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熱門小說
“當然。”余樺緊接著又說,“前提是我能看到的后半部份。”
劉振云點頭,“這次我跟你持相同意見,而且越快看到后面那部分,我給出的評價會越高。”
史鐵笙笑著問道,“里面提到的那首歌詞是‘不要讓我走’是什么歌曲?”
“那是一首虛構的歌曲。”周彥笑道。
石黑一雄的原著里面,也出現了《不要離開我》,具體是哪首歌周彥還真不知道,只知道是一首爵士樂歌曲,似乎是大順西子重新演繹的一首五十年代的爵士歌曲。
“竟然是虛構的歌曲……”莫言挑了挑眉毛,“我還以為是一首老歌。”
“因為一直在寫回憶吧,所以才給了你這種感覺。”史鐵笙笑了笑,“事實上,這部并沒有具體的時間點。”
“背景應該就是九十年代吧,里面提到了六七十年代。”劉振云猜測道,“我是說,主角三十一歲時,應該是九十年代。”
“除了時間,我更好奇這個海爾香舍學校在哪兒。一開始,我看到主角叫楊可貝的時候,以為是在中國,但是看到后面又覺得像是在歐洲,有些地方給人一種英國的感覺,里面的一些關于建筑物的描寫有種英倫風格。”余樺說道。
“對,國內可不會有學校會叫海爾香舍。”莫言點頭。
石黑一雄的原版里面,寫的其實是一個英國的海濱城市,不過周彥這一版里面做了一些改動。
他綜合了自己去過的幾個城市,創造了一座融合性的城市。
海爾香舍附近的環境,都是周彥經歷過的城市,比如里面提到的農舍,就是周彥根據自己在英國德文郡普利茅斯所見到的場景虛構的。
里面出現的一些建筑,可能會見到休斯頓、達特茅斯等城市的影子。
這部里面的世界,完全是虛擬的,是東西方很多國家結合的。
還有一點,周彥做了一些改進,就是“克隆”方面的知識。
石黑一雄畢竟不是一個真正的科幻家,他對克隆這種技術的了解非常少。
但周彥不同,周彥經歷過了“克隆熱”、“轉基因熱”的時代,還經歷了信息爆炸的時代,雖然他不是相關專業的人,但是他對克隆的了解要比石黑一雄多一些。
當然,這方面的改進也有限,畢竟他確實不是相關專業的人。
而且這又不是一部科普讀物,甚至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幻,這些東西寫得太細反而有問題。
“這里面的環境,都是我根據自己到過的一些城市,虛構出來的。”周彥說道。
“時間呢?”
“城市都是虛構的,時間還重要么?”
莫言點頭道,“周彥說得對,讀者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肯定會認為背景就是當下的年代,對于角色傳遞的情感更能深刻感受到。”
劉振云沉吟了片刻,“楊可貝他們后面所要面臨的是什么?他們要捐獻什么?”
周彥笑了笑,沒有說話。
他不說話,劉振云也沒有再問,其他人也盡量不去談后面的故事。保持這種神秘感,是對后面閱讀的一種尊重。
如果現在劇透了,后面的閱讀時就會少很多意思。
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探索才更有意思。
“那首歌你說是虛構的,后面準備自己寫么?”史鐵笙又把話題拉到這首歌上面。
還沒等周彥回答,莫言就笑道,“鐵笙你為什么對那首歌這么感興趣?”
莫言之所以疑惑,是因為他們看到的這個手稿里面,“別讓我走”只出現過一次,篇幅并不大,而且對這首歌的描寫也不是特別多,畢竟連歌詞也只出現了一句而已。
史鐵笙笑道,“我總感覺這首歌非常重要。”
莫言看向周彥,“他感覺的對么?”
周彥笑瞇瞇地點頭,“對,因為這本書我本來就準備給它起名叫《別讓我走》。”
聽到周彥說出書名,幾人相互看了眼,他們都覺得這個書名有些普通。
當下國內的作家,其實很少這么起書名。
不過這時候他們也不糾結書名的事情,再說了,就算是糾結又能怎么樣。
作品對作家來說就像是孩子,給孩子起名字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別人怎么能輕易置喙。
“既然這首歌這么重要,那后面是不是要寫出來。”莫言問道。
周彥笑了笑,“這本書是否發表都不確定,歌曲就更是了。”
余樺翻了個白眼,“你要說這部后面十幾萬字你沒時間寫,我姑且還能信你,但你要說一首歌你還沒時間寫,我壓根就不相信。我敢說,現在給你一架鋼琴,你就能把那首歌給彈出來。”
看到余樺說的這么肯定,莫言驚奇道,“真有這么快么?”
余樺肯定地點頭,“在這方面,他就是這么快。”
劉振云轉頭看周彥,“他說的對么,你很快么?”
周彥忍不住翻了個白眼,劉振云說這話的時候,總感覺味道不太對。
“如果只是要旋律的話,確實花不了太長時間,本來流行的旋律就是很簡單的。當然了,大眾是不是能接受,我就沒辦法保證了。”
“你太謙虛了。”
史鐵笙說道,“還是把歌曲也寫出來吧,我感覺這部是該配一首曲子。”
余樺也點頭道,“嗯,這部的寫法有點音樂敘事的感覺。”
劉振云張了張嘴,“余樺你什么時候開始研究起敘事手段了,還有,這音樂敘事又是什么東西?你給我解釋解釋?”
“反正這部就有一種復調對位法的感覺。”
這下連周彥都驚訝了,“你竟然連復調對位法都知道了么?”
“那當然。”
周彥點點頭,看來余樺平時確實花時間研究了音樂理論。
他看了看還在認真讀稿的張守仁,笑道:“不知道張老師什么時候能把稿子看完,我得去跟食堂說一下上菜的時間。”
這會兒已經五點出頭了,如果張守仁看稿子比較慢的話,他們吃飯就要遲一點。
原本周彥是讓廚房五點半開始上菜的,現在看來,可能不行。
余樺笑著說道,“估計不到一個小時他就能看完了。”
莫言也點點頭,“差不多。”
既然他們都這么說,周彥就點點頭,“行,我來跟食堂說一聲,讓他們五點五十開始上菜。”
莫言卻擺擺手,“不急,還是等一會兒吧,等張主編看完稿子再說。”
周彥挑了挑眉頭,這還是他接觸莫言到現在,莫言第一次主動提意見。
他也就沒問為什么,點點頭同意了。
剩下的時間里面,大家忽然不再聊手稿的事情了。
主要是他們只看了不到一半,很多東西都不能聊。
看一半是很難受的事情,關鍵這部從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模模糊糊的懸念。
海爾香舍的這些學生們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提到的捐獻到底是什么意思?
書中,那些孩子們因為從小被灌輸的思想,其實一直對自己的未來處于一種“既知道又不知道”的模糊階段中。
他們知道自己有特殊使命,但是這個特殊使命是什么他們又不清楚。
莫言他們能夠猜到是不太好的事情,但是具體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又想不明白。
他們跟那些學生們一樣,也是處于知道跟不知道的中間狀態。
如果是二十多年后的讀者看這本書,很有可能會從文字的蛛絲馬跡中發現端倪,猜到這些學生可能是克隆體。
而所謂的捐獻,應該是為克隆體的原型捐獻器官。
因為這種情節設置在后來的以及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有一部專門講這個的電影《逃出克隆島》。
可是現在是1996年,關于克隆,人們的想法跟后世是完全不同的,平白無故的,莫言他們的腦海中很難出現克隆這件事情。
甚至于說,他們可能都不知道“克隆”是什么。
又過了大概四十多分鐘,沙發上的張守仁忽然長長地呼了口氣。
他呼氣的聲音很響,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余樺笑著說道,“張主編,看完了?”
張守仁點點頭,“看完了。”
“怎么樣?”
張守仁沉吟片刻,隨后問道,“這是科幻么?科幻的點在哪里?”
看完手稿之后,張守仁非常不理解,這部到底科幻在哪里。
他也想過,科幻是在后面的部分。
但問題是,一部科幻,會在前面幾萬字都不出現科幻元素么?這樣的科幻還能稱之為科幻么?
張守仁這么一問,其他幾個人都忍不住點點頭,他們剛才討論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把這部當科幻看。
他們純粹把這部當作是一部嚴肅來討論的。
周彥笑著回道,“科幻的元素在后面。”
張守仁抱著手稿,看了看其他人,忽然對周彥說道,“周彥,有沒有地方,我們借一步說話?”
還沒等周彥回答,余樺就起身說道,“你們別借一步了,我們出去吧,把地方留給你們,正好我想去錄音棚再看看他們排練。”
說完,余樺就去推史鐵笙的輪椅,莫言跟劉振云也跟著出去了。
等到他們幾個出去,張守仁開口道,“周彥,你的手稿太短了,恐怕我沒有辦法把它放到我們雜志上連載,這個故事后面肯定還有很多。”
這話把周彥說的有點懵,他也沒說要把稿子放到《十月》上去啊。
之前張守仁來的時候也說了,只是作為讀者想要看看他的手稿而已,現在是什么個情況?
“張老師,其實我……”
周彥剛開口,張守仁就打斷了他,“不過呢,我想跟你聊聊后面的故事,這樣有助于我判斷。其實我十分看好這篇稿子的,起初我覺得有點啰嗦,但是看過大概兩三萬字之后,忽然覺得這種啰嗦是恰到好處的,如果今天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那么我想,《十月》肯定會要下它。”
這次沒等周彥開口,張守仁又繼續說道,“我看你似乎沒有打算把完稿,這當然是你的個人意愿,只不過作為一個編輯,作為一個讀者,我覺得太可惜了。”
周彥抿了抿嘴唇,“張主編,這部適合你們雜志么?”
“有什么不適合的?”張守仁笑了笑,“你不會想要把這部發到科幻類雜志上面去吧,我實話跟你說,就你這部,發給科幻類雜志,人家都不可能要。”
張守仁這話說的很直接,但也是事實,因為科幻味太淺了。
別說是前半部分,就是整部看完,也不會覺得科幻味道濃。
而且現在國內的讀者們對科幻的認識基本是太空飛船,機器人,要么就是什么“會說話的電腦”之類的。
《別讓我走》這種放到科幻雜志里面,根本就沒人看。
“那篇幅呢?”
《十月》一般情況下,只收錄中篇以下的。
“我們又不是沒有連載過長篇,雖然在長篇這一塊,我們不如《收獲》等其他幾刊,但我們也連載過一些知名。”
周彥沉默了一會兒,隨后說道,“這部,主要講的是克隆。”
“克隆?”
周彥還以為張守仁不知道克隆是什么,就準備給他科普一下,“克隆就是……”
張守仁卻擺擺手,“我知道,就是復制,對吧?這不是新鮮概念,國外早就有了。”
其實國內也有了,比如今年《科幻世界》七月份就刊登了一篇名為《克隆之城》的,對科幻迷來說,克隆當然不是什么新奇概念。
“嗯,就是克隆,這也是這部里面的科幻元素。”
“哦,我該想到的,果然主角是被圈養在海爾香舍里面的克隆體么?那么,的后半部分,主角反抗了么?試圖逃跑了么?”
周彥搖搖頭,“沒有。”
“這我也該想到的,不然楊可貝也不會成為護理員,她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你的這部,有種反烏托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