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版水滸第三百四十九章 開始伐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仙俠版水滸 >>仙俠版水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九章 開始伐宋

第三百四十九章 開始伐宋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2日  作者:任鳥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任鳥飛 | 仙俠版水滸 
正文卷

正文卷

種師道為趙桓背鍋不久,東京就爆發了太學生和軍民的抗議,他們要求恢復種師道的官職,大罵李邦彥等人賣國,李邦彥甚至差點被憤怒的人群給打死。

當天夜里,一些軍民聚集鬧事,他們殺死了數十個內侍,并把他們的家給砸了,非說他們蠱惑皇帝,割讓河北、河東和山東,賣國求榮。

見此,趙桓權衡利弊,免去李邦彥的職務,并將徐處仁調入中樞。

徐處仁早年曾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身份知大名府,任職期間,以剛廉著稱。后來,以顯謨閣直學士為潁昌知府,又遭到童貫排擠,掌管南京鴻慶宮。他屬于主戰派,當初,聽說江鴻飛準備南下伐宋時,他儲備糧草積極備戰,并集合萬余精銳,打算赴京勤王。

趙桓聽說徐處仁老成、有威望,想將他召之入東京汴梁城,任命他為中書侍郎,進入趙宋王朝的決策圈。

吳敏揣摩趙桓的心意,以為趙桓有重用徐處仁的想法,于是建議讓徐處仁擔任樞密使,掌管趙宋王朝的軍事。

不久之后,趙桓召見徐處仁,讓他陳述己見。

徐處仁對趙桓說:“陛下受祖宗之天下,尺地豈可與人!矧保、塞奉二祖之陵寢,中山為陛下之始封。且無河東則陜西不能守,無河北則卞京不能為都,京東又近在咫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這其實才是趙宋王朝那些主戰派的人,明知道大元帝國不好惹,還如此堅持跟大元帝國干的最重要的原因。

實在是,如果丟了河北、河東和山東,趙宋王朝就危險了。

要知道,趙宋王朝的都城在開封府,北面只有黃河這一條防線,只要大元軍過了黃河,就能直接攻打趙宋王朝的都城,甚至大元軍都不用渡過黃河都能攻打趙宋王朝。

而且,目前不論是東南,還是陜西,都有戰火,金陵和長安也不比開封強多少,因此,趙宋王朝就是遷都,都沒有合適的地方遷。

這樣一來,趙宋王朝的國都只能繼續在開封。

但話又說回來,擁有河北、河東、山東的大元帝國,可以說是將趙宋王朝的國都給半包圍上了,而且是從哪個方向都能攻打趙宋王朝的國都。

這要是在夏天,還沒什么,畢竟有黃河天險擋著,宋軍只要據險而守,還是能守的。

關鍵,到了冬天,萬一黃河結冰,那不論趙宋王朝怎么防御,都不可能防住那一千五六百里的超長防線。

這是死結。

退一步說,就算目前收復不了河北、河東和山東,趙宋王朝也必須得向大元帝國秀一下肌肉。

不然,大元軍今秋,最多今年冬天,肯定還得南下伐宋,至少是侵擾趙宋王朝。

趙桓雖然無知,但他不可能不知道這點常識。

所以趙桓矍然說:“卿言是也,吾意亦爾。”

吳敏也對趙桓說:“棄民于敵以存宗社,恐無可存之理。”

見吳敏和徐處仁都這么說,趙桓又想起來了種師道的計劃,決定還是找機會給大元帝國點顏色看看,最好能一舉收復河北、河東和山東。

隨后,趙桓對趙宋王朝的決策層又進行了調整:任命張邦昌為太宰,吳敏為少宰,徐處仁知樞密院,唐恪任中書侍郎,耿南仲任尚書左丞,翰林學士何栗為尚書右丞,御史中丞許翰為同知樞密院事,梅執禮、陳過庭擔任御史中丞。

另外,之前去大元帝國議和的宇文虛中、李梲、李鄴、鄭望之等人皆被降職,后又皆落職,予外宮祠,理由都是以出使不當,沒有為趙宋王朝爭取到應有的利益。

隨著大元帝國“偃旗息鼓”,東京汴梁城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州橋夜市再次火爆,人流熙攘。從趙宋朝廷的官員到市井草民,大多數人都認為,趙宋王朝面臨的危機已經過去,大元軍不會南下伐宋了。燈紅酒綠的繁華氣息,腐化墮落的病態追求,又開始在趙宋王朝社會的各個階層四處彌漫。

同時,隨著姚古、種師中等將率領的西軍主力的到來,社會上也產生了要求趙宋朝廷收復河北、河東和山東,甚至是與大元帝國進行決戰的呼聲。

而社會上的每一種強烈的呼聲,都會在趙宋朝廷上引起回應。

不久,許翰上書支持這一呼聲。他在奏疏中支持開戰,并盤點了所謂的與大元帝國決戰的五利:

“臣伏見大元休戰以來,朝廷縉紳上恬下嬉,幸于無事,恃以為安。而臣獨竊終夜不寐,方以為憂。夫以元主之性,貪婪無厭,而我既示之以弱,開之以利,不過一二歲,勢必復來。若無河北阻擋,疾馳三日,則賊騎犯都,飛塵入宮闕矣。

今聞姚古、種師中等宿將引兵已至國都,竊謂陛下可一以閫外之事,制于將帥。臣嘗熟計,我戰而勝,則蒙福無窮;戰而不勝,則內守大河,國固無患。故我勝亦利,不勝亦利,此可決戰一也……”

許翰的意思是,趙宋王朝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又有種師道、姚古、種師中這樣的名將,就應該跟大元帝國打。打贏了,就收復失地;打輸了,也可以依黃河天險,跟大元軍打防御戰。省得大元帝國覺得趙宋王朝好欺負,南下伐宋,或是南下騷擾趙宋王朝。

許翰是元佑三年的進士,歷事三朝,剛阿正直,是堅定的主戰派。

許翰認為,不能因小有挫折就喪失斗志,他希望趙桓能向漢高祖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學習,他們用兵屢敗屢戰,卻始終不失進取之意,最終留下千古圣名,是真正的大英雄。

許翰還認為,趙桓之所以對于抗戰勝利有所疑慮,是之前姚平仲劫營失敗造成的。他覺得種師道說的有道理,姚平仲之所以失利,是因劫寨之法不當,而且,當時朝廷不用老將種師道主持此事,而是用驍將姚平仲主持此事,還有不聽謀將之言而聽貪功之言導致的,不是趙宋王朝不能打這一戰。

值得一提的是,許翰對種師道很看重,將他比作秦朝的王翦,漢朝的趙充國。

許翰的主張是:令種師道統領天下之兵,揮師北上收復河北、河東和山東,為上策;令種師道當樞密使選將將兵,為中策。嫌棄種師道老了,解除種師道的兵權,為失策。

趙桓接受了許翰的建議,加封種師道為太尉,任命種師道為河北、河東和山東宣撫使,駐軍滑州,伺機跟大元帝國開戰。

不過種師道雖然名義上是太尉、河北、河東和山東宣撫使,但實際上他手中兵馬寥寥無幾。

——出于對武將的防范,如今趙宋王朝的兵馬,還是分散在眾多武將的手上,實際上,趙宋王朝并沒有建立起來統一的指揮。

但這其實也沒關系,種師道到了滑州以后,就要求各軍將領前來滑州,統一接受他的調遣,向大元軍發起進攻。

這時,只要趙宋朝廷給種師道足夠的支持,宋軍就能統一起來,而不是各自為戰。

然而,雖然要求決戰的呼聲越來越高,可與此同時,力主和議的勢力也很強大。

深受趙桓信任的耿南仲和唐恪以及突然從主戰派變為主和派的吳敏認為,一旦開戰,則后患無窮。

耿南仲、唐恪和吳敏建議趙桓派使者去元大都告訴江鴻飛,前線軍民不肯割地,趙宋王朝為了避免兩國開戰,愿意給大元帝國歲幣,以代割地之約。

趙桓覺得,這個計策好。

如果江鴻飛同意,趙宋王朝就可以保住河北、河東和山東;

如果江鴻飛不同意,趙宋王朝就當沒說過好了。

趙桓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大事,這個餿主意其實代表他還想撕毀元宋兩朝簽署的和約。

不久之后,趙桓依此計派給事中王云和侍衛親軍馬軍指揮使曹阇前去元大都議和。

與此同時,趙桓又下詔給準備開戰的種師道,令他不得輕易進兵。

趙桓的朝令夕改,讓前線的宋軍將士氣得差點沒吐血,一些宋軍將士向種師道建議,別聽朝堂之上的那些不懂軍事的相公老爺的,咱們直接開戰吧,要不然,軍心就散了。

吳敏、耿南仲等宰執聽說,北上之軍有可能要向大元帝國開戰,立即上奏趙桓,同時派人火速前往滑州傳達命令,嚴禁宋軍將士出兵攻擊大元軍。他們還派人給各軍送去軍旗,豎立在中軍大帳前,旗上寫著幾個鮮明的大字:“擅出兵者必依軍法處置!”

主戰大臣與主和大臣爭論不休,趙桓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一會兒覺得主戰派有理,一會兒又覺得主和派說得對,搖來擺去,莫衷一是,總是朝令夕改,這使得趙宋王朝的政令極為混亂,前線的將士因此被折騰得筋疲力竭,士氣全無。

其實——

不論和戰,都要具有統一的聲音,以及貫徹的執行力。

可趙桓,不論是和,還是戰,都只是說說而已,很多舉措都是自相矛盾的,關鍵還總是反悔,讓下面如何執行?

這么說吧,從思想上來講,趙桓也是想努力將趙宋王朝治理好的;從行為上來看,趙桓也可謂夙興夜寐,勤于朝政,兢兢業業,戰戰兢兢,自即位以來,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什么事都親力親為,經常召見大臣商議國事,絕對是鞠躬盡瘁。

再說個佐證。

趙桓即位后,皇后朱璉見趙桓的后宮冷冷清清,沒幾個妃嬪。

害怕別人說她是個妒后,朱璉便給趙桓納了十個妃嬪。

可是,直到現在為止,其中九個都還是楚女。

這是除了因為趙桓實在不好女色以外,還因為趙桓一直吃住在皇宮中,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寵幸女人。

又過了一個多月,江鴻飛還是沒有答應趙宋王朝的議和,更別提趙桓君臣想要的用錢買回河北、河東和山東了。

這時,無論是趙桓,還是趙宋王朝的大臣,大多都已經意識到,江鴻飛很可能于秋季出兵南下伐宋。

但究竟該怎樣應對這場戰爭,該怎樣保衛趙宋王朝,從趙桓到趙宋王朝的一眾大臣似乎都沒想出什么良策。

經過一個多月的爭吵,趙桓考慮再三,覺得若割讓河北、河東和山東給大元帝國,那他真是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黎民百姓,于是決定采納徐處仁、許翰、何栗等主戰之人的建議,拒絕割地求和,然后令河東置制使姚古統兵收復河東,令河北制置使種師中統兵收復河北。

——山東雖然沒有黃河作為天險,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哪怕黃河結冰,山東方向也可以守。關鍵,只要趙宋王朝能奪回河北,跟大元帝國隔絕開來的山東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宋軍宰割。

不久之后,姚古和種師中分別統兵,越過黃河,進入河東與河北。

種師道則上書趙宋朝廷,請求調遣各地兵馬,沿黃河岸邊屯守于衛州、孟州、滑州一線,集中優勢兵力,預防姚古和種師中不能建功后,大元軍的反撲。

種師道的建議究竟是否可行?趙桓感覺拿不準,便讓徐處仁等宰執展開討論。

徐處仁等人認為,興師十萬,日費千金。現在趙宋朝廷的財政十分困難,實在是無力養兵。如果籌措巨額軍費,陳重兵于黃河岸邊,萬一姚古和種師中收復了河北和河東,或者大元軍不南下,豈不是一種浪費?

于是,種師道的建議沒有被采納。

對此,種師道很失望,遂以年老且身體有病為由,向趙桓提出辭職。

與此同時,門下侍郎耿南仲認為,趙宋王朝勢弱,大元帝國勢強,對大元帝國用兵有害無益,應該割河北、河東和山東給大元帝國,如此才能維護和平,才能保住趙宋王朝的江山社稷。謝克家、孫覿、李擢、李會、王及之、王時雍、劉觀七人結黨,一致支持耿南仲,贊成與大元帝國和議。

然而,徐處仁、許翰、何粟等人認為,祖宗之地,義不可棄。若割地求和,只會使得大元帝國勢力更加強大,同時又讓百姓陷于異域,這豈是為民父母之道,況且趙宋王朝就不能沒有河北、河東和山東。

而就在趙宋王朝為是戰是和爭吵不休,還派姚古和種師中過黃河北上之際,已經準備好了的江鴻飛下令:自己要御駕親征,南下伐宋!

經過一年多的休養生息,大元軍如今是兵強馬壯。

不過有一樣,那就是,目前只是四月初,還沒有到秋高馬肥之時。

這時候開戰,對大元帝國來說,有兩個隱患。

一是,大元帝國的糧草并沒有準備好,所以,如果大元帝國今年不能豐收,到了后期,在糧草供應上,大元軍有可能會遇到困難。

二是,大元軍的將士不少是北方人,他們不太適應在炎炎夏日開戰,如果大元軍不能快速打敗趙宋王朝,從天時上來說,就會對趙宋王朝更有利。

從這兩點上來看,江鴻飛似乎不該在此時向趙宋王朝開戰。

可江鴻飛料定,趙桓君臣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這么果斷開戰,進而能攻其不備打趙宋王朝一個毫無防備。

關鍵,江鴻飛已經知道了,姚古和種師中已經過河,要將戰火燒到大元帝國的本土上,如果任由宋軍這么干,河北、河東的百姓根本不可能一心一意地種莊稼,進而會耽誤大元帝國今年的收成,那樣的話,今年死的人可就多了。

更為關鍵的是,江鴻飛知道趙桓君臣戰和不定的態度和趙宋王朝外強中干的本質。

所以,江鴻飛下令,早就各就各位的伐宋大軍,伺機過河,直接攻取趙宋王朝的都城——東京汴梁城……

(本章完)


上一章  |  仙俠版水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