堅持要讀成“恒愿”。

其實,每種讀法都是對的。大多數的佛經是唐朝年間翻譯的,唐朝的中文發音,比較接近客家話或廣東話,“行”字就是讀如“杭”。不論怎么讀,意義是一樣的,這是順便提到。

中國文化講五行,《易經》也講“天行健”,行代表著運動的觀念。

佛法的行是很難了解的,前面講五陰時稍微提過行,用當下話講是本能的活動,這樣你會比較容易了解。

身體的本能也會恢復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藥,硬熬一熬有時也會熬過去了,因為我們身體的本能是新陳代謝、血液和氣脈運行,這就是行陰的作用,永遠在轉。

修持到行陰停了,那就是禪定得到了氣住脈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環。

那是三禪定以上的境界,不過這時識陰還沒停,雖然呼吸停止了,脈也停了,腦還沒有死,腦神經還有微波的,這都是醫學可以證明的。

維摩居士講“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這是什么行?不是我們剛才講的行,但有連帶關系。

這里是講行愿的行。

一般人講自己在修行,認為修行就有功德,這就像講自己念了一百萬遍往生咒,是這樣的心理。

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沒錯,是人天乘果的修行。

但是依《維摩詰經》所講的第一義諦菩提大道,執著于修行為修行,就錯了。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隨時要回向,要施舍出去。

你能施舍給一切眾生,實際上一切眾生也會施舍給你,這就是常用的標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盡管去布施,布施完了,這個力量會回轉給你。

如果執著了行愿為究竟,就被修行法門(行法)所綁住,是不會證得徹底的涅盤之果。

所以大乘菩薩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沒有,是舍、放下。因此,維摩居士說“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這個問題就出在執著了。

行處法也是意識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道友問,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點成果都沒有?

我告訴他,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時間來計算。見地觀念到了,也許剎那之間你就悟道了;見地觀念不到,八萬劫也沒有用啊!這是第三層的說明。接下來是第四層。

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

剛才講“法無行處”,雖然在修行中,也不以為自己在修行。

因此大菩薩雖然在作六度萬行,心里沒有自己在作菩薩行的觀念。

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就著了相,非菩薩道。

但是,我們聽到這里就會產生一個觀念:法是有取舍的。

取舍什么?學佛法修行如果不,不自己的功德,要舍,這豈不是又落入一邊了?

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觀。

因此維摩居士更進一步說:“法無取舍”,他對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嚀,一層一層上來。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學佛的人,常常對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執著凈土,大罵禪宗、密宗。

學禪宗的人說,凈土是愚夫愚婦笨人學的,我要學最高的。

執著密宗的又說,只有密宗才是至高無上的。

這種觀念都是功利主義,也像是去買菜,專挑又好又便宜的。

結果常常忙著趕道場,學了密又學禪,好忙啊!我過去也是這么忙過來的,后來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

當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趕得太辛苦,干脆萬緣放下,我還是我,多安詳呢!

所以“法無取舍”,你們記住這句話,少走冤枉路。

《金剛經》也告訴你,一切法皆是佛法,哪怕你只拜佛也會悟道。

我小時喜歡作詩,我父親就給我一本書,要我背里面的詩。

我一度很歡喜,父親說,這是附近一間廟子的和尚作的。

那位師父是打魚出身,一個大字不識。

他不知什么因緣,忽然出家了,經也不會讀,就整天拜佛。

那廟子地面是石塊鋪的,他拜了九年,石塊都拜出印坑來了。

后來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覺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間有時連睡幾個月動都不動的。

他師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沒翻掉,還以為他死了,好在他師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

三年以后,他做文章作詩都會。

這是我親身見到的,說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誠懇、專心一致、系心一緣,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你修凈土、又參禪、又學密,到處找能讓自己快一點成就的法門,好像在買股票一樣,是一無所成的。

一門深入的話,誠懇拜佛也會悟道的。

佛法其實很簡單,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經”啊!

記得《金剛經》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現在再上一層。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沒有固定地點的,這個“處所”,小而言之指身體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竅,三脈四輪,都在身體上搞,這成了法有處所。

如果氣脈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體沒了,感受沒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嗎?

這個生意不能做啊!大的處所,例如密宗觀虛空,觀藍天,觀日輪,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非究竟。

如果認為這是第一義諦,那就取舍,行處,犯了法著處所。

佛法是活潑潑的,你著了處所是呆板的。

“處”是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念佛是意處在念,觀想也是。無上大法是無處所,用有處所之心求佛法,已經被處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有一位道友找我討論,學佛很多年了。他說現在什么都對,就是覺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沒有多大進步。

我說:“這個問題正是現在講的,剛才不是聽過了嗎?所以你聽經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

“法無取舍”,你覺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這就有了取舍,本來就是放下的。

譬如有人說自己的心無法空靈,你們現在專心聽我講話正是空靈嘛!否則你怎么聽得進去,對不對?

本來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

你有一個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滅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為你認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沒有染污的,自性本來寂滅。

這位道友問:“那么該怎樣呢?”

我說,“就是這樣,沒有那樣,這樣就是這樣。如果你真到了這樣就是這樣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凈,或者求放下。

放下是個名稱,你上了座的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

因為你有一個求放下之心,這個念頭擋住了,就有所取舍。

那你問,我這么坐在那邊豈不是傻不楞登?

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蠻好。

世界上的人都太聰明了,所以找了許多煩惱,真求而不可得。

所以我說這一位道友是現身說法的菩薩,我們藉這個機會,給大家再把《維摩詰經》這一段講了一遍。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第一義諦、真正佛法是無相的。

我常說,一般人以有所得心來學佛,想求無所得果,是背道而馳。

所謂“相”,是佛學名詞,用現在的話講,普通人都想求一個境界,尤其是學密法的。

有的人天生個性如此,這種人來找我,我就說:你不要跟我談,最好去學密宗。

他一聽,眼睛都亮了,還問我為什么。

我說:因為你腦子里充滿了神秘主義。

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觀念,打坐修道就想求個境界,若是沒有境界,還要埋怨為什么沒見放光、沒這沒那。

他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無相的,非境界。

有個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

無上大法是“法名無相”的。

“若隨相識”,你以為境界是佛法,“是則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錯誤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這更要注意了!

剛才講無相的道理,大家研究過《金剛經》,其中談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

現在很流行禪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識一個,聽到別人念《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

當然后來見了五祖,所謂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徹大悟。這里《維摩詰經》也是說“法不可住”。

講到這里,我要告訴你們,現在研究佛學最好的辦法,近年來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內。

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對,而是最好讀原著。

這不只是研究佛學,做其他學問也應該讀原典。

原典讀熟了之后,可以“以經注經”,會融會貫通。像我們讀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