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晚了,早在十多年前陛下就讓陸軍參謀部就全面進攻日本做過仔細推演,但得出的結論很不理想。
除非日本天皇和大部分大名愿意主動投降,否則光全面占領就要最少付出3個衛以上的傷亡,武器彈藥和物資消耗也很大。
當年李如樟都督是比較支持進攻日本的,寧愿損兵折將也想把倭人蕩平。他的理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把日本諸島劃入大明版圖之后整個東邊就無需設防了,從戰略上講也不是無稽之談。
和他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很多陸軍將領,也包括總參謀長,但作戰計劃最終還是被否決了。
皇帝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假如有更安全且節約的辦法,只是時間上會拖長一些,是否還要選擇損失至少3個衛主力去進攻日本。
答案肯定是不!這一點高層的意見是統一的。日本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如果帝國將其占領,不光獲得不了足夠的回報,還要負擔1000多萬人口的衣食,負擔太重了。
所以之后就沒人再提進攻日本的事情,而是把兵力和資源向西傾斜,重點開拓中亞和西亞地區,也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看看這些新軍士兵,他們剛來的時候每人都希望振興日本擊敗大明,并愿意為了這個目標犧牲自我。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想法也在慢慢發生著改變。有一部分人被巨大的差距所恐,覺得事不可為,從而喪失了斗志。
有一部分人看清了本質,不再認為日本振興的障礙是大明,轉而有了新的目標,把大明當做學習的榜樣和后盾亦步亦趨。
這就是陛下當年定下的策略,叫做和平演變。大概意思就是采取和平手段代替戰爭,不知不覺影響人的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計劃這么多年以來一直由陸海軍統計司負責實施,效果還是有目共睹的。你可能對日本關注度不夠,很難發現其變化,實際上這十多年來那里的變化真的很大,尤其是民間。
你隨便找個日本西部港口下船,馬上會受到當地人的熱情招待。有最好的房子住、最好的酒菜吃,還有最美麗溫柔的日本女人。
實際上日本人心里并不喜歡我們,但他們喜歡銀幣。能去日本的大明商人和軍人在當地百姓眼中都是富人,熱情招待才能換來銀幣,這些銀幣又能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就這么簡單。
陛下從可能用于進攻作戰的軍費中拿出一少部分在日本建立了很多工廠和農莊,教當地人制作器物種植糧食,順帶著也把大明產品賣到了日本各地。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很多大明商品日本根本生產不出來,卻又都是生活所需,比如火柴。
和燧石比起來,火柴肯定更方便引火,只要能負擔的起誰也不會再去用燧石。最開始幾年里,大明運往日本的火柴售價要比本土還便宜三成,完全就是賠錢貨,要由總參謀部補貼。
然而堅持下來不到五年,在日本就見不到生產燧石的工匠和作坊了,因為大明火柴賣的便宜,引火又方便,日本百姓逐漸習慣了使用火柴,燧石打火沒市場了。
這時候再由禮部出面與幕府商談在日本建立火柴廠,就地開采原料,雇傭日本人,生產出來的火柴成本只是大明本土的三分之一。
據我所知僅在西海道就有5家火柴廠,雇傭了上千日本工人,日夜不停生產還供不應求,生意相當不錯。投資的大名最快只用半年就收回了本金,以后都是干賺!”
說起大明帝國的日本政策,杜文煥就有一肚子話可講,還都是他親身經歷過的。而且也和大部分官員將領一樣,是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有著明顯的思想轉變過程。
“……那咱們的火柴豈不是更加賺不到錢了?”
塞特爾就屬于不理解階段的,剛開始他還以為賤賣火柴只是想給日本百姓先吃點甜頭,等養成了習慣之后再坐地漲價把之前的損失都找補回來。
可是越聽越不對勁兒,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真成賠錢幫日本人建設了,而且至今仍舊在堅持不懈,到底圖什么啊?難道說皇帝想以此感化日本人讓他們念大明的好,以后就心甘情愿歸附了?
“唉……和陛下比起來你我皆是小兒,不值一提。要是沒有席爾瓦大學士透露內情,至今我仍舊和你一般蒙在鼓里。
咱們的陛下豈會吃虧!他早就算計好該怎么賺日本人的銀子了,而且要一邊賺銀子一邊賺名聲,名利雙收也!
別費勁兒琢磨了,你我皆無這般智慧。突聞起來手段又特別簡單,且聽我慢慢道來。
只需在日本的火柴工廠生產工藝中故意漏掉一兩個環節,就能讓其生產出來的火柴質量欠佳不宜引火。導致日本人非常不喜歡用,哪怕便宜再多也要去購買大明品牌。
等到日本火柴工廠舉步維艱時再派大明商人前去洽談,以很低的價格收購其半成品,說是裝船運回大明繼續加工,實則跨過海峽送去了朝鮮,由那里的火柴廠做出成品,打上大明商標再運回日本銷售。
日本火柴廠雖不甘心,為了保住工廠也只能答應。他們付出了幾乎所有原材料和大半人工,產品卻只能賤賣,得不到多少利潤。
朝鮮火柴廠只做最后一兩道工序,也不用付出什么,價格更便宜。收獲最大的反而是什么都沒干的大明火柴廠,既不用購買材料也不用耗費工人,只需付出兩次運費,就獲得了大部分利潤,這樣的算計如何?
不光是利潤,這樣的事情只需多發生幾次,就會讓日本民眾對本國產品喪失掉信心,從此之后只要買東西首選大明品牌,此乃攻心也,最是高明!
從此之后日本就會淪為大明的加工廠,凡是耗費資源人力、生產過程有毒有害、又不牽扯高等級機密的產業都可以效仿。
日本百姓的辛勤勞作只能換來少量收入,而他們創造出來的財富卻用來養活了大明百姓。具體道理杜某也聽不太懂,只知道照這么發展下去,不管日本有多少新軍也站不起來,打仗打的都是錢啊!”
對于塞特爾的擔憂,杜文煥報以了奸笑和自嘲。要說大明百姓中哪些人最擁護景陽皇帝,海軍和陸軍有可能都爭不到第一,因為人數少。
數量更多的商人才是皇帝的堅定擁躉。從登基那天起,這位皇帝就花樣百出,堅持不懈的幫商人們出謀劃策掙大錢。至今也沒閑著,真不知道腦袋里裝了多少坑人的點子,好在不怎么用在自家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