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人通過控制埃及,掌握了地中海紅海的通道。但因為波斯的存在,無法掌控地中海波斯灣通道,那真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中,這才是赤果果的仇,比什么宗教派別爭端純多了。
“遵命!學生即刻去蘇伊士港,鼓動皮雅利準備起事!”
千里馬遇到了伯樂,這就是王大頭此時此刻的心情。只要能讓才干發揮出來,奔波之苦和被當細作抓住喪命的危險就都不算事兒了。
而做為一名細作,能輔助皇帝左右國家大事,并深度參與其中,成就感也是滿滿。最可貴的是每次獻計獻策,都不用顧忌說錯話受到處罰,也不用擔心萬一失敗背負責任。
有功勞了,皇帝都是忙不迭的推給下屬享用;輪到擔責任的時候,皇帝又張開臂膀,把盡心盡力完成工作的屬下全護在身后。有這樣的領導罩著,干勁兒不可能不足。
“慢著,朕給你起個代號,就叫阿拉伯的勞倫斯。凡是牽扯到這次行動的事情都以此代號表露身份,無論海軍陸軍統計司,亦或總參謀部,必須予以全力配合。
另外要注意自身和屬下安全,帝國還沒到無計可施的地步,也就不用以命相搏。牢記朕說過的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可為不要強求,留著小命繼續為帝國效力才是真的為朕分憂。”
看著王大頭滿臉興奮,渾身干勁兒,洪濤不得不給他降降溫。為了拖住奧斯曼進攻巴格達城的步伐,付出一些經濟上的代價劃算,損失手下大將就賠本了。
“謝萬歲爺恩典……阿拉伯的勞倫斯,這好像是個西番名字?”
皇帝的關心和提醒王大頭心領了,也深以為然。但對于這個代號有點摸不著頭腦,好端端的為啥要起個歐洲人名字呢?
“少打聽,代號而已,就是得八竿子打不著才能混淆視聽!”洪濤當然不能說你此時干的事兒,很像后世里一位英國人的所作所為。
景陽三十三年(1637)夏,奧斯曼蘇丹穆拉德四世,親率大軍12萬大軍從小亞細亞出發,經歷了三個多月的長途行軍,抵達巴格達。
三個多月,即便波斯人再孤陋寡聞也該早就知曉了。此時的巴格達城已經成了一座大型要塞,城墻上架起上百門火炮,守城的波斯士兵也裝備了大量從英國、荷蘭人手里購買的火槍,嚴陣以待。
要問穆拉德四世為什么選擇此時東征,四個字,前趕后錯,機緣巧合而已。
首先是內部,別看奧斯曼帝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實力強橫,以一己之力對抗歐洲眾多基督教國家毫不落下風,但其國內的矛盾也是很尖銳的。
穆拉德四世成年親政以來,一直都在忙著處理不穩定因素,以免再出現上次那樣前方打仗后方叛亂的被動局面。
遠的不說,光是小亞細亞地區此起彼伏的叛亂,就消耗了帝國大量人力物力才平息。但此刻的穩定只是暫時的,帝國一旦出現疲態死灰必將復燃。
想徹底平定這片地區,就要將其與東邊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完全隔絕開。這也是進攻巴格達,占領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外部,做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聽上去挺風光,還有諸多便利條件。但凡事總是多方面的,有好必然有壞。
做為突厥人政權,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并不被眾多基督教國家接納,被視為異端,遭受排斥。到了亞洲這邊也一樣,又被認為是從歐洲伸過來的黑手,同樣遭到抵制。
好在歐洲各國也在打仗,無法集中全力對付奧斯曼帝國的西擴。而北邊最大的敵人波蘭立陶宛聯邦,正面臨著沙皇俄國的不斷騷擾,也在前年與奧斯曼帝國達成了和平協議。
在處理完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羅馬尼亞中西部)繼任者的問題之后,終于能騰出精力和兵力,去打擊最大的敵人,波斯薩菲王朝了。
其實說起來,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菲王朝爆發的這次戰爭,多多少少還和大明帝國有關,但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
洪濤下令北征,風卷殘云般的掃平了瓦剌蒙古和外喀爾喀各部,讓沙皇俄國見識到了大明帝國的武力值和決心,不得不收起向東擴張的企圖。
可一個新興的帝國,必然要伴隨著擴張的腳步。不能向東了,就得選擇其它方向。此時的沙皇俄國戰略位置比較尷尬,嚴重缺乏出海口。
失去了海貿,俄國就得不到足夠的養分。于是米哈伊爾一世和他的大臣們就將目光轉向了西和南兩個方向,也就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前者占據著波羅的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后者則控制了絕大部分黑海沿岸。
經過一番分析衡量,沙皇和大臣們還是覺得波立聯邦比奧斯曼帝國好對付些,于是開始了向西擴張的舉動。
波蘭、立陶宛的名字放在后世,就是歐洲弱國和小國的代名詞,沒有太多存在感。可是放到17世紀初,那可是響當當的歐洲大國和強國,僅次于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和法蘭西,比瑞典、丹麥要強大幾分,英格蘭根本排不上號。
但它也存在和奧斯曼帝國同樣的絕癥,民族問題。內部民族太多,而且大多是自治和半自治狀態,很容易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哥薩克群體或者叫階層,就是長在波立聯邦身體上的一顆毒瘤。放任不管,會逐漸腐蝕肌體,動手挖掉,又會痛徹心扉。
這不,還沒等波立聯邦找到解決辦法呢,沙皇俄國就趁虛而入了,一方面暗中支持慫恿哥薩克作亂,一邊找各種借口挑起邊境事端。
在歐洲宗教戰爭期間,波立聯邦基本是傾向于神圣羅馬帝國一方的。雖然沒大規模派兵參加過主要戰役,卻在牽扯奧斯曼帝國北上方面出力不少。
如果沒有波立聯邦常年與奧斯曼帝國對峙,且時有斬獲,牽扯了對方大量兵力和精力,神圣羅馬帝國真扛不住腹背受敵,維也納城里可能早就充滿誦經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