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軍墾第3075章 燃油車的出路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大國軍墾 >>大國軍墾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75章 燃油車的出路

第3075章 燃油車的出路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28日  作者:大強67  分類: 都市 | 現實 | 人間百態 | 大強67 | 大國軍墾 
第3075章

第3075章

第2858章

“聽說你在搞沙漠種田?”老爺子在葡萄架下的石凳上坐下,示意葉茂也坐。

“嗯,其實我搞得是新能源普及,不過意外發現光伏板竟然可以凝結水份,然后誤打誤撞的順便把沙漠給改造了。”

葉茂臉上有些小得意,畢竟還年輕。

說著,從包里掏出幾張圖紙,“就是在鹽堿地改良上還有些卡殼,想請教您當年的法子。”

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標注,紅筆圈出的難點旁還寫著幾行小字,是請教農業專家的筆記。

老爺子看著那些略顯潦草卻字字認真的字跡,忽然覺得比任何官方文件都更有分量。

他從書房翻出泛黃的手稿:“當年我們在黃河灘用秸稈還田,你試試在棉田里混種苜蓿,既能固氮,又能當飼料。”

兩人湊在石桌上討論到日頭偏西,歐陽雪端來飯菜時,看見爺爺正拿著葉雨澤的筆在圖紙上圈圈畫畫,鬢角的白發在夕陽里泛著柔和的光。

自那以后,歐陽老爺子的身影偶爾出現在軍墾城的農田里……

開春時,他戴著草帽站在剛播下種子的田埂上,看著劉能指揮無人機施肥,渾濁的眼睛里閃爍著年輕人般的光亮。

當有人認出他時,他擺擺手笑道:“我是來學本事的。”

部委的老同事們聽說后,打趣他“晚節不保,給小輩當起了打工人”。

他卻只是笑:“人家能讓戈壁灘長出棉花,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這本事,我學一輩子都不嫌晚。”

那年秋天,歐陽家的老大聯合軍墾城農牧業總公司,在西北五省推起了“生態農業示范園”。

開工那天,歐陽老爺子站在奠基儀式的土坡上,看著葉茂和當地的老農握手,忽然想起自己年輕時寫在日記本上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他曾以為這是書呆子的狂言,如今站在這片即將長出希望的土地上,才明白真正的長遠,從來不是算計著家族能多賺多少,而是看著腳下的土地能長出多少幸福。

冬雪初落時,歐陽雪帶著孩子回老宅。小家伙剛會走路,搖搖晃晃地撲向正在寫春聯的爺爺。

老爺子放下筆,把孩子抱在膝頭,指著紅紙上的字念:“春風化雨,福澤萬民。”

窗外,秘書正和葉茂通電話:“葉主任放心,老爺子說那批捐贈給貧困縣的種子,一定要親自盯著裝上火車……”

孩子咯咯的笑聲混著電話里傳來的風聲,穿過窗欞,落在院子里堆著的那堆準備送給北疆牧民小學的圖書上。

歐陽老爺子低頭看著懷里的重外孫,又望向墻上那幅掛了半輩子的《清明上河圖》,忽然覺得畫里的繁華,竟不如軍墾城田埂上那抹新綠來得動人。

他提筆在春聯的落款處,添上了“歐陽氏與葉氏同賀”幾個字。

筆尖落在紙上的瞬間,他仿佛聽見了千里之外軍墾城的雪融聲,那聲音里,藏著比家族興衰更長遠的春天。

葉雨澤和楊革勇暫時沒有回加州農場,兒子的婚禮過后,他們兩個決定助力兒子的事業一下。

要知道,葉茂如今做的雖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但這樣的好事兒做起來會很艱難。

因為前期投入是一個天文數字,雖然如今有了綠染荒漠基金,但這些錢肯定還是不夠的。

這些年兩個人都沒少撒錢,楊革勇雖然事業沒有葉雨澤做的大,但錢卻不少,因為他都是油田生意,投入小,收益高。

而且不存在銷售問題,基本都賣給國內,就是最近非洲那邊的油田,因為馬賽和索國的迅速崛起,對于石油的需求量增大,這才運往國內的少了一些。

再怎么樣,兩個人的資產都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所以,才決定回國做一些事兒。

沙漠之舟是戰士集團的一款越野車,雖然,新能源如今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戰士燃油車卻并沒有停滯。

只不過是研發方面變換了賽道,著重針對一些新能源不容易發展,或者是不適合新能源發展的地區。

這樣,對于車型或者側重面就有了一些改變。就如今天兩個人開的這輛車……

葉雨澤剛掛了和歐陽老爺子的電話,手機就又響了,是戰士汽車集團研發部總工程師伊萬的聲音:

“雨澤,車開的怎么樣?有什么需要改進的?你可別不好意思說。”

“目前還行,沒發現什么明顯缺點,等我們再開開告訴你感受。”

葉雨澤揉了揉眉心,看看手里的一打資料。

目前戰士集團的車型譜系表,新能源車型占了大半,傳統燃油車的圖標旁都畫了紅色的星號,那是伊萬團隊標記的“待轉型”型號。

楊革勇笑了起來:“你這是不是自己把自己玩死?”

葉雨澤無奈的搖搖頭,時代的發展就是這樣,如果新能源一路高歌猛進,那么,燃油車被淘汰是早晚的事兒。

遠遠的來了一輛車,停到他們跟前,伊萬懷里抱著一摞厚厚的圖紙走了下來。

進門就直奔主題:“您上次說要針對戈壁、高原這些新能源難以覆蓋的地區做特型車,我們初步定了三個方向。”

他把圖紙在地上鋪開,指著最上面那張三維模型圖:

“首先是沙漠作業車,基于原來的‘沙漠之舟’越野車改造,保留3.0T柴油發動機,但加裝了全自動充放氣系統,輪胎能在三分鐘內從公路模式切換成沙地模式,底盤升高到45厘米,還加了防沙板和自帶的脫困絞盤。”

葉雨澤的手指在圖紙上點了點:“軍墾城周邊的沙漠公路經常要維護,還有油田的勘探隊,確實需要這種車。”

“但光改硬件不夠,西北的沙塵暴一來,電子設備很容易失靈,控制系統得做防沙密封處理。”

“您說的這點我們考慮到了。”

伊萬翻到下一張圖,“駕駛艙用了航天級別的密封技術,儀表盤和中控屏都加了防塵罩,連空調進風口都裝了四重過濾系統。”

“我們還跟中科院西北所合作,加了一套沙塵預警系統,能提前五十公里預判沙暴強度,自動切換到低速護航模式。”

葉雨澤指著圖紙上的參數:“油耗降了12,扭矩卻提高了80牛米,這發動機是重新調校過的?”

伊萬趕緊點頭:“葉總您眼神真準,我們把原來的直列六缸改成了V型八缸,雖然排量沒變,但燃燒效率提升了不少。”

“而且考慮到偏遠地區加油難,油箱擴容到180升,滿油能跑1200公里,相當于從敦煌到WLMQ不用中途加油。”

伊萬補充道:“我們還打算跟軍墾城的農牧業公司合作,在車斗里加一套可拆卸的冷藏箱,牧民拉牛羊肉去縣城趕集,能保證24小時新鮮,這比他們現在用的三輪車靠譜多了。”

楊革勇突然拍了下桌子:“我給你們加個需求,非洲那邊的油田工人反映,雨季時土路特別滑,普通四驅車容易陷進去。能不能加個履帶轉換裝置?”

“平時用輪胎跑公路,到了泥濘地就換成履帶,半小時內搞定那種。”

伊萬眼睛一亮:“這個想法好!我們之前就在研究模塊化設計,正好可以把履帶組件做成選裝件。不過成本會上去不少……”

“成本不是問題。”

葉雨澤打斷他,“這些特型車本來就不是走量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

“你算算,一臺車能讓勘探隊的工作效率提高多少,能讓牧民少損失多少收入,這賬比賣車賺錢更劃算。”

正說著,亦菲打來了視頻電話,鏡頭里是軍墾城剛建成的新能源充電樁基地。

“爸,你們戰士集團的充電樁太受歡迎了,就是有個問題,牧區太分散,拉線成本太高,好多地方還是覆蓋不到。”

葉雨澤看向伊萬:“聽見了嗎?這就是第二個方向——移動充電車。”

“用燃油車做底盤,裝一套小型發電機組,能同時給五輛新能源車充電,續航里程保證在500公里以上,這樣就能跑遍牧區了。”

伊萬立刻在筆記本上記下來:“還可以加裝光伏板,白天利用太陽能發電,晚上用發電機,更省油。”

“不光是充電。”葉雨澤指著窗外遠處的棉田:

“農忙時收割機經常在田里拋錨,移動充電車還能當應急電源,給維修工具供電,甚至能帶動小型脫粒機,一機多用才好。”

接下來的三個月,戰士汽車集團的研發車間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伊萬帶著團隊幾乎住在了廠里,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冒出來。

高原地區發動機供氧不足怎么辦?

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里,柴油會結冰怎么解決?

邊境巡邏車需要加裝哪些特殊設備?

伊萬每周都去車間蹲點,有時還會拉著葉雨澤一起去。

葉雨澤雖然不懂汽車技術,但總能從實際使用的角度提出建議:

“巡邏車的座椅得改改,戰士們在車里待十幾個小時,腰受不了,得加個可調節的腰托。”

“車頂上能不能裝個折疊的遮陽棚?夏天在戈壁灘上修車,太陽太毒了。”

有一次,一群來自伊犁的牧民特意趕到軍墾城,圍著

prototype(原型車)提意見。

一個叫巴圖的老牧民摸著車門說:

“這門太窄了,我們穿的蒙古袍厚,上下車不方便。”

另一個年輕牧民則希望能在車后斗加個固定馬鞍的裝置。

“騎馬趕羊時,車能拉著馬鞍和行李,省不少力氣。”

伊萬都一一記在本子上,當天就組織團隊修改設計。

葉雨澤看著這群皮膚黝黑的牧民圍著汽車討論的樣子,突然想起自家老爺子說過的話:

“真正的好東西,是能讓人覺得方便、踏實的。”

初夏時,第一批特型車終于下線了。

十輛改裝后的“沙漠之舟”排成一排,有帶履帶的勘探車,有帶冷藏箱的牧民車,還有裝著發電機的移動充電車。楊革勇非要第一個試駕。

他開著勘探車在戈壁灘上跑了一整天,回來時滿臉是灰,卻笑得合不攏嘴:

“太牛了!剛才陷進沙坑,按一下按鈕就自動脫困了,比我當年在撒哈拉用鐵鍬挖沙子強多了。”

歐陽家的老大也來了,帶來了西北五省生態農業示范園的采購清單:

“我們要訂五十輛移動充電車,三十輛牧民專用車,還有二十輛帶液壓吊臂的工程車,用來搭建光伏板支架。”

李林東拿著清單笑得眼睛都瞇起來了:

“這才只是開始,昨天XZ那邊的軍區也打電話來,說要定制一批高原巡邏車。”

葉雨澤卻沒那么樂觀:“別高興太早,特型車的售后服務才是關鍵。這些車跑的地方都偏僻,壞了沒地方修可不行。”

他早就想好了對策,“我們在軍墾城建個培訓基地,免費教牧民和邊防戰士修車,再在每個縣城設個備件倉庫,保證小問題就地能解決。”

伊萬補充道:“我們還開發了遠程診斷系統,車出了故障,后臺能實時看到數據,技術員可以通過視頻指導維修,實在解決不了的,我們派直升機送技師過去。”

那年秋天,當軍墾城的棉花豐收時,戰士集團的特型車已經跑遍了西北的戈壁、草原和高原。

有牧民拍了視頻發到網上,一輛藍白相間的牧民車停在草原上,車斗里的冷藏箱打開著,里面的牛羊肉還冒著白氣,旁邊一群人圍著車歡呼。

視頻配的文字是:“從草原到縣城,再也不用擔心肉壞了,謝謝戰士汽車!”

部委的領導看到視頻后,特意給葉雨澤打了電話:

“你們這事兒辦得好!不光解決了實際問題,還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離。下一步考慮往西南山區拓展嗎?那邊的路況更復雜。”

葉雨澤笑著答應下來,掛了電話,看見伊萬拿著新的設計圖走過來:

“葉總,我們想試試氫燃料和燃油混合動力,既能保證續航,又能減少污染,適合在生態保護區用。”

窗外,葉萬成老爺子正帶著幾個老農參觀剛下線的工程車,夕陽照在他們身上,像一幅溫暖的畫。

葉雨澤突然明白,戰士集團的轉型,不只是汽車從燃油到特型的改變,更是從“賣產品”到“解決問題”的轉變。

就像歐陽老爺子說的,真正的長遠,不是算計著能多賺多少,而是看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能因為這些改變,多收獲多少幸福。

冬天下雪時,葉雨澤收到了一封來自北疆小學的信,信封上畫著一輛卡通版的戰士車,里面是孩子們用歪歪扭扭的字寫的:

“謝謝叔叔們的車,現在老師能每周開車來給我們上課了,不用再騎馬走三天了。”

葉雨澤把信貼在汽車集團辦公室的墻上,旁邊是戰士集團最新的規劃圖,上面標著密密麻麻的紅點,那是未來要覆蓋的地區。

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只要看著這些紅點慢慢連成線,再連成面,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就像窗外的雪,雖然冰冷,卻總能孕育出春天的希望。

本來這次回來,是想幫幫葉茂,結果卻稀里糊涂的參加到車輛改型當中來了。

不過也不算不務正業,這些特性車對于葉茂的幫助也同樣巨大。

無彈窗相關

第3075章_


上一章  |  大國軍墾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