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并重。
武人亦應有臨軒唱名之榮耀。
蘇良寫完《興武策》,與曾公亮商量一番后,決定暫時先不將此策呈遞禁中。
此時呈遞。
即使官家能接受,諸多士大夫官員們也會強烈反對。
不如借著此次文人打擊武人事件,賣一賣慘,順便也將大宋軍伍整飭一番。
正所謂——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沒人疼。
蘇良準備來一招:以退為進,后發制人。
他與曾公亮商量完畢,便一起去了樞密院。
翌日,一大早。
蘇良與狄青的奏疏分別呈遞到了禁中。
蘇良請罪。
承認轄制龍羽軍不嚴,導致出現了此等性質極為惡劣的毆斗事件,懇請朝廷降罪。
狄青一改常態,沒有請辭,反而攬起責任。
他請求全面整肅開封禁軍隊伍,對有不良喜好或欺壓毆打百姓者,一律嚴懲。
與此同時。
知開封府包拯也將龍羽軍總教官徐莽與眾書生斗毆的案宗呈遞到了趙禎面前。
趙禎在與中書諸相公商議后,不到午時便宣布了處罰決定。
諫院左正言蘇良管轄龍羽軍不嚴,罰一月俸祿。
樞密使狄青督管不利,罰一月俸祿。
龍羽軍總教官徐莽毆打百姓,造成輕傷,影響惡劣,罷黜官職,降為兵丁,并杖四十。
同時。
狄青首次以樞密使的身份張貼告令。
所有百姓都可前往樞密院舉報揭發品行不端、以強凌弱、橫行霸道、魚肉百姓,諂上欺下等各種觸犯大宋法令的將領兵丁。
此結果出來后。
那些彈劾狄青和蘇良的官員皆是大喜。
他們認為,此乃是武人向文人低了頭。
雖然懲處并不重。
但卻滿足了諸多文人的虛榮心。
讓他們覺得,大宋完全是文人天下,武人只配俯首聽命。
蘇良的表現,更是讓一些官員呈狂喜之態。
百官皆知蘇良一直主張提高武人地位。
而此次蘇良低頭認錯,毫不辯解,甚至連書生們以惡言激徐莽動手的過錯也不提。
顯然是妥協了!
入夜。
朱雀門外,清風樓,一處包間內。
十余名書生聚在一起,推杯換盞,喝得正開心。
這時,一名中年書生站了起來。
在其端起酒杯的那一刻,周邊人都安靜了下來。
此人便是被龍羽軍士兵呂承安所毆打的五人當中的為首之人,名為孫德高。
孫德高剛逾不惑之年,參加科舉多次,次次落榜。
其甚是喜歡討論朝堂之事,總是以士大夫官員的角度分析問題。
他憑借著一些獵奇和偏激的觀點,借助民間小報,這幾年賺得盆滿缽滿,在汴京城也贏得了一些名聲,獲得了一些同類人的力捧。
孫德高環顧四周,一臉得意。
“諸位,這是一場屬于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勝利。我們用行動,鞏固了天下文人的地位,守住了天下文人的尊嚴!”
“大宋天下,必須是我們文人的天下,絕對不能讓武人掌權。”
“官家還是聽勸的,來,我們共同舉杯,慶祝這次勝利,慶祝將天下武人踩在腳下!”
頓時,包間內的所有文人都舉起酒杯。
各個笑容燦爛,而后一飲而盡。
這些人。
各個自我感覺良好,以民間賢士自稱。
皆認為自己對大宋江山的穩固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德高更是洋洋得意。
感覺自己是汴京書生群體中敢言敢為的代表,是民間公知,日后儼然有成為大宋名儒之資。
而在蘇良眼中。
這一撮人就是極致的利己主義者。
他們看似在維護大宋的秩序,其實是在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他們心中,讀書人的地位必須排第一。
所有人都要為讀書人服務,讀書人是最上等的人,必須享有最高的地位。
哪怕這個讀書人,一無是處,都要高于武人的地位。
他們討厭蘇良。
是因蘇良改革了科舉之制,破壞了他們的前途。
他們討厭狄青。
是因為狄青的武人光芒太盛,讓他們感覺文人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所以。
他們才不斷地傳播一句話:大宋之未來,政事之亂必始于蘇良,武事之亂必始于狄青。
孫德高繼續道:“諸位,接下來,我們繼續努力,讓狄青成為本朝任期最短的樞密使。”
“我們要讓所有人都知曉,我大宋有此盛世,是因為我們文人,在我大宋的天下,武人只能為將,文人才能為帥!”
“我們要用我們的言行影響朝廷,自即日起,希望大家多多舉報揭發,凡是有百姓遭到兵吏欺壓者,我們都將其公之于眾,讓天下人知曉武人掌權的惡果!”
“此外,在我們的據理力爭下,蘇良已是從七品,我們繼續努力,去掉他的官身,不然他還會做出離經叛道之事,美其名曰為了朝廷,其實是為自己博名!”
“沒問題!”眾書生齊聲道,各個斗志昂揚。
這群人完全被孫德高同化,已經有些走火入魔,絲毫不覺得自己的思想偏激,都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
自樞密院布告出臺后。
一時間。
檢舉揭發將領士兵者甚多。
有人反映禁軍士兵強買強賣,有人反映禁軍將領奸污良家女子,還有人反映一些士兵霸占良田、勒索財物等等。
這都在蘇良的意料之中。
大宋武人地位低下,除了有歷史原因,也是因大宋軍伍里充斥著太多的市井游民和鄉間無賴。
整體素質確實比較低。
一時間。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狄青身上。
這些事情。
皆是武人丑聞,皆在毀武人聲譽。
依照大宋很多官員的習慣。
此等事件,能捂就捂,能大事化小就大事化小,越擴大,對負責的主官傷害越大。
很多官員都盯著狄青。
只要他徇私枉法,有遮掩丑事的行為,立即就會有官員瘋狂彈劾他。
但是,他們的想法落空了。
狄青展現出了自己帥才之能。
先是上奏懇請大理寺、御史臺、開封府協查,而后對所有觸犯大宋法令的將士都進行嚴懲。
該懲便懲,該逐就逐,毫不留情。
并且,樁樁件件,皆有公示。
當然,對于那些污蔑將士者,也會進行應有的處罰。
這段時間。
汴京城的兵卒們都甚是緊張,走路都不敢抬起頭。
很多文人再次高喊起了那一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
眨眼間。
武人的地位再次下落了一個檔次。
不過,有心的官員發現,狄青的樞密使之位卻是越來越穩了。
狄青雖是武人。
但畢竟跟了范仲淹數年。
再加上樞密副使曾公亮和梁適的傾力相幫,處理政事的能力相當出色。
不到半個月,樞密院便被他管理的井然有序。
趙禎與諸位相公都看在眼里,皆認為這個樞密使并沒有選錯。
至于開封禁軍出現的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
怪不得狄青,甚至怪不得將領們管下無方,只能怪大宋的兵卒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十一月初五,大慶殿朝會。
距離狄青整肅開封府禁軍問題已有二十日。
狄青在大殿上詳細匯報了此事的進程與處理結果。
短短二十日。
樞密院便處理了三百多起涉及禁軍士兵的案件。
看似收獲頗豐。
其實此事一點都不讓朝廷長臉。
就在趙禎準備作總結發言的時候,樞密院都承旨嚴志突然拱手道:“官家,臣有事要奏!”
嚴志乃是進士出身,雖在樞密院任職,但一直都瞧不上狄青。
甚至一些樞密院的會議還以病假缺席。
“講!”趙禎道。
嚴志拱手道:“官家,短短二十日,開封府禁軍便出現了三百多起將士違反法令之事,皇城腳下,兵卒尚且如此囂張,可見各地州府的情況更加嚴重。”
“狄樞相采取重懲重罰之策且公之于眾,看似雷厲風行,其實治標不治本,雷聲大雨點小,甚是粗糙粗魯,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臣以為,當下軍伍之中,問題甚是嚴峻,武人根本不擅長處理此事,臣請求改換策略,從根本上解決此番軍中之患!”
嚴志的言外之意是——
狄青這個樞密使不稱職,應該另換文官知樞密院。
聽到此話,有官員興奮起來,感覺嚴志所尋角度清奇,為文官長臉了。
歐陽修撇著嘴,心中喃喃道:這不是吹毛求疵,硬找茬嗎?
大宋禁軍大多都是從有問題的百姓中挑選出來的,已經算是在瘸子里挑將軍了。
若是在廂軍隊伍里嚴查,問題會更嚴重。
一時間。
十余名官員站了出來。
這一道道附議聲。
都是懇請罷黜狄青樞密使之職的請求聲。
在這些人眼里。
狄青入殿時先邁左腳都是錯誤的,是不配任樞密使的表現。
而此刻。
蘇良則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臉上滿是笑意。
差點兒沒有笑出聲來。
嚴志此話,對他的《興武策》而言,完全就是瞌睡時遞上了軟枕頭。
當即,蘇良大步走出。
“官家,臣以為嚴都承旨所言甚有道理,想必他心中已有整肅軍容之良策!”
嚴志一愣。
蘇良上半句是夸他的,但下半句卻是在害他。
他連忙拱手。
“官家,臣暫時還無良策,不過我朝人才濟濟,通曉兵丁管理之法者甚多,諸位相公肯定是能想到的。”
文彥博等相公聽到此話,都是嘴巴一撇。
想罵嚴志一頓。
軍中兵卒素質低下,良莠不齊,乃是歷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
正所謂:好男不當兵。
他們要是能想出來,早就想出來了。
蘇良看向諸位相公。
文彥博老臉一紅,站出來道:“臣等暫無良計。”
聽到此話,蘇良再次拱手。
“官家,朝堂百官皆知軍伍兵卒良莠不齊,極易出現問題,嚴都承旨卻以此事攻擊狄樞相無能,意在造成朝堂文武對立,應重懲重罰!”
聽到此話,嚴志頓時慌了。
“官家,臣……臣完全是為江山社稷考慮啊!臣在樞密院任職數年,就在狄樞相身邊,其能力確實不能服眾啊!”
嚴志說完此話就后悔了。
無憑無據攻擊上官,實乃朝堂大忌。
這時。
唰!唰!唰!
樞密副使曾公亮、梁適以及后面的十余名樞密院官員都站了出來。
曾公亮拱手道:“官家,嚴志所言,純屬偏見,這些日子,狄樞相所作所為,有目共睹!”
后面的官員齊齊開口道。
此刻的嚴志的額頭上滿是汗水。
他本想著坑狄青一次,而后文官們必然紛紛響應。
哪曾想,蘇良跳了出來。
不但讓他得罪了中書省的相公們,還將樞密院的官員都得罪了。
嚴志眼珠一轉,道:“官家,臣只是講出了事實,蘇正言卻無端攻擊臣挑撥文官、武官關系,他才是要將事情鬧大!”
作為一名文官,嚴志“無理辯三分”的能力還是有的。
蘇良微微一笑。
“官家,就在昨日,狄樞相、曾副樞相與臣已探討出一道可根治軍伍兵卒陋習的的策略,還未匯報,嚴都承旨便污蔑狄樞相,臣自然不滿!”
聽到此話。
趙禎身體往前一探,道:“是何良策,蘇卿快講!”
百官皆看向蘇良。
在大宋的朝堂上。
官員可以霸道,可以耍情緒,甚至能無理取鬧,但前提是必須有本事。
若無能而耍橫,那距離倒大霉便不遠了。
嚴志的臉色變得蒼白起來。
自蘇良擔任臺諫官以來,所提策略,無一是庸策。
蘇良緩了緩,高聲道:“軍伍兵卒良莠不齊,其最根本原因,在于兵卒地位低下,大多都是無一技之長的游民,入伍前便有陋習在身,難以更改,而軍中將領也多為粗人,擅于體罰而非說教。”
“臣建議,應仿照各地州府建州學、府學那般,興建武學院,教授武人學習圣賢禮儀、軍事謀略,兵書兵法,武藝次之。”
“長此以往,兵卒素質必將得到明顯提升,且能為朝廷培養大量將才。”
“此外,我朝當下武風甚弱,良家子皆不愿從軍。臣以為,此乃朝廷對武人薄譽所至,甚至一些士兵娶妻成家都成難題。”
“臣建議,重視武舉制度,新設武狀元、武進士,與科舉取士并重,使得武舉考試登榜者也能在軒外唱名!”
“以后,我大宋的將帥人選,既非文臣,又非武將,而是文武兼備之才。”
蘇良將他的《興武策》的內容細則盡數道出。
一時間。
朝堂變得安靜下來。
此策確實能解決軍伍士卒素質低下的問題,可一旦施行此策,武人地位將會迅速擢升。
這時,蘇良看向狄青。
狄青大步走出。
“官家,全宋變法已入成熟期,當下最大的隱患便是西境與北境之亂,一場戰爭可壞所有,大興武事乃是保障變法順利進行的關鍵。”
“臣以為,我朝根本沒有什么文武之爭,諸多文官亦有將帥之才,如何能興盛江山社稷,如何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刻。
樞密院都承旨嚴志臉色臘白,其他反對狄青任樞密使的官員也都啞了口。
此策,根本無法反駁。
若是蘇良先提出此策,還能以蘇良“假以此計,提升武人地位”反駁。
但當下是嚴志先提出軍伍之患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然后蘇良給出了答案。
此答案,乃是良解。
確實能為朝廷培養出將才,確實能提高兵卒素質,確實能提高大宋禁軍的即戰力。
此刻再拿“武人亂國”來說此事,顯然就有些無力了。
這時。
就看官家舍不得改變祖宗之制,提高武人地位了。
趙禎略微思索了一下,道:“此策關乎軍伍體制變化,朕暫且難以定奪,朕再想一想吧,退朝!”
當即,群臣便散去了。
蘇良正欲離去,卻被一名內侍攔了下來,隨即將其帶到了偏殿。
偏殿內。
文彥博、富弼、張方平、吳育、宋庠五位相公皆在。
趙禎看向蘇良。
“此策,你早就想好了吧!”
蘇良尬尷一笑,點了點頭。
“官家,臣想好后,與狄樞相、曾副樞相、梁副樞相商量了一番,覺得若突然提出此策,朝堂官員定然反對者眾多,便想著待軍伍整肅展現出諸多問題時再上奏,恰逢樞密院都承旨嚴志找茬,臣便將此策道了出來。”
趙禎想了想,問道:“蘇卿,此等武事變革,涉及大宋未來,若這一步走錯,朕將會成為大宋的罪人,無臉面見列祖列宗。朕難以抉擇,你能否給朕一個必須施行此策的理由?”
蘇良拱手道:“敢問官家,是要做守成之君還是盛世明主?
這個反問,讓趙禎和五位相公都愣住了。
趙禎無奈一笑。
蘇良此話還真是高明。
趙禎對此策猶豫不決的關鍵,是認為即使不施行此策,大宋江山也無太大傾覆的危險,但若施行,未來可能會出現開國之初出現的隱患。
這時,吳育胸膛一挺。
“官家,臣想成為盛世名臣!”吳育一臉認真。
富弼也緊隨著拱手。
“官家,打造盛世定然是要冒險的,但臣覺得,當下的大宋,可冒此險!”
隨即。
文彥博、張方平和宋庠也站了出來。
對他們而言,成為盛世名臣的誘惑比死后謚文正的誘惑還要大。
趙禎朝著桌子上一拍,道:“此策可施行,朕有此良機,不應只做守成之君。”
說罷,趙禎又看向蘇良。
“蘇卿,朕不愿猜忌武官,但有些話語還是要傳達清楚。待此策施行,你多去武學院跑一跑,講述一些忠君愛國的思想文章,該敲打還是要敲打,武官若真造了亂,問題便大了,此話,朕只與諸位說,希望諸位能替朕監察。”
趙禎作為皇帝,自有他的心思。
開國之初的陰影實在太大,他不得不謹慎。
“臣明白。”眾官齊齊拱手。
三日后。
由變法司擬定的《興武策》正式頒行。
自頒發之日起。
各地州府、駐軍之地皆可開始興建武學院。
軍營之地完全能作為武學院的場地,布置起來也不復雜。
至于教材,將完全交由樞密院撰寫,曾公亮乃是這方面的行家。
自明年二月初二起,便可正式招收學員,所有待遇,皆向州學府學看齊。
不過,武人若生亂,懲罰將會比文人高。
因為他們的破壞力更大。
此策頒行后,也有官員反對。
中書眾相公都會找反對者談話,告知理由,無法說服者,則是被趙禎強硬地懟了回去。
而當民間書生們得知興武策的具體內容時,都傻眼了。
本來武人的地位已降到這幾年最低。
此策一下子將武人的地位提升起來了。
自此策后。
東華門外唱名,已非文人專屬。
入夜。
一座印制民間小報的作坊內。
以孫德高為首的書生們正在奮筆疾書,寫武人當權引發的禍亂危機,寫蘇良意欲借武人之力亂政,寫狄青勢大必將造成西北大亂……
全是臆測之言。
怎么吸引眼球,怎么詆毀武人,他們就怎么寫。
這些書生們見武人地位提升,已經坐不住,甚至開始亂咬起來。
類似這樣的小報信息已經在民間街頭傳播了兩日。
孫德高一邊寫,一邊道:“諸位,咱們現在不要再攻擊狄青和蘇良,只言說武人當權的壞處,我們要在汴京城掀起巨大的輿論,讓官家看到這些內容,這也是我們護衛大宋江山避免武人竊國的最后機會,若能使得朝廷收回此策,我們都能名垂青史!”
“為了大宋!”孫德高提高聲音喊道。
“為了大宋!”其他書生也都大聲喊道,雖然已有明顯的黑眼圈,但沒有一人停筆,且甚是亢奮。
就在孫德高等人寫得正起勁時,一群皇城司士兵涌了進來。
孫德高大驚。
“你們……你們是干什么的?”
為首的一名高個士兵冷聲道:“皇城司辦案,爾等涉嫌傳播誹謗朝政之語,全跟我回皇城司!”
皇城司抓人,說明被抓者所犯罪名重大。
不脫層皮,很難走出去。
“你們……你們不能抓我!我朝言論自由,我們……我們是為了大宋朝,是為了江山社稷穩固,那蘇良就是在借武人之力竊國,那狄青本是罪犯,怎能有資格擔任樞密使之要職,我……我要面見官家,我要面見官家,我……”
就在孫德高情緒失控地叫喊之時,一名士兵一記手刀打在他的脖子上。
后者瞬間昏迷。
一旁的其他書生頓時都不敢言語了,紛紛走出,站成一列。
高個士兵撇了撇嘴,道:“你們這些斯文敗類,就是吃得太飽了!”
(本章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