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后的良心第三十五節 何謂忠臣、良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北宋最后的良心 >>北宋最后的良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五節 何謂忠臣、良臣?

第三十五節 何謂忠臣、良臣?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晨風天堂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晨風天堂 | 北宋最后的良心 


午后,趙佶書房。

書房內一共只有九個人,向太后坐在屏風后,梁師成站在屏風側面。

皇帝端坐于書桌后,圓凳五只擺在書桌前。

當朝左相章惇、當朝右相韓忠彥、當朝樞密正使曾布、七品小縣令宗澤、七品小縣令張叔夜。

還有一人,梁莘。

梁莘沒有圓凳,他穿著八品文官的官服,站在趙佶書房的角落處,面前擺了一張桌子,上有紙筆。

棄鄯州是韓忠彥一脈的主意。

用意很單純,就是抹去一切關于王安石的功績與豐碑。

今日論政。

從傳閱宗澤等人回答趙佶三問開始,三位朝堂上的大人物就非常清楚,今日誰都別想好過。

曾布想法很好,融合兩脈,共存。

章惇與韓忠彥卻絲毫沒有半點這樣的想法,他們只有一脈求活,另一脈必須全滅。

韓忠彥先開口了:“臣以為,西北軍費消耗巨大,當地民生彪悍,羌人與吐蕃貴族蠻夷之,近些年來天災連連,民不聊生,當開源節流,放棄鄯州。臣以為,不僅要放棄鄯州,整個河湟都無用。”

然后,就是長達一刻鐘的高論。

趙佶聽完,立即就不高興了。

放棄整個河湟,那洮硯礦區呢?

可他不能開口,事先有言,論政他不能開口,不能有任何偏向性的言語。

章惇馬上接過話題:“臣以為,我大宋國土,一寸也不能丟,河湟失政,是人為過失,廟堂之上決策、派去的官員用心,假以時日,鄯州、河湟必可以王治之下。”

吧啦吧啦……章惇也是一套高論。

兩人瘋狂的輸出,吵的聲音越來越高。

曾布呢,只說了一句話:“若想河湟安定,除了文治之外,必須派兵,國庫暫拿不出這么多錢來。但,臣認為,國土不能棄。”

一個要棄,一個不愿放棄,一個和泥。

就是這樣,吵。

向太后內心是清楚的,早在許多年前,新法一脈就把舊法一脈往死里整的不止一次,而后有反復,但在上一任皇帝期間,新法再次大興,新法一脈繼續把舊法一脈往死里整。

此時,自己是偏向于舊法的。

舊法一脈估計也會用最殘酷的手段,報復新法一脈。

但是。

你們鬧歸鬧,拿我趙家的土地說棄就棄了?

突然,張叔夜站了起來,大步向前,對著趙佶一禮:“官家,臣聽聞蔡氏兄弟不法,正在查抄其家產,市井傳聞,其家中抄出的錢糧堆積如山,臣以為足夠十萬大軍一年半的用度,臣不懂用兵,臣獻上對羌之策,請官家過目。”

說完,從袖子里抽出一本奏疏。

向太后側頭問梁師成:“蔡氏兄弟查抄家產有多少?”

梁師成回答:“還在統計與測算中,以當下看,遠超千萬貫之巨。”

聽完,向太后輕輕一擺手,梁師成這才去拿過張叔夜的治羌論,先送到趙佶手邊,趙佶看這個,就是狗看星星。

但也要裝模作樣看一遍。

梁師成這才拿去給向太后看。

向太后剛把那份治羌論拿在手中,韓忠彥就怒斥張叔夜:“你是那一科,第幾,現任何職?”


上一章  |  北宋最后的良心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