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朕也不能因為他們的擔憂對歐洲各國讓步太多。大明帝國的皇帝是朕沒錯,可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每個人并不屬于朕。
國家是屬于每一個人的,他們在此出生、成長、生育、老去,是天然的主人。只是把管理國家的權力交給了朕,朕必須負責,爭取做出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對他們有利。
那么問題來了,東征美洲大陸對國家、朝廷和百姓到底有沒有好處呢?等朕把這三個問題回答完,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美洲大陸上有原住民,也有國家和朝廷,所以它既不屬于歐洲各國也不屬于大明帝國所有。無論從何種角度評價,歐洲人能去,大明帝國自然也能去,都是奔著占便宜去的,談不上誰侵犯誰。
至于誰先去誰后去,并不能成為占有的依據。因為它本來是有主人的,是歐洲人把美洲大陸從其主人手里搶走了。現在大明帝國再去從歐洲人手里搶過來,有樣學樣,毫不過份。
那大明帝國為什么要遠渡萬里重洋,去搶一塊人跡罕至的土地呢?是大明帝國的土地不夠耕種、或是沒地方蓋房子了嗎?
絕不是,目前大明帝國本土和海外領土上所開墾出來的土地已經足夠用了,還有更多土地沒有開墾。同樣,每年都有村莊市鎮新建,居住也不是問題。
但美洲大陸必須要拿到手,至少是眾多占領者之一。為什么呢?朕總結了三個主要理由。
第一,美洲大陸上有產量很高的銀礦。眾所周知,大明的銀產量不高,但白銀卻是大明的貨幣。如果這些銀礦都被歐洲人控制,他們就可以隨意開采,然后拿著白銀來買大明的商品。
貨幣是貨物交流的中介,本身并沒有任何價值。如果有人可以用比低廉的成本獲得白銀,又投入了市場,就等于在搶東西,對大明百姓非常不公平。
所以美洲的銀礦控制權必須有大明帝國至少一份,每年具體開采多少量要合理規劃。這一點是沒商量的,為了不讓帝國朝廷和百姓幾十年的辛苦被掠奪,談不攏只能開戰!
第二,美洲大陸的戰略位置很關鍵。這些年朕與帝國軍隊一步步向西推進,除了開拓市場之外還是在為本土創造足夠的緩沖帶。任何國家和勢力想對大明帝國不利,首先要穿越緩沖區,不至于馬上兵臨城下。
但在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若是有一支艦隊從海上來,帝國海軍很難提前預知,到時候東部、東南部沿海地區會遭受很大損失。而這些城市和港口都是帝國的精華所在,一旦遭襲損失巨大。
反之,如果帝國海軍去進攻美洲西海岸難度會非常大,收效反而很小。即便把那幾個沿海港口都摧毀也傷不到其筋骨,當地的精華大多在內陸。
所以只有在美洲西海岸找到立足點建造海軍基地,大明海軍才能有效保護帝國柔軟的腹部不受傷害。這不是侵略,是主動防御,未雨綢繆。
前兩點都是從國家安全戰略方面進行的考量,而第三點最重要。何謂安全?為了確保安全是該防守還是出擊?
安全就是最大可能保證不受傷害,如果采取防守的辦法,所需軍隊數量會很龐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處處都要設防。
說句不算太夸張的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明帝國可以養得起這么多軍隊,也能做到嚴防死守,但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帝國每年的稅收將會有3成以上都花在軍費上,而這筆投資除了應對有可能的危險之外是不會產生太多效益的,也就是說回報率很低,賠了。
如果把這些錢用于農業、工業、造船、教育、交通等方面,除了經濟效益之外還會極大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
朕與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太一樣,從來不羞于談銅臭,且出口必是利益。凡是賠錢的買賣堅決不會干,因為這些錢是取之于民,當然就要用之于民。
既然防御不劃算,那出擊成不成呢?隨時隨地盯著周邊國家的動向,誰稍有異象,不等其發難來個先下手為強出兵討伐,把危險消滅在襁褓之中。
聽上去這個辦法要比防御主動的多,實際上也確實不需要豢養大量軍隊,只要把幾個戰略重點控制住,再訓練幾支戰斗力比較強、行動快速的軍隊即可。
可這么做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說怎么界定誰是真有異象,以什么為標準,如果模棱兩可,該不該主動出擊?
不把這幾個問題徹底搞清楚,主動出擊就是與全世界為敵的瘋子,戰爭會連綿不絕,朝廷再富、軍隊再能打,也扛不住如此高頻率的消耗。
所以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把戰爭當成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肯定不合適。可不打仗又該怎么消除危險呢?朕想了辦法,叫做世界秩序。
把世界上有實力擴張的國家首腦聚在一起,大家共同商量出來一套都認可的規則,之后的大部分國際事務就以這套規則為基準進行評判。
具體的方式朕還沒有細則,但大體規劃已經有了,今天不妨在這里簡單聊聊。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擴張的國家并不多,在亞洲地區大明帝國算一個,再加上波斯和奧斯曼。
在歐洲地區,西班牙盡管正在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舊算一個。此外法蘭西、英格蘭、荷蘭、神圣羅馬帝國、丹麥王國、瑞典王國,以及波立聯邦與俄羅斯,總共9個。
好了,放眼全世界能坐在談判桌上的國王、皇帝、蘇丹,不過12個而已,這套規則就要從這12個人的商談結果中得出。
其他11位君主是什么意愿現在還無從得知,只能先說說朕的意思。首先是美洲大陸,這里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但又是諸多國家的必爭之地。
那么就爭吧,在世界秩序商討出來之前誰爭到多少就算多少,然后落錘定音,之后不能再以戰爭方式擴張,否則就是全世界的公敵。
從此之后,美洲大陸將作為歐亞之間的緩沖區,不允許任何國家勢力新建。如果有特殊情況必須變化,要由12位君主共同決策。
東邊的情況也一樣,將非洲大陸和奧斯曼帝國一線視為中立國,同時也是亞歐分界線。任何國家與中立國之間發生矛盾,不能擅自出兵攻打,必須要由12位君主授權。
這樣一來大明帝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因為東西兩個中立地區的存在被隔開了,最大限度降低了直接發生戰爭的風險。
好了,今天朕要講的大致就是這么多,下面先休息十分鐘,然后進入提問時間。利用這十分鐘,諸位也可以互相交流下想法,盡量把問題集中到一起,不要太多,否則朕回答不完。下課!”
要說洪濤穿越了這么多次,最顯著的變化不是身體也不是政治素養和軍事技能,而是口才。隨隨便便拿張大綱就能脫稿講一個小時,中途都不帶多想的,比照著稿子念還通順。
而且越講內容越多,如果不刻意收斂,估計能講到半夜。不過站著講課也是個體力活,這半堂課下來后背也有點濕。另外就是說話太多影響抽煙,煙癮有些上頭,注意力開始不太集中,趕緊到外面嘬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