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第0343章:蔭補之官,如何處理那些無用的官二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0343章:蔭補之官,如何處理那些無用的官二代

第0343章:蔭補之官,如何處理那些無用的官二代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04日  作者:上官不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上官不水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蘇良講完后。

一名民間小報撰寫人為蘇良的這番言論起了一個名字。

名為:仕途勸退論。

依照蘇良所言,官員數額減少,讀書人數逐漸增多,那朝廷自然是優中選優了。

此等大勢,無人可逆。

若無過人的政事才能,想要入仕為官,那就是異想天開。

蘇良這番話,打破了許多讀書人的優越感,也讓很多人瞬間清醒過來。

優勝劣汰,實乃常情。

自己若跟不上大宋走向興盛的步伐,那自然無法步入仕途。

書生士子們問詢的方向突然就變了。

蘇良這番言論,也引得二人深思。

那些只會坐在馬背上看風景或不斷用鞭子痛打馬匹的人,注定會被淘汰。

當下,唯有認真驅趕馬匹的人,才有資格坐在馬背上。

當下的大宋。

當下的大宋就像一輛疾行的巨型馬車,百姓為馬,官員為馬夫。

“歐陽學士,我擅于詩賦,但不擅于策論,我朗誦兩首詩,您能否點評一番?若后年科舉不中,我……我就賣詩為生了!”

在當下這種良好的環境氛圍下,讀書人憑借著自身學識,依舊可以在其他行業做出成績。

接下來。

這一刻。

“讀書應時時思變,變則可入仕,不變難為官。”

已經不是那個顫顫巍巍、負重前行的跛腳大宋了。

“三位官人,其實我對三司的稅收制度有所研究,能不能在這里說一說,三位也指點一番。”

一言以蔽之——

“蘇御史,你覺得我若是棄仕途而從事農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我的學識使得天下的田畝法令更健全,更有利于窮苦百姓?”

歐陽修、蘇良、王安石三人,聽到這些問詢,不由得都露出了笑容。

歐陽修與王安石也都站起身來。

好在蘇良也為眾人指引了其他方向。

這才是大宋年輕人應有的模樣。

滿懷熱情,斗志昂揚,且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

與此同時。

人群中那些只想著謀求自身利益的讀書人,都乖乖閉上了嘴巴。

一時間,問詢者無數。

本應是劍拔弩張的論辯場景,卻和諧得如同私塾里的師生對談。

第二日。

對談依舊,和諧依舊。

在蘇良的建議下,富弼、范仲淹、王堯臣三位相公也來了。

場面愈加熱烈與和諧。

許多未曾經歷過世俗險惡的年輕讀書人,對未來充滿了向往。

所關注的。

都是如何能使得大宋變得更好,如何能幫助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蘇良等人如同看到了十七八歲時的自己。

非常喜歡與他們暢聊,也從這些年輕人的身上吸取到了許多養分。

午后,垂拱殿。

當趙禎聽聞到國子監前發生的事情后,不由得樂了。

“朕本以為雙方定會吵起來,甚至還有可能發生動亂,便暗中派禁軍保護他們,哪曾想竟然聊得其樂融融,氛圍越來越好!”

趙禎面色愉悅,喃喃道:“官民對談這種形式不錯,朕應該在地方上也施行起來,讓官員們走進百姓心里,如此一來,才能更加迅捷地解決問題。”

要知。

即使是一些縣官都不敢與百姓面對面對談,不敢正面回答百姓提出的問題。

朝廷若推行這種方式,定然能揭露出諸多問題。

很快。

變法司頒行的科舉改制之策,便傳到了各個地方的讀書人耳中。

最開始,地方上的書生與汴京城的書生士子一樣,無比憤怒,非常排斥,認為朝廷是要砸了他們的飯碗。

但在三五日間。

歐陽修、蘇良、王安石等人在國子監的言論也通過小報傳到了他們的面前。

很多年輕書生漸漸明白了朝廷的用意。

反對者一下子減少了許多。

這些消息都逐漸匯總到了變法司。

蘇良等人都甚是興奮,改革吏治、去除冗官的第一步終于走出來了。

又一日,變法司內。

富弼、曾公亮、范仲淹、王堯臣、梁適、蘇良、王安石、司馬光八人聚在一起。

開始討論起了朝廷的門蔭制度。

相對于縮減合并衙門,大幅度裁減官員。

門蔭問題更好解決一些。

所謂門蔭,凡以親屬官蔭奏補為官,皆可稱:門蔭。

當下。

大宋從六品以上的文官、諸司副使以上的武臣,皆享有門蔭待遇。

門蔭范圍涉及:子、孫、曾孫、兄弟、叔侄等,非常廣泛。

大宋的門蔭方式有多種。

如郊祀門蔭,皇帝生日蔭補、改元蔭補、致仕蔭補、遺表蔭補等。

蔭補官員數量甚多,每年能達四千人以上。

不過大多下沉在地方州縣,擔任財務監當官、巡查使等中低級差遣。

且沒有資格(官家賜出身除外)擔任臺諫官、兩制官、經筵官、史官、外交官等重要官員。

饒是如此,耗費的俸祿也甚高。

許多蔭補官員,有職無差遣,德行、才干都非常差勁,經常出現作風問題。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成了大宋官僚體系中的毒瘤。

王安石率先開口道:“依我看,應該全面廢除門蔭之規,老子是老子,兒子是兒子,老子有功,就對老子封賞,兒子可繼承老子的封賞,但朝廷再賜予兒子官位就說不通了!”

當下的大宋,進士出身的官員幾乎和恩蔭官沒有太多交集。

有出身的人,大多都看不上恩蔭官。

有些恩蔭之官,也會傾盡權力考一個出身,不然會一直抬不起頭來。

比如當下正在青州養老的前首相陳執中,因非進士出身,自卑了一輩子。

蘇良也是看不上大多數恩蔭的官員。

因為但凡有志者,都會考個功名,得個出身。

那些考不上的,基本都是只知吃喝玩樂的純粹官二代,如同碩鼠一般,全靠朝廷養著。

聽到王安石的話語,富弼搖了搖頭。

“不可如此絕對!有些人的蔭補,乃是以獎勵軍功、褒揚忠烈的名義賜予的。比如楊業老將軍,絕食殉國,太宗皇帝便將他的五個兒子蔭補為官,難道不該嗎?”

蘇良等人不由得點了點頭,此等軍功,確實該蔭補其子。

眾人不由得再次認真思索起來。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