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三易其稿,終流傳于世。(求訂
第176章三易其稿,終流傳于世。(求訂
天下第一白:、、、、、、、、、
第176章
三易其稿,終流傳于世。(求訂閱)
“不會吧。”
“如此巨作,竟然不能出版?”
“天了都……”
眾人本以為。
在《徐霞客游記》之后,這又將是一部巨作的誕生。
好吧。
巨作確實是誕生了。
但誕生沒用,他并不能夠出版。
很多作品曾經都誕生過。
但流傳下來的,百不存一。
至于原因。
所有人都知道。
古代的印刷技術顯然比不上現代。
別說是一部幾十萬上百萬字的作品了,哪怕就是一部10萬字的作品,都是超級大長篇。
所以能夠流傳下來的作品,最好是越短越好。
越長,反而不利于傳播。
而除了出版技術之外,造紙技術對于作品的傳播也是一大制約。
“沒辦法,古代不像現代,哪怕現代就是不出版,我發到網上去,也不至于消失。”
“是啊,如果不出版,那這樣的巨作,也就會消失于歷史的長河當中。”
“我突然有一些明白,為什么永樂大典會丟失這么多巨作了。這么長的篇幅,你只能自己保存,任何一家書商都不可能冒著如此之大的風險給你出版。可真要保存的話,同樣非常的困難,一有什么兵荒馬亂,再經典的巨作,也都可能會消失。”
直播間眾人已經隱隱作痛。
對于此。
江寧繼續說道:“其實上節課我們說到的《徐霞客游記》,差一些都不可能問世。而徐霞客游記之所以能夠問世,在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值得說一下。”
“當時徐霞客游歷一生,將其整理的手稿游記交給了好友季會明。季會明沒有辜負徐霞客的遺愿,他花費了數年的時間,將徐霞客手稿整理成了《徐霞客游記》。可令人心痛的是,當時已是明末,清兵入關,戰火很快就燒到了江南。在這場浩劫中,江陰百姓慘遭到蹂躪和屠殺。徐家不但沒能逃過此劫,還遭遇了奴變,包括徐霞客長子徐屺、侄徐虞卿在內的二十多位徐家子嗣遇難,徐家的宅子也被燒毀。而在這次滅頂之災中,《徐霞客游記》原始手稿大部分被燒,“季會明抄本”也慘遭劫毀和散佚。”
這一說。
眾人內心咯噔一聲。
果然是怕什么來什么。
雖然大家都知道。
徐霞客游記已經通過江寧出版了。
理論上來說,他是流傳了下來。
可面對著江寧說出來的故事,眾人仍是止不住無比的擔心。
“江寧老師,季會明手抄本遺失后,他又怎么流傳下來的呢?”
有學子立即向江寧提問。
江寧說道:“這多虧徐霞客生了一個私生子。”
“雖然在這一場浩劫當中,徐霞客一家都遭受到了劫難。但是,徐霞客卻是生了一位私生子,他叫做李寄。李寄的母親是徐霞客的侍女,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感情,后來她還為徐霞客生下了一個兒子。然而徐家是江南的名門望族,根本不接納這位侍女。被逼無奈,侍女最后帶著出生不久的兒子嫁到了江陰定山一戶姓李的人家。她給兒子取名李寄,就是寄養在李家的意思。李寄一出生就被剝奪了父愛,這使得原來應該錦衣玉食的他,從此過起了節衣縮食的艱辛生活。少年時期,他曾做過回歸徐家的嘗試,然而被無情拒絕。自此,他不再心存奢望。”
只是這更是讓大家不解了。
這位學子又問道:“江寧老師,不對啊。”
“哪里不對?”
“李寄是徐霞客的私生子,而且也不被徐家接受,難道這位私生子不恨徐家嗎?他會反過來幫徐霞客?”
“或許李寄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會恨徐家,也恨徐霞客。只是,在李寄年長之后,他對于父親徐霞客卻非常的景仰。不僅如此,他還繼承了祖父徐有勉、父親徐霞客的遺風,厭惡科舉仕途,癡迷游歷名山大川。不過受“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思想影響,他一直未能成行。
李寄天資聰穎,學識深厚,他還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子漢。當時清兵入關,年輕的他登上由里山,痛哭了一場。而當清軍高叫“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闖進江陰城時,他積極投身抗清運動。后來運動失敗,清軍屠城,李寄悲憤至極,絕食于花山頂上,幸被鄉人發現救回才免于一死。后來母親去世了,毫無牽絆的李寄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自己的逐夢之路,他要像父親一樣,遠游秦中,射獵賀蘭、太白。公元1650至1659年,李寄先后六次出游,足跡遍布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陜西等地。”
江寧露出了笑容。
一眾學子聽到這里,也是微微一笑。
聽著江寧講解的李寄,眾人眼里,似乎又看到了另一位徐霞客。
是的。
徐霞客的精神實在是太感染人了。
同樣,他也感染到了他的兒子李寄。
哪怕李寄知道自己是私生子。
“多年的游歷生涯使得李寄對父親的崇拜中又多了深深的敬意。想起父親耗費大半生心血著成的巨著毀于戰火時,他心痛不已。于是,他立志要在自己死前將父親的游記重新搜尋整理成書,讓它傳于后世,以慰老父在天之靈。
當時的《徐霞客游記》經過多次毀損,已面目全非。沒有母本,修訂工作根本無法進行,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找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本子。于是,李寄四處奔走打聽各個抄本的下落。得知父親的手稿因戰亂流失于宜興一位叫曹駿甫的庠生手中時,已經65歲的李寄興沖沖拄著杖專程去求取。當曹駿甫告訴他,這部抄本18年前已輾轉到宜興史夏隆處時,他又去馬不停蹄去拜訪已經73歲的史夏隆。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史夏隆家里,李寄終于見到了那部夢寐以求的抄本。他如獲珍寶,將其買下連夜背回江陰由里山,悉心整理編撰。然而這個過程同樣艱辛又曲折……在整理的過程中,李寄發現史夏隆抄本中存在很多人為篡改的地方,而且涂抹嚴重,字跡難辨。于是他一張張一頁頁地對照,把篡改的地方一一改正。實在看不清,他就把稿子對著太陽照,以便看清里面被墨汁涂掉的字跡,再把它恢復過來。而他多年的出游經歷,此時也派上了用場。
在幽靜的山居庵秀峰閣內,李寄將宜興所得抄本和自己手頭幾種抄本互相對照,并結合平時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對其加以校勘、補充。終于,在歷經五年的艱辛之后,李寄輯成了一部相對完整的《徐霞客游記》,人們稱其“李介立抄本”,介立就是李寄的字。而這個版本是后世所有《徐霞客游記》版本的母本,因此又被稱為“諸本之祖”。也正是因為這一個版本,我們的《徐霞客游記》這才流傳了下來。”
一口氣。
江寧講完了《徐霞客游記》流傳史。
只是眾人雖然欣慰《徐霞客游記》能夠傳承下來。
但今天的課程,卻是講的李時珍。
對于大家來說。
李時珍似乎并沒有《徐霞客游記》這么好運。
《本草綱目》就要消失于歷史的長河當中。
“徐霞客要不是沒有這個私生子,恐怕徐霞客游記我們也見不到。”
“是啊,有一些諷刺的是,當時李寄明明想回到徐家,但卻被拒絕。”
“這個怎么說呢,畢竟是私生子,而且徐家當時也是富商,正房一般也不會允許這樣的私生子回來。”
不少人喃喃自語。
可是。
越是這么說。
眾人越是可惜《本草綱目》的失傳。
“江寧老師,難道本草綱目就此失傳了嗎?”
一眾學子,仍是有一些不甘心的問道。
“我可沒說。”
“啊……”
眾人一愣,這才反應過來:“江寧老師,原來您剛才一直都在忽悠我們啊。”
這一說。
眾人恍然大悟。
如果真就失傳了。
那講李時珍又有什么意義?
如果沒有這么一部偉大的書籍,恐怕李時珍也會默默無聞吧。
“江寧老師,不帶這樣上課的。”
“是啊,江寧老師,剛才您這一說,搞得我們都要哭了。”
“江寧老師,您現在可是在大學講課,要嚴肅一點。”
眾人哭笑不得。
江寧攤了攤手,說道:“其實呢,我也沒有忽悠大家。之前說的這一些,我只是想告訴各位同學。一部書籍要想傳承下來,他有多么的困難。徐霞客游記能夠流傳下來,都是經歷如此的復雜。更不用說,比之徐霞客游記更為復雜的作品,他要想傳下來,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所以,對于一眾能夠經歷幾百上千年傳承下來的經典,我們一定得善待。”
這也是江寧為什么要講“李寄”的原因。
這同樣也是江寧所講第三集課的原因之一。
“我們繼續回到李時珍,回到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萬字,還有幾千幅本草圖片。他對于印刷,出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時本土最大的書商考慮到經濟價值,拒絕了本草綱目的出版。但是,李時珍并沒有灰心,一直都在不斷的想辦法。”
“這個時候,李時珍兒子提醒說道,父親,這一些書商之所以不愿意出版,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出版這樣的一部巨作耗資巨大,收不回成本。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如請一位名人給這一部作品作序,以名人的身份加持,相信本草綱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
“李時珍覺得兒子的主意不錯,于是就想到了王世貞。王世貞不但是當時書法名家,而且還是天下文宗泰斗。如果有他的推薦或者做序,則本草綱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只是雖然想到了王世貞,可李時珍與王世貞卻素未謀面。更加為難的是,王世貞是朝廷命官,李時珍只是一介布衣。一個普通老百姓去求一位名家,王世貞會放在眼里嗎?”
眾人內心又是一下子被揪住。
“江寧老師,王世貞難道沒有理會李時珍嗎?”
臺下一位學子又是情不自禁脫口問道。
江寧揮了揮手,說道:“不用急,我慢慢向大家說來。雖然李時珍想到了這個問題,不過,當時的李時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背上了自己的手抄版本,走了九天九夜來到了王世貞住處。幸好,這位文壇泰斗并沒有看輕李時珍,得知李時珍前來,王世貞欣然接見了李時珍,并與其促膝長談。”
“兩人相見恨晚,李時珍把成袋的書稿交給了王世貞,向王世貞講述了他寫書的意圖和經歷,以及成書后無法出版的苦衷,并懇求王世貞為《本草綱目》作序。看著整整一袋子的書稿,聽完李時珍聲淚俱下的講述,王世貞深為感動,他留下了書稿,同意認真拜讀。”
“可是,他又說。本草綱目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這是一部醫書。李時珍為什么要修訂醫書,就是因為前人醫書上有比較多的錯誤,他要修訂以及增加。那么,做為全新修訂的《本草綱目》是否也有錯誤?李時珍聽后,便說,本草綱目所涉內容龐大,恐怕也有可能會有出錯,于是他又背著本草綱目手稿回到家中修訂。”
“沒想到,這一修訂,李時珍三易其稿,又是修了10年。如果加之前27年編寫這一部作品的話,那整部《本草綱目》編著的時間,用時37年,將近40年的時間。”
整個課堂。
此時鴉雀無聲。
誰人都能想到,40年的時間編寫一部書籍的艱辛。
“當李時珍10年之后再見到王世貞時,王世貞大受感動,提筆揮就,為《本草綱目》作序。王世貞在序中寫道,上至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觀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寶也。隨后,王世貞又將金陵最大的書商請了過來,為《本草綱目》出版,這一版史稱金陵版。至此,《本草綱目》便流傳了下來。同一年,王世貞就此去世。”
講到這里。
第3集課卻是講完。
一眾學子的眼睛,早已經濕潤。
漫天的掌聲,如潮水般涌來。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