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版水滸第三百五十二章 六甲正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仙俠版水滸 >>仙俠版水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二章 六甲正兵

第三百五十二章 六甲正兵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4日  作者:任鳥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任鳥飛 | 仙俠版水滸 
正文卷

正文卷

郭京原本只是趙桓的表哥王宗濋手下殿前司管轄的拱圣軍中的一個副都頭。

可郭京也不知是喜歡吹牛,還是想撈偏門。他逢人便吹噓說,他道法高深,會擲豆為兵,而且他變出來的六甲正兵能夠隱形,若趙宋朝廷啟用他,讓他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大元軍根本不足為懼。

這個世界是有仙法的,呼風喚雨、騰云駕霧、撒豆成兵確實存在。

不說江鴻飛便是以法術高強名揚這個世界,以前趙佶招攬的金門羽客,就各個道法高深,尤其是其中的林靈素、王允誠、徐知常、董南運、李得柔、王沖道、邵若愚、王文卿等九人,各個實力不凡,其中佼佼者,甚至不在羅真人、智真長老、陳念義之下。

只是,趙桓信佛不信道,他還很討厭趙佶這些年搞得崇道抑佛,認為這些道士也是趙宋王朝烏煙瘴氣甚至是如此衰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上臺了之后,就把道官全都罷免了,將趙佶養的道士全都攆走。

加上之前林靈素就因為跟趙桓爭道而被貶回溫州,后來死去;王允誠早年中了林靈素的毒手,也已于不久前毒發身亡。

最后,趙佶招攬得那些金門羽客,死得死散得散,曾經盛極一時的龍德太一宮,如今已經是空空如也。

而趙桓所信仰的佛教,對戰爭大體是保持中立立場,體現在戒律里的表現就是不摻和進去,能避則避,也就是所謂的“不與世間諍”。

這樣一來,大元軍兵臨城下,趙桓手上就沒有現成的奇人異士可用。

而現如今,已經到了趙宋王朝生死存亡之際,趙桓也顧不上是佛還是道了,只要能助其打敗大元帝國,就行。

王宗濋覺得,郭京就是一個能幫助趙宋王朝打敗大元帝國的奇才,于是向趙桓和趙宋朝廷推薦郭京,他甚至信誓旦旦地說,只要啟用郭京,大元軍必敗無疑。

聽了王宗濋的奏稟后,趙桓讓唐恪去了解一下,郭京到底是真的奇人異士,還是假的奇人異士?

唐恪領命后,帶著幾個大臣與郭京見了一面。

唐恪歷任提舉河東常平、江東轉運判官,河北都轉運使,知滄州,還曾因治理黃河杰出而拜戶部侍郎,后升為戶部尚書。

也就是說,唐恪是憑本事一步一步升到宰相這個位置的,是一個有見識、有能力的官員。

唐恪見到郭京后,便要求為郭京測試靈根。

唐恪曾聽一位金門羽客說過,凡是道法高強的煉氣士,其幻化屬性靈根必然極高,而若會喝茅成劍、撒豆成兵之類道法的煉氣士,其物化屬性靈根必然高。

唐恪認為,只要測一測郭京的幻化屬性靈根和物化屬性靈根,就能知道郭京的本事到底是真還是假。

見唐恪要測試他的靈根,郭京勃然大怒,就好像唐恪在侮辱他,堅決不讓唐恪給他測靈根。

見此,唐恪毫不客氣地當面羞辱郭京說:“老兵兒戲,果能了否?”

郭京被唐恪問得一聲不吭。

見此,唐恪轉身便走。

等唐恪走后,郭京對其他官員說:“郭某不教唐相公測靈根,只因他乃一俗吏,昏懦無能,又無抗元之心,郭某既說會用六甲正兵,自然可證之。”

對于目前局勢的危險性,唐恪早已有所察覺。

甚至早在唐恪剛剛當上宰相之際,唐恪就知道,大元軍不是宋軍能抵擋得住的。

所以,上任后,唐恪便與耿南仲、聶昌等主和派一道,致力于與大元帝國議和,希望通過談判來阻止江鴻飛伐宋。

然而,對于趙宋王朝一廂情愿地求和,大元帝國始終不給予正面的回應。

而且,趙宋王朝還屢次出兵挑釁大元帝國。

唐恪見此,心知不妙,多次提醒趙桓:“大元必將南下入侵我大宋,陛下當早做準備。”

唐恪認為,大元帝國不肯談,宋軍又打不過大元軍,趙桓最好的選擇只能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唐恪于是力勸趙桓早日離開東京前往長安,避敵鋒芒,然后召集天下之兵,與大元帝國全面開戰。

唐恪對趙桓說:“唐自天寶而后,屢失而復興者,以天子在外,可以號召四方也。”

唐恪甚至考慮到,京畿禁軍以及天子衛隊可能會留戀親眷與故土,不一定愿意護衛趙桓離京,所以他又建議趙桓速召四道總管領兵護衛趙桓前往陜西。

趙桓被唐恪給說服了,覺得唐恪說得很有道理,因此接受了唐恪的建議。

可不等唐恪著手張羅此事,趙桓便跟何栗說了唐恪的建議。

何栗一聽唐恪要蠱惑趙桓跑路,堅決反對。

何栗對趙桓說:“當年周室東遷,亦無唐恪之害大也。唐恪此舉,乃同不肖之子賣爺田也。”

趙桓身旁的內侍們舍不得繁華的東京汴梁城,不愿意去苦寒的黃土高坡,所以也都不贊成唐恪的建議,他們紛紛勸趙桓留在東京。

見眾人全都反對離京,趙桓遂幡然而改,絕口不再提西幸長安一事。

后來,當唐恪來催促趙桓趕緊動身時,趙桓很生氣,他狠狠地用腳跺著地面說:“朕當死守社稷!”

唐恪當即傻眼,他想不明白,趙宋王朝都如此危急了,趙桓怎么還反復無常?

而在民間,汴梁城中的軍民普遍認為,唐恪是一個俗吏,昏懦無能,人們甚至想找機會揍他。

所以,郭京這么說唐恪,也很正常,不少趙宋王朝的大臣也沒有因此懷疑郭京是在狡辯。

這天晚上,唐恪乘轎外出,被百姓發現。人們皆向他拋磚扔瓦,將他手下人用來照明的燈籠都打破了。

在忠心的小廝和親衛的保護下,唐恪果斷棄轎換馬,才得以逃脫一命。

回家后,唐恪立即上書請求致仕。

侍御史胡舜陟也趁機上奏,彈劾張邦昌、唐恪與聶昌。說張邦昌、唐恪和聶昌智慮短淺,不能經畫邊事,又說趙宋朝廷若繼續留用唐恪與聶昌這幾個奸臣,則所有政事不修,威刑不振,人材無一可用,將士不肯用命……

趙桓也覺得,唐恪已失人心,不適合繼續擔任宰相,遂免去其少宰職務,讓他擔任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兼侍讀。

而張邦昌和聶昌現在都在大元軍中議和,不便處置他們,因此暫且作罷。

唐恪罷相后,趙桓任命何栗為門下侍郞,成了趙宋王朝的新宰相。

唐恪被趙桓罷免了之后,郭京和他的六甲正兵,又被提上了日程。

作為軍事主管的孫傅,見大元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每日都在苦思破敵之策。

這天,孫傅翻開詩卷,試圖從中找到破敵的靈感。

當孫傅翻開宋仁宗時代丘浚所寫的一卷詩經,也就是《觀時感事詩》時,其中一句“郭京楊適劉無忌,盡在東南臥白云”引起了他的注意。

孫傅心想:“那郭京說不準真是一個奇人異士,或許他的六甲正兵真能解救我大宋,可惜他被唐恪一言否之,不如問問何栗,此人是否可用?”

于是,孫傅便將郭京推薦給了何栗。

何栗知道奇門遁甲很厲害,而且他認為,現在大敵當前,凡是愿意拿起武器與大元軍戰斗的人,朝廷都應該積極鼓勵與大力支持。所以,何栗、孫傅等執政大臣經過研究決定,撥給郭京錢絹數萬,令他自行向社會招兵。

郭京因此搖身一變,就從一個副都頭,被提拔為武略大夫、兗州刺史,統制六甲正兵。

郭京拿到趙宋朝廷的任命后,將天清寺作為他的中軍大帳,在這里豎起一面“六甲正兵”的大旗,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

對于郭京和他的六甲正兵,趙宋朝廷也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懷疑。

比如,孫覿就不信。

有一次,孫覿在都堂遇到了郭京,他主動上前問郭京:“學士院、中書省、后街司有十幾人,全都報名參加六甲兵了。他們都是些市井小兒,豈堪戰耶?”

郭京回答說:“他們不必拼殺,只需拾取大元軍人頭即可。”

孫覿又問:“那何人去斬殺大元軍,而讓他們去拾取大元軍人頭?”

郭京不答,面色惱怒。

當時,給事中安扶,翰林學士承旨吳開,中書舍人李曾、李擢皆在坐。他們聽了孫覿和郭京的對答后,皆相視而嘆息。

因為有不少大臣認為郭京是個騙子,如唐恪、孫覿等人。但也有許多大臣認為郭京是個奇才,如王宗濋、孫傅、何栗等人。

大臣們對郭京看法不一,他們互相攻擊,指責對方誤國,這讓趙桓感到很難辦。

想了想,趙桓決定親自見見郭京,看看郭京到底有沒有本事,是否掌握了奇門遁甲之術?

不久之后,趙桓將郭京召進宮中,讓郭京展示他的手段。

郭京拿出一只貓、一只老鼠對趙桓說:“臣用貓與鼠,來代替敵我兩軍,請陛下觀之。”

具體就是:

郭京畫地作圍,開兩角為生死道。

郭京先以貓放入生道,老鼠放入死道,老鼠立即為貓所殺。

接著,郭京又將老鼠放入生道,貓放入死道,貓好像就看不見老鼠了。

演練完畢,郭京對趙桓說:“如此用兵,我軍入生道,則元賊不能見,可勝也。”

趙桓與他身旁的內侍全都看得目瞪口呆。

從此以后,趙桓對郭京深信不疑,郭京也正式升級成為宋軍戰勝大元軍的秘密武器。

按照道教經典《道藏》的說法:六甲神兵能量巨大,能召風云雷電,能破軍寨,能使木牛木馬,能使壁上畫人走動,能令百草冬月放花,能辟水火刀兵,能破百萬之眾……

有了趙桓的支持,再加上六甲神兵這么“神奇”,簡直跟神仙無異,所以報名者都把天清寺給擠滿了。

但郭京卻堅持只要七千七百七十七人。

而且,郭京招兵的條件也很不尋常,他不問煉氣實力高低,也不問年齡老少,只要出生年命符合六甲就行。

六甲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

有許多市井小兒與游手好閑之輩,因此搖身一變成為六甲神兵。

有一個名叫薄堅的人,會使用棍棒,平日里經常在街頭設場子,靠打把式賣藝為生。郭京招募了他,讓他擔任教頭。

還有一個叫劉無忌的人,是一個賣藥道人,經常將身子倒立于泥中,向路人乞錢,屬于潑皮無賴,也被郭京招募為六甲神兵,且任命他為統制。

郭京對招兵有他自己的一套標準,而且要求很嚴格,除了年命要符合六甲外,還需要他親自看面相,來決定是否招募。

有一個販賣絲織品的商人前來報名,他自言是強化屬性靈根六、變化屬性靈根五,還領悟了兩門神通,決心上戰場殺敵,并當場交上請命書。

薄堅想收這個賣絲品的商人為副將,但郭京不批準。因為郭京見這人面相不祥,并直言不諱地對他說:“公雖才,但下月當死,恐連累眾人。”

郭京招募了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后,令他們全都鬼顏異服,他親自率領他們耀兵于市。

汴梁城的居民見此,不論貴賤,無不喜躍,皆以為天降神人,佑助趙宋王朝打敗大元帝國。

百姓們對郭京也很敬重,一提到他的名字,皆輒以手加額,呼為相公。

然而,有識之士對朝廷熱衷于裝神弄鬼,感到寒心。

有人對孫傅說:“自古未聞以此成功者。今朝廷或聽之,宜少付之兵,待其有尺寸之功,乃稍進任。今委之太過,萬一失利,必為朝廷蒙羞。”

孫傅一聽這話很生氣,說:“郭京乃為時而生,敵中瑣微之事,他無所不知。幸虧你與我說這話,若與他人說,則將給你定一個沮師之罪。”

社會上一些像郭京這樣掌握一點術數之類的人,見郭京如此耀武耀威,便都開始仿效起來。

有一個還俗僧,名叫傅政臨,人們稱呼他傅先生,他向朝廷獻策,說有辦法制敵,也想招募勝兵,趙宋朝廷同意。

還有一些商賈伎術之人,如賣藥的劉朱杰等,也皆聲稱懂得軍事,有退敵之策,希望能拉起隊伍。趙宋朝廷皆同意,讓他們各自招兵買馬。

于是,汴梁城里便掀起一股招兵熱潮。

這些隊伍名稱各異,有的稱為六丁力士,有的稱為北斗神兵,有的稱為天官大將。

四月十九這天,張叔夜領兵到達汴梁城下。

此時,雖然許貫忠已經率領三萬騎兵到了汴梁城下,并派游騎在城下游蕩,但大元軍的主力其實還沒有到。

張叔夜見到趙桓后,便建議說:“敵鋒甚銳,希望陛下效仿唐明皇避安祿山,暫去鄧州,再想方設法去長安,舉全國之兵抗元,臣愿以死護衛陛下殺出重圍。”

應該說,勸趙桓前去陜西的大臣都是頭腦清醒的人,如種師道、唐恪、孫覿等。張叔夜的頭腦也很清醒,一見面就向趙桓提出這個建議。

可是,以何栗為代表的主戰派大臣強烈反對遷都。

另一方面,趙桓也懷有一種僥幸和幻想心理。他希望,大元軍打不進有上百萬軍民守衛的汴梁城;他所幻想的是,趙構、張邦昌、王云、耿南仲、聶昌、李若水、馮澥等人去大元軍和談成功,大元軍很快就會停止進軍,班師回國。或者不久之后,勤王大軍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與大元軍形成對峙。

四月二十一日,江鴻飛親率二十幾萬大軍,來到了汴梁城下。

江鴻飛將自己的行宮及中軍大帳設在了汴梁城西南郊區的青城。

這里有趙宋王朝的皇帝舉行郊祭的齋宮。

隨后,大元軍的主力逐漸散開,在汴梁城四壁分別設置若干軍寨,將汴梁城團團包圍起來。

宋軍將士站在汴梁城上往下一看,城下密密麻麻地全都是軍營和大元軍的精銳人馬。

對此,守城的軍民,看在眼里,怕在心里……

(本章完)

如有侵權,請聯系:(##)


上一章  |  仙俠版水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