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第820章
820.第820章
第820章
“,真是!”
大漢西京皇城之中,朱高煦站在武英殿里大發雷霆,嚇得劉勉和劉苛叔侄二人都不敢出聲。
“父皇不要氣壞了身子,開平城孤懸于北疆,再苦守下去遲早都會丟失,還不如主動撤回去。”
朱瞻壑急忙上前勸道。
“那是朱瞻基這個膽子太小,父皇給他留下的基業,他一樣也沒守住,開平更是為了進攻草原用的,可他偏偏收縮邊疆的防線,這不是白白把開平送給瓦剌嗎?”
朱高煦再次怒火萬丈的罵道,當初他雖然沒去成開平,但對那里還是十分了解的,丟掉了開平,大明的防線最少也要后撤好幾百里,北京城也將失去一片戰略縱深。
“這個……”
朱瞻壑聞言也不知道該怎么勸了,不過說實話,朱瞻基收縮邊疆防線這件事,也讓朱瞻壑大為不滿,畢竟他這一收縮,可是把朱棣當初幾次北征打下來的戰果,全都舍棄掉了。
另外更嚴重的是,因為朱瞻基坐視草原各個勢力強大起來,導致北方邊境的壓力越來越大,日后遲早都會釀成土木堡之變的慘狀。
朱高煦發了好一通脾氣,最后終于冷靜下來,這才向朱瞻壑問道:“瞻壑,大明那邊越來越不中用了,不但丟了交趾,而且連開平也丟了,照這么下去,你皇爺爺留下來的江山社稷,遲早都要被敗光了!”
“父皇您的意思是?”
朱瞻壑聞言一愣,聽出朱高煦話里有話,于是再次問道。
“我的意思很簡單,大明雖然傳給了朱瞻基這個,但也是咱們朱家的江山,我身為朱家的子孫,自然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把祖宗的基業給敗壞掉!”
朱高煦說到最后時,兩只眼睛也微微發亮,臉上滿是毫不掩飾的野心。
下面的劉勉和劉苛叔侄二人聽到朱高煦的話,也興奮的對視一眼,但隨即就深深的低下頭,不敢在這件事上發表任何看法。
朱瞻壑聞言卻是眉頭一皺,朱高煦話中的意思很明白,他不想看著朱瞻基敗壞大明的基業,自然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率兵殺回大明,像朱棣那樣奪取皇位了。
“父皇的心情兒臣能夠體諒,但您也要冷靜一下,我們大漢距離大明太過遙遠,就算是想要干預大明的事,也是力不從心啊!”
朱瞻壑當即勸說道。
人家朱棣造反在北京,就算離南京遠一點,那也在大明境內,而且就算是這樣,也了四年才殺到南京,相比之下,大漢距離大明可是有上萬里之遙。
而且當初朱高煦還干過殺進北京城的事,朱瞻基就算再蠢,肯定也會在天津和北京一帶布置重兵,所以朱高煦想率兵殺回大明,幾乎不太現實。
“怎么力不從心,咱們的蒸汽船跑的那么快,回大明也用不了多久,而且你不是又改進了蒸汽船,使得它的速度更快,到時我率領大軍直接乘船殺回去,肯定能殺他個措手不及!”
朱高煦卻信心十足的道。
“父皇您有所不知,新型的蒸汽船的確研究成功了,但這種船結構復雜,建造起來的速度也很慢,而且將它改造成戰艦,也需要時間,我估計最快也得七八年,才能讓咱們的海軍全都換成蒸汽船。”
朱瞻壑急忙解釋道。
七八年已經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如果遇到一些意外的問題,可能還會需要更多的時間。
“我又沒說現在就殺回大明,劉勉你們錦衣衛加大力度,收集關于大明的各種情報,另外也要收買和說服大明內部的一些人投靠我們,至于瞻壑伱也要做好準備,只要大明那邊出了問題,咱們立刻就率兵殺回去!”
朱高煦野心勃勃的吩咐道。
“臣等遵旨!”
劉勉和劉苛叔侄二人立刻答應一聲,當初他們之所以離開大明,其實更多是被逼無奈,現在朱高煦有志殺回大明,這讓他們叔侄也都十分興奮,畢竟大漢再好,也不是他們的故鄉,誰不想衣錦衣還鄉呢?
“這……好吧!”
朱瞻壑這時也只好勉強答應,雖然朱高煦對大明已經有了野心,但至少不是現在就發兵,這對于性急的朱高煦來說,已經算是十分克制了。
看到兒子答應,朱高煦也十分高興,當即夸贊了他幾句,這才揮手讓所有人退下,他要好好考慮一下日后如何出兵大明的事?
離開了武英殿,朱瞻壑回到詹事府,隨后整個人就陷入到沉思之中。
對于朱高煦想要殺回大明,奪取皇位這件事,朱瞻壑其實也不是特別意外,畢竟當初朱高煦率兵殺進北京城,要不是朱瞻基跑的快,說不定當時大明就已經變天了。
當然這也怪朱瞻基自己不爭氣,他都登基這么久了,卻表現的讓人十分失望,丟掉交趾也就罷了,竟然連開平也舍棄掉了。
要知道大明遷都到北京,本來就離邊疆很近,現在又丟掉了開平,使得大明北方的邊疆一下子后退幾百里,如果日后草原人出兵,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間殺到北京城下。
比如朱瞻壑一直擔心的土木堡之變,其實土木堡距離北京也只有兩百多里,想想瓦剌大軍直接殺到北京城幾百里的地方,還把大明的皇帝給擄走了,可以說在那一刻,大明距離亡國幾乎是近在咫尺。
“皇爺爺幾次北征,對草原形成了那么大的軍事優勢,根本不需要你做什么,只要保持原來的軍事部署,不時派大軍殺出草原掃蕩一番就行了,為什么你偏偏要收縮邊防的兵力呢?”
朱瞻壑最后有點恨鐵不成鋼的自語道。
以大明現在的國力,完全可以每隔幾年出兵掃蕩一次草原,到時即可以清剿草原上的勢力,又能幫助大明練兵,同時給一些武將立功的機會,保持軍隊將領的更新換代。
但這么簡單的事,朱瞻基卻不愿意去做,當然背后也有一些文官在推動,因為他們即不想冒著打仗的風險,又不愿意見到有武將出頭,于是最終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本章完)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