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話事人第617章 三大條約落地——新世界,新秩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清話事人 >>大清話事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617章 三大條約落地——新世界,新秩序

第617章 三大條約落地——新世界,新秩序


更新時間:2025年02月22日  作者:憂郁笑笑生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憂郁笑笑生 | 大清話事人 
第617章三大條約落地新世界,新秩序

第617章三大條約落地新世界,新秩序

憂郁笑笑生:、、、、、、、、、

話音未落,

4名便衣從街巷里鉆出來了。

一聲槍響,小偷撲街。

一名便衣從溫熱的尸體上摸出錢包,小跑過來,雙手奉上。

“伯爵閣下,讓您受驚了。”

“嗯。”

賈笑真矜持的點點頭,拿回失物離開現場。

來自于憲兵部隊的便衣們目送賈伯爵離開,然后低聲議論:

“真倒楣,希望不會被上面怪罪。巴黎真的是越來越糟糕了”

“爵爺,看來他們一直在暗中跟蹤我們。”

賈笑真笑著解釋道:

“這叫暗中保護。國際慣例,可以理解。”

“我們回去吧。”

隨員攔停一輛馬車。

馬車駛上香榭麗舍大街時,一路都很從容的賈笑真突然失態。

他瞪大眼睛,望著路邊。

怡紅院??

隨員也同樣詫異。

“爵爺?”

“停車。”

馬車停在怡紅院前。

賈笑真看到了他這輩子都難以忘懷的一幕。

懸掛著一排紅燈籠的屋檐下,穿極簡肚兜的大洋馬趴在露臺上,揮舞手絹,怪聲怪氣地用漢語吆喝著:

“大爺,來玩啊。”

視線下移,見那墻壁掛滿毛筆楷書作品!

內容有:

上善若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楷書棱角全無,竟是寫出了字母的圓潤,一看就是正經外國進士寫的。

最搞笑的是,門口還站著一個穿清裝的侏儒龜公,前后跑動,十分殷勤。

賈笑真深吸一口氣,指著門口的法語牌子

“上面寫的什么?”

隨員低聲翻譯:

“巴黎第一家全中式青樓,來源于東方秦淮河。進門體驗請遵守本院規矩,時刻牢記紳士風度。”

“旁邊那塊呢?”

“友情提示:窮人和撒克遜人勿入。”

正說著,鞭炮噼里啪啦。

一頂敞篷轎子被人抬著出了怡紅院。

一個紅光滿面的胖子坐在轎子上,匈前掛紅花,頭戴中式狀元帽,一路喜氣洋洋,還不斷向圍觀群眾拱手示意。

轎子前面還有

4名開道洋女。

香榭麗舍大街的路人紛紛投來驚羨的目光。

賈笑真目光呆滯。

探花郎游街?

隨員下去打聽了一番,又溜回來。

“爵爺,坐在轎子上的這家伙連通怡紅院

3關考驗,今晚有機會登堂入室。按照他們定的規矩,先游街后做新郎。”

“他們從哪兒學的這套?”

“爵爺,這事怪不了別人。還是咱們自己人教的。”

“有嗎?”

“《艾菲爾報》上面有一期青樓文化,還有一期婚俗文化。巴黎人把他們糅雜在一起了。”

賈笑真長嘆一口氣。

“明白了,走吧。”

一路無言。

到了使館門口,隨員多給了

1法郎。

車夫連忙跳下馬車,打了個千,努力把舌頭拉直,用漢語說道:

“謝謝老爺。”

賈笑真一夜未眠。

他猛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力的,才是文化。

所謂的糟粕和精華也許只差一線。

不管怎么樣,陛下大抵是會滿意的。

從實物商品到消費文化,下一步就是文字(書籍)了。

方式是:

手帕印“字”,衣服印“字”,開設印刷廠成批量印刷中文連環畫。

意猶未盡的賈笑真又想到了一個更絕的辦法——招募吟游詩人。

吟游詩人,中世紀特殊品種。

可以理解為流浪漢或者說書人。

這些人的口才很好,相貌呈現兩極分化,四處流浪,居無定所,賣藝謀生,饑一頓飽一頓。

慢慢的

出現了一些臟兮兮的吟游詩人在各地的小酒館里講東方童話故事,在鬧市區用中文吟誦《將進酒》,在無主的坍塌墻壁上刻“以人為本”。

吟游詩人們沒理由拒絕伯爵的資助。

所謂驕傲而博學的吟游詩人早就死在黑暗的中世紀了。

如今是

18世紀,純純的金錢世紀。

市民們對賣油郎娶花魁、詩人和宰相女的愛情故事、狀元郎拋棄功名娶歌姬之類的故事特別感興趣。

套路也不復雜,就兩種:“富家女愛上窮小子”、“灰姑娘被王子愛的死去活來”。

好的故事總是基于人性的。

到了這一步,對于歐洲的市民階層而言,原本虛無縹緲的東方文明已經具像了。

野性的

1783年結束了。

充滿希望的

1784年緩緩拉開帷幕。

這一年里,世界上發生了幾件大事。

一,花旗宣布獨立建國。

曾經打的死去活來的撒克遜、法蘭克、花旗三方在巴黎握手言和,一窮二白的花旗合眾國誕生,華盛頓就任大統領。

因為吳國的間接介入,導致獨立戰爭的烈度和時間均有變化。

歷史上

1781年約克戰役之后雙方未曾發生大型戰役,僅有偶發的小股零星戰斗,直到

1783雙方簽署《巴黎和約》,喬治三世被迫承認花旗獨立。

而這個時空

高烈度戰爭一直持續到

1783年初。

撒克遜人雇傭了

3萬歐洲雇傭軍和

2萬印第安土著作為炮灰,烈度空前,許多的白人和許多的財富在這場戰爭中化為灰燼。

對于歐洲各國來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隱藏贏家是吳國)

花旗人在東起大西洋,西至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

100萬平方公里上成功建國,從此與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在北美大陸共存。

紐約時報評論:

獨立戰爭的結束,是下一次戰爭的開始。

二,吳國和歐洲諸國達成了《全球殖民地開放備忘錄》,也稱《蘇州條約》。

精髓是:妥協,讓步,共享。

原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內容大致包括:

各國承認并協助吳國在呂宋島北部、北美大陸西海岸、以及南亞次大陸各建立不少于

2處永久殖民據點。

各國承認整個中南半島、以及扶桑、高麗、流球、蘇祿為吳國的保護國。

吳國不再獨占婆羅洲、爪哇島,承諾將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未開發區域與各國共享。其余島嶼,例如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等同理。

所有簽約國承諾,維持現有南洋格局不變,貫徹航行自由,貿易自由,獨立島嶼共享,維持南洋地區和平(對轄區土著、對海盜的戰爭不在其列)。

各國在馬六甲海峽以東的海軍戰艦噸位總和,不得超過吳國南洋艦隊的一半。

全球剩余空白土地奉行實行“先到先得”原則,后來者不得以武力形勢奪取(但可以貨幣購買)。

三,《倫敦條約》。

賈笑真伯爵以吳國駐歐全權使節的名義,和撒克遜、法蘭克、伊比利亞、尼德蘭、弗朗機、日耳曼各邦國、奧、瑞簽署該條約。

內容主要包含

3點。

1,人員自由流動。

民眾在吳國和歐洲各國之間,擁有對等的遷徙、旅居、經商、讀書、務工、通婚、傳教權利。

2,減少關稅壁壘。

成立一個由各國資本家組成的國際貿易委員會,降低主要貿易商品的關稅,保持步調一致,減少通關程序。

3,控制順差。

吳國承諾將不低于年度貿易順差的五分之一,用于購買相應王國的商品或者投資(工業、農業、教育、慈善)。

1784,世界無戰事。

三大條約的簽署讓無數人歡欣鼓舞。

各國主流報紙極力吹噓:一個嶄新的、富裕的、文明的時代終于到來了。

歐洲多個階層對吳國的好感到達巔峰。

原因很簡單,

戰爭結束了,王室就沒有理由繼續征收戰爭稅。

自由貿易,可以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的收入。

所有人都獲益。

究根結底

人的立場,是基于自身的。

歐洲各國王室對吳國的態度很復雜很微妙,可以概括為:

4分友好、

4分忌憚、

2分羨慕。

未來格局看不清,但共識是——挑戰和機遇并存。

在過去的數年內,

歐洲主要王國均直接或間接卷入北美戰爭,筋疲力盡,財政窘迫,內部矛盾巨大。

當前,各國迫切需要休養生息。

所以,歐洲強國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和吳國主動翻臉。

他們需要金錢流入,安撫憤怒的市民和不滿的資本家。

三大條約是眾望所歸。

喬治三世以領頭羊自居,畢竟是撒克遜人帶領各國一起向吳國“施壓”,為大家爭取到了利益。

不過,歐洲王室打死也想不到。

并不是他們施壓成功,而是吳皇早有此意。

李郁巴不得營造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國際格局。大家攪合在一起,就很難分清彼此,很難割裂了。

李郁的腦子里裝的不是斗爭思維,而是共贏思維。當然,雖是共贏。實際上還是我大贏,你小贏。

殖民地共享、移民自由

這都不是事。

50萬移民,我去

100萬移民。

500萬移民,我去

1000移民。

5000萬移民?

游戲結束了!

歷史上有無數狂人想征服世界,他們的征服殺戮。

李郁的征服也包含“殺戮”,但不多。更多的是建立一個對我方最有利的秩序環境,讓別人臣服,而不是搞大物種滅絕。

帝國的土地年年產出茶絲瓷,源源不斷的換取別國的真金白銀。

我方資源無限。

敵方金幣有限。

我方只需維持唯一國地位,就能源源不斷的吸敵方的資源。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經營得當,帝國將維持世界中心

300年。

對他國,大體分

3種類型。

一,你有利用價值,但是你拒絕和我合作,我會出手揍你,揍到你服輸為止。

二,你沒有利用價值,也沒有擋路,我懶得搭理你。

三,你沒有利用價值,卻執意擋路,我就滅了你。

歐洲諸國基本屬于第一類。

可以談,可以打,可以簽合約,可以做生意。

羅剎屬于第三類。

永遠蹬鼻子上臉,打輕了不服,打重了記仇,只能將其打回

16世紀的公國。

《蘇州條約》、《倫敦條約》簽署之后,吳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出海狂潮。

移民口號喊的格外響亮。

想掙錢養家嗎?

搭上朝廷的致富海船。

到北美去,薪水

5倍,

2年升一級。

到南亞去,薪水

4倍,

2年升一級。

到呂宋去,薪水

3倍,

5年升一級。

出海吧,去做人上人。

一次史無前例的移民運動席卷帝國。

招募計劃針對以下人群:文官、軍官、士兵、工人、書生、小商販,不論地域不論出身。

要求很簡單:

有家室(家族龐大優先),年齡

30歲以下,身強力壯。

李郁很清楚,殖民地一代忠誠,二代叛逆,三代翻臉不認人。

天高皇帝遠。

他們背后的家庭家族是一根纖細的風箏線,隔著萬水千山,對風箏保持微弱束縛。

未來,

吳國殖民地人員配置將分:流官、定居民、駐軍三類。

5年一換。

1換。

帝國要限制殖民地居民的上升通道,限制其成為行政官,而是往技術人員、農場主和貿易商的路線上發展。

論制衡,李郁是專業的。

這些手段只是尋常,不尋常的暫時藏在工具箱里。

此外,吳廷還做了幾件小事。

第一,

保護國參戰仆從軍

5000余,幸存下來的

2000人每人賞賜金幣

50枚,銀幣

50枚,軍服武器一套。

從其中挑選

400人,送至士官學校昆明分校就讀,學制

1年半,學漢語、學軍事。

畢業時賜予佩劍配槍,授予帝國陸軍準尉軍銜,外務部使節護送歸國,當面向各國君主推薦,要求重用。

摻沙子。

埋種子。

李郁要求外務部,密切關注這批種子的發展情況,保持聯絡

第二,

在保護國駐軍,一應開支必須由所在國支付。

歷史“被保護”的欠賬必須定期償還,拿不出現錢?沒關系。可以拿礦產、特產、牲畜、女子抵賬。

總之,

窮沒關系,但必須有個態度。

如果態度不端正,王位立馬不保。雖然兒皇帝不好聽,但想做的人數不清

這個方案不錯,

高麗王國每年償還

2000名少女和

500匹馬。

扶桑王國每年償還

2000名少女和

500名流浪武士。

安南是煤、鐵、木材。

暹羅是錫、鉛。

緬邦是銅、玉石寶石、木材。

其余各國是大米和海產品。

第三,

要求各個保護國派出不低于

20名本國貴族少年到吳國深造。這批人會在文官學校、士官學校輪轉。

打造一批可以施加影響力的殖民地精英階層。

和以上2條一樣,都屬于陽謀。

天子當行陽謀,堂堂正正的下棋。無論你如何支應,都是螳臂當車。

第四,

在部分邊境省份,如云南、廣西、西域成立陸軍少年軍校。

79歲貧寒農家子弟入學,包食宿、學費、服裝。

入學即授予士官軍銜,享受相應等級的軍餉,學制

6年,

4年在校,

2年軍營輪轉,主修軍事,輔修文化。

東山士官學校是帝國的黃埔軍校,但李郁并不滿意。

入校時都是成年學員,他們在社會浸潤的時間太久了,沾染了許多洗不掉的時代烙印。

少年軍校則不同。

邊境農家子弟,思維純粹。

79歲,是個很好的年齡,開始懂事,但未曾定型。入校前的窘迫生活和入校后的尊嚴生活對比,將產生最純粹的忠誠。

畢業后,給帝國陸軍陸軍注入新鮮血液。

第五,

陸海軍擴編。

陸軍增加

50個獨立步兵團(每團

2500人),從北方各省募兵。

海軍增加

10000名本土水手,從福建和廣東沿海招募。增加

1000名外籍規化水手,全球招募。(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大清話事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