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609章 此物最相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609章 此物最相思

609章 此物最相思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01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人生有千百種滋味,品嘗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種滋味,就是無奈。

生命之花都會凋謝,凋謝不可挽回,對此,人們只好接受。人們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了這一點,人們的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

而當坦然成為無奈,無奈就成了一種境界。

而偷偷溜走了的光陰,催老了人們的容顏,卻豐盈了人們的人生。

青春的可貴并不是因為那些年輕時光,而是那顆盈滿了勇敢和熱情的心,不怕受傷,不怕付出,不怕去愛,不怕去夢想;青春的逝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勇敢地熱愛生活的心!

一個人忍耐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一個人承擔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

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

心高,則氣傲;

心浮,則氣躁;

心虛,則理明;

心實,則志堅……

六祖惠能大師此時品嘗著的洛洞村這酸、甜、甘、苦、咸,五味俱全的話梅而感悟到的,日后則成為了千古名言。

六祖惠能大師注視著眼前這班昔日伙伴,忽然,竟生發出“今日梁金蓮能在,那該多好啊!”的念想。

當下,有很多人活得很累,過得并不快樂。

其實,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上,就會有很多煩惱。痛苦或是快樂,取決于內心。

人不是戰勝痛苦的強者,而是向痛苦屈服的弱者。

再重的擔子,笑,哭。

再不順心的生活,微笑著撐過去了,就是勝利。有緣相遇,就應該好好珍惜。

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取決于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誰認為自己貧窮,并且無可救藥,那誰的一生將會在窮困潦倒中度過;

誰認為貧窮是可以改變的,誰就將會積極、主動地面對貧困。心態決定人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就像當時六祖惠能隱居天露山,在那次你化解洛洞村與云排村因捕獲梅花鹿產生爭執時所說過的話“改變我們山里人千百年來靠打獵為生的習慣,繁育樹苗花種,大種李子和梅樹,充分發揮山上的資源,把天露山看作是個聚寶盆,那么它就會是一個聚寶盆了……”

正是兩條村寨的人,被六祖惠能說的這番充滿哲理的話被攬熱了,燃起改變千百年來靠打獵為生的習慣,走種果加工致富之路,使天露山變成了聚寶盆。

當然了,若沒有苦難,人們就會驕傲;

沒有挫折,成功不會有喜悅;

沒有滄桑,人們不會有同情心。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美滿,生活的四季不可能總是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經歷溝溝坎坎,品嘗苦澀與無奈,經歷挫折與失意。

當走過世間的繁華與喧囂,閱盡人間滄桑,就會幡然明白:人生不會太圓滿,再苦也要一笑付之,一如此時的六祖惠能,當其嘗著相思梅,想起在他生命中占有很大分量的梁金蓮一樣,再難過,也要笑一笑……

品嘗著那最惹人相思的相思梅,盡情地敘著長久的別情,此時此刻,六祖惠能才真正理解、體會到昔日結下的友情,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掌燈時分,連惠、阿英和神會帶著鎮興、鎮秀回來了,輝成和二狗己喝得酪酊大醉,爬倒在餐臺上說著醉話。

六祖惠能大師和梁金輝扶輝成和二狗進客房休息,阿英去廚房熱了二條手巾為他倆敷上。

六祖惠能大師行出大門,到山邊采了些醒酒的山草藥回來,對阿英說:“嫂子,你先拿這些山草藥去洗靜,然后放四碗水落瓦煲,待煲剩兩碗水后倒出來,稍涼后拿給他們喝。”

“好的,阿能叔您先休息一會。”阿英說罷便接過六祖惠能大師手里的山草藥進廚房去了。

梁金輝沏了一壺石門山茶上來,斟了兩杯放在六祖惠能大師和神會面前的茶幾上,親切地說:“阿能哥、神會師傅!請吃茶。”

神會拿起那杯熱茶,聞了聞,連說:“好清香!提神醒腦!”

梁金輝看向神會,微笑著介紹:“這是阿能哥當年在石門山場種的禪茶……”

六祖惠能大師望著從杯子里升騰著的熱氣,慨嘆道:“人生如茶啊!初涉人世就像溫水沖泡的茶,隨水的起伏沉浮,飽嘗如茶的苦澀;幾經磨礪,始嘗到清香甘醇的滋味。”

“師父比喻得十分恰當,弟子又一次領教了。”神會由衷地說。

六祖惠能大師端起放在茶幾的那杯熱茶,呷了一口,看了看神會,目光停在梁金輝的臉上,輕聲地說:“品茶講究的是一個心靜,當茶剛剛進入口中時,味道雖然澀,但當它在緩緩滲入喉時,你會感到一種清香甘醇的回味,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慢慢的你就會融入其中。”

六祖惠能大師說到這里,打趣地說:“阿輝賢弟,好茶也能醉人的啊!”

“阿能哥真是學識淵博,品茶都能品出人生哲理來。”梁金輝敬佩地說。

“我是有感而發的嘛!”六祖惠能大師看著從天井灑進大廳里的月光,又說,“阿輝賢弟、徒兒,外面月色溶溶,我們到外面走走。”

“好!阿能哥,我正想食過茶帶您們到村子里走走,感受一下您離開天露山后的變化。”梁金輝從椅上站起身來,伸出右手,半彎著腰,做了一個請的姿勢。

步出大門,六祖惠能大師與梁金輝并肩而行,神會跟在后面,邊走邊看邊聊。

時近中秋,今晚的月亮特別亮,好像為六祖惠能大師的到來專門高掛在天露山上的夜空,把皎潔的月光灑向這片神奇的大地。

溶溶的月色把整條村子照得如同白晝。

今晚的天露山洛洞村,仿佛因六祖惠能大師的到來而變得出神入化、靈氣飛揚。

進入洛洞村西邊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片的田地、整齊劃一、新穎別致的青磚瓦房、鋪著花崗巖石板的村道四通八達;尤其是矗立在村口那塊狀如觀音座蓮的巨大蠟石,特別吸引眼球——皎潔的月光,把刻寫在蠟石上那四個字勢雄逸、結構嚴謹的金色大字“洛洞村”,照耀得分外醒目,熠熠生輝!

此時,神會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驚呼:想不到刻在大石上的大字竟是著名書法大師薛稷所書!真想不到。他將信將疑地再走近一點,仔細打量著蠟石上的大字。

梁金輝面帶笑容,站在大石旁向神會介紹:當時,阿妹到京城經銷綢緞布匹生意,巧遇禮部尚書薛稷。

當薛大人聽梁金蓮說她來自嶺南新州,是天露山洛洞村人時,薛大人問:“可認識盧行滔之子盧惠能?”

梁金蓮說:“盧惠能是我阿能哥,曾在洛洞村生活過。”

薛大人聽后,欣喜異常,即席揮亳,寫了“洛洞村”一幅書法贈送梁金蓮。

神會聽完介紹后,激動地握著梁金輝的手說:“薛人大是蒲州汾陽人,是我娘的弟弟,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他的外祖魏征,家富圖籍,多有虞世南、褚遂良墨跡,薛人大銳精摹寫,窮年忘倦,遂以擅書名世。他的文章、繪畫,也頗精麗,杜甫的詩中多有詠贊。貞觀永徽之際,時人多以虞世南、褚遂良書跡為楷模,薛稷亦不例外。薛稷的書法集歐、虞、褚三家于一體而獨創一幟,成為大唐最有影響的一位著名書法家之一,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并稱唐初四大家。薛氏書跡傳世極少,更可見此碑之價值。金輝叔,你們天露山洛洞村真是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啊!”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