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87章 品《維摩詰經》(45)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87章 品《維摩詰經》(45)

887章 品《維摩詰經》(45)


更新時間:2024年07月13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以如說行,起于多聞。”多聞是知識學問淵博,佛法淵博,不是你多聽就是多聞啊!

要怎么樣求得多聞呢?要如說行。

什么叫如說行?就是佛在各種經典上講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這句話難懂啊!不要以為文字好懂。

根據《金剛經》,佛的弟子中,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真正清凈修行。

無諍三昧是身、口、意無諍。人和人相處都有相爭的地方,真能做到無諍,只有證得到了空,無相三昧才做到。

須菩提得了無諍三昧,佛送什么學位給他?

樂法。得了無諍法門的人愛清凈,但還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閑處,不要怕入世,入世也無諍。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習定。

打坐是土話,例如說打水洗臉,水怎么可以打?

打坐就是坐,有學生告訴我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講坐。

當然有許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將,麻將打疲勞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說是打坐。

但是你們專門打坐的為什么要講打得很好?

明明應該說做得很好,連話都不會講!言語表達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們打坐通常是依身,歪著脖子、皺著眉的……都被身體困住了。

再不然就一心,就連一個空也不對。

你們都沒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

那么你說我不依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這算是佛法嗎?

不是的,那是定相。

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了。

你要大徹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離宴坐,動也對,靜也對,就徹悟了,所以說“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經常對愛打坐的同道說,“不要貪圖打坐了,多去做點事培養福德吧。”

你福德不夠想開發智慧?沒有這回事啊!

真正的福德是智慧!

你不信嗎?

父母有幾百億家財,能夠幫子女買到個聰明的頭腦嗎?

做不到的!

智慧不是財產或世間福德所能換來的,是要多生累積福德來的。

不要講菩提智慧,就講普通學問,那笨的就沒辦法。

為什么頭腦如此笨?因為不修福德。

智慧是福德中來的,要想證得佛道,沒有習過定的人不成的。

我常罵他們不打坐不修訂,他們奇怪我為什么經常說來說去。

我哪有說來說去?

是你顛倒糊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實的人教你開放,你太開放的人教你規矩,你笨蛋才聽不懂。

看我上午這樣講,下午那樣講,我又不是神經病!

我教育的方法是開個藥,你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藥,你沒這個病就別吃這個藥嘛,怎么這樣笨!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你能做到無一切心嗎?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徹大悟了。

所以對那些只貪圖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為上去修的人,我就呵斥。

要修得夠了,智慧才開。

我自己一生的體會,有時忽然智慧開朗,心想這個道理怎么會參透的,再想,原來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報應,智慧就開了一層。

就有這樣嚴重。

我告訴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樣樣好,然后還想開智慧,智慧有這樣容易開嗎?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來修行啊!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解眾生縛是自己得解脫不算數,要幫忙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如此者晝夜不斷地為人而修道,幫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

教育上都曉得“教”、“學”相長,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老實講,天下沒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處處利己,你們自己去體會這個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凈佛土,起福德業。”剛才講過,一個人要想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莊嚴,是要靠修來的,要前生福德修來的。

你這一生多用笑臉迎人,他生來是長一個人人都喜歡的面孔。

見到人用那個討債的死相,他生來是長一個處處惹人討厭的臉。

要相貌莊嚴,甚至于依報好的環境,比佛國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

福德和功德有差別,譬如你修苦行,這是勞苦功高帶來的功德。

福德不同,是犧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讓給人家。

行四攝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

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進啊!很多同道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

為什么?

你福德不夠!

例如有年輕同道要求馬上閉關,我雖然答應他,但是也同時罵他,你當心會消去了福報啊!閉關要有人護關,護關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報。

你在里頭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個什么東西來?磨不出來的!你的福報受得了嗎?尤其是我給你護關,因為是我找人去護關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學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實際行為幫助別人,不要只圖自利。

下面,我現在繼續講法布施、法供養。

一切布施以法布施為第一,一切供養以法供養為第一。

上面已講過“于六和敬,起質直心”,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

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

各位將來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別注意自己的修養、自己的修持,要到達能夠了解一切眾生心念的地步,當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你都了解,不過裝糊涂不說而已,然后才好教化。

了解眾生的業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應該教他修什么法。

有所謂逆性順性,鬼神所不能知。

你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來教化;順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為善學佛。

“如應說法”的應,是感應相應,也勉強可以說是應該。

“起于智業”,起于智慧的業力,使一切眾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學相長。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不取不舍是中道觀,譬如你學空,學偏了就成為小乘的空,就是舍。

舍法,真正不是佛法還是問題。

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們這次寒假專修要注意這個問題。

“入一相門”,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這也是《楞嚴經》教我們的修持法門。

要一門深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樣的。

“起于慧業”,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來越增加。

我們經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

如果有功利的話,就是智慧的功利。

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無上果。“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這每一條都是戒律。

為什么出家?為什么學佛?是不是能斷一切煩惱?以我的經驗,很多人不學佛還沒有多大的煩惱,真正出家學佛以后,反而不是斷,好像被所斷,像斷了善根似的。

學了佛煩惱更大,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佛經中文翻譯“煩惱”這兩個字非常好,煩惱不是痛苦,痛苦有時有,有時沒有;煩惱是隨時離不開的。

今天你一點脾氣沒發,喜怒哀樂一點都沒有,心里頭悶悶的就是煩惱,今天情緒特別高興也是煩惱。

煩,有惑亂之意,是迷惑你的。

惱,是擾亂你的思維,令心不清凈。

因為對這些翻譯的名詞沒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煩惱解釋成痛苦,是錯的。

痛苦在佛學上是苦集滅道的苦,痛苦,煩惱不。

喜怒哀樂一切情緒變化,都屬于煩惱。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真難,譬如我們打坐,第一個障礙是兩腿不聽指揮,坐久了發麻,屁股也坐不住了。

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礙還是生理障礙?這要深究。

為什么腿會麻?因為坐久了氣血不流通。

為什么不流通?因為壓太久了。

再推究下去,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業力所變的,那就是業力的障礙了。

所以要障礙,甚至不善法,生起一切善業。這都是法布施、法供養。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諸佛道法。”這是最后的結論。

我們所有的學習,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課的四弘愿:“法門無量誓愿學”,請問大家懂了哪幾個法門?

不要認為你在這里跟我學禪宗啊,我不承認的,我沒教過禪宗,因為這里沒有人夠資格學,你只能算是在學禪定,但連禪定都沒學好。

天天念“法門無量誓愿學”居然不臉紅,我覺得你們的定力怕是太高了。

這種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發抖,打寒戰,難過極了。

“煩惱無盡誓愿斷”,斷得了嗎?

至于“眾生無邊誓愿度”,不要吹牛了。

我幫你每一句加個批注:

“法門無量誓愿學”─太偷懶;

“煩惱無盡誓愿斷”─心里想;

“眾生無邊誓愿度”─吹大牛;

“佛道無上誓愿成”─慢慢來。

注意啊!縱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過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學佛的助道品而已,幫助的法門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還不是佛,還差得遠。

千萬不要傲慢,不要懂一點點佛學就傲慢起來,這是最障礙道的。

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

這一篇佛經,就是他當時對善德菩薩的訓話,現在做個總結: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他在這里告訴善德菩薩,像我剛才講的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養。

學大乘菩薩道的人,能夠隨時做這樣的法布施法會,才夠得上是大施主。

注意!不是你出兩個錢,甚至于捐個幾百上千根金條也不算,那只是財布施,是世間法的施主。

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

真正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間的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薩說,維摩居士教訓我這一頓之后,在當場的婆羅門眾,就是印度的最高階級的種姓,有兩百人受他感化,發了無上大徹大悟求佛道的心。“我時心得清凈,嘆未曾有。”善德菩薩自己聽了維摩居士所說的法,就心得清凈。

一個人學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凈,這很難。

大家學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夠常清凈嗎?

“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薩當時得了利益,心得清凈,就跪下禮拜維摩居士,把身上掛的很貴重的瓔珞珠寶,解下來供養維摩居士。

當時印度規矩,身上掛了許多寶貝,你看菩薩的塑像,身上都掛滿了,中國就不掛,風俗不同。可是維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納受,隨意所與。”

再說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師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學問好,相貌莊嚴,樣樣條件具備,才夠得上稱居士。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櫻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善德菩薩說,維摩居士見我那么樣懇求,才接受我的供養,拿到手就分成二份。

首先拿一半供養給法會上最窮的窮人。另外這一半,維摩居士把它供養給他方世界的難勝如來,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勝的佛。

當時在場的大眾,馬上看到上方出現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維摩居士供養在佛身上的瓔珞,這時變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寶臺,這宇宙沒有阻礙,大眾都看到了佛國土。

這里不是述說神話,尤其你們出家的人,更要注意這一段。《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是佛法傳入中國最早的三部經,你們要去看。

《四十二章經》有講,供養十億個羅漢,還不如供養一個緣覺,供養百億個緣覺,還不如供養一個佛,供養千億個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的道人,根據本經我說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還不如供養一個世界上最窮苦的人。

你看佛法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

佛法注重社會的救濟。在本經中,維摩居士在法會**養一個最窮苦的人。

你能供養世界上最窮苦的人,就比得上供養一尊佛。

所以不要搞迷信,為什么要燒什么、化什么東西?這錢為什么不能拿去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

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為你能供養下方世界這樣窮苦的人,就等于供養了上方世界的難勝如來,上下是一樣的。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會向上供養佛,對于社會貧苦的人理都不理,這根本不是佛法。

這里維摩居士做個榜樣給你看。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維摩居士現神通,給眾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訴與會大眾說,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養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養了佛,是真正種了福田。

我常講,學佛的人決不能起攀緣心,例如看到人時心想,用得著的,可以幫自己忙的,這都是攀緣心,要無條件的布施出去。

好像到過年時,有些同道中人想來供養我,名字也不寫,紅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這么做!當然我很感謝你的誠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學佛,真的行菩薩道,乃至把這點錢去社會上做些有意義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錢,我是最需要錢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沒有錢怎么做?

我寧可上課收費,出賣知識而不弘法。

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學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錢,還要幫他。

但是對有慳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錢出來不可,即使勉強他,他不高興我也要做,這是為了使他養成布施的習慣。

維摩居士接著說,能這樣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為了求果報才去法布施。

你一求果報,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錯誤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時毗耶離城中有一個最可憐的人,看到維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聽了他的說法,也發起了無上的道心。

要注意,現實的社會中,最富貴的人不會發心學佛學道的,因為他的環境沒有痛苦,沒有這個刺激嘛。

再者,富貴中人沒有時間跟你學佛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的有錢人太忙,可以說他們一分鐘都不得空。不要說富貴的人,像我的忙碌你們就想象不到,有時眼睛在看東西,嘴里吩咐人做事。同樣地,最下等人也不會發心跟你學佛,因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沒有一秒鐘清凈。

所以一個病到極點的人,你還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話,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脫了,他才有時間和精神念佛。

你們這些佛婆婆佛媽媽去探病,不要亂講外行話,病人痛得要死還能念佛的話,這個人也不用你勸了,他能把病痛丟得開,已經成功解脫一半了,他還要聽你勸?他不勸你念佛已經是客氣了。

記住,布施下等人、困難中的人,同供養佛一樣,這是《維摩詰經》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忍詣彼問疾。”因此,善德菩薩也表示,他不夠資格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其他每一位菩薩也都不敢去。

《維摩詰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是這一部經的全稱。

怎么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我們到最后再作結論。

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

當然并不是說出家不對,出家解脫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樣可以得成就,得解脫,真正得解脫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維摩居士以生病作為說法的因由,一個人有生命一定會有病。

正應了佛學基本的四句話: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間,老病不過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這個前因后果的關系,不需要等到后果來到才知道。

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對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感動就知道結果了,因里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

所以菩薩怕因,不輕易種因。

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家反映的結果當然不好。

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聽了。

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后果怎樣有沒有想過?

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為是玩笑。古人因為開個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薩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畏因,凡夫要到殺到頭上才知道。

像我剛才要他們關后面的窗子,因為那時你們坐在窗口,風對著背上吹,背上腦后這些穴道風吹進去,就最容易傷風。

當時還不覺得,過幾個鐘頭或者第二天就難過了。

你們打坐千萬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來會先注意到這一點。

他們兩位畢竟是凡夫,坐在那兒還涼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還不知道怎么起的。

要是老年人這么一坐下來,明天可能要生病了,傷風引起肺炎就麻煩了。

維摩居士因病而說法,菩薩有沒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那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不食人間煙火還有沒有病呢?

照樣有病!初禪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免除了火災,可是水災免不掉,還是要進修。

所以菩薩還是有病,不同的病。連佛跟佛見面時,也彼此問候兩句外交詞令:“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生病,還叫阿難去化緣,化到維摩居士家里去,結果給痛罵一頓。

所以我們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調養,我們有的修道朋友認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結果病得一塌糊涂。你有這樣大的本事嗎?

四大法很難弄的,不到成佛階段是轉不了的,能夠轉身,那你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一。

第二,有許多人有一點點醫藥常識,結果自己自作聰明亂吃藥,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別注意。

下面講講如何求法。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維摩居士說: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連自己身體性命都可以不要,你還問椅子在哪里!

二祖神光向達摩祖師求法時,把手臂都割下來了,達摩要他手臂干什么?

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氣,為了供養佛法僧,沒有別的可供養,不惜軀命供養。

你們讀密宗密勒日巴祖師的傳記,他是宋元之間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幾年住山洞沒飯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還要苦,一生長出綠毛來。

衣服也沒得穿,后來總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為他化緣得了一些布,才做了個衣套來覆體。

師父要他獨力蓋棟房子來供養,他費了幾年時間挑土石蓋起房子,師父又叫他拆掉重蓋,還不準別人幫他。

拆了又蓋、蓋了又拆,毫無怨言,為法忘軀。

學密宗的人都以他為標榜,但是有幾個人真做到像他一樣?他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煉,但是從未反悔。

看到《維摩諸經》這句“不貪軀命”就要往這里想。

可是我們學佛學打坐的,哪個不想求長生不老?

又想通奇經八脈、頭上放光。

十個來的人有五個是為了身體而學佛,都在身體這四大上做功夫,沒有一個是“不貪軀命”的。

還有的人來向我發牢騷,他學佛二三十年怎么還生這種病,好像我該為此負責似的,我只好說我還沒見過一個不死的人。

所以《維摩諸經》還是沒看懂嘛!真為學佛法,求個,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長壽上、不在內外中間,能不貪軀命的,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

對佛法的認識,首先一定要正確,所以禪宗講見地。

溈山禪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眼正是講見地,就是觀念要正確,行履是功夫。

如果觀念不正確,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沒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會過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見地對了,行履也有,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但是比較少病少惱。

要想做到無病不死,是要有特別法門的,但是連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與佛相見,還要互問“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你們年輕法師學了這一句,將來彼此寫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講“信徒”易讀否,那是神權用語。佛教用的是“信眾”,眾生平等,順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識之求。”受想行識是五蘊,我們都知道的。

簡單地為新來的同道講一下:受想包括物質、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覺方面,身體和心理有感覺謂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體與心理內在的思想,還包括外在的空間和時間,行是一種動轉,宇宙萬象隨時在動,分秒不停。

打坐雖然入定了,心臟還會跳,血液在循環,就是行陰沒有停,到三禪以上氣住脈停了,行陰還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暫時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斷而已。

這就要了解唯識的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換言之,生命的原動力是行陰。

識,八識都屬于識的范圍,這里有專門的課程研究《成唯識論》,現在不多解釋了。

所謂五蘊,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包括知覺與感覺,這樣講就比較容易懂了。

五蘊,是五個區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體。

維摩居士說,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識上面去求,也就是說,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剛才也說“不貪軀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學名辭,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種機能的六根,聲香味觸法,是外在與生理機能相對的六塵,六根與六塵中間有界限嗎?

沒有的,眼睛看著手表,馬上就看見了。

眼睛與手表之間真沒有界限嗎?

絕對有的,用中文說是“間不容發”,連根頭發那么細微的距離都談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這中間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論上的差別,是有實際上、科學性的差別。

所以,六根六塵、加上中間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這個界限中又有個秘密,佛法為什么說有十八層地獄?

這個屬于數理哲學的范圍,與易經的數也有關聯,佛法說的各種名辭數目,七覺支、八正道等,這數目字都不是亂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學過數理哲學的人,學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時又叫六入,但六塵和六入又不一樣,古代大師翻譯時非常痛苦,用盡心機,不過用六塵比較文學化,用六入則科學化。

你看著手,究竟是手進入,還是到手這兒?

這是個問題。人要這么問,學佛的人要參就得這么參。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進入我的視覺,然后視覺神經到腦,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嗎?

還是眼神經放射視覺到手,才覺知到手?有人可能覺得,這么參太啰嗦,看見就看見了嘛!

但是真學佛的人,應該要在這里參究。翻譯成六入就有根塵進入的作用。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真好,這里六個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塵,我們表面對佛學名詞熟練,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維摩詰經》翻成外文還是這樣翻的話,是絕對不通的,將來一定會有用外文翻譯中文佛典的,現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淺。

我可以預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經的時代,如果照鳩摩羅什法師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樣,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鳩摩羅什法師,曉得中國文化怕煩瑣,就濃縮成一句話帶過去了。

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非常長,其實濃縮成中文二卷也夠了,可是玄裝法師不敢濃縮,就成了六百卷。

根據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所謂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們打坐看到光,不要覺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經過的境界。

記住《楞嚴經》的話:“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認為自己進步了,得道了,這才是好事、才是進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氣脈動了、或者見到佛菩薩現前,自以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問題解決不了,氣脈通不過,坐著馬車自己人都不見了,就害怕了。

這是個感受,是一定的過程,中國儒家講變化氣質,不只是理論講的,是在做功夫上,氣是氣機,質是身體物質,修養好了的人身體硬是會變化,脫胎換骨。

道家講就是氣脈變動,到某個階段才會如此。

修行用功,膽子不要那么小嘛!

我自己經驗,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動了,現在人可能會認為是心臟病發作了,或中風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動就死在這兒,萬一被車子輾過去都無所謂。

有時甚至走著走著,覺得身子倒過來了,頭在下腳上,我都不理。

碰到這情形,我把身體一丟,“不貪軀命”,充其量殉道而死。

這些事說明,我們做功夫都被身體感覺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覺上打滾,這就要注意了。

應該照見五蘊皆空,不要搞受陰境界。

我們參禪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陰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種觀想都是意識境界,在想陰里。這種路線對不對?

不能說不對,理由等一下再討論。

至于行陰就不太容易懂了。

舉個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書的,他一邊學道家,一邊學佛,走無為路線。

他喜歡讀《大般若經》,他說有時念著念著就到了一個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講不出來,那時他經也不念了,這一舒服真萬緣放下,空靈境界可以維持好幾天,他就怕自己走錯了路。

我說這很好,就這么走下去。

這還是行陰境界,不過他不作圣解是對的。

識陰境界更難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禪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禪,慢慢可以討論識陰的問題,我在此不再詳談。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