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673 戰略布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不明不清 >>不明不清最新章節列表 >> 673 戰略布局

673 戰略布局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1日  作者:第十個名字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第十個名字 | 不明不清 


王承恩和蹴鞠隊員們雖然從小就跟著自己訓練,可紫禁城內并不是世外桃源,從某種角度上講舊觀念反而更根深蒂固。再加上太監的特殊身份,也很難跳出傳統思維模式。

反倒是海戶司里的孤兒們既沒家人又無產業,對于舊體系唯一的印象基本都是負面的,獲得新生之后更容易全面接受新知識體系,且毫不懷疑的堅信。

新政、新武器、新軍隊、新戰法,包括由此而來的新社會結構、新世界,都需要丁順這樣的新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才能把控的住,看來新的教育體系必須得排上日程了,光靠個別地方私人辦新學的模式已經不太夠用了。

“學生想知道此題可有解?”讓皇帝當眾表揚,丁順立馬有點飄了,然后就又犯了官場大忌,把難題推給上司。

“目前陸軍中最經濟的安全運輸距離是多遠?”給別人解惑是洪濤幾輩子以來最喜歡干的事情,如果只需動動嘴,那就是唯一了。

“地形過于復雜不能超過一百里。若是此地,應能加到一百五十到二百,具體數據還需戰后才能得出。”

后勤補給是參謀部重要職責之一,丁順必須張嘴就來。但出于謹慎沒敢大包大攬,主要是陸軍不曾與蒙古人有過正面交鋒,無法準確評估對方的戰力。

“如果有驛道可走呢?”對于這個數字洪濤好像不太滿意,又加上了一個先決條件。

“這樣嘛……可以翻倍!”丁順聞言仔細在心中默算了一番,大著膽子給出了新的數據。

“嗯,朕也以為在具備道路的情況下,補給距離可以增至三百里。就以此數為憑,從錦州算起至肅州衛長不過四千里,每隔三百里建城一座,共十三座,平均每城駐守兩千陸軍,可解否?”

洪濤對丁順的預估給予了肯定,然后一伸手,王承恩馬上拿出地圖鋪好,從遼東鎮沿著邊墻劃了條線,直到甘肅鎮的最西邊,又在線上每隔三百里左右點上一串小點。

這就是他這位老師加皇帝想出來的解決辦法,說起來一點靈氣都沒有,甚至很笨拙,也算不得創造,完全就是宋代對付北方游牧部落威脅時使用的寨堡鎖鏈簡化版。

其實大明前期也是這么干的,只是隨著國力衰弱不得不收縮防御圈,到了中期基本就放棄了,完全依托長城做為防線。

但洪濤這個辦法與宋代和大明都有些不同,最顯著的就是寨堡密度降低、距離增大、駐軍減少,要不怎么叫簡化版呢,把幾百上千個小寨堡變成了十三個中型城池。

“……如此一來,若遇敵軍大舉圍困,又該從何處調兵解救?”

這么簡單的辦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說不成吧,出主意的是皇帝,有錯誤也得先組織語言,盡量婉轉提出。

這次是杜文煥先忍不住了,他原本是邊軍將領,常年在邊關守衛,對寨堡防御模式有相當深的理解。皇帝這個辦法簡直就是放屁,只憑一層稀稀拉拉的寨堡根本防御不住大規模騎兵,后方還得布置多個重兵云集的大城才勉強可以。

但這么一來豈不成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原本的長城防線就是這樣布置的,再往外延伸幾百里,需要增加幾倍邊軍守衛,朝廷根本負擔不起。

“在京城、大同府、榆林衛、寧夏衛、涼州衛各駐扎一萬陸軍,如遇敵軍大舉來犯可伺機出關迎戰,一萬以下全由各城駐軍自行處置。或堅守不出或聯合御敵,左右相距不過三百里,幾日可達。”

杜文煥又犯了習慣思維的毛病,在計算時忘了陸軍與邊軍的戰斗力差異。這套體系如果讓邊軍執行,必須屬于送死,再多一倍的城池也守不住。

但陸軍能守住,十倍以內的敵人前來攻城或者圍困,不光半點便宜占不到,還會被相鄰的城池守軍夾攻,甚至反包圍。

要是來犯的敵軍數量太多也沒關系,邊墻之內不是還有幾個軍事重鎮呢嘛。在三百里的距離上,誰敢放任上萬陸軍不管,誰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萬歲爺,陸軍以一敵十自是容易,可在此等地方修路筑城怕是耗費頗多,還需從長計議。”杜文煥的疑慮被解答了,張然又補上一個。在他眼中陸軍的戰斗力不用懷疑,可最大的問題不是戰斗力,而是朝廷的錢糧。

十三座城池,還有互相連通的驛道,這可不是皇帝一張嘴就能出來的。從東到西數千里遠,沿途的地形地貌迥然不同,河流溝壑山川縱橫,建城修路談何容易。

最麻煩的是這里不屬于大明版圖,說白了就是跑到別人家門口耀武揚威,以蒙古人的性子真忍不了。而他們最多的就是騎兵,攻堅有點弱,騷擾卻最拿手。

“朕只是粗略一說,實際上邊墻之外有很多地方乃沙漠戈壁荒原,并不適合放牧居住,也沒必要筑城修路。只需相鄰城池定期派遣隊伍巡邏,監視大股部隊通行即可。

該如何建城修路朕自有妙計,不光要堅不可摧還得快,最長半年時間就要大體完工。都不信是吧,來,與朕賭一局,就以此城為例,明年入夏之前若不能與大同相比,朕輸。”

如何在邊墻之外建城、修路,洪濤在沒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已經重點籌劃過了,這些年也沒少了琢磨,說白了就是兩個詞,炸藥和鋼筋混凝土。

在附近多石頭山的地方可以用石頭建城、碎石鋪路。古人當然也會,他們要用火燒、水澆的方法開采山石,人工耗費巨大,速度還慢。

但交通司的熊三拔不用,他有現成的銨油炸藥可用,一天的采石量能頂過去一年,可以省下大量人工和時間用于建城。

如果附近沒有石頭山,比如戈壁和黃土高原北側,常用的筑城方式就變成了夯土。與采石相比,夯土更麻煩也更耗費。

這時候石灰就該登場了,有條件建窯開采燒制的就近生產,實在不成還能從臨近的石灰窯運輸,包括沙子、碎石和鐵條。

只要材料跟得上,估計三個月就能把城墻圍起來。也不用太高,有個五六米足矣。陸軍不怕敵人登城,只要能讓敵人慢下來、停下來,不能隨意沖鋒就夠用了。

(本章完)


上一章  |  不明不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