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第0378章:知州貪墨,通判殺人,知縣當擢升?可能全錯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0378章:知州貪墨,通判殺人,知縣當擢升?可能全錯了

第0378章:知州貪墨,通判殺人,知縣當擢升?可能全錯了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01日  作者:上官不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上官不水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四月二十八日,上午。

就在蘇良還在研究一些案情細節之時。

孫勝快步走了過來。

“官人,眉州酒商馬勇德呈遞狀紙,狀告眉州知州祖良以榷曲之權,貪贓分利,壓榨于他,數額達一萬余貫!”

“嗯?”

蘇良接過狀紙,認真查看一番后,喃喃道:“眉州知州祖良上任不足一年,便已是個大貪?”

若祖良有貪墨之舉。

那必然不是一人所為,下屬官吏也必有營私者,此案也有可能是因錢所致。

“升堂問案!”蘇良沉聲道。

片刻后,州衙大堂。

蘇良身穿官服,端坐于上方。

兩旁身穿軍甲、腰跨長刀者,皆是禁軍護衛。

堂下那位身穿深藍色長衫,兩頰微微鼓起的肥胖中年男人,即眉州酒商馬勇德。

馬勇德將狀紙的內容又復述了一遍。

他稱,去年七月,眉州知州祖良找到他,稱要將眉州三成的酒曲交給他售賣,但前者要從中占利七成。

馬勇德不敢得罪這位眉州主官,便與其達成了交易。

九個月來。

他共計交給眉州知州祖良價值一萬三千二百貫錢的金條。

酒曲暴利。

大宋在酒課上一直采取榷曲制。

即壟斷酒曲的生產與銷售,將酒曲賣給酒商、酒戶。

隨著全宋變法中榷茶榷鹽制度的改革。

酒課吏員有所裁減,朝廷在酒稅上也讓利了不少。

但地方官員們依舊把控著酒曲權。

將其賣給哪些商人,他們擁有極大的話語權。

隨即。

馬勇德將一冊賬本拿出來,交給了蘇良。

賬本之上。

馬勇德給祖良分賬的時間、地點、數目都甚是清楚,墨跡從舊到新,層次分明。

不過。

依舊難以確認真假。

當下,要將一本不到一年的賬本做舊,并非難事,且極難分辨。

看完賬本后,蘇良微微皺眉。

“祖良去年五月方任眉州知州,剛上任兩個月,便尋你開始營私了?”

馬勇德見蘇良質疑賬本真假,連忙拱手道:“蘇特使,小民所言句句屬實,若有一句虛言,愿受極刑!”

“你被祖良壓榨了九個月,為何現在才告?”

“他……他手握一州大權,未曾身死前,小民實在是不敢告啊!”

“通判陸青可參與此事?”

“沒有,都是祖知州與我直接聯系。”馬勇德搖了搖頭。

蘇良想了想,又問道:“此事經手的曲務官是誰?”

“徐……徐大光。”

“傳眉州州曲務官徐大光!”蘇良道。

很快。

眉州州曲務官徐大光,一個山羊須的清瘦中年男快步走了過來。

蘇良沉聲道:“徐大光,酒商馬勇德狀告祖良以知州之權,給予其三成酒曲,而后分利,你可知曉?”

徐大光聽到此話,雙腿微微顫抖。

“蘇……蘇特使,我……我只知祖知州特許馬德勇三成酒曲,但二人分利,分利多少,我……我全然不知啊,我就是個跑腿的。”

“你可有貪墨?”蘇良又問道。

徐大光不停地搖著腦袋。

“我這個級別,哪有資格與知州分利,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蘇良看向二人,又問道:“眉州通判陸青可參與此事?”

二人同時搖頭。

“啪!”

蘇良重重地拍了一下驚堂木。

“涉及地方錢糧兵馬、戶口賦稅,若無知州、通判同時用印,怎能生效,陸青怎會不知?”

“此刻,你們若說實話,可從輕責罰,若隱瞞包庇,本官必重罰!”蘇良冷聲道。

“蘇……蘇特使,下官官職低微,真……真不知道。”徐大光說道。

一旁。

馬德勇也解釋道:“我與陸通判有過交集,但……但都是商貿之事,并無私下的來往。”

“傳眉州通判陸青!”

片刻后。

眉州通判陸青來到了大堂內。

“蘇特使,不知是為何事召喚下官?”

蘇良問道:“你可認識這兩人?”

“認識。一個是眉州酒曲曲務官徐大光,一個是眉州有名的酒商馬德勇。”陸青面帶笑容地說道。

“馬德勇狀告祖良特許他三成酒曲,而后分利七成,你可知此事?”

蘇良說罷。

一旁的杜雷將賬冊交到了陸青的手中。

陸青仔細一看,而后驚訝道:“祖知州竟然貪墨?蘇特使,此……此事,下官真的完全不知啊!”

“不知?沒有你這位通判的印鑒,馬德勇如何能拿到眉州的三成酒曲?”蘇良陰沉著臉色,反問道。

聽到此話。

陸青低頭拱手道:“蘇特使,下官有罪,但……但也有難言之隱。”

“講!”蘇良面無表情地說道。

“祖知州為人看似和氣,但那是對百姓而言,其實他在州之政事上甚是霸道,不愿與下官商量,為此,我們也曾爭吵過。后來我們就分了工,商貿、民稅之類皆歸我管,而官營榷賣、緝盜、州學等事則歸他管,各自負責,待用印時,彼此交換蓋印,根本不會參與彼此的決定。”

“下官知此舉有瀆職之罪,但當下許多地方官都是這樣做的。”陸青再次拱手。

蘇良對這個解釋,提不出任何反駁意見。

大宋各地知州與通判的關系,甚是復雜。

表面上。

知州的官職比通判高半階。

但通判乃是朝廷派來的監察之官,更易升遷,也更容易讓路官和朝廷聽從他們的建議。

有些州府,甚至會出現,通判是一把手,知州是二把手。

一州之地,到底是誰說了算。

有時是看知州與通判誰的背景強一些,或手腕、性格更加強勢一些。

陸青所言的這種知州、通判間的分工。

并非大宋官場個例。

蘇良陰沉著臉色,看向陸青,道:“陸通判,伱自己寫請罪奏疏吧!”

“下官知罪,下官今晚就寫!”陸青道。

蘇良想了想,道:“杜雷、孫勝,立即帶人圍住祖良家宅,問詢其家人,贓錢何在!”

“遵命!”杜雷和孫勝當即大步朝著外面走去。

“本官也親往!”蘇良起身,看向陸青三人,道:“陸通判,你繼續處理公務吧,至于你們二人,去錄一下證詞,暫時不得離開眉州,隨時聽傳。”

三人同時拱手。

目前,祖良已身死一月有余。

官衙仵作將其身體特征記錄完畢后,便準許他在頭七日火葬了。

這一刻。

棺木正放在祖家宅院的大廳內。

祖良之妻白氏、祖良的兩個已嫁的女兒,兩個女婿,還有一個外孫,兩個外孫女,正在為其守靈。

其老家兩浙路明州的侄子正在趕來的路上。

祖良無子。

只能讓其侄前來扶靈回家。

他的家人也知蘇良來審,正等待著官衙給出一個交待。

祖良的家人見一群官兵將家宅圍住,以祖良有貪墨嫌疑而開始搜查后,各個痛哭,直呼不可能。

白氏癱坐在靈柩前。

“蘇特使,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夫君向來為官清廉,連百姓的一個饅頭都不會拿,怎可能貪墨,一定是有人栽贓陷害!一定是有人栽贓陷害啊!”

白氏哭著哭著,暈厥了過去。

此刻,蘇良面無表情。

既然要搜查,就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地方,就連棺木都沒有放過。

蘇良還去了祖良的書房。

發現祖良書桌上所有筆墨文具,皆為中品質量。

在眉州這個詩文昌盛之地,他作為知州,想要用一套好的文房四寶,估計有無數人巴結著來送。

由此可見,祖良的生活習慣還是較為儉約的,符合百姓對他的說法。

當然,也有可能是偽裝。

斷案,一切都要看證據,而眼前所見,有時會騙人。

半個時辰后。

杜雷在書房書格中,發現了七塊金餅,價值近萬貫。

此外,還有一封眉州通判陸青親筆撰寫的收據。

上面的內容是:去年九月,祖良收眉州酒商馬德勇三塊金餅,分陸青一塊,陸青特立收據。

上面還有陸青的簽名與手印。

當即,蘇良回到州衙,再次傳喚眉州通判陸青。

陸青看過此收據后,雙腿一軟,一下子癱坐在了地上。

“蘇……蘇特使,這……這是祖良逼我寫的,我一共收了兩塊金餅,都是他硬塞的,我……我沒有花,全都在家里放著呢,是他逼我收的……”

“啪!”

蘇良拍下驚堂木,冷聲道:“陸青,你可知,當下你已是謀殺祖良的最大嫌疑人!”

“首先,你指認曹長運,讓我們誤以為曹長運是兇手;其次,馬德勇賬冊上購買的酒曲,都蓋有你的印鑒;而現在,本官又在祖家收到這份收條,你還敢稱此次貪墨之事與你無關?快快如實招來!”

“蘇御史,我……我沒有!”

就在陸青辯解之時,提點刑獄司公司洪仲、眉山縣知縣曹長運,與數名禁軍護衛,還有一眾衙役快步走了過來。

有兩人手里還提著東西。

一進門。

洪仲便興奮地說道:“蘇特使,我們找到行兇的兇器了,還有衣服也找到了,被兇手扔在距離竹林不到一里的枯井中,并用枯樹枝掩蓋了!”

自立案起。

洪仲便命人尋找兇器,一直沒有停止。

隨即,一把長約五寸的短刀和一件甚是破舊、帶著血漬的長衫出現在大堂中央。

而這時。

洪仲看向陸青,道:“蘇特使,此長衫乃是陸通判之物,多名官衙吏員都見其穿過,另外大小也合適。”

這一刻,陸青將腦袋深深埋了下去。

蘇良命人將賬冊和從祖良家搜出的東西交給了洪仲和曹長運。

蘇良站起身來。

“陸青,你先是指認曹知縣戌時三刻回衙,有謀殺祖良的可能,而后又狡辯稱榷酒曲的公文印鑒,乃是知州與通判互用,從不干預。緊接著,又在祖家宅院中發現了你的收據,又搜出了你的衣服和兇器,你還有何話要說?”

一旁。

洪仲一臉不可置信地看向陸青,道:“你?竟然是你殺了祖良?

曹長運也瞪眼道:“陸青,你為何如何兇殘,為何要殺祖知州?難道是分贓不公嗎?”

“啪!”

蘇良再次敲響驚堂木,冷聲道:“陸青,你還有什么要解釋的嗎?”

陸青緩緩抬起頭。

“對,是我殺的,是我殺的他!”

“我陸青來眉州是來振興眉州商貿的,是讓朝廷看到我的能力,將我不斷擢升的。但……但他祖良卻把我拉入了深淵!”

“那日,我發現他在酒曲上動手腳,有貪墨之舉,便去找他理論,他將刀架在我的脖子上,稱我若不與他分贓,便會讓我意外身亡,便會處處針對我的家人,我……當時害怕極了,只能答應他。”

“但是……但是……我就收了兩塊金餅,并且就放在家里,我一直想將其交出來,可……可一直沒有這個勇氣!”

“今年年初,他變本加厲,更加過分,想在其他商貿之事上撈油水,我果斷拒絕了,但他依舊在逼我。”

“我當時非常生氣,于是便趁著他在竹林散步之時砍死了他!”

“我不想當個被百姓唾罵的官員,他想要賺養老錢,但我想要仕途,想要大興眉州商貿,我是有這個能力的!”

“所以,我就殺了他!”

“殺了他之后,我非常害怕,將刀和帶血的衣服處理后,我便又回到了州衙。”

“我知曉曹知縣與祖良吵了一架,所以便想將此事嫁禍到曹知縣身上,他的文興之策對眉州并不好,也是阻礙我發展眉州商貿的絆腳石,所以我便想著構陷他……”

這時。

洪仲攥著拳頭道:“你……被如此威脅,為何不與老夫講,他一個知州還能翻天嗎?真是糊涂!糊涂啊!”

曹長運也站了出來。

他朝著蘇良拱手道:“蘇特使,雖然陸通判陷害下官,但下官覺得他最后迷途知返,為了眉州商貿而殺了祖良,并未丟掉士大夫官員的臉面,應酌情減免罪責!”

“本官心中自有打算!”蘇良面無表情地說道。

蘇良臨行前,包拯送了他四個字:法不容情。

有時,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斷案。

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武斷地解決問題。

隨即。

蘇良又看向陸青,問道:“為何要砍十三刀?”

“我……我……我沒想那么多,就……就想著殺了他!”陸青猶豫了一下,磕磕絆絆地說道。

蘇良看向杜雷,道:“杜雷,將陸青拘押入獄,重新核實一下證詞,任何細節都不要放過。”

杜雷拱手,然后將陸青帶了下去。

這時。

曹長運又道:“蘇特使,今日先是查抄祖良家宅,而后又搜出了謀殺兇器與血衣,城內百姓已經猜出了一些端倪,如今,證據確鑿,兇手認罪,下官建議,盡快公審,設在明日如何?”

蘇良想了想,道:“三日后吧!”

說罷,蘇良便離開了大堂。

入夜。

蘇良再次整理了一番案宗與證詞,總覺得此案過于順利了一些。

并且有很多事情,他還未曾弄明白。

比如:陸青明明膽小怕事,為何能刺祖良十三刀。

比如:陸青作為通判,不可能不知兇器要銷毀,將刀扔在河內,將血衣燒毀才是最好的辦法,他卻選擇將其扔到一口蓋著樹枝的枯井里。

“是不是我想太多了?”蘇良自言自語道。

片刻后。

蘇良朝著孫勝道:“孫勝,咱們去孫氏書樓看一看,便衣,最好不要讓別人發現。”

孫氏書樓乃是眉州城的地標。

藏書豐厚,即使晚上也有讀書人聚而論書。

約一刻鐘后。

蘇良從州衙后門來到了孫氏書樓,二者距離并不遠。

孫氏書樓,共有五層,其中第一層大廳內,讀書人甚多,三五成群,聚在一張桌前,有人講孔子,有人講荀子,有人講莊子……

蘇良,身穿一身洗得有些發白的藍色長衫,在人群中并不顯眼。

而此刻,他聽到有書生議論到了今日之事。

“諸位,據說咱們知州乃是貪墨被殺,而殺人者就是通判陸青,大概率是分贓不均,三日后的公審一定會是一出好戲!”

“蘇御史就是厲害,不消幾日,就將此案破了!”

“諸位,知州貪墨,通判殺人,咱們的好知縣是不是該擢升了!”

“對呀,這不是壞事啊,曹知縣主張以文興眉州,他若主持大局,我眉州必興,成為大宋人文第一州,指日可待!”

這時。

蘇良留意到大廳前面掛著一張匾額,上面寫著一行大字:大宋人文第一州。

題字者正是眉州知縣曹長運。

“曹知縣真是深得民心啊!”蘇良喃喃道,在孫氏書樓轉了一圈后,便回州衙了。

翌日清晨,小雨淅淅瀝瀝。

蘇良仍然覺得此案有些不對勁,但又想不出哪里不對勁。

心煩之下,他準備去蘇洵家坐一坐。

近午時。

蘇良來到了蘇宅。

因蘇良提前一個時辰打了招呼。

故而在他走下馬車的那一刻,三蘇已經在門口等候了。

“蘇先生!”

小蘇軾和小蘇轍如門童一般,躬身行禮。

雖然他們對蘇良所贈的兩箱禮物不是很喜歡,但也知蘇良乃是為了他們好。

蘇洵笑著道:“蘇御史,里面請!里面請,今日乃是拙荊親自下廚!”

“那我可有口福了!”蘇良笑著道,然后讓孫勝將帶來的酒水和點心提了進去。

作為一名臺諫官,他無論去哪里都不會白吃白喝。

不到片刻。

桌子便擺上了豐富的菜肴。

蘇良與蘇洵之妻程氏也打了個招呼,然后才與蘇洵坐了下來。

二人相談甚歡。

蘇洵還想讓蘇良考一考小蘇軾和小蘇轍。

自己孩子有本事,當爹的總是喜歡顯擺顯擺的。

蘇老泉也不例外。

但那兩竹筐文書,實乃是丁度、司馬光等人整理出的一些學術文章,對科舉策論有用,蘇良根本沒咋看。

蘇良問了幾個小問題后,便不再問了,這讓蘇軾蘇轍興奮得直想跳起來。

飯畢。

蘇良和蘇洵坐在茶室之中。

二人開始聊起了眉州,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此次的謀殺案上。

蘇良好奇地問道:“蘇兄,那祖良與陸青主張以商興眉州,而曹知縣一直主張以文興眉州,且提出了讓無數書生心動的大宋人文第一州稱號,你如何看?”

蘇洵想了想,道:“我自然更傾向以文興眉州,但恐怕不好落實,商貿不興,百姓就難富,全靠書生和書商撐起眉州,太難了,若眉州緊靠著汴京城,估計還行!”

“對了,三月底,我遇到過曹知縣一次,他興奮地給我拿出了一份文書,名為《文興眉州十三策》,寫的非常不錯,你可以看一看!”

“文興眉州十三策?”

“具體內容是什么?”蘇良問道,他現在對“十三”這個數字甚是敏感。

當即。

蘇洵便將文興眉州十三策的內容講了出來。

蘇良一聽,發現竟與曹長運和祖良爭吵的那份《眉州文興草策》,一模一樣。

“他為何要改名字呢?”蘇良喃喃道。

“什么?”蘇洵不知蘇良在說什么。

這時,蘇良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道:“蘇兄,咱們改日再聚,我有一件要事去辦!”

說罷,蘇良快速離開了蘇宅。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