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250章 風幡之爭(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250章 風幡之爭(下)

第250章 風幡之爭(下)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大殿中頓時響起一陣議論聲。

忽然,角落里,一個非常自信之人,亮著非常洪亮的嗓門,朗聲道:“我認為,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法師的心在動!”

此人的一句話,宛若巨石落入深潭,所激起的層層漣漪,在所有人心中迅即蕩漾開來。

一直閉目傾聽辯論的印宗大師眼睛倏地睜得老大,他敏銳的目光把一個舉止不凡、渾身透著英氣而又歷盡滄桑的中年漢子捕捉在了眼眸之中。

這位中年漢子不是別人,正是惠能!

與此同時,全場所有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惠能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如果是一個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想的人,他知道風幡或山河大地的存在嗎?風也好,幡也罷,它們動與不動對他都沒有任何關聯。沒有內心的活動,萬物的存在對人來說就成了沒有聯系的事情。因此,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師父的自心在動。”

印宗大師也是親見過五祖弘忍的高僧,道眼明白,單單聽這些話,他就知道,眼前這位說話的男居士非同一般。

所謂風動、幡動,本質上是心與境的關系。風是境,幡是客塵。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是緣起法,它的最高明之處,就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緣起性空。

佛陀還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并且互為緣起,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也就是互為因果。

例如風與幡,如果只有風,或者只有幡,就不會有風幡舞動的現象;或者幡雖然有,但它沒有高高掛在旗桿上,無論再大的風,也無法將它吹動;或者幡升了起來,但風沒有吹在這里,而是刮在了其他地方,這樣,也就沒有風幡飄動的景象出現了。

所以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為什么是心在動呢?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動靜、善惡、美丑、好壞……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都是我們這些人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利害等強行分別而產生的。

因此,所有爭端的生起,一切矛盾的產生,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取此舍彼的結果。

究竟誰對,誰錯?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惠能早已在現實生活里領悟到: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人心的作用。所以,今天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不知何時,嬰行來到了惠能身旁,他愣愣怔怔地說:“我認識你。我很早以前就認識你。”

惠能親切地笑著問:“你何時見過我?”

眾人都盼著嬰行能說出這個看著不起眼卻出言不凡的人的來歷。

嬰行卻說道:“我在夢中見過你。”

“噓”,眾人失望地嘆了一口氣。

這時,老和尚突然說:“你怎么知道是我們心動?你不是我,我的心動不動你怎么知道?”

接著,老和尚耐人尋味地說:“莊子和惠子曾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很羨慕魚的快樂。惠子問他,ʻ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ʼ莊子回答,ʻ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ʼ”老和尚巧妙地將莊子的千古機智用到了此處。

眾人覺得有熱鬧瞧了,都看著惠能等他回答。

惠能從容答道:“因為,你和這位小師父本具覺心,本具佛性,眾生都有佛性……”

嬰行打斷惠能的話:“錯了!人有人性,只有佛才有佛性。”

惠能問他:“你不相信你有佛性?”

嬰行大搖其頭:“當然不信。我要有佛性,我早成佛啦!還用在這里與你們磨牙?”

惠能突然揚起巴掌,作勢欲打嬰行。

小嬰行慌忙逃避,被蒲團絆了個跟頭,樣子比真挨了打還狼狽。

眾人大笑,老和尚更是樂不可支。

嬰行哭喪著臉坐在地上,指著惠能說:“你這人看著面善,心里真壞!我、我、我本來以為你是……”

“我是誰?”惠能笑著問。

“算啦,反正你也不是。”人們都被嬰行沒頭沒腦、顛三倒四的話弄糊涂了。

惠能拉起嬰嬰行行,笑著問:“你剛才為什么躲避?”

嬰行攤著雙手,望著惠能,道:“你要打我,我能不躲開嘛!”

惠能接著道,“可是,我打著你了嗎?你怎么知道我要打你?”

“我、我……”嬰行支吾著。

惠能這才認真說道:“因為你怕疼,能預知我要打你,所以下意識地躲避,這就證明你有自性。這種避苦趨樂、尋求解脫、渴望平安幸福的心,不正是我們本具的覺心,我們的佛性嗎?”

一直悄悄打量惠能的印宗大師,這時也忍不住將眼睛睜大了一些,看了惠能一會兒,不知為什么又緊緊閉上了。

嬰行高興得手舞足蹈:“哇,我有佛性啦!我要成佛啦!我,我……我怎么沒有成佛呀?”

惠能進一步點撥:“因為你心動!幡動而心不動,自凈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能趣入大道。”

嬰行圍著惠能轉了一圈,嘴里喃喃道:“我知道你是誰了,我知道了!你是……”

眾人都側耳靜聽嬰行下面的話。

誰知,他站到惠能面前,反而問人家:“你是不是呀?”

大家覺得嬰行的話無厘頭,極不合情理,但惠能卻笑著回答了,答得更莫名其妙:“你覺得我是,我自然就是。”

于是,兩個人莫名其妙地笑了,很開心的樣子。

老和尚不高興了:“這位施主,眾生本具佛性,《涅槃經》中早就說過,這是佛學常識,有什么好得意的!”

惠能向在場的人拱了拱手,朗聲道:“那好,各位高僧大德,今天因緣難得,我索性多說幾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因有緣才產生的。旗幡的飄動也是這樣,假如沒有風,幡不會動;如果沒有幡,再大的風也沒有幡旗飄動的現象。所以,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

此時,眾人的喧鬧聲突然停止了。

只見印宗大師從高高的法座上下來,向惠能走去。

他向惠能深深施禮,滿臉堆笑地說:“行者談吐不凡,句句切中禪理,一定不是普通之人!據說,黃梅五祖的衣缽已南傳十幾年了,莫非行者就是六祖大師?”

惠能也笑著還禮道:“不敢。惠能見過印宗大師。”

印宗大師高聲叫道:“行者果然是六祖惠能大師,果然是六祖惠能出山了!我等有眼無珠,請受貧僧一拜!”

印宗大師跪在地下向惠能禮拜。

惠能搶上前來,拉他起來,說道:“佛門規矩,只該在家人禮拜出家人,哪有向我這個在家人頂禮的道理!”

“六祖大師何必過謙?世間禮法,先聞道者為師;佛門規矩,早得度者為尊。您是一代祖師,我等理當頂禮受教!”

嬰行不管三七二十一,擠過來沒頭沒腦地說:“你真是你呀?”惠能一笑:“我自然是我。”

“你就是搶了人家袈裟金缽而跑得沒影沒蹤的南蠻子?”嬰行對著惠能高興地開起了玩笑來。

印宗大師喝道:“嬰行,不得無禮!”

惠能大度地說:“無妨。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是我搶了別人的袈裟金缽。你們想,如果我不到東禪寺,我師父五祖大師的衣缽自然就傳給別人了。”

印宗法師開心地笑著說:“六祖大師請上座,并請出示衣缽,好讓我等焚香禱拜,以增福慧。”

惠能被推上寶座。他打開包袱,拿出袈裟,披在身上。一件毫不起眼的袈裟,一個不起眼的人,然而,當兩者結合時,惠能便不是剛才那一副寒酸模樣的惠能,變成了容光煥發的六祖;袈裟一著惠能之身,立刻放射出燦爛奪目的光芒。

僧俗們紛紛跪下,瞻仰六祖的神采。

惠能垂目閉眼,在喧鬧中一動不動地坐在寶座上,榮辱不驚,物我兩忘。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