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佑明第七百四十七章 大明皇帝的確偉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萬歷佑明 >>萬歷佑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大明皇帝的確偉大!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大明皇帝的確偉大!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楓渡清江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楓渡清江 | 萬歷佑明 


萬世德對朱翊鈞的指示自然是認真執行。

這一天,正是冬日酷寒之時,萬世德就特地冒雪來到了達卡城內一專門為醫治難民的官辦醫館,看望這些因躲避兵災逃到達卡的難民,且含淚再次呼吁道:

“本堂希望奧佛雙方能停戰,坐下來好好談談,不要荼毒生靈,此非仁道!”

萬世德說后,還親自來到一小孩旁邊,親自給這腿上有傷的小孩上起了藥,問道:“疼不疼?”

萬世德身邊的官報采編者們分別用畫筆和鉛筆分別記錄了一下這一幕。

而很多難民見萬世德神情悲憫,還親自為一小孩上藥,不少難民都感動的也跟著落淚。

何況,萬世德還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這些難民自然都覺得萬世德這些明人才是文明的象征。

事實上,萬世德在這期間,主要做的就是這些慈善的事。

他這個手握印度次大陸最強武裝的總督不是去醫院看望受傷的難民,就是去救濟院鼓勵來達卡的難民努力活下去。

對于進士出身的萬世德而言,做這些事都不難。

因為華夏上千年的文明積累尤其是在儒釋道融合后,有的是各種激勵人心與安慰人的經典語句。

諸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以及“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些激勵人的話,萬世德信手拈來,且很快就能組成章句文章,而發人心省,令許多難民聽后都重燃起了繼續活著的動力,選擇了對命運以順從,從苦難中尋找安寧。

“部堂,能不能讓大明皇帝陛下下旨要求他們停戰!”

這時。

一位懂幾句漢話的婆羅門這時就兩眼浸淚地問了萬世德一句,且道:“我們想回到自己的家園,回到以前那樣寧靜的日子。”

“是啊,我們都想回去!”

“我們不想我們家園一直都在被炮火覆蓋!”

“大明能不能管官他們!”

許多難民都在這時七嘴八舌地訴說起來。

“安靜!”

“諸位請安靜!”

萬世德這時忙喊了幾聲,接著就很和藹但又無奈地答道:

“我已經向陛下上了本,請求朝廷出面解決此事,爭取為你們重獲太平。”

“但你們要清楚的是,當今天下并不是真的大明一統,他佛郎機人不聽我們的,因為他們沒有歸附我朝;”

“另外,奧里薩邦雖然已經歸附我朝,但我朝不能只要求他停戰,那樣,只會坐視他被佛朗機人消滅,當然,他肯定也不會因此就選擇聽從這道圣旨,所以可能陛下即便下了圣旨也沒用。”

“大明就應該出兵幫奧里薩滅了西夷!”

“對,把那些野蠻的西夷趕走!”

許多難民因此有了新的提議,紛紛言道。

萬世德道:“但按照本朝與奧邦的條約,除非他請旨讓朝廷出兵,我們不是直接出兵的。”

難民們聽后不少都沉默了下來,也有說奧邦的婆羅門迂腐且過于警惕的。

總之,都沒有怨大明的。

但任何族群都有清醒一點或者說聰明一點的人。

這時,還是有一明顯有些見識的婆羅門頗有膽量地問著萬世德,說:

“聽說,大明一直都在給西夷出售火器,更有人說,是大明一手促成了各地的戰爭,為的是好賣兵械,可是這回事?”

萬世德聽后倒也沒有疾言厲色,只淡淡一笑道:

“這樣的話,也就愚昧者聽了會信!但凡有些見識且了解我大明國策的人都應該明白,我大明一直是主張平等貿易的,無論大國小國,皆可與我朝通商,但前提是不起兵戎;”

“而在佛郎機與奧邦發起戰爭之前,佛郎機沒有和任何藩邦有交戰,我大明自然是可以跟他進行交易的,而如今,在佛郎機擅自挑起對奧里薩的戰事后,本堂已奉旨停止了跟他們交易涉及戰爭的物資,包括你提到的兵械,其他戰爭也是如此,大明都是只在他們愿意和平的時候與之貿易,而只要他們發起戰爭,就禁了與戰爭有關的交易。”

“所以,這不能說是我大明促成各地的戰爭,乃至支持戰爭,應該是各地一些不守新禮仁道的野心家促成了戰爭。”

萬世德這一番話,讓很多難民聽了都不由得點頭,而開始承認這里面的確是這個道理,不能怪大明,要怪就怪那些野心家。

連剛才問萬世德話的這個婆羅門都啞口無言,而面露出愧色來:“是我還不夠明晰這里面的道理。”

不只是難民們,連跟著萬世德一起來的許多大明官將士兵都因此頻繁頷首,而少了許多負罪感,而不再認為是自己開啟工業化讓火器的產量大幅度提升而造成更多殺戮,開始覺得自己大明通商沒錯,是為了大家都有好處,只是有野心家買了火器不拿來維護治安,卻拿來攻城掠地。

因為大明生產力更高級進而連擴張方式都跟著更高級的緣故,再加上大明又是目前這片大陸唯一的超級帝國。

所以一時間,在印度次大陸,無論是自己漢人還是外族都對大明充滿好感,認為大明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加入大明就是加入了最理想的國度。

由不得他們不這樣去想。

且不說大明本土,就是在眼下的印度次大陸,大明教化區都是整個印度次大陸里唯一有秩序和安全保障以及溫情的地方,是唯一能體現仁道與人類文明的地方,更是唯一發達和富庶的地方。

因為這里沒有戰爭,只有公平的交易和大量不以牟利為主的醫館、救濟院,還有先進的技術和優美的藝術,更有學費低廉的學校。

這也就造成印度次大陸許多其他地方的富人和有才能的人都往這里遷徙,在這里定居,主動歸附為教化區的民眾。

而大明本土更不用說,在見識到大明教化區的繁華后,很多番民都想去大明本土看看,把大明本土當成了極樂之地。

萬世德在問起這些難民接下來有何打算時,就有小孩因此回答說:“想去中土。”

“為什么想去中土?”

萬世德因此問了一句。

這小孩就回答道:“哪里沒有兵災,聽說哪里的人還不用服役,每天都不用擔心會饑餓,可活得很開心快樂。”

萬世德沒有否認,只對這些難民中的小孩笑著說道:

“那伱們要好好學習圣人經典,學習好上國文章詩詞,因為想要去上國中土,得經過嚴格的考核,證明你們教化已經成功,是知禮守禮之人。”

這些小孩皆懵懂地點了點頭。

事實也的確如此,大明朝廷對來非以奴隸身份進入中土的外籍人員設的準入門檻很高,尤其是想要在大明獲得永久居留之權,乃至成為大明戶籍上的漢人,要么漢化程度特別高,甚至比本族普通人都要更有文化,要么就得在合格的基礎上有特別大的貢獻。

畢竟大明本土需要的是外來的奴婢,而不是外來的子民,所以門檻自然會很高。

但即便如此,依舊有大量的外夷想要來大明中土置產或定居,即便不能來大明本土,也會先在教化區住下。

而這一現象帶來的就是大量的財富和人才往大明教化區聚集,讓大明教化區越發的比其他地方富庶,也更值得投資。

連許多封建領主,以及葡萄牙的印度總督,甚至包括莫臥兒帝國的皇帝,都在教化區置辦有房產與店鋪,甚至不惜用土地換取大明教化區的店鋪與房產或者其他投資產品。

這讓大明不停的通過非戰爭方式獲得大量土地。

這些土地基本上都會被大明皇帝封給有功的將士與分給愿意外遷的漢人。

主要是封給有功的將士。

因為其他地方已經承載了大量的漢人移民,且現在真正愿意主動外遷的漢人依舊少,基本上只有出來的將士們在被賜予上百乃至上千上萬畝的田產誘惑面前忍不住想出來。

原駐本州的把總高應魁在年齡到后就因功被賜田三百畝在印度恒河下游一帶。

而在這一天,他就坐在自己的三百畝沃野良田旁的河畔草垛上,叼著旱煙,笑容滿面地看著自己的賜田,以及賜田里為自己耕田的佃農。

佃農的主要來源是逃難來教化區的難民。

頻繁的戰爭讓很多戰敗的封建領主不得不坐視很多本屬于自己的子民與農奴逃走成為難民,而這些難民里的農民就都又成為了大明軍事地主的佃農。

“讓他們多灑些籽餅,別只知道深挖。”

高應魁還不忘了對自己的莊頭囑咐了一句,然后就起身離開了自己的賜田,回了自己的屋子。

整個大明教化區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很有秩序,提前跟隨大明出西洋之使者艦隊一起回來的利瑪竇就在來到達卡時,被這一帶的繁華與秩序井然所打動,而感嘆說:

“如今的大明皇帝的確偉大,在幾年前,這里還不過是衣衫襤褸的人與只有不能避風的茅草農舍,而在有了他的統治后,這里竟也到處都是店鋪和亭臺樓閣。”

(本章完)


上一章  |  萬歷佑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