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398章 菩薩之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8章 菩薩之道

第398章 菩薩之道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那些比丘圍繞著佛陀,猶如群星捧月一般。

其中一個入定的比丘身上居然像是著了火一樣,燃放著金色的光芒,熠熠閃爍,光耀四方。

等到弗沙佛出定,曇摩留支上前施禮之后問道:“這個比丘身上發出的光很是特別,他入的是什么三昧,能發出這樣的光輝?”

弗沙佛告訴他說:“他入的是慈等三昧。“

曇摩留支大王當即發愿:“這個慈等三昧巍然如山,光明赫赫,能給人帶來希望與歡樂,我亦要修行這個慈等三昧。”

弗沙佛當即就傳授給了他慈等三昧的修法。

大王受持了這個神奇的三昧,心地變得十分柔軟、善良。

他邀請佛到他的大國去,以便度脫更多的眾生。

弗沙佛當下便答應了。

波塞奇聽到佛要跟曇摩留支大王走,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了一絲憂怨。

他想:如果我是大王,佛不就常住在我這里了嗎?只怨我是一個小王,才不能隨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他問佛,“在所有的國王中,什么王是大?”

弗沙佛告訴他,“是輪轉圣王。”

波塞奇便發誓說:“我曾經長久地供養佛及比丘,愿以此功德力,將來出世作輪轉圣王!”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那時的曇摩留支,就是今天的彌勒,他由于那一世發此慈心,修行慈等三昧,所以總能給人們帶來歡樂,而且,從那時起,他常常名叫彌勒。”

彌勒,意譯即是慈氏。

菩薩大慈大悲,彌勒系大慈的象征,觀音代表著大悲。

大慈為——與一切眾生樂;大悲為——拔一切眾生苦。

大慈悲即是佛心。彌勒菩薩以無緣慈攝受一切眾生,所以又稱為“慈氏菩薩”。

阿侍多若有所思,猶猶豫豫說:“那么我……”

釋迦牟尼佛一笑,道:“阿侍多,你就是原來的那個波塞奇,由于你在那一世求作輪轉圣王,從此生生世世常作輪轉圣王,直到今天功德不盡,所以你現在還發愿作輪轉圣王。”

望海樓明照曙霞,

護江堤白蹋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

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市西南路,

草綠裙腰一道斜。

釋迦牟尼佛吟罷,又道,“當年,杭州太守白居易,在西湖之畔的望海樓上把酒臨風,吟誦這首《杭州春望》時,眼中所看到的,正是白沙堤。”

白沙堤連通的孤山,孤山上若隱若現的孤山寺。

而今,布袋和尚與劉均佐佇立在孤山賞梅亭,與白居易眼里的風景恰恰反了一個方向。

因此,布袋和尚口中吟誦的佛家偈子,也就不同于他的風景詩了:

由貪淪落世中,

舍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

圓明寂照汝心宗。

劉均佐雙手合十,對布袋和尚說道:“師父,弟子心里已經明白了。從今往后,我將拋棄所有家業,跟隨你云游四方,修行道業。”

布袋和尚卻大搖其頭。

劉均佐疑惑不解地問;“難道我又錯了么?”

布袋和尚笑道:“當然錯了!我讓你放下心中的貪念,而不是叫你舍棄財產。”

劉均佐更加迷茫了:“不舍棄財產,如何放下貪念?”

布袋和尚說道:“心中的貪婪,與財產沒有交涉。比如,你本是杭州第一大財主,卻費盡心機把一個長工僅有的三頭牛換成了三瓶油。而那個長工,卻把僅有的三瓶油布施到了佛前。

這說明,因為貪欲熾盛,你這個大富豪的內心,卻比一個長工還要貧窮。我可以肯定,你雖然成為了杭州首富,卻從來不覺得自己富有。仍然是一副窮鬼心態,所以,就是將天下所有的財富都給了你,你依然不會幸福。”

這話,說到了劉均佐的心里去了。

他點點頭,說:“我原先之所以那樣摳門,總是想方設法算計別人,就是因為感到自己的財富還太少,而且時時刻刻擔心自己已經到手的財富得而復失,一去不返。為此,我牽腸掛肚,驚悸不安,時常半夜驚醒,難以入睡。”

布袋和尚說:“這是因為你貪婪成性!老百姓常說‘知足常樂’,你因為不知足,心里總是苦的,人生毫無樂趣可言。”

劉均佐看了看布袋和尚,說,“我之所以說要拋棄全部財產,跟隨你去云游,就是因為被它們拖累怕了。我想出離修行,的確是有感而發,并不是心血來潮。”

布袋和尚說;“你這是逃避,而不是真心向道。”

劉均佐有些急眼:“布袋師父,我不是假裝,我真的明白了,任是富有天下,也是身外之物。就像您在夢中點化我的那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布袋說:“你明白了就好。”

劉均佐看向布袋和尚,又道,“因此,我要放下這些心靈之外的東西,跟隨你學佛,去深山老林沒有人煙的地方閉關打坐修行。”

布袋和尚笑道:“學佛,不等于避開世間,更不等于打坐。”

劉均佐不解:“我聽那些學佛的人說,若想參禪,必須遠離塵囂,杜絕外緣,萬事放下,一心靜坐,如大死人一般,方可契入真如。”

布袋和尚聽后,真個是哭笑不得,說:“本來,參禪這件事,人人有份,個個能得,照你這樣說來,除了一部分出家人,別人就無法參禪了。”

劉均佐問:“為什么?”

布袋和尚說:“如果都閉門打坐,人們吃什么?再說,普通老百姓居家過日子,開門七件事,幾日不勞作,謀生糊口都成了問題,還如何參禪呢?總不能連嘴巴也封起來吧?所以,在家人學佛,不能生搬硬套寺院里的那一套。”

劉均佐畢竟有些根基,追問道:“可是,像我這樣的人,究竟如何用心做功夫,才能與禪相應?”

布袋和尚道:“參禪這件事,沒什么玄妙的。只要能于事無心,于心無事,則虛而靈,寂而妙,即是禪的境界。比如你做生意,但凡遇到大小事務,專心致志,隨時處理;再比如你肚子餓時,就一心一意吃飯,不要胡思亂想。也就是說,不管干什么,不能雜亂用心,都要一門心思,將手頭的事情做好,該拿起來的時候要拿得起,過后要放下時放得下。久而久之,自然打成一片,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的做功夫。”

劉均佐恍然大悟:“哦,原來佛家修行,就是這樣簡單!”

布袋說道:“禪,就是人的本來面目,就是生活的真實。所以,修禪就是饑來吃飯,困頓則眠;熱了脫衣,冷就烤火。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聽了這一番話,劉均佐真正明白了:禪,無用心處,專注于當下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心靈純正,認認真真做好手頭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修行。

可是,他還是有一絲憂慮,他說:“布袋師父,像我吧,是個商人,做生意賺錢,也是修行嗎?”

“是。”布袋和尚的口吻,堅定得就像是斬釘截鐵。

他說道:“學佛,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出家修行,要隨順每一個人的因緣,充分發揮每一人的長處。當官的,做一個好官;為民的,安于本分。比如你劉均佐,天生就是一個商界奇才,你在物資流通、調劑余缺的同時,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這就是你最合適的位置。”

隨后,他又補充說:“當然,這其中的關鍵是,你怎樣賺錢、賺什么樣的錢、賺錢干什么。一個學佛的商人,心一定要正,從正當的途徑,用正當的手段,賺取正當的利潤。還有,賺錢之后,不能僅僅用于個人享受,要布施,供養三寶,救助貧苦危難的人們。這樣,就是福慧雙修,能更快地契入菩薩之道。”

劉均佐很興奮,說道:“同是做生意,貪心做崇,坑蒙詐騙,萬劫不復;一念轉換,慈悲喜舍,功德無量。”

布袋和尚也笑了;“但愿你說道做到。我有一首偈子贈給你。

說著,布袋和尚拿出一張紙,遞給了劉均佐,上面寫道:

非圣非凡復若乎,

不強分別圣情孤。

無價心珠本園凈,

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

莫愁諸處不聞聲。

劉均佐讀了一遍,不太明白偈子的含義。

當他抬頭想向布袋和尚請教的時候,身邊哪里還有人影!

遠方,好像從西山之中,傳來了一縷若隱若現的吟誦之聲:

苦海出頭應有路,

靈山別后遙無期。

他生莫忘今朝會,

龍華樹下重逢時。

劉均佐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深深拜了下去……

從此,劉均佐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不但篤信佛教,而且樂善好施。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