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版水滸第三百五十三章 趙宋末路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仙俠版水滸 >>仙俠版水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三章 趙宋末路

第三百五十三章 趙宋末路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5日  作者:任鳥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任鳥飛 | 仙俠版水滸 


青城,齋宮。

被劉慧娘、賈夫人、陳麗卿、花寶燕、扈三娘、瓊英、宿金娘、龐秋霞、梁紅玉、晏貞姑、徐青娘、汪恭人、耶律答里孛等女圍在中間的江鴻飛,將宋臣張邦昌、耿南仲、聶昌、李若水、馮澥等人叫了過來。

看著江鴻飛不僅左擁右抱,身邊還有五百環肥燕瘦的女親衛守護,張邦昌等人心想:“這大元皇帝得多好女色啊,這個場合,他身邊竟然還如此多的鶯鶯燕燕?”

其實,張邦昌等人完全沒想過,是因為江鴻飛根本就不重視他們,所以才會以這樣的姿態宴請他們。

而趙桓勤儉節約,不好女色,怎么看都比好色如命的江鴻飛像明君。

“可為何大元能將我大宋逼到這般地步?”

張邦昌等人很費解!

此時,江鴻飛不僅被一大堆女人眾星捧月,圍在中間,還在洗腳。

——龐秋霞和汪恭人正一左一右伺候江鴻飛洗腳。

江鴻飛一邊吃著徐青娘喂給自己的葡萄、一邊說:“有甚好議?蓋因你朝屢次失信也,朕才親率大軍南下伐宋。今朕既已率軍南渡,且已到汴梁城下,便非你幾個來隨便說幾句,再炒一遍割讓河北、河東、山東給我朝,朕便會撤軍的。”

聶昌說:“我朝皇帝仁圣,未嘗失信于天下。只因前線軍民不同意割地,我朝不想誤兩國,才屢次遣使求和。”

江鴻飛將葡萄皮吐在宿金娘抱著的果盤中,然后淡淡地說:“你我兩朝早已簽署和約,大河以北皆是我朝疆土,可你朝卻多次派兵渡過大河騷擾我朝疆土,現今姚古、種師中仍在攻打河東及河北,你還敢言,你朝皇帝未嘗失信于天下,不敢廢和議?”

聶昌頓時啞口無言。

見張邦昌等人唯唯諾諾不敢言,江鴻飛主動說起:“你朝若還想議和,便教你朝皇帝出城來與朕會盟,朕與他面對面地談,不然便不要談了。”

張邦昌恭敬地說:“伯侄之國,義均骨肉。與陛下相見,固然無害,但事體不順,難以家喻戶曉。京城人見貴朝大軍已逼近城下,豈容皇上車駕出郊?陛下自北而來,只欲彼此不失信也。然而,若答應陛下,卻為士庶居民遮擁不放,車駕無法出城,豈不又失信于陛下?如此則更不安矣。”

江鴻飛看向張邦昌,笑罵道:“滑頭。”

從江鴻飛對張邦昌的態度上,不難看出,江鴻飛并不討厭張邦昌。

這主要緣于歷史上張邦昌的所作所為。

歷史上的靖康之恥發生后,金人扶持張邦昌建立了三十三天的偽楚政權。

從正統儒家綱常倫理的角度來看,張邦昌確實失節了。

可這不能說,張邦昌就是一個奸臣。

張邦昌不僅僭越了,還是一個主和派。

可主和派并不意味著就是奸臣。

有人可能認為主和派就是屈辱的,就是賣國的,但其實主和派和投降派并不一樣。

要知道,古代一旦遇到傷筋動骨的大戰,朝堂之上往往都會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

主戰派就不多說了,大多數主戰派都是以國家前途、利益為出發點的。

而主和派卻往往又會分化出主和派和投降派。

主和派雖然主和,但他們多動機單純,也是以國家前途、利益為出發點,結合實際形勢,或盡量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和平的,或主張以一場勝利的戰爭,以戰迫和。他們與主戰派一樣都是愛國的,只是在國家對敵政策上,持有不同觀點而已。

比如種師道,他就是這樣以戰迫和的主和派。

再比如歷史上的趙鼎,也是這樣以戰迫和的主和派。

而投降派,則并不為國家利益、天下蒼生考慮,只是純粹的投敵賣國。這類人善于偽裝,極為聰明,為了個人利益得失,不惜犧牲國家、民族的利益,乃至于迫害忠良。比如秦檜,他就是典型的投降派,為了權力,他主動投降,甚至不惜加害主戰派的岳飛,也加害主和派的趙鼎。

張邦昌雖然是主和派,但卻不是投降派。

當靖康之恥發生后,金人只是攻破了汴梁城,擄走了趙佶、趙桓、趙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以及大量的財富和女人,并沒有吞下整個趙宋王朝的戰略眼光,當然他們也沒有這個實力。

金人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找個代言人來管理他們已經得到的地方,以后讓這個聽話的代言人年年上貢就行。

本來趙宋王朝的一眾大臣提議趙氏皇族來做這個傀儡皇帝,但是金人不同意,最后趙宋王朝的大臣們便推舉本來就是和金人議和的張邦昌。

張邦昌一開始也死活不同意,他用裝病、絕食、自殺等方式來反抗當這個傀儡皇帝,因為他知道一旦做了這個“皇帝”意味著什么。

金人看好好說沒用,便威脅要屠城,就這樣張邦昌在金人的威逼利誘和朝臣們苦苦勸說下即位了。

張邦昌上位之后,不去紫宸殿和垂拱殿辦公,而是選擇一處偏殿,辦公桌也不是皇帝的坐北朝南,而是坐東朝西。

張邦昌在和朝臣商議事情的時候,不讓他們行跪拜禮,自稱“予”而不是皇帝才用的“朕”。發布什么政令下去也不叫“圣旨”,而是“手書”。對于拍馬屁討好他的大臣,他也是嚴詞拒絕的,并聲明自己是趙宋的臣子。

后來,張邦昌還利用這個“皇帝”的身份救了大量趙宋王朝的大臣,為南宋留下了火種。

等到趙佶、趙桓北上時,張邦昌還跪送他們。

這些細節無不說明了張邦昌不敢輕越君臣本分,始終和其他大臣以同僚的關系相處。

金人走后第二天,張邦昌馬上聯系趙構,還迎宋哲宗廢后孟皇后入宮垂簾聽政。

即使王時雍、徐秉哲等人警告張邦昌將來可能會被清算,他也依然這么做了!

張邦昌甚至在手書中闡明了:“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

最后,趙構還是清算了張邦昌,但是殺張邦昌的理由,并不是說他通敵叛國,更不是說他僭越為帝。而是以“私通宋帝妃嬪,語斥乘輿”這樣的理由殺的他。

由此不難看出,至少在忠與不忠這一塊上,趙構是挑不出來張邦昌的毛病的!

這些都說明了,說張邦昌名節有虧、骨氣不足可以,但說他是奸臣、叛臣、賣國賊,確實是冤枉他了。

反正,江鴻飛的臣子要是能做到張邦昌這種程度,江鴻飛就知足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江鴻飛對張邦昌青眼有加。

張邦昌也借著江鴻飛對他的態度,一直在側面幫趙宋王朝斡旋。

不過話又說回來,江鴻飛勢在滅宋,怎么可能因為一個張邦昌,就改變自己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趙桓任命的東道總管胡直孺率領一萬人馬前來勤王。

江鴻飛派欒廷玉和孫立出戰,迎戰胡直孺。

胡直孺就是一個純粹的文人,根本就沒有率兵打仗的經驗,他手下也沒有太善戰的將領。

結果毫無意外,欒廷玉和孫立左右夾擊,一戰就將胡直孺部擊潰,而且孫立還生擒活捉了胡直孺。

江鴻飛想借此恐嚇趙桓君臣,看看能不能不戰就將趙桓給騙出城來,取得滅宋階段性的大勝,便讓耿南仲和前知樞密院事馮澥回去跟趙桓說,趙宋王朝想議和也行,得趙桓親自出城來議和,另外還得讓趙構回來,只有趙宋王朝滿足這兩個條件,自己才會考慮跟趙宋王朝議和。

耿南仲和馮澥回到城中,將江鴻飛的態度跟趙桓君臣說了之后,趙桓詢問一眾宰執:“大元皇帝教朕及康王去見他,這該如何是好?”

何栗、孫傅等人不知道趙桓對此是什么態度,所以全都閉口不言。

見沒人敢幫他做決定,趙桓想了想,說:“非朕不敢出城見大元皇帝,只恐朕若是出了城,大元皇帝再挾朕迫降。”

見趙桓不愿意出城去見江鴻飛,孫傅與何栗于是代表趙宋朝廷決定,派馮澥前去通知張邦昌等人,讓他們代表趙宋王朝議和即可,還說趙桓偶感風寒,不便與江鴻飛見面。

至于江鴻飛想讓趙構回來?

趙桓君臣商量過后,認為絕不能讓趙構回來,而且,他們不僅不能讓趙構回來,還得給趙構個頭銜,讓趙構召集天下兵馬前來勤王救駕。

事實上,早在種師道還在世擔任樞密使時,種師道就料到了大元帝國肯定會南下伐宋。

所以種師道讓錢蓋和張叔夜整軍前來京師勤王救駕。

接到種師道的傳檄后,錢蓋集結了十萬西軍,張叔夜也聚集起來了十五萬八千多兵馬,兩人和其手下的人馬全都做好了開赴到京師勤王救駕的準備。

可唐恪、耿南仲等宰執看出來了宋軍肯定打不過大元軍,所以不想再跟大元帝國搞軍事對抗了,想要一心求和。

再加上,趙宋王朝近來是沒錢也沒糧財政上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問題,根本養活不了這數十萬大軍,而一旦趙宋朝廷拿不出來錢糧,軍紀極差的宋軍沒準就會嘩變。

基于這些考慮,唐恪、耿南仲等宰執便建議趙桓取消種師道已經下的命令。

當時的趙桓也想議和,于是下詔令錢蓋和張叔夜將已經聚集起來的軍隊再分散屯駐,不要再來京師勤王救駕了。

錢蓋和張叔夜收到趙桓的圣旨后,當即傻眼,然后只能遵趙桓的命令,將他們已經聚集起來的大軍,又給分散開來。

前幾天,張叔夜突然又接到了趙桓的勤王詔,說大元軍都已經到達京郊,令他火速率軍前來京師勤王救駕,不得有誤。

見此,張叔夜匆忙召集人馬。

可倉促之間,張叔夜根本不可能再將那十幾萬人馬全都聚集起來。

張叔夜知道形勢危急,他又想快點到京師將趙桓護送去陜西,便只能咬著牙讓他的大兒子張伯奮領前軍、二兒子張仲熊領后軍、他自己親領中軍,率領聚集起來的一萬多人馬前來京師勤王救駕。

走之前,張叔夜讓人繼續聚集人馬。

如今想來,那十幾萬人馬,就算沒有完全聚集起來,也應該已經聚集了不少。

只可惜,那十幾萬人馬,如今已經沒有了指揮的人。

還有,張叔夜在前來京師的路上,碰到了西道總管王襄。

張叔夜想讓王襄跟他一塊前來京師勤王救駕。

可王襄連考慮都沒考慮就給拒絕了,不僅如此,王襄還勸張叔夜跟他一塊跑。

張叔夜和王襄話不投機,所以分道揚鑣,張叔夜獨自一人前來京師勤王救駕,而王襄則繼續跑路。

趙桓需要有人統帥遍布在趙宋王朝各地的宋軍。

而且,像王襄以及同樣選擇跑路不抵抗的北道總管趙野,也需要有人收拾他們,奪了他們的兵權。

還有,像胡直孺這樣的,空有精忠報國之心,卻以卵擊石,也不可取。

總之,由于趙宋朝廷已經跟外界失去了聯系,需要有人主持大局,統帥天下之兵前來救援汴梁城。

所以,何栗、孫傅等人勸趙桓派人明面上是去宣趙構回京,實際上,給趙構送去一份密詔,任命趙構為兵馬大元帥,汪彥伯和宗澤為副元帥,趕緊組織兵馬前來京師勤王救駕。

耿南仲主動請纓,去執行這個任務。

耿南仲是趙桓最信任的人,所以趙桓同意讓耿南仲去執行這個事關趙宋王朝以及他本人生死存亡的任務。

很快,耿南仲就帶著趙桓的圣旨離開了。

江鴻飛猜到了耿南仲有可能是去給趙構送消息的。

可江鴻飛能攔下耿南仲,卻攔不住趙桓不斷往外派的密探。

歷史上,趙桓可是在金人封城期間,還派了十幾批密探,帶著他的圣旨去見趙構。

汴梁城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哪怕江鴻飛帶來了二十幾萬大軍,也不可能徹徹底底地封鎖汴梁城。

為了不打草驚蛇,權衡利弊后,江鴻飛讓人放耿南仲這個主和派甚至是投降派去見趙構。

接著,馮澥便來委婉地跟江鴻飛說,趙桓不會親自出城來議和。

見此,江鴻飛也不廢話,而是直截了當地派林沖、顏樹德攻打東面城墻,史進、曹正攻打西面城墻,唐斌、余呈攻打南面城墻,楊志、劉廣攻打北面城墻。

當晚,大元軍就開始猛烈地攻城。

戰斗一開始,公孫勝、陳希真、樊瑞、吳角、徐青娘等法師就各自施法掩護大元軍攻城。

接著,近百座飛橋憑空出現。

大元軍的將士爭先恐后地通過飛橋沖上汴梁城墻,對汴梁城發起了猛烈地進攻。

而宋軍方面,折彥質、姚友仲、何灌、王瓊、范瓊等將,也拼命地率兵抵抗,他們打得可圈可點,甚至就連趙桓的表哥王宗濋都曾親自率領精銳出城跟大元軍進行野戰。

該說不說,宋軍這回表現得是真不錯。

可宋軍這次表現得不錯,大元軍這次表現得更好。

三個時辰后,江鴻飛派花榮、解珍、解寶,欒廷玉、山士奇,孫立、武松,索超、劉唐,接替林沖等第一波攻城的軍隊。

等到花榮他們攻不動了之后,江鴻飛又派關勝、李逵,徐寧、廣慧,縻貹、晏孝廣,秦明、張清接替花榮等第二波攻城的軍隊。

總之,江鴻飛仗著自己的兵馬多,跟宋軍打起來了車輪戰,而且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攻擊。

長話短說。

兩天都不到,宋軍就有些招架不住了。

沒辦法,雙方將士的戰斗素養和戰斗意志差得真不是一星半點。

見大元軍的攻勢這么猛,宋軍似乎支撐不住了,趙桓君臣感覺,再不動用秘密武器,也就是郭京和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趙宋王朝有可能就會輸掉這場戰爭了。

于是乎,何栗強令郭京于次日出兵……

(本章完)


上一章  |  仙俠版水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