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52章品《維摩詰經》(10)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52章品《維摩詰經》(10)

852章品《維摩詰經》(10)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8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要內心自覺守戒,看到別人的行為不正,不譏笑他,不批評他,不宣傳他的缺點,就是不譏彼闕,是菩薩凈土,是菩薩道。佛國沒有所謂犯不犯戒,因為那里人的行為自然都在道德中。

“十善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學佛的基礎講戒,先要修十善業道。就是殺、盜、淫,貪、嗔、癡,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能夠把身口意容易犯的這十種過錯改過來,就是十善業道。前面已經講過了。

能修十善業道是菩薩凈土,為什么學佛先要學做人?人道沒有修好就想證果是沒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業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不會中年幼年就死去;“大富梵行”就是雖富有,同時也肯修行,這就不是我們常說的“貧窮布施難,富貴發心難”了;“所言誠諦”是所講的話言而有信;“常以軟語”就是不會粗暴地與人講話,不像我常大聲吼人;“眷屬不離”,父母兄弟姊妹等六親眷屬不會分離;“善和諍訟”,能調和別人的諍訟;“言必饒益”,總是講有益于人的話,不講無益之言;“不嫉不恚”,不嫉妒不怨恨別人。講了這一段,再用每一條來對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沒有修十善業道了。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清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隨說法凈,則智慧凈;隨智慧凈,則其心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這一路連下來,就是凈土法門,學佛做功夫的程序就在這里了。佛說第一步是直心,不走諂曲心。因為真正修直心才能發心,發什么行?發心行愿,真能修行。然后慢慢就得到了深信,修持智慧功德心愈來愈深。得到了深心,你的妄念意識自然得到調伏清凈,你打坐時妄念降伏不了,因為沒有得深心。佛在《金剛經》中說“應如是降伏其心”,照《維摩詰經》的道理來說,要直心、發心、深心自然能調伏妄心。調伏了妄心,你才做到言行一致,說得到就做得到,做得到的當然說得出來。因為做到“如說行”,才有資格回向一切眾生。能回向,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成就眾生。能成就眾生,你的佛土就是凈土了。你的佛土清凈了,自然開口所說一切都是凈法。因為說的是凈法,自然智慧清凈。因為智慧清凈,你心就清凈,就是凈土了,唯心凈土。也用不著往生那一個凈土了,到了心就是凈土時,則一切功德莊嚴清凈。佛在這里說得清清楚楚,修行的方法就在這里了。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隨便你修哪一種凈土,西方極樂凈土也好,東方藥師琉璃光,上方香積,北方不空如來凈土也好,南方寶生如來凈土等等,要注意重點的這四句話:“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你心不清凈,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暫時種一點點善根罷了!什么是心,這問題大了,不是大家現在用的知覺感覺第六意識的妄想心,而是包括身心內外,心物一元的全體真心。至于怎么凈,要先從妄念開始清凈,漸漸地使意識凈,然后是身凈,然后進入到身心內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凈。這樣才是真正的心凈,真正的凈土,真正的佛法,要把握到。這里是《維摩詰經》的第一個要點。“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這是很有戲劇性的一幕。舍利弗就是《心經》上的舍利子,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經典都是因他起來向佛請示而由佛開示的,也是經常跟隨在佛身邊的弟子。

這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是聲明舍利弗并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他雖現出家的小乘羅漢相,但他本是大乘菩薩,不會不懂,而是裝不懂,好像是跟佛二人在唱雙簧。

佛用心念的威力感通他,叫他提問,是佛與弟子間心念彼此感應道交。于是舍利弗就心中產生一個思想,假如菩薩心凈了,那么成佛時他的佛土就是凈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佛感應到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對他說,你的意思怎么看,日月難道不干凈嗎?為什么瞎眼的人看不見光明?佛這個道理是說,清凈光明無所不在,為什么不能清凈呢?是因為人自己心念的罪障的緣故。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回答,看不見日月的清凈光明,與日月本身沒有關系。日月永遠是發光的,是瞎眼的人自己看不見日月的光明。這里用了“過”字,是代表多生累積的業報因緣,所以眼睛不能見光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佛就告訴舍利弗,你講得對,一切世界國土沒有不凈的,眾生因為自己罪孽的緣故,所以看不見國土的莊嚴清凈。這不是佛不來感應你,是你自己沒有辦法受感應。比如太陽永遠是照著大地,可是你躲在房子里,以房子為自己的天地,自然看不見太陽。一切佛菩薩善知識,都想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灌輸給眾生,而眾生卻自己擋住不接受,自以為是。

“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佛再告訴舍利弗,這世界就是佛國凈土,只是你們看不見,只見到臟的一面。講到這里,我舉個例證,你們參考一下。坐在這房中,環境很干凈吧!這墻壁做的,可是泥土和磚頭的本質是泥土,如果把泥土放在房中,你就嫌臟了。墻上糊的有壁紙,你們去紙廠看過就知道紙漿是又臭又臟。沒有一樣東西本來是干凈的,可是經過人工制造,現在都好像變得干凈了。

你去廚房看看,都很臟,可是做出來的菜色香味俱全。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垢不凈是高一層的道理,是法身上的道理,本體的道理。這里也是講本體的道理,但又講現象的道理。一切物質世界的現象,凈與不凈是你智慧功德的能力,唯心所造。這個世界婆娑國土,只是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國土的一部分,佛告訴舍利弗,我這個娑婆國土其實非常干凈,可惜你看不見:好像我們這一輩人比舍利弗運氣好一點,看見點影子。你看那航天員在外層空間拍的相片,這個地球多美麗啊!很嚴謹啊!這個道理很深,要參究。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這時聽眾當中有一位大梵天天王螺髻梵王,他頭發是右卷的,他告訴舍利弗,你的想法錯了,你認為這個世界不干凈,但從我們的眼光看來,這個世界清凈莊嚴極了,同我們的自在天宮一樣美麗。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舍利弗說,可是以我們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有山有坑,有刺人的荊棘,有土有石塊,充滿了又臟又臭的東西。舍利弗跟螺髻梵王都是老實地把自己看到的說出來,這是個大問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螺髻梵王稱舍利弗“仁者”,這是佛教對平輩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稱呼,是由《維摩詰經》翻譯過來才開始使用的。中國習慣則是稱仁兄或賢弟,仁與賢都是代表道德高尚的意思。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因為你的心有高下,就是有分別心,萬事計較的意思。換句話說,也就是心不平。

如果心平了,看一切眾生如諸佛菩薩,也就是平等,合起來叫平等心。平等心這個觀念,在人類文化中首次出現是來自佛法。心不平等,所以看這個世界就有缺陷。而心所以不平等,是因為不依佛的智慧眼光的緣故。要得佛慧得先修佛眼,佛眼永遠是以慈眼看一切眾生。人看人則是用斜眼、怒眼、諂媚眼看人的。記得我小時候跟著媽媽上廟子,看到菩薩的像就問媽媽,為什么菩薩的眼睛好像沒睡醒似的。她隨口答我說,菩薩要是全睜開眼,世界上看不到一個好人,只好半閉著眼了。當時就這樣聽了,等到以后年紀大了,也學佛了,才覺得媽媽講得真有道理,不知道她是怎么冒出這句話來的。

佛慧是什么呢?一切畢竟空,了無一切可得,所以依佛慧看世界,自然是心無高下,一切空嘛!不垢不凈,自然看到的是凈土了。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我們號稱學大乘菩薩道的人,讀起經典來真令人臉紅,這里講的,我們哪一點做得到啊?螺髻梵王繼續向舍利弗說,因為菩薩看一切眾生平等,如此慢慢修持,就能夠身心清凈,不只是表面的。依唯識的道理來講,我們的思想意念清凈了還不算是深心,只是第六意識的清凈,第七第八識還沒清凈。要把第八阿賴耶識清凈了,才算是身心清凈,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依佛智慧,那時看這個世界就是佛土清凈。所以唯識說把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不只是意識心念轉了,而是種子心念轉清凈了,習氣種子都轉了,然后再看這個世界,哪里不清凈呢?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見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討論個沒完,就顯神通,用腳趾按在地面,當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種的珠寶都呈現出來。講到這里,想起世人顛倒,都愛珠寶鉆石,其實都是泥巴變的,有什么好?鉆石同煤炭的分子一樣,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一個夏朝的陶碗,價值連城,還不過是泥巴燒出來的,我在街上買個新的碗,又美又實用。所以好與不好,都是唯心所變。這里佛以唯心神通智慧的力量,把這世界另一個面目呈現了,譬如寶莊嚴佛,有著不可計算功德的寶莊嚴佛土。在座的所有人看見了,都贊嘆從沒見過如此場面,不只如此,所有人還看見自己坐在珠寶做成的蓮花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佛就問舍利弗,這樣的佛土是不是莊嚴清凈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舍利弗答說,唉!是的,從來沒有見過,從來沒有聽過,這個世界有這么漂亮,現在親眼看見莊嚴清凈的佛國土呈現在面前。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惡不凈土耳。”佛告訴舍利弗一個秘密,佛的國土經常是這么樣的清凈,但是為了適應這個世界上根器下劣眾生的關系,所以呈現的物質世界是如此的不干凈。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天人吃飯不是每一個人拿個碗和盤子來吃,是共同用一個大的容器來吃,可是同樣的飯,每個天人吃到嘴里的感受不一樣。福報大的天人,味道就好,福報小的,味道就差一些。其實不只是天人,我們也一樣,有胃病的人吃起來什么都不對,沒有胃病的人卻覺得好吃。當年有幾個同鄉從老遠的鄉下來找我,我拿巧克力糖招待他們,那曉得他們一點都不覺得好吃。又像有一次,朋友招待我吃最好的榴蓮,那個味道真難聞,我的福報不夠,真難以下咽。有的人能把高麗參當蘿卜干吃,但我只要吃一小片就會流鼻血,補不得。所以福德不好的人,吃什么都不美味。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佛作了個結論,假如這個人自心清凈,自然看到這個佛土的功德莊嚴。這是事實,不是理論。例如你們真正修到禪定的人,在靜坐中會覺得身體內外一片光明,這不是用眼睛看見的。不過有時眼睛發炎也會見到光明,那個不是的。得定時,身體內外一片光明,身體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身子了,也沒有一點妄念,是絕對無分別,清凈莊嚴。這個光明是自性光明,晝夜不變,動中靜中都在一片光明中,也就是密宗所講的,虹光之身。這我平常不跟你們講,怕你們聽了著相,天天求光明,最后非神經不可。

現在告訴你們兩個原則,一是心理上沒有一絲雜念,二是生理上沒有身體的感受了。你們坐在這里聽課,身體有感覺嗎?感覺到自己的手腳身子嗎?是痛還是樂?在這個境界如果看到光明都不是好事噢!能夠不理它,倒還馬馬虎虎;聽過我講內外一片光明,自以為是放光了,那是瘋光。不要亂來!很多人在這個里面看到東西,就說是發了眼通,其實是發了神經。

到了內外一片光明的境界,不論在定出定,若這個物質世界都是清凈莊嚴。這樣修持的人本身的氣象也會改變,臉色好看,放虹霓之光。有許多人自覺打坐放光,但是看他那滿臉的病相、死相,比煤炭還要臟。這些都是事實,不是理論。我看同學們打坐的樣子,念頭沒有一個是清凈過的,我一看就知道了。你有過一剎那的念頭清凈,你那神氣就不同了,走兩步路也不同了。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入定,心不清凈,搞了半天都白搞了。

“當佛現此國土嚴凈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年我們學佛,誦到這里,大家就想,佛是右足還是左足按地?是用大足趾還是小足趾呢?佛是怎么坐的?為什么不用手按地?這些都是話頭。你們倒好,不起分別心,讀了就放過去了。你參參看,這些經文決不是偶然說的。例如《楞嚴經》講到阿難出了問題,佛從頭頂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傳一個咒子,教給文殊菩薩去救阿難。為什么要從頭頂放光?為什么另一個場合又是從心口放光?還有從眉間放光的,什么理由?如果佛經都是神話假話,那就不用研究也不用學佛了。如果真有事實,為什么放光的部位不同?這就是研究佛學的精神,也是實修,同打坐做功夫都有關系的。國土,心田是心土,在生理上,胃是五行中的土,這些數據給你們,你們去參,參出來可以學佛,否則是學饞,不是禪。這是我提出《維摩詰經》里的話頭要你們去參。

這里講到當佛現出國土嚴凈的時候,寶積所帶領來的五百世家公子,當場就得了無生法忍。在座的八萬四千人,統統發了大乘心。發心是發明心地,就是禪宗講的明心。

“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佛學上講神足通,一般研究教理的把這足字解釋做滿足的足,是充滿的意思。講修證功夫的,神足通的足是腳,真有神足通功夫的人是可以飛天的。

經文說,佛把腳收回來,腿盤起來,這時眾人看見世界恢復原狀。這里又要參,為什么佛要等到五百長者子得到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發了大乘心之后就把腳收回來?而這時,小里小氣,計較心又大的,求聲聞的三萬二千諸天和人,總算悟道了,曉得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曉得一點空的道理了,怕了這個塵世的牽累,得了一點法眼清凈而已。

你看,佛他老人家看出來,大乘根器的境界現完了,把腳拿上來。因為對小乘根器的人沒辦法,只好把腳收回來。好吧,該你們來吧,結果小乘根器的人也證道了。跟著有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注意喔!不管你是天臺、密宗、凈土、禪,哪一個法門的,能做到這八個字才是真正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我們眾生的煩惱和病痛,都從心中結使來,都解不開,如果意結一解開,八十八結使自然清凈,自然可以達到漏盡通的境界,才可算是比丘的阿羅漢,才可以做到不受諸法,空也不受,一切皆不受。

比如今天有道友,一定要介紹有位從外地回來的人來看我,他長期睡不著覺,一身是病,人變得很悲觀。我跟他談了一下,沒法子同他深講。他根本的問題就是意結太多,唯心所造,影響到生理的健康。意解心開就是道,禪宗開悟的第一步就是這個。拿密宗來講,開悟第一步是脈解心開,心脈打開了。我們的心臟好像是八瓣蓮花,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脈就打開了,就是意解心開。那是事實,沒有辦法冒充的,心脈打開有心脈開的象征。有年輕人來找我印證,就憑這一念就不行了。修持要實實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自以為懂了一個道理就到家了。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時候,一定是意解心開,脈解心開。《維摩詰經》第一品就講到這里。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