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笑笑生:、、、、、、、、、
1786年。
明眼人都看清了帝國的殖民思路。
帝國在殖民地以武力直接掠奪資源,直接收稅。在半殖民地是以武力為威懾,隱蔽掠奪資源,間接收稅。
吳廷在殖民地派駐總督,稅務官,軍隊。
在半殖民地只駐軍,日常并不干涉各國事務,主打一個滲透和威懾。
半殖民地移民多來自云南、廣西、四川、廣東。
殖民地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
去半殖民地可走陸路。
去殖民地必須走海運。
去半殖民地之移民,大多懷揣一個“異國地主夢”,奔著定居去的。
去殖民地之移民,大多和老家“書信不絕”,目標是“衣錦還鄉”,即使自己回不去,兒子孫子也要抱著自己的骨灰壇回去。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殖民地移民婚配普遍困難,對土著女實在是下不了嘴。
土著是人,似人非人。
哪怕是再窮困的移民也羞于娶當地土著為妻,如果不小心弄出了混血后裔,也被人恥笑。
半殖民地移民,婚配很容易。
因為中南半島有太多的漢裔后人,例如明鄉人。文化、語言、像貌都無甚差異,婚配幾無隔閡
那些宋朝遺民、明朝遺民紛紛掏出家譜證明自己曾經是“尊貴的上國老爺”,然后主動和新來的“泥腿子上國老爺”結親。
強強聯合。
上扛君主,下壓土著,親家聯手,一起發財。
各國君主既警惕又無奈。
不敢打擊,吳軍會出手。
不能打擊,因為整個中南半島的上層都來自于“宋、明遺民”,打擊這個階層,等于間接否決自己。
根據殖民部官員所述:
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紅河之上,懸掛帝國五色星條旗的商船來回穿梭。與第
4軍團的蒸汽戰艦巡航相遇,商賈水手皆歡呼雀躍。
沿岸礦脈,皆屬吳商。
繁華城市,吳商店鋪鱗次櫛比。
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平原,漢民跑馬圈地,中小漢民地主多如牛毛。土著為躲避稅賦,紛紛攜田投效為佃。
深山老林,武裝砍伐。
重要碼頭,吳國的官方和民間造船業聲勢浩大。
無數子民在南洋辛勤勞作,為帝國開拓,為自己致富
吳皇宮,御前會議。
聽完以上描述,氣氛卻有些沉悶。
李郁環視四周,對眾大臣的擔憂了如指掌。
笑道:
“諸位愛卿,為何一言不發?”
經濟大臣范京擠出笑容,說道:
“臣擔心中南半島之移民和宋明遺民融合后,羽翼漸豐,將來會生出悖逆之心,對母國形成巨大威脅。”
農林水產大臣范眾默也點頭:
“當代移民心中感念陛下恩情,可第二代、第三代呢?他們早晚會忘記自己的身份,甚至會對上國心存怨念。”
就連一向開明的財政大臣胡雪余也點頭。
工業大臣杜仁突然開口:
“諸位同僚所言確有道理。臣建議限制保護國的工業發展,讓他們永遠無法邁入工業國的門檻。”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點頭。
在此基礎上在,眾人又提出了若干條“殖民地制衡建議”。
例如:
“在各國物色扶持一到兩個地方勢力,作為暗棋,制衡君主。”
“放任中南半島各部族之間的小規模武裝摩擦。”
“讓各國移民無法形成一個整體。例如,讓廣府移民和客家移民在安南共存,讓潮汕人和湖南人在暹羅共存,讓流放旗人余孽和漢民在湄公河平原共存,讓阿桂部和廣西人在緬地共存。”
“必要時,授意帝國的巨商聯手,用經濟手段打垮殖民地崛起的任何經濟產業。”
“禁止巨商家族在南洋生根發芽。”
“帝國的各個勛貴家族出一二分支血脈扎根南洋,內外牽制。”
一條條策略狠辣刁毒。
全部實施的話,帝國周邊將無一國可享安寧。
總之,
吳廷的大臣們對于殖民地早晚會誕生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有足夠的清醒認知。
李郁啞然失笑。
原來這幫儒生啥都懂,只是裝作不懂罷了。
封建帝王不愛搞殖民是擔心被反噬,所以寧可不要殖民地資源,也不能留下隱患。
儒生們是帝王的嘴替。
儒生們或許是對的。
如果李郁一心想做個封建大帝的話,也不能開啟殖民的大門。
李郁望著屋內這一群“不憚以最大惡意琢磨別人”的江南籍重臣們,突然想到,魯迅先生誕生在這片土地上或許不是意外。
更有教育大臣吳敖突然冒出一句:
“臣,覺得教育也是可以出海的。”
眾人直勾勾望著他。
吳敖顯然早有準備:
“讓保護國上層子弟來蘇進修是對的,但臣認為還不夠,還可以在當地開設漢語學校,針對中下層子弟,培養殖民地本土精英。”
李郁笑了。
“寡人準了,
150萬兩經費分
5年給。你去找財神爺批。”
胡雪余連忙拱手:
“部里一定擠出經費,再窮不能窮教育。”
說完。
眾人眼神古怪。
李郁也瞅了一眼這家伙,心想你莫不是在諷刺寡人?
教育大臣吳敖終于抓住了機會,輕聲道:
“陛下,如今各部經費年年攀升,唯獨我教育衛生經費停滯不前,臣舉步維艱。”
李郁靠著椅背,舒出一口氣:
“寡人理解你的難處。從今年開始,給你增加
300萬兩教育年度預算,
100萬兩衛生經費,引為成例。”
“請問陛下,增加的教育經費是用在基層學校還是高等學校?”
“投入到基層學校吧。收
7歲以下孩童,多多考試,選拔優秀生,給其發放全額獎學金繼續向上攻讀。”
吳敖很詫異的拱手。
“陛下仁慈。”
眾人心中了然。
李郁順便就多講了一些關于教育和人才的措施。
“帝國要騰飛,就需要普及教育,普及文化。今后逐年擴大基礎教育,爭取在六到十年之內,催生一兩千萬識文斷字的年輕人。”
“職業教育也要搞,例如廣西云南的少年軍校,各大重工的廠辦學校,部分衙署的直屬專業學校,盡量讓專業的人來搞職業學校。”
“至于說高端人才,寡人在去年的書信里已授意駐歐全權使節賈笑真重金招攬。”
杜仁忍不住問道:
“陛下,外國的科學家能為我們所用嗎?”
李郁笑了:
“科學家也是人,寡人給他們提供優厚的薪水、優越的環境,他們為什么不來?”
范京突然問道:
“陛下,若是我們自行培養呢?”
李郁望了他一眼,搖頭:
“高端人才從來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而是大自然的饋贈。與其培養,不如收割。”
范京眼睛亮了。
“陛下高哇。挖走他國高端人才,一得一失,對他國的打擊是雙重的。”
眾人齊刷刷高呼:
“陛下圣明。”
李郁也忍不住哈哈大笑,文化輸出,好處多多。
數十年后
后人才會明白自己是何等的圣明。
巨艦大炮、文化仰慕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御前會議持續了很久。
海軍的一個分歧引起了很大的紛爭。
造大艦還是造小艦?
鉆研風帆艦還是蒸汽艦?
最終,李郁力排眾議。
集中資源造小艦。
定型載炮
33門,排水量
600噸的護衛艦,也稱
33護衛艦,大致相當于撒克遜人的五級艦、六級艦。
帝國海軍勤務繁重,巡航、剿匪頻繁,大艦未必適合。
巨艦更無意義。
圖騰巨艦的沉沒是會動搖國本的,只能當大爺供起來。大和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且當下也缺乏建造一二級艦的技術儲備,造千噸以下小艦的技術倒是挺成熟。
蒸汽船?風帆船?
李郁也不敢輕易決斷。
一方面,蒸汽鐵甲戰艦肯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發展需要時間,如果
30年后技術才全面成熟,這
30年內難道就不打仗了嗎?
所以,
只能是和稀泥。
一邊搞風帆戰艦,一邊搞蒸汽戰艦。
逐步淘汰。
左右互搏。
江南造船廠的一名海軍隨艦工程師,現場講述了蒸汽船的使用場景:
逆水行舟,完全無視風向水流。
只要有煤補給點,續航無限,特別適合內河航運、內河巡邏。在長江、在大運河、額爾齊斯河、湄公河都已得到證明。
商賈和陸軍對蒸汽船好評如潮。
海軍對蒸汽船評價平平。
原因是遇到大的海浪顛簸時,會出現兩側輪空轉的情況。另外還存在動力不足、占據艙室過大、續航短的詬病。
雖然海軍抱怨了一堆,也認為蒸汽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郁已經明確提出了《船舶驅動力要由明輪向螺旋槳發展》課題,科學院、海軍部、造船廠、民間都在琢磨。
誰先搞定這個課題,陛下將賜下不世襲男爵爵位,賞銀幣
5萬枚,親自召見,加以勉勵。
李郁還提出了造鐵船的課題,遺憾的是,吳國境內能夠理解浮力原理的人不多。
沒辦法,
他下令打造了一艘長
3丈的鐵船和一艘長
3丈的水泥船,飄在金雞湖面。
圍觀者人山人海。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鐵怎么會浮在水面上呢?
以至于這
2艘船成了景點。
遠觀免費,登船收費。
1兩銀子買票的人戰戰兢兢的站在鐵船上,左敲敲,右打打。
奇觀。
甚至有幾百里外的富人特意前來一睹新奇。
很快,造船署的人給李郁潑了一盆冷水。
目前的冶金技術無法解決鐵船生銹的問題,淡水航行還好一些,在金山衛做試驗的一艘鐵船銹蝕速度驚人,僅僅
4個月就沉入海底。
要想搞出鐵船,冶金和防銹漆工藝就必須大幅度突破。
鐵船外覆銅板是不可能的,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完全不可行。
兜兜轉轉
最后還是回到了鐵肋木殼船的老路上,把南洋的柚木固定在鐵龍骨排骨上。
好在帝國的大型高壓蒸汽機技術已經成熟。
從紅河開來的
200噸柚木鐵肋蒸汽戰艦,拆掉大部分火炮,奢華裝修后成為了皇家游艇,命名為“皇家
1號”、“皇家
2號。”
李郁去廬山度假只坐蒸汽船,坐船比騎馬舒服
100倍。
1786年,世界基本太平。
歐洲沒爆發新的戰爭,北美各方默默療傷,亞洲海晏河清。只有羅剎帝國被戰爭陰影籠罩。
吳軍前線軍團在額爾齊斯河、鄂畢河沿岸忙著修筑據點。
短短半年
大小據點已增加了
23處,尤以秋明堡和鄂木斯克堡最為堅固。
更有高達
45艘蒸汽戰艦沿額爾齊斯河巡航,運輸物資、火力馳援。
憤怒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次開啟大借款模式,向各國銀行家借錢,向各國軍火商下大訂單。
她計劃出動一百萬大軍奪回秋明。
著名的近衛軍謝苗諾夫團也在其中。
其決心之大,武備之盛,以至于連帶著歐洲的火藥鋼鐵價格都上漲了
3成。
各國雇傭兵也聞到了血腥味道,黑森的火槍兵,瑞士的長矛兵,普魯士的軍官,法蘭克的炮手紛紛入境羅剎。
打仗好啊。
不打仗,雇傭兵怎么掙錢?
1787年,箭在弦上的葉卡捷琳娜遇到了兩個絆腳石。
一個是伏爾加河畔的游牧部落組成了聯盟,盟主是剛剛回歸的年輕的土爾扈特大汗。
另一個是世仇奧斯曼帝國,出動
50萬陸海軍向克里米亞半島發起了反攻。
陰霾籠罩冬宮。
百萬大軍被迫臨時改變方向。
以主力開向克里米亞,迎戰奧斯曼帝國。以偏師開向伏爾加河流域,清剿部落聯盟。
消息傳到伊犁,所有人都笑了。
野蠻的羅剎帝國終于開入了陛下預設的軌道。
接下來的事,
就由不得葉卡捷琳娜反抗了。
在前一年
也就是
1786年的春天,吳皇和奧斯曼使節友好交談后,簽署了《國際援助條約》,批準帝國向盟友奧斯曼出售軍火。
軍售清單包括:
50萬支前膛燧發槍、
2萬支前膛線膛槍、
5萬支騎兵雷銃、
2000支大抬槍、
100萬把刺刀、
5000門各型前膛火炮、
2000套板甲,以及
50名吳軍觀察員。
運輸分兩條路線:
一條走海路,船隊穿越南海、印度洋、駛入紅海。
一條走陸路,車隊從伊犁一路向西,抵達黑海之東。
大炮全部走海運,部分輕武器走陸運。
兩條道路皆暢通無阻。
南亞次大陸的各國殖民據點允許軍火船隊停靠,并為船隊提供水和食物。此刻若是和吳國翻臉,生意歸零,南洋殖民地歸零。
途經部落汗國噤如寒蟬,保持絕對中立。誰敢打軍火的主意,奧斯曼帝國和吳帝國的雙重怒火可不是鬧著玩的。(本章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