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榨糖技術、釀酒技術、煙草種植和加工、可可種植和加工技術就已經通過荷蘭人傳到了歐洲。他們正在美洲殖民地大范圍種植這些農作物,并建立加工廠,最終將產品源源不斷運回歐洲銷售。
再比如造船業,以松江造船廠、小琉球造船廠、峴港造船廠、馬尼拉造船廠、沙廉造船廠為主的軍用造船廠都有海軍和錦衣衛嚴密看守,想從中獲得造船技術比較難,風險也比較大。
但隨著海貿如火如荼發展壯大,沿海各省也開辦了至少十幾家民營造船廠。他們以雇傭軍用造船廠退休工匠的方式獲取了一些軍用造船技術,然后用在了民用船只上。
這么做并沒什么不好,只有讓更多海商也能駕駛著遠洋性能更好的帆船縱橫四海,才有利于大明帝國在跨洋貿易方面占據優勢。
但什么事都必須可控,民營造船廠為了爭奪客戶,除了在成本上下功夫之外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拼了命的窺探軍用造船技術,并將其當做自家的金字招牌加強競爭力。
有道是家賊難防,外人很難獲得的技術細節,對民營造船廠來講卻不是很難。最終防來防去,外人是防住了,卻被人家從內鬼手里輕易獲得。
而泄密最嚴重的就是化工行業。剛開始朝廷由于資金、人手限制等問題,無力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多個大型化工廠和配套產業鏈,然而化工廠所生產的火油、瀝青、石蠟、酸堿等產品又逐漸被各個行業大量需求。
尤其是當化肥被越來越多農戶認識并接受之后,只要是能生產化肥的工廠就沒一家有存貨能過夜。門口總是停著一大串馬車,生產出來多少運走多少,都是熱乎的!
為了彌補上這個巨大的產能缺口,讓更多農戶用上化肥,確保大明帝國的糧食安全,洪濤帶頭入股民營化工廠,誰愿意投錢建造化工廠就能擁有和皇帝合伙的殊榮。
不得不說在這個年代皇帝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哪怕不怎么懂經營化工廠的人也愿意掏錢弄一個,不求別的,只求沾點光,要是能掙錢更好。
這么一來,民營化工廠就如雨后春筍般的在大明本土冒了出來,多年下來,雖然在經營管理上化工部始終沒放松,也沒出過太惡劣的生產事故,副作用卻越來越顯著了,泄密!
化工產品有很多種類經過簡單處理都是能軍民兩用的,而這些產品如果能妥善保密的話,外人又是非常難以仿造的,甚至在很多年內連原理都搞不清。
可一旦被泄密,讓外人搞清楚了技術細節和配方,想攔也是攔不住的,而且不見得發展的早就能一直保持領先優勢,偶然性很強。
如此大殺器豈能輕易示人!現在戰爭基本結束了,帝國經濟也走上了正軌,國際環境趨于平穩,洪濤終于能騰出手來整頓內務了。首當其沖的就是規范各行各業,從無序的野蠻發展轉向有序的平穩進步轉化。
“嗡嗡嗡……嗡嗡嗡……”
饒是在座都是經歷過改革全程的朝廷重臣,對皇帝的奇思妙想已經習以為常,聽聞此事之后仍舊有些錯愕和驚詫。一時間養心殿內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連君前禮儀都顧不上了。
分級制度,聽上去好像挺簡單,只要各部門將負責的產業全都按照重要性分成幾等即可。實則不然,朝廷為了管理方便才設置了各部,可各行各業之間并沒有明確界限,全是相通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想把這套制度設置得能平穩運行,必須由各部門之間無數次平衡和妥協,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才有可能實際執行。
當初皇帝要改革朝政,也沒敢一上來就全面鋪開,只能借著李贄擔任兩廣總督的便利先在治下小范圍嘗試。等見到了效果再設立特區擴大范圍,經過多年縫縫補補把所有大漏洞全堵上之后,才幾個省幾個省的逐步推廣。
而這次的分級制度,不管從規模還是牽扯面或者難度上都不比當年的改革規模小。卻不再設立特區,一下子就全面鋪開,是不是有點太激進了呢?
“啟稟陛下,分級制確實針對時弊應有奇效。然牽扯頗大,是否該設立特區以觀后效?”
下面議論紛紛,皇帝卻穩如泰山毫不干預。足足過了七八分鐘,大學士袁應泰才從同僚們的七嘴八舌中解脫出來,整理了下剛收集到的信息率先做出了回應。
“袁閣老所言極是,臣以為此次特區可設在直隸,免去距離遙遠,便于陛下及時指正!”
有了袁應泰帶頭,工業部尚書王徵趕緊跟進。他也認為皇帝太著急了,可又不想再跑到南方監督,于是來了個折中方案,建議把特區設立在直隸。
這里的官營、民營企業并不比南方沿海地區少,尤其是通州一帶幾乎成了工廠區,各式各樣的廠房沿著運河連綿不絕幾十里,與天津府幾乎連成了一片,應該足夠試驗所需。
“不妥、不妥……距離京畿過近并非好事,必將有人騷擾陛下。臣以為該設在陜西為最,當地礦業、化工業、兵工廠眾多,又深處內陸,無論發生了什么事都不會太過影響周遭。”
到了具體環節,每個人的立場就藏不住了。化工部尚書畢懋康馬上出言反對將特區設在直隸的建議,而是選擇了陜西。理由特別簡單,陜西是化工部的重心,那里不僅有油井、煤礦,還有最大的化工集團。
雖然他不太贊同大刀闊斧的做派,可從內心里卻沒覺得這次改革會失敗。既然皇帝要改,那不如把特區設在自己家,早改革早獲利。
“要說特區自然首選廣東,諸多好處臣就不多講了。只要陛下下旨,當地百姓定會積極響應,要人出人、要錢出錢!”
一聽說陜西,建設部尚書陳家樹也坐不住了。要說大明本土哪里的百姓最擁護景陽皇帝,必須是廣東,沒有之一。
當年的改革試點就是在廣東開始的,不管當地人一開始多反對,靠改革發家致富的比比皆是。如果皇帝又要改革,首選廣東的阻力最小,群眾基礎也最牢固,基本不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在當地很多地區,民間做生意和出海已經不拜神佛了,而是把神佛披上黃緞子權當皇帝的化身來祈禱。你可以在任何問題上批評景陽皇帝,唯獨在生意和出海方面不許說一句壞話,否則會被視為公敵,沒人愿意與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