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第0277章:以名棄利!全宋第一仁良夫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0277章:以名棄利!全宋第一仁良夫家

第0277章:以名棄利!全宋第一仁良夫家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4日  作者:上官不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上官不水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 


七月二十二日。

汴京城內的各個書攤上,都擺放著一厚摞《生子不舉圖》。

與此同時。

開封府府報的最新刊也在今日發售,皆是對東南區域生子不舉情況的原因分析。

“溺男多因身丁錢,溺女多因厚嫁風。”

很多街頭小報,也都開始刊載關于生子不舉的消息。

一時間,汴京城內,討論的皆是此事。

這就是蘇良的謀劃。

要打破習俗,必須先將聲勢造起來,引得百姓關注。

輿論是把雙刃劍,可害人,亦可救人。

街頭小報在經過一番整治后,皇城司讓其刊發一些內容,他們求之不得。

“官家已經減免了南方地區四成身丁錢,估計溺男的情況會得到緩解,但溺女嬰還是會繼續啊!”

“厚嫁只適合富人,但富人風氣一起,底層百姓都會效仿,忍不住要破家嫁女了!”

“此攀比之風實不可漲,不然以后將會有更多的女嬰身死,實在是太殘忍了!”

“我家已有四個帶把的了,我正想要一個女娃,不知能否去東南找那些欲棄嬰的人家領養一個?”

“朝廷已設有福田院,專門照顧那些老幼貧疾之人。但若照顧嬰兒,卻還是條件不足啊!”

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而何郯在汝南郡王府被罵數次后,終于見到了趙允讓。

雖然他言說了不到半個時辰,便被請了出去,但趙允讓已然聽進去了一些話語。

而這一日。

十三團練趙宗實依照蘇良的計策,去了城西吳家。

七月二十四日。

蘇良寫了一篇名為《論厚嫁風》的三千字長文,交由劉家書鋪印制抄錄了上千份,然后傳于街市。

此文嚴厲批判了當下的厚嫁之風。

并提出:娶妻應娶淑,擇婿應擇賢,徒為錢,不如不婚。

本來,蘇良欲讓歐陽修撰寫此文。

但歐陽修畢竟有侵占外甥女嫁妝的緋聞,蘇良只得親自上手。

一時間,汴京紙貴。

這篇文章將整個汴京城百姓的討論掀到最高潮,并且幾乎是一邊倒的趨勢,人人皆反對厚嫁之風。

富人也怕攀比。

當年曹皇后出嫁,使得曹家舉債嫁女,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七月二十五日。

城西吳家高調對外宣布:吳家娶媳求淑女,不計厚奩(即嫁妝),懇請汝南郡王以薄禮送之,吳家必厚待其女。

此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座汴京城。

這是汴京城第一個富家大戶發聲反對厚嫁之風,且其準親家還是當下的宗室,汝南郡王府。

吳家雖富。

但拒絕汝南郡王府給予的這樣一筆潑天財富,乃是令人沒想到的。

此等魄力,汴京城沒有幾個家族能做得到。

吳家此舉,一下子引得許多書生士子盛贊。

家族名聲瞬間躍升許多。

就連吳家一些經營慘淡的商鋪都因此變得紅火起來。

汝南郡王府,客廳內。

趙允讓得知吳家懇請汝南郡王府無須厚嫁女兒后,搖了搖頭。

“他吳家不要厚奩,是他們的想法,但我們送不送,是我們的想法,依本王來看,還是要送,不然顯得我趙允讓沒錢嫁閨女,以后受欺負了怎么辦?”

趙允讓一臉固執。

翌日,近午時。

又一件轟動全城的事情發生了。

趙禎為贊賞吳家“不計厚奩”的優良作派,命人送給了吳家一副親手書寫的飛白書。

飛白書的內容有八個字:全宋第一仁良夫家。

這八個字,價值千金。

誰家得了這八個字。

那就意味著以后就是朝廷欽定的“全宋第一仁良夫家”。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美譽。

日后。必然能使得吳家青史留名。

一時間,羨慕者如云。

一些準備娶媳的富貴人家,也都學吳家那般,提出:不計厚奩,以此博美名。

這八個字,也是蘇良的謀劃。

他篤定,吳家一定會為名棄利。

蘇良寫給十三團練趙宗實的信里,便是承諾:若吳家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厚嫁之風,便讓官家為他們寫這八個字。

這八個字的價值。

不亞于吳家的祖墳冒了青煙。

吳家失了嫁妝,卻得到了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美譽。

故而,他們才敢于堅決站出來反對厚嫁之風。

蘇良拿到這八個字也是不容易的。

趙禎不可能完全依照蘇良的意思將此稱謂隨意送人。

蘇良也給了官家承諾:五日之內,使得全城百姓都討論生子不舉之事,且使得絕大多數人都排斥厚嫁之風。

如此一來,才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厚嫁之風。

趙禎欣然同意。

蘇良做到了他的承諾,趙禎也送出了這八個字。

說白了。

一切輿論,皆是蘇良的謀劃。

百姓討論的結果,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

午后。

汴京城,南門大街。

一處茶樓的二樓包間內。

趙禎站在窗口,看向人潮涌動的繁華街道,心情甚好。

此次,蘇良的做法,又給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原來,操控民意竟然如此簡單。

街頭販賣小報的書販、茶樓酒肆擅于言談的年輕書生、勾欄里說評書的先生,皆有皇城司之人。

趙禎作為官家。

其心中的一些帝王之術不是士大夫官員們能夠揣摩的。

有時,他站在百姓那方。

有時,他站在士大夫官員那方。

有時,他還會站在宗室外戚那一方。

這次,他所學到的經驗是——

日后,若有政見與士大夫官員不合,便可制造民意制衡士大夫官員們。

很多時候,民意比君權更能使得士大夫官員們妥協。

這一刻,蘇良并沒有想太多。

他只是因不久前被輿論所害,才有了這個操控輿論的點子。

并讓皇城司和開封府幫自己完成了這樣一場熱點事件的謀劃。

當下,蘇良只想著汝南郡王趙允讓能夠妥協。

若他下月嫁女能輕車簡從,嫁妝減去六七分。

那此次反對厚嫁之風,才算有一個相對美滿的結局,才能漸漸改變民間的厚嫁之風。

汝南郡王府,內廳。

趙允讓坐于主位,何郯坐于下座。

這一刻,趙允讓非常糾結。

他想到過官家會勒令他去厚嫁之風,但沒想到官家竟然送了他準親家一幅寫著“全宋第一仁良夫家”的飛白書。

官家強迫他,他還敢拒絕,畢竟這屬于他的家事。

但當下,他若還執意厚嫁,搞不好官家一怒之下就將這副飛白書收了。

吳家甚至有可能為了這個美名,直接退婚。

趙允讓,好臉面。

但若讓他減少嫁妝,他又覺得有失郡王府風范。

一旁,何郯笑著規勸道:“郡王爺,去厚嫁之風,實乃大趨勢。你若帶頭做,那就是咱汴京城嫁女之家中的頭一個,就是全宋第一仁良娘家,這可是一段可傳千秋的佳話啊!”

“你不但省了錢、得了名,甚至還能挽回無數女嬰的性命,可謂是領一方良風美俗,此功大焉,且可遇不可求啊……”

趙允讓糾結了片刻后,道:“罷了罷了,大宋厚嫁之風,就從老夫這里開始改吧!”

聽到此話,何郯頓時大喜。

他終于不用再聽趙允讓的“隔墻罵”了。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我在大宋做臺諫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