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57章品《維摩詰經》(15)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57章品《維摩詰經》(15)

857章品《維摩詰經》(15)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6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中乞食。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于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于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被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于八難,不得無難;同于煩惱,離清凈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是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于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凈。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后說法,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終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時豁然,還得本心。

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忍詣彼問疾。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凈,與萬梵俱,放凈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于是嚴凈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一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

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愿解疑悔,得免其咎。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知除滅,勿擾其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幻,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知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聞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離六十二見。處于涅盤,智者所受,圣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不惱于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

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

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若能如是,是其出家。

于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忍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詰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謂晨朝持缽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凈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圣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佛為世尊,過于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是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忍詣彼問疾。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維摩居士在病中,心生一念,為何慈悲的釋迦牟尼佛沒有念到我?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此時佛就轉向另一位大弟子,大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阿毗達摩法蘊足論》是他做的。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于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大目犍連也不愿去。因為大目犍連有一次在城中巷內,為居士們說法時,也挨過維摩居士的訓斥。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維摩居士對大目犍連說,你不應該這樣為在家的居士們說法。說法就要依據真正的佛法來說。這罵得嚴重了!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真正的佛法沒有一切眾生。換言之,也不需要度眾生,因為眾生本來是佛,何必要你來度?你以為眾生有罪過,自性本來不垢不凈,沒有眾生可以染污它的。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自性本來無我,不需要再去求個無我,也用不著你來講無我。自性無時間空間,沒有壽命,本來不生不死。

法無有人,前后際斷故。前后際斷就是前面一念已經過去了,后面一念還沒生起,過去了不可得,未來的還不生,當下即空,三際托空。

這一段現成是空的,你不用去求的。這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抓不住,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再說吧!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一切法本來寂滅的,本來在涅盤中,本來無相的。佛法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法離于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講什么佛啊,五陰十八界啊,都是多余的。

有這些佛學的理論東西存在,法執不脫,不能成佛。真正佛法是說不出來的,佛在《金剛經》里面就說,自己四十九年來沒有法可說,真正的法身不是知覺觀念可以體驗表達的,所以說離覺離觀。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真正佛法哪有形相?哪有境界?本來就虛空。一切講空講有的理論都是笑話。因為法畢竟是空的。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佛法,也無所謂我所的建立。我們一切起心動念是唯識的作用,你能不起分別,才能轉識成般若智慧。識,不智。

法無有別,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不是比量,不是相對的;法是現量,當下即是,是絕對的。一切佛法不離因果,不入因果,不在因上,離一切所緣。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于如,無所隨故。佛法在哪里?就在這里,一切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佛稱如來,本來沒有來,也沒有去。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真正佛法無所謂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還是末法時代。它的真理是永恒不滅的,也是常住不動的。

佛法不在聲香味觸法六塵上,靠念佛找清凈是依靠聲塵,看到佛像莊嚴覺得清凈是色塵。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佛法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無所住而生其心。空、無相、無作是大乘的三解脫門,但只是方便法門,如果死抓住就錯了。

法離好丑。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佛法無美丑,不增不損,不生不滅,不能歸納說哪一種是佛法,哪一種不是佛法。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大家打坐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做功夫,統統是錯的。

佛法是平等沒有高下:是常住不動的。觀想動念都不對,都是六根在動,同清凈法身不相干。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喂!大目連!佛法的真相如此,你懂嗎?還在這里說什么佛法!真正佛法是說不出來的,也無法表達。真正懂得聽法的人,聽了等于沒聽。嘿!跟很多同學們一樣,聽了就忘了,因為他們無聞無得。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見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于知見,無所罣礙。

說法像是放錄音帶一樣,是空的。要有如此境界,然后才能隨機說法。要能曉得聽法的眾生是利根,還是鈍根,連他們前世的業報都要能知道。所以才曉得止觀,凈土,誰應該參禪。

以大悲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后說法。因此,弘揚佛法,要能以大慈大悲的心情,贊嘆大乘的佛法,能報答佛恩,不斷于三寶,然后才有資格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居士對大目犍連說這一番話時,當場有八百個居士悟道了,發了大乘菩提心。大目連自稱辯才不夠,不能代表佛去探病。

到這里已經有兩個大弟子不行了。

在繼續講下去之前,我們要特別注意,《維摩詰經》講的是形而上真如法界,也就是禪宗所標榜的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法門,是最上乘的佛法,所以和一般講漸修的法門,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每一位被維摩居士申斥的佛弟子,他們在此地所代表的是小乘佛法、漸修法門、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觀點,與大乘佛法、頓悟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觀點是相對的。

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先把握住,否則來聽《維摩詰經》不見得有好處,反而有壞處。什么壞處?會學成狂禪,口頭禪,犯了謗佛的罪!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大迦葉就是禪宗的初祖。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貧里而行乞。因為大迦葉有一次在貧民窟里化緣,佛十大弟子個個有不同的作風,說明了每一個人成道的境界,在道體上,雖然是一樣的,但是做人做事起用的時候各有不同,因為這些大阿羅漢多生累積的習氣不同。好像是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子女,盡管遺傳一樣,但是子女的個性都不同。佛弟子中須菩提專門教化富人。大迦葉出身首富家庭,雖然成婚,但是和妻子一心向佛,二人謹守戒律;出家后將財產全部布施。穿糞掃衣,以修頭陀行著稱,喜歡與窮人結緣,與須菩提正好相反。所以佛有次呵斥他兩人心不平等。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

維摩居士見到大迦葉在貧民窟化緣,就責備大迦葉只度貧苦的人,慈悲心應該是普遍的,不論富人還是窮人都要度。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出家人不自己耕種煮飯,出來化緣應該心里行平等法,挨家挨戶照次序乞食。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不論人家布施什么都一樣的吃,就算是布施的食物中有葷的,當初的戒律也不禁止。有本書叫做《金山活佛錄》,寫的是真人真事。當年在杭州有位師父,他不修邊幅,從不洗臉,有次要傳法給我,他坐在床上臟兮兮的帳子里,叫我進去,我硬著頭皮掀開帳子把頭湊進去,哪曉得帳子里卻是一股清香味,蘭花都沒這么香。這事說給你們年輕人聽都不相信。我當年找師父,凡是大名鼎鼎的就不碰,專找一些苦行有道的師父。

回過頭來講本經,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合而來的,肉啊、骨頭、血液、神經等等湊合起來的。在沒有成道之前,還是需要維持身體這個機器,因此要摶食,就是用手抓著吃。

修道有成的人不吃食物也不死,他靠識食,是精神的食糧;乃至有天食,就是有天人送食。我們廟里晚餐不是正餐,叫藥石,就是把吃飯當作是用藥,用來維持這個和合的肉身,所以不得不吃。

佛說我們有四種進食方式: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個吃飯的道理,我們留到本經后面,講吃飯的那一段,再詳細討論。

至于什么是化緣的精神?或者說,什么是化緣的出發點呢?

學佛的人只有布施別人,不接受別人的布施,這是不受。但是即使比丘修到不用吃了,因為慈悲,還是出來化緣,是為眾生種福田。

沒有得道的人聽了,可不要拿來做化緣的借口!有次一位比丘說,他本來不想化緣,為了給人一個布施的機會才來化緣。

我在旁邊聽到了,瞪了他一眼,本來還要送他一筆錢,也不送了。

因為他有傲慢心,還沒有得道敢說這個話!過去許多高僧如虛云、太虛,守銀錢戒,出家人不沾手銀錢,怕起貪念,人家供養的錢送來,他看都不看,管帳的向他報告,香火錢收入有多少,他答都不答,這也是不受。這一段講的就是出家人的戒行,化緣法門。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聚落是古時的村莊,以空聚想,是說比丘進入村莊城市社會,心里仍然一切皆空,不受環境影響。

有人說都市臟亂嘈擾住不得,都市與山林有何分別?都是你自心在分別。不論在家或出家人,出入社會對所見、所聽聞、所嗅、所吃的,都應該不起分別心。例如你是有道之士,見到萬人向你膜拜,心里也不覺得如何。

化緣時聞到菜香,跟風一樣沒分別。布施來的食物,不覺得好吃或難吃,都一樣。這些不是理論,是實際的功夫噢!你做得到就得道了。當年我在峨眉山閉關,期滿下山入城,離城市還有三四里路,就聞到空中一股股人味,跟我一起下山的,有一位隨從,就沒有聞到,他不是不起分別,因為進了城,一家小吃店正在爆回鍋肉,他就覺得香,嘴饞。你看,習氣是多么難斷。

受諸觸如智證。這句話更難懂了。受,是感受。觸,是接觸,像是接過一碗飯,或是居士向比丘頂禮,頭接觸到比丘的腳。種種的接觸都不會妨礙比丘內心清凈,因為性空緣起,不起分別。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大迦葉以頭陀著稱,維摩居士就教訓他,什么是真頭陀行,真頭陀行,心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論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能夠有資格受供養的人,是沒有煩惱的;卻也不脫離煩惱,因為煩惱即菩提。真有個煩惱可離,就成了斷見。托缽化緣的時候,沒有離開定,但明明還在走路吃飯,所以是無定無不定,隨時都在定中,是真正的大定。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