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502章 妙哉奇也(31)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2章 妙哉奇也(31)

第502章 妙哉奇也(31)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6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一席話說得滿朝文武人人嘆服,問得國王瞠目結舌。

愛幼王想了想反問道:"難道能解開三道難題者也算不得智者!這嘴上無毛的后生已過天命之年不成"

阿蠻冷笑一聲說:"烏龜吃螢火蟲,各人一里。如果本人猜得不錯的話,他家中一定供養了一位六旬以上的老人,而且會唱《養老難》的歌兒。不然的話,像他這么大一點年紀,絕不可能懂得那么多道理"。說完,竟拂袖而去。

阿蠻剛出皇宮大門,李老三馬上跪在地上口稱:"大王恕罪!"愛幼王說:"你為國家解除了危難,為孤王挽回了面子,理當封賞,何罪之有"

李老三把前因后果一說,在場者無不驚得目瞪口呆。

這位李老三并非普通百姓,而是前任禮部尚書李大人的三公子。十年前的一天上午,李尚書把三個兒子都叫到身邊,問:"你們說為父一向待你兒女如何"三個兒子都異口同聲地說:"父親待孩兒如心肝寶貝!"

"既然如此,你們來世將如何報答為父呢"

老大說:"下世我要變頭牛,讓你趕著耕田耙地,做最重的活,吃最差的草料,也不叫苦叫累,以此報答父親克己待兒的恩德。"

老二說:"父親一個心腸這么好,來世一定能當大官,孩兒我愿變成一匹駿馬,食草銜環以報您老人家的養育之恩。"

李大人聽后高興地說:"你們都是我的孝順兒子。"

李老三不以為然地說:"父親如果真有來世的話,你就投胎做我的兒子吧。"

李大人氣得滿臉通紅:"你這是什么話,難道為父對你不好么"

老三"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不!父親您誤會了,正因為今世你做我的父親,待我這么好,再過兩年我們卻要吃你的肉,或者將你活活餓死,這樣太不公平。如果您下世做我兒子,我要像您對待我那樣對待您,等我老了您再像今世我對待您那樣對待我,孩兒的心靈才能得到一點慰藉。"

李大人聽完兒子的話,激動得熱淚盈眶,連忙將他扶起來,父子二人抱頭痛哭了一場。老三當即發誓:"孩子甘冒死罪也要讓父親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兩年以后,李尚書滿了六十花甲,萬歲賞他回尚書府餓死。李老三把父親藏進一間事先準備好的地下室內,每天偷偷地送飯,送茶,送水。為了不連累哥嫂,在父親回府的當天就與他們分了家。

李老三除了有地下室的那間房子外,把其余的財產房舍都讓給了哥嫂。

十天以后,他將一具用熟食做成的假尸體送進了山林,并且很快被野獸吃光了。到目前為止,老尚書已經在地下室度過了八個春秋,在三兒子的精心照料下,他身體仍然十分強健。這本來是件喜事,老尚書卻為這件事犯了愁。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墻。他覺得自己活得時間越長,兒子為自己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三天前的早晨,當李老三給父親送早飯時,李大人發現兒子滿面愁容,便問他有什么心事。

李老三說:"今天一大早孩子們上街去買早點時,發現許多人圍在一起看什么東西,擠上前一看竟是皇榜。"

老尚書一邊吃飯,一邊聽兒子講那皇榜的內容和前因后果,飯吃完了,那解開三道難題的辦法也有了,這才勸兒子去"試試看"。

當天,李老三按照父親的指點,做了一些必要的準備。

今天一大早,他便信心十足地去揭了招賢榜。

他并未指望招什么駙馬,僅僅是出于一種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為愛幼王爭回一點面子的目的才這樣做的。

沒想到,不僅自己的"隱私"被那獅子國的使臣一眼看破,還連累愛幼王和文武百官受了一場悶氣。

李老三見事已至此,只好說出了真情,請愛幼王定罪。

愛幼王聽到這里,忍不住大吼一聲說:"氣煞寡人也!"說完雙手抱頭,沉默不語了。

刑部尚書王大人見愛幼王龍顏大怒,立即下令:"將這欺君罔上的小人推出斬首示眾!"

金童看到這里,一股無名火直沖腦門,恨不得噴出三昧真火,將那皇宮燒個精光。還沒來得及噴火,早有一塊石頭"咚"的一聲掉在面前。

他撿起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句話:第一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二句是:性急吃不得熱粥。

金童以為又是白鶴仙子在提醒自己,可是抬頭一看,竟是觀音娘娘在半空中向自己招手,這才意識到所謂獅子國的使臣不過是觀音娘娘的化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不僅迫使他迅速平息了無名火,而且立即產生了一種"袖手黃河岸,得意看翻船"的心理。

觀音娘娘與金童打賭之后,并沒有急于投胎,她首先變成一位老太婆一邊在愛幼國的城鄉之間討飯,一邊查訪他們不供養老人的原因。

查來查去,發現他們首先缺少糧食。

一斗田只能收百把斤稻谷,十畝也難收一千斤麥子。

為了活命,人們主要靠吃觀音土和老年人的肉為生。這是其一。

其二,是他們不懂得什么是尊敬老人,以為把父母關在地窖里餓死之后,拋到荒郊野外去讓烏鴉、野狗吃就算是最大的孝敬。

理由是既沒吃父母的肉,還讓他們享受了"天葬",不是孝子誰能做到。

再就是國家《法典》有明文規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要么殺而食之,要么關進地窖。有不遵《法典》者,是朝廷命官要追究欺君之罪,是庶民百姓當就地正法。

對于這件事,除了法律保障之外,還有《老難養》的國歌為證。

觀音娘娘首先針對國歌編了個《移難養》的民謠。

兒難養,養兒難,個個養兒都一般。

分娩時,生死線,恰似地府走一遭。

生來不會吃茶飯,怕兒熱來怕兒寒。

屎尿常把衣被濕,爹娘睡濕兒睡干。

觀音娘娘一邊傳唱《移難養》一邊設法提高愛幼國的五谷產量。

這年夏天,她變成一位逃荒要飯的老太婆,一邊唱著《移難養》一邊要飯。

沒走多遠,就有一位背飯桶的老媽媽被她的歌聲吸引住了,放下飯桶問道:"老婆婆,您這歌兒是哪里學來的怎么唱的跟我想的一個樣呢"

觀音娘娘神秘地說:"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這歌是一位神仙在夢中教給我的。神仙說愛幼國的世道也該變變了,不能光愛幼不尊老……"

她倆越說越投機,老媽媽硬要觀音娘娘把《養兒難》教給她。觀音娘娘說:"我三天沒吃沒喝了,哪有氣力教你唱歌呢。"老媽媽說:"你教我唱《養兒難》,我給你添飯。"

結果歌教會了,一頓飯也吃完了。

那老媽媽不僅不后悔反而說:"一頓飯換這么一首好歌兒值得!"

觀音娘娘說:"難得你這么好的知音,難得你這么好的良心。為了感謝你,我教你一個辦法,包你一畝田每年打一百擔谷。"

老媽媽說,“一年能打五十擔就不錯,先前還不足三五擔呢。”

"好,就依你說的五十擔吧。"觀音指著自己剛才坐著吃飯的那塊石頭,又說:"以后每年插秧前,你每天送這塊石頭大的一堆肥,只要連送七天,全部上到田里后再來個三犁四耙,然后栽秧。秧插了下去再薅七次草,包你年年都能打五十擔。"

老媽媽半信半疑地聽著,突然發現那老婆婆不見了,那塊石頭也長得像一座小山似的。老媽媽趕快把這件怪事告訴自己的兒媳們。

她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照辦了,那年的稻穗兒長得像狗尾巴似的,人人見了人人夸。到了秋后打下來用斗一量,不多不少正好五十擔。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