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第一百三十一章 故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晉末長劍 >>晉末長劍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故地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故地


更新時間:2025年05月13日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孤獨麥客 | 晉末長劍 


潮水漲得很厲害,一波波向上涌。

水軍都督府長史沈延坐在一艘小船上,慢慢接近海灘。

迎面飛來一股細碎的浪花,瞬間沾濕了戎服。

沈延緊緊護著懷中的包裹。

空氣中彌漫著咸腥味,耳邊傳來的都是充滿節奏的呼喊聲、劃槳聲,渾濁的海水在船舷外側肆意涌動著,時不時氣勢洶洶地拍擊一下船幫,很快又被木槳擊碎。

他不知身在何處,更不知還要多久才能上岸。

他只知道等。

大海不是他擅長的地方,人身處這種環境之下,太渺小無助了。所以他只能等,等到順利上岸,等到這場漫長的旅途徹底結束。

遠處傳來了一陣驚呼。

沈延掃視一圈,發現遠處的海面上一艘船只正在沉沒。

他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但看船只沉沒的地點,似乎是偏離了入浦航線,不慎觸礁。

海水從船底涌入,船只慢慢失去了平衡,開始側翻沉沒。

一些輻重漂浮在海面上,落水的水師將士迅速游過去,抓住了輻重,在海上浮浮沉沉陸師軍士則撲騰了兩下,很快就沉入海底,消失不見。

沈延目瞪口呆:都快要上岸了,結果你死在了觸礁造成的海難里。

又一陣大浪打來,沈延慌忙回過頭去,彎腰緊緊護住懷里的包裹。

「嘩啦啦」一陣脆響,后背已被浪花打濕。

沈延腰彎得更低了,就在此時,船身猛一震動兩側的潮水快速退去,船身擱淺在了海灘上。

「官人,可以下船了。」船上的水師隊副起身,扶住沈延的胳膊,將他扶而出,落到了泥濘的海灘上。

「呼啦啦」又一股潮水涌來。

沈延自覺褲腿、鞋靴全濕了,腳也有點陷在泥沙中。

又一名水師兵士走了過來,與隊副一起扶住沈延,三人深一腳淺一腳往岸上走去。

海岸上橫七豎八堆滿了東西。

人群混亂無比,軍官們扯著大嗓門喊了好一陣子,才勉強聚集起了一幫人。

最先整頓完畢的水師將士已經手持長槍、步弓、刀盾,高舉著幢旗,往兩側山上而去,試圖居高臨下,控扼要點。

另有一部分人則攜帶著工具,前往地勢平坦的路口,開挖壕溝、修筑矮墻,截斷通道。

更多的人則留在海灘上,協助登岸船只輸送物質,并分門別類存放起來。

沈延來到了一棵大樹下,先把包袱置于一旁,然后在旁人的協助下脫掉鞋靴,將里面的泥水、沙子盡數傾倒而出。

「呼——」他長舒了一口氣。

對他而言,這可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直到現在,他甚至都不敢相信已經登上遼東的大地了。

仔細看看,山林層巒疊嶂、蒼翠如墨,草地碧綠如茵、平坦豐美,和中原差不多嘛。

就是天氣稍稍涼爽一些,但說實話正好,六月上旬的河南已經有點炎熱了。

水師軍士又給沈延端來了張案幾。案幾一角還有泥沙,顯然搬運上岸并不容易。

沈延道了聲謝,直接拿衣袖擦了擦,然后從包袱內取出筆墨紙硯,一邊磨墨,一邊打著腹稿。

「吾嘗聞舟制之理,底平而舷淺者,其利在速登灘頭,弊在載寡兵微。昔者朦之制,船底潛波不過數寸,可越礁石鐵障,如鷗鳥掠水。潮信無常之時,猶能進退自如,此造物之妙也。然其腹中容物有限——.」

作為水軍都督府長史,沈延依據親身出海及登陸經驗,開始書寫記錄。

呈遞上去后,都是下一階段改進船舶乃至航海、登陸戰術的依據。

在他看來,也就慕容仁算是盟友一一可能是吧一一不然就登陸這個混亂勁,讓人一個沖鋒就趕下海了。

當然,那是在敵人有備的情況下。事實上慕容鮮卑這種勢力,基本不注重大海,海上也沒有來犯之敵。對半牧半耕的他們而言,敵人始終是來自東邊山里的高句麗,以及來自西邊草原上的宇文十二部,遼東南部這些深入大海的區域,基本是不設防的。

記錄完這一段后,沈延令剛剛上岸過來報道的錄事、小史們看管好他的「航海日志」,自己則沿看緩坡登上山腰,眺望遠方。

這里其實是沓縣舊地。

此縣設于漢高祖時期,比中原很多郡縣的歷史都要悠久,地域范圍很大,從腳下這個馬石山向北延伸出去二百里,皆屬沓縣范圍,可謂地廣人稀。

曹魏時期,司馬懿平遼,沓縣百姓在第二年浮海南下進入青州境內,置新沓縣安置。

遼東背縣幾無人煙,入晉后罷廢。

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沒這個縣了。

沓縣以北另有北豐(今瓦房店)、平郭(今熊岳)二縣,與沓縣情況差不多。曹魏時被司馬懿或屠戮、或遷徙,人走得差不多了,入晉后一體罷廢。

慕容仁如今就以平郭縣故城為治所,與慕容勉力相抗,也就是說,他的地盤只剩一個遼東半島了,且人心浮動,不少人想著投降對面,拋棄慕容仁。

情況確實比較危急,若此時不渡海北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說不好慕容仁還能堅持多久。

而且,渡海的窗口期就只有這幾個月。

九月以后,洪波涌起,海況逐漸變得惡劣,待到十月,狂風大浪司空見慣。

到了那時候,不但風向不利,海況也異常惡劣,渡海十分兇險,基本不可能從青州支援了,必須等到第二年。

慕容仁支持得到第二年這個時候嗎?可能性不大。

所以,錯過今年夏秋這三四個月的寶貴時間,局勢就會變得面目全非,這便是徐朗、

楊寶二人下定決心,在慕容仁回復同意冊封之前,先期渡海北上的主要原因。

反正他的主力都在北方對抗慕容,南邊幾乎不設防,我登陸就登陸了,你能怎地?

情況正如沈延所預測的那樣,初六黎明開始登陸后,一直持續到初七傍晚,都沒有任何人前來干擾,

倒不是說鮮卑人不知道,事實上初六下午附近的某個部落就上報了,但他們沒幾個丁壯,部落里多老弱婦孺,因此沒敢輕舉妄動,只派了少許人馬靠近窺視。

在看到海灣內外密密麻麻的艦只,以及登陸上岸的水師伐木設柵、挖掘壕溝、安放鹿角之后,他們更不敢動手了,只能緊急上報平郭方向。

慕容仁在初七正午收到了消息,然后一直沒下文。

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命令,即到底以什么態度來面對登陸的梁人?敵軍還是友軍?趕緊給個準信啊。

初九,慕容仁以東夷校尉翟楷、遼東相龐鑒為使,南下馬石津。

初九這天,馬石津這邊已有楊寶、鐘離克兩部登陸成功。

兩批上岸了水陸軍士一萬四千余人,其中比較核心的是左飛龍衛府兵及其部曲四千余眾,這是比較能戰的,且一應器械齊全,休養了兩天后也漸漸緩過來了,唯缺少騎乘用馬,讓他們的飛龍之名難副其實。

另有近五千青州丁壯,他們只接受過粗淺的軍事訓練,戰斗力有限。不過也沒人指望他們上陣廝殺,青州丁壯的最主要工作還是營建。

其第一項工作便是修建深入海灣的棧橋,以利船只停靠、貨物裝卸:

第二項工作是修建臨時倉庫、營房,以便囤積資糧、器械以及人員:

第三項工作是以半塌的咨縣故城為基,修筑新城,作為大梁朝在遼東的戰略支撐點從這便可以看出,楊、鐘離二人并沒有北上的意思,至少短期內沒有。

于是你便看到了,六月初九這天,馬石津、沓縣故地一派熱火朝天。

搬運貨物的搬運貨物,修建營寨的修建營寨,就地布防的就地布防,甚至水軍將領開始琢磨如何返航,到底是等風向變化呢,還是順著海流繞圈飄回去,抑或是去到大海上后,再捕捉那多變的風向。

總而言之,這個季節北上容易,返航困難。

但不返航也不行,這么多空船聚集在馬石津做甚?不但停泊起來困難,也影響后續物資、人員的轉運。

「若慕容仁肯提供補給,倒也沒那么緊急。」鐘離克說道:「卻不知他有沒有糧草。

「草肯定有,漫山遍野都是,你能吃么?」楊寶哈哈大笑道:「糧有點麻煩。據慕容翰所言,慕容仁鎮平郭之時,遼東約有十五萬人。而今又丟了幾個縣,我看最多還剩十萬男女老少。十萬人里,鮮卑之眾五六萬,中夏百姓三萬左右,另有少許高句麗、扶余、段部鮮卑之眾,多為歷年擄掠的奴婢。」

昔年慕容在世時,慕容翰、慕容仁隨父征戰,屢立戰功,因此得以封建。

其中,慕容翰鎮襄平,慕容仁鎮平郭。

慕容愿死后,諸子入柳城奔喪,慕容翰疑慕容要害他,倉皇出奔。

慕容昭、慕容仁驚懼,于是雙雙逃至遼東,舉兵相抗。

去年年底,慕容發兵攻遼東,大勝,取襄平等三縣,慕容昭戰死,翟楷、龐鑒率殘部南遁平郭。

平郭算是慕容仁的老巢了。

當年慕容翰鎮襄平時,善于撫慰胡漢百姓,從軍中士卒到地方豪強都信服他。

慕容仁向來佩服這個兄長,于是跟著學習,倒把平郭周邊的局勢安定了下來。

目前慕容仁勢力的主要農牧區域就在平郭城周邊,同時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帶,軍土家屬、漢人豪強、各色部落皆匯聚于此,總人口當在五萬左右一一農耕區域大致在后世魚圈區、蓋州沿海平原,東邊的山區以部落放牧為主。

其實他本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口聚集區,即襄平(今遼陽),不過已經丟了。

而在襄平以南、平郭以北的汶縣一帶,又是一個農牧業發展比較好的區域,但現在處于前線,百姓沒法好好生產,這些人口、財富能否有效利用是個大問題一一這個區域位于后世營口、海城一帶。

所以說,慕容仁帳下人口看似有十萬眾,其實要大打折扣,他能養活自己,維持軍爭就不錯了,其實拿不出多少糧食、牲畜支持新近登陸的梁軍。

人,終究要靠自己。

六月初十,楊寶在馬石山上接見了慕容仁的使者。


上一章  |  晉末長劍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