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結束了。
李啟告別了親友們,然后又和沈水碧溫存了一些時間。
這段時間里,沈水碧終于安心了下來。
兔子的性格一直都沒怎么變化,或者說……就他們這種幾乎永生的生命來說,變化是很難發生的事情。
就這點上,李啟實在是算得上多變了,然而這種資質……很有可能來自于他的魔子身份。
變化多端,性情無常。
但對于沈水碧這種死宅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兔子的性情非常的穩定。
畢竟,性格這種東西,說到底還是自己的道途所塑造的,道途就是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各種理念,知識和智慧諸多觀念的集合。
而對于高品的長生者而言,毫無疑問他們的道途是非常穩固的,沒有什么天大的事情是不會變動的。
這就像是那些老年人一樣,年齡越大的人,經歷的事情越多,他的觀念反而會變得穩定……或者說‘頑固’起來。
變得頑固之后,不知不覺,知見障也就出現了。
有了知見障,進步也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就像是他們難以學會使用最先進的電子產品一樣,因為這個東西在他們的‘道’中是不存在的。
當然,這個并非絕對,有人的‘道’,就可以容納新事物,并且快速學習理解,但這只是因為他們的道比較容易吸納新事物,并不意味著他們的‘道’可以被輕易改變。
他們的道,讓他們善于學習新事物……那么,這其實就是說,他們不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變成頑固守舊,不學東西的人。
這也是頑固的一種,不是嗎?
隨著生命的越來越延長,他們的觀念很自然的會變得穩固起來,性格和看待世界,為人處世的方式也都會變成這樣。
但李啟就不一樣了,他真的會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比如幾十萬年之間,這對長生者來說不算長,在這點時間里突然就轉變自己的觀念,這也是他進步快速的一種表現吧。
總而言之,兔子一如既往的沒有變化,她再度安下心來,往日的所有擔憂恐懼都煙消云散。
他們時常互相低聲傾訴,好像要彌補過去許多年的沉默。
他甚至一反常態的給沈水碧挑起了衣服,這件事是以前絕難發生的,在以往,李啟很少在意這些小事,畢竟他和沈水碧都對這些外物并不怎么在乎。
更令沈水碧驚訝的時候,李啟居然還對此挑三揀四了起來,他招來了那些織娘和煉師,嫌人家的料子不夠漂亮,還罕見的擺起了架子,在這些人面前流露出倨傲,讓這些煉師和織娘們瑟瑟發抖,生怕自己的東西不夠入眼的,這樣便輕而易舉的讓他們不得不拿出自己最好的材料和手藝。
以前從未和任何煉師買過東西的他,這一次居然什么都要過問,甚至裁縫的式樣也要管。
至于沈水碧,兔子在這個過程里,幾乎什么話也不說,只是半帶笑意地低著頭,設法躲避李啟時而詢問,時而疑惑的目光。
她藏了起來,好像不愿意在煉師和織娘面前暴露出自己那藏不住的些許喜悅,這讓她感覺到不快,可這種不快竟是由快樂引發的,讓兔子驚訝于自己的不坦誠,同時又有些羞怯,但她更加不愿意表現出羞怯來了,便干脆把自己恢復了原型。
一只身邊噗噗嘟嘟冒著符文的兔子被李啟抱著,挑選著那些手藝精湛的煉師們的作品,場面有些滑稽。
但后來,沈水碧好像是逐漸習慣了,兩人在域外旅行的時候,他把她拉到自己懷里,腦袋靠在一起,他們就這樣臉挨著臉,不需要再作任何解釋或說明,哪怕是旁邊有人,沈水碧卻依然并不感到局促不安。
但這些時光終究是短暫的。
大概一百多年,李啟就得走了,畢竟他是有正事要辦的。
他很快告別了兔子,這一次的分離是歡快的,她只是囑咐他注意點,別再搞出那么多事情了,李啟自然是滿口答應,隨后就出發了。
這一次,李啟要去拜訪自己的義兄,雖然是對方單方面認的,但他們也確實拜過把子。
金猴,孫悟空。
之前李啟一直覺得自己和他沒什么相似之處,所謂的拜把子,也是在欲界和鎮壓的妖猴搞了一出戲碼而已。
但現在,回頭看看,李啟已經隱隱約約的察覺到了其中的不對勁。
首先第一點,當初李啟碰見的,被鎮壓的,是妖猴,而非金猴。
妖猴是三品,但金猴是二品,這二者是有什么聯系嗎?還是說妖猴是某種東西的表現形式?
再說,金猴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李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他已知的是……自己‘穿越’之前,不對……應該說,自己以為自己‘穿越’之前,認識到的那些知識,實際上是天魔灌輸給自己的。
根本沒有穿越者,他是自以為穿越者而已,但實際上他的記憶和認知全都是在澧水出現的那一剎那,天魔所賦予的。
之所以相似,只是因為……天魔愿意而已。
所以,李啟對猴子的印象,說不定也是天魔灌輸的,那么那次在欲界釋放金猴的時候,李啟對金猴的判斷,說不定也有無趣。
就這一層考慮來說,他印象中的猴子,并沒有任何的可參考性,對于金猴和妖猴的認知,或許也不太一樣。
因此,李啟決定去找這位金猴,去了解一下真正的‘大唐’,真正的‘取經’,然后再判斷對方為什么要真的認自己當結義兄弟。
說走就走,李啟在稍稍打聽了一下對方的洞府之后,立刻就趕去了那邊。
那是天下妖族所在的東南方的一處洞天福地,名叫‘花果山’,其中生活著許多的猴妖,更是有一位妖族大圣坐鎮,可以說是猴妖的天下圣地了。
猴妖在所有妖族之中都算得上是天賦異稟的,主要原因依然還是那個:長得像人。
人的軀殼,就是昊天的軀殼,人身小天地,本身就是某種對昊天的致意。
模仿昊天的軀殼,真的可以獲得力量和天賦的。
甚至可以說,在其他的一品誕生之前,在宇宙只有昊天這唯一一個天生一品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是昊天的‘內天地’。
如今萬千生靈的內天地,也只不過是對昊天的拙劣模仿而已。
而猴子,其實也是一種‘類人生物’,所以相較于其他的妖族,天生就要聰明很多,修行也更加方便,其中的大能者自然也不在少數。
比如說……金猴。
想到這里,李啟就有些頭痛。
李啟以前對金猴還敢說自己應該了解一部分,可現在他對穿越之前的記憶和知識已經完全放下了,這些東西還是不信的好。
那么,關于‘唐國僧侶西天取經’這件事,需要重新斟酌一下,李啟準備來這里看看金猴的本體,從中讀取到那段取經的真正意圖。
因為,他現在知道……金猴和天魔,其實是有恩怨的,或許當初的取經路,本身是金猴鎮壓心猿的過程。
思慮著這些,李啟已經來到了花果山。
作為天下東南方的一處洞天福地,這里的風景還是相當不錯的。
漫山杉松,靈禽野鶴,白云青煙,風景明和,九千里蒼翠,八千里青山,層層疊疊,有白練瀑布,澗流鏗然瀉出峽石,飛梁懸河注壑,怒從空墜,崩湍十許里。
林花翻灑,乍飄飏于蘭皋,山禽囀響,時弄聲于喬木,風清邃谷,景麗脩巒,其峰崖刻削,窮造化之瑰詭,絕澗杳冥。
其間若鬼神之仿佛,珍木靈草,茂瓊枝與碧葉,禽旌拂紆景,獸蓋起流云,息石橫波,下潀地軸,上獦星羅,牽湘引漢。
李啟步入其中,但見群岳自脩,四瀆九川,森羅辰象,吐吸云霧,深不可測,遠不可步。
當然,這是對凡夫俗子而言,只要稍通騰云之法,就能在其中縱橫往來了。
但肯定是要當心此處的諸多妖物,這里畢竟是妖族所在的地方,作為一個群島而存在,從這里橫渡到一段大海,就能來到那人道國度唐國,往北邊走,再度過一片大海,就能夠來到道門所在。
昔日這里有一位猴王,為求長生,就走過這么一遭。
李啟也來到了這處海外群島,站在山巔,眺望四周。
妖族所在的地方,景色都要奇異一些,就好像這里的綠色要更綠一點,白色要更白一點,一切的一切都顯得更加的鮮明。
同時,這里和妖萬池界一樣,到處都充斥著一種‘活著’的感覺,地面,天空,周圍的樹木和空氣,以及風中,都有一種無法形容的美麗特色。
李啟知道,這是因為妖族鼓勵萬物眾生都更加鮮艷的緣故,對妖道來說,他們一般來說不會愿意屈服于‘常道’。
而這種不屈服于‘常道’的看法,李啟其實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認可的。
妖道們的這種‘不常’,恐怕也是太一那連續矛盾體的一部分,而李啟此刻,似乎也能體會到這種矛盾感。
不過,如今的身體架構和太一類似的他,也不會受到這種矛盾的影響了。
就在李啟來到這里的瞬間,金猴的目光就已經看見他了,李啟可以清晰的看見,在那座瀑布之中,投來了目光。
火眼金睛,真是敏銳,難以躲避啊。
“玄圣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真是好地方啊。”李啟說了一句,然后一步踏出,來到了瀑布面前。
瀑布飛流,山峰嶕峣,凌云濟竦,轉石發樹,聲動數百里。
水流落下撞擊山間巨石,期間水霧沸騰,繚繞蒸蒸,陽光照下便有彩虹掛天,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
這瀑布乃是一等一的靈泉,撞擊的水霧灑在周圍的所有生靈身上,滋潤其體魄,讓這里的生靈修行資質都要好上許多。
樹木也受了恩養,于是周圍更是花果漫山,各色靈果四季常開常掛,令人目不暇接。
李啟來到這里,看見許多狒狒,猩猩,猿猴之類,其中不乏天生異種,不過大多素食,都是以這邊的花果為食,一個個在這里嬉戲。
不過,他們并不野蠻,甚至還建造房舍,有自己的城邦,一個個像模像樣的,但還是掩蓋不了那些猴相,但卻也顯得有些可愛。
李啟只是看了周圍一眼,然后徑直前往了瀑布后面。
瀑布后方,乃是靈源秘洞,吐源浚遠,為此方靈泉之宗,也是這片洞天福地的真正由來,名喚‘水簾洞’。
金猴高興的從中竄出,沒有穿那身威風凜凜的鎧甲,只是一身綠葉披掛的猴身,在一眾猴子猴孫的簇擁下跑來:“老弟,重修結束,如今怎么想起到俺這邊坐坐了?”
“猴兄,上次天魔出手,你為了我和他火并,我銘記在心,所以這才剛剛蘇醒,就來你這里見見你,一敘我們之間的事情。”李啟拱拱手,然后提出禮物。
禮物自然是二品們才拿得出手的東西,李啟所拿的乃是一些摻雜了自己的道韻培育出來的巫神山的水果。
巫神山的天地大源充沛,自然靈果也是不少,自成一派風格,不過大部分肯定都不夠深刻,畢竟沒人專門培育。
所以李啟來之前,以自己的道韻將這些靈果提純,應該算是天下獨一份了。
將靈果遞給旁邊簇擁過來的猴子們,猴子們歡天喜地的接過去,也不管是誰給的,一個接著一個就送到了金猴身邊。
金猴隨手拿了一個,然后就將這些水果都散了出去,給了周圍的猴子猴孫們。
李啟可以看見,這些猴子猴孫,竟也各個不凡,其中不乏修行了長生法的,最強的那幾個竟有四品!都是靈猴之屬。
金猴笑道:“哈哈,我就知道你要來找我說這個,我們進去談吧,你可知道,我這水簾洞下面是什么?”
李啟問道:“是什么?”
“俺這下面,可是龍宮,那邊風景好,我們去那邊談!”金猴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