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第687章 變生肘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盛唐挽歌 >>盛唐挽歌最新章節列表 >> 第687章 變生肘腋

第687章 變生肘腋


更新時間:2025年01月13日  作者:攜劍遠行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攜劍遠行 | 盛唐挽歌 


河東節度使安思順近年來日子過得不是太好。

天寶十一年年中的時候,幽州及平盧節度使皇甫惟明上書朝廷,說安思順有反心,欲勾結突厥及部分鐵勒人,自立為突厥可汗!朝廷應該將其拿下審問!

安思順是出身突厥化的粟特人,只不過掛著昭武九姓的名字而言,跟已經打通朝堂關系的涼州安氏并不是一路人。

說他要“再造突厥”,雖然很離譜,卻也不算是空穴來風。

得知此事后,安思順上書自辯,說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同時指責坐鎮河北的皇甫惟明才是真正要謀反之人。

雙方狗咬狗,都沒有實錘的證據。

這一類狗屁倒灶的事情,其實在大唐邊軍中已經司空見慣。小到一言不合就殺中下級軍官,大到指責構陷同僚謀反,都不過是丘八們手段低劣的內卷罷了。

真要謀反,提著刀就奔長安來了,誰會咋咋呼呼的跟同僚互噴啊!

基哥對此心知肚明,但還是當著朝臣的面大發雷霆,并派出宦官監軍分別去河東與河北二鎮“查證”。宦官到了當地后,安思順與皇甫惟明皆是將這些監軍太監“打點”得服服帖帖。

宦官們回朝后,對基哥說這二人對國家忠心耿耿,只不過是因為防區相鄰,各種小事積累了不少矛盾,所以互相檢舉潑臟水罷了,軍中常見之事。

基哥對調查的結果表示滿意,只是下旨斥責了二人,并未有什么實際懲罰舉動。

天寶十一年秋的時候,皇甫惟明再次上書朝廷,說自己要討伐契丹,兵力不足,請朝廷就近調兵支援。

大概是知道現在大唐邊鎮各地都不方便調度軍隊,所以皇甫惟明很是貼心的給了一條“小建議”:

位于河套東側的河曲之地,這是朔方軍與河東軍轄區的結合部,遠離防區前線,平日里并無戰事。

此前,鐵勒九姓之一的“同羅”阿布思部來投大唐,便被朝廷作為城旁部落安置于此。其中有馬術嫻熟,隨時可以上馬作戰的兵員超過一萬五千人。

何不將同羅部調往營州,配合幽州與平盧二鎮兵馬北伐契丹?

基哥想也沒想,直接大手一揮,同意了!

為什么他會同意呢?

因為這樣的事情,會明顯讓北面幾個節度使矛盾激化啊!皇甫惟明簡直太會來事了!

抽調朔方與河東結合部的一個城旁去幽州,此舉會同時得罪朔方與河東二鎮。如此一來,他們就跟幽州那邊沒辦法聯合起來了。

如果邊鎮有矛盾了,便不得不仰仗基哥的調停。這樣,皇權的影響力,又順利的延伸到邊鎮。

至于同羅部本身,基哥壓根不在乎。一個投靠過來的胡人部落而已,誰在乎他們高興不高興!

然而,基哥和朝廷不在乎,當事之人卻很在乎。

同羅部首領阿布思得知此事后大驚失色,連忙來到太原城,與河東節度使安思順商議對策。

朝廷的調令都已經送到他手里了,他到底是去呢,還是不去呢?

這件事可難辦了。

去的話任人揉捏,結局堪憂。不去的話,胳膊肘擰不過大腿。

“安節帥,您看這件事怎么辦才好?”

河東節度使衙門書房內,這位被基哥賜名為李獻忠,原名阿布思的鐵勒人低三下四的詢問道。

“圣意不可違啊!此事難辦了!”

安思順長嘆一聲,這位年過半百的河東節度使,近來深感疲憊。

朔方那邊近日平地起波瀾。原節度使李國貞、營田使張齊丘被罷免。銀槍孝節軍軍使,平西郡王方重勇,帶著禁軍精銳空降朔方,接替了李國貞。

一來就跟回紇人起了沖突,與豐安城大戰一場,讓回紇人慘敗收場!回紇葉護都被抓住了!

如果方重勇只是能打也就罷了,問題是這狗東西心思深沉得很。

先讓李國貞來河東“探路”,前后腳的時間,后又派自己的心腹來密談,其用心可見一斑了!

但不管是誰,安思順都是一個態度:不搭理!

安思順很明白,現在長安那位圣人忌諱什么事情,而河東又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

安思順不想讓天子覺得自己這個河東節度使,喜歡跟那些野心勃勃的人攪和在一起。避嫌啊避嫌,這種事情,只能說懂的都懂,不該做的就不能去做,一碰就死。

今日幫方重勇協防了,明日這位平西郡王要是造反,那自己是不是也得“協從”?

這個口子開了,后患無窮。

當然了,這些破事就沒必要跟阿布思說了。

“安節帥,河北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同羅部在河曲之地經營多年,就讓我們拋棄開發好的土地,這這這……這不合適吧?”

阿布思一臉委屈的詢問道。

平心而論,確實挺不合適的!

安思順也有點同情阿布思了。為了在大唐混口飯吃,連名字都改了。這些年大唐邊鎮有事,阿布思也是要人給人;要錢沒有,還是給人。

“這樣吧,此事你佯裝不知即可,拖下去。時間拖過去,圣人說不定就忘記了。

皇甫惟明不缺兵馬,他只是缺乏在前面當傀儡挨打的倒霉鬼。”

安思順給了阿布思一個建議,總結一個字,就是:茍!

能不動就不動,只要朝廷沒有大軍壓境,那便一直茍著。

現在中樞的那些宰相尚書們,一大堆焦頭爛額的事情要忙。缺錢要撈錢,旱災蝗災的善后,河道的疏通等等,都要操心。

還真顧不上阿布思這點“小蝦米”一般的麻煩。

安思順不傻,他已經把皇甫惟明的心思揣摩透了,也把基哥的心思琢磨透了。

基哥現在就是懶政,怕麻煩,能不動就盡量不動。

皇甫惟明說可以就近調度阿布思部前往幽州或者營州,而阿布思的同羅部是城旁部落,不算是正規軍編制里面的人。

基哥用起來不心疼,也不必為編制的問題扯皮。

所以此事就這么“順水推舟”辦了。

只要阿布思茍住,找借口推三阻四不去河北。到最后朝廷要么不急,忘記此事;要么在皇甫惟明的催促下,找別人幫忙。

茍,也是一種智慧!在看透了局面的情況下,很多時候“茍”甚至是最好的解決之法。

“安節帥是說,讓某一直找借口,說不方便去河北,拖一段時間再說,對么?”

阿布思疑惑問道,不得不說,這跟他的心理價位很有一些距離。

按照阿布思的想法,安思順應該是名正言順的對他下達“調令”,征調阿布思部。然后他便可以推脫掉皇甫惟明那邊的圈套了。

可是安思順的辦法,顯然有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肯承擔責任。

“你部雖然地跨朔方河東兩鎮,并且大部分在河東的河曲之地,跟河東這邊打交道很多。但你的軍籍,卻又是在朔方。

本節帥無權給你直接下達軍令啊。”

安思順無奈嘆息道。

這又是朝廷的“制衡之道”,明明阿布思部所在的領地大部分都在河東節度使的轄區,但卻又給對方上了一個朔方的軍籍。

如此一來,無論是朔方還是河東節度使想搞事情,身上就又多了一道無形枷鎖。

當然了,有軍籍,不代表就從軍了。

這只是說明一旦有事,可以聽從調遣。軍籍在哪里,就聽哪里的調遣。

類似制度繼承于初唐的“番上”,某人在軍籍,不代表他在軍中。

比如說關中的兵員,去了邊鎮服役,軍籍還是在關中。隨便什么時候,關中那邊一紙調令,便能將關中軍籍的士卒調走,而不是聽從本地軍政長官的命令。

這些都是大唐的“老規矩”了,只不過阿布思這個外來戶,不太明白這些彎彎繞繞而已。

但自小便在隴右鎮從軍的安思順,心里卻是非常明白的!他給阿布思下達軍令,這種事情是朝廷乃至圣人的大忌。

“這么說來,某若是去朔方那邊要一道軍令,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調動去河北了?”

阿布思一臉興奮問道。從剛才安思順的話語中,他發現了一件似乎“很有意思”的事情。

“此舉也并無不妥,只是……”

安思順微微點頭道,欲言又止。他其實是想說,與回紇人同源的同羅部,也是鐵勒九姓之一啊。這個節骨眼去朔方,真是挑了個好時節!

也罷,既然阿布思要去頭鐵,安思順也由得他去,讓他被現實毒打一頓,腦子就會清醒了。

正在這時,書房被人推開。安思順麾下親信數人走進書房,隱隱將他保護起來,眾人身后還有一隊禁軍打扮的丘八,和一個穿著紅色宮服的宦官。

“安思順,有人告你謀反。證據確鑿,圣人震怒,跟我們回長安,向圣人自辯吧。

你的職務,由節度留后暫代!圣旨在此!”

那名宦官拿出一份寫著圣旨的黃色絹帛,毫不客氣的說道。

“謀反?”

安思順一臉詫異反問道,整個人都還是處于懵逼狀態。

“不必廢話,有什么事情,當著圣人的面去說吧,某只是替圣人傳話的。

來人啊,帶走!”

還不等他辯解,那名宦官就招呼身后的禁軍抓捕安思順。

“你們,這……”

安思順看到自己麾下,那些平日里信誓旦旦要跟自己同生共死的親信們,都不自覺的退后了幾步,保持跟自己的距離,頓時心若死灰。

毫不反抗。

“某想問一問,說我謀反,可有證據?”

安思順看著那位宦官沉聲反問道。

“你自己做過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不過了。還是那句話,一切見了圣人以后再自辯吧!”

這位宦官顯然不在意安思順怎么說,不由分說的命人將其押走。

“伱是誰?”

那名宦官看著阿布思質問道,語氣異常不善。

“胡商,某就是個胡商,跟安思順談生意的。”

阿布思一臉緊張的干笑道,心中暗叫不妙。

“那還不快滾!”

這宦官也懶得節外生枝,大手一揮指向書房的房門。

阿布思如蒙大赦,感激的對安思順的幾個親信點點頭,感謝他們沒有拆穿自己的身份,隨后一溜煙的快步走出節度使衙門。

一直到出了太原城,阿布思都還感覺世道實在是太過于的荒誕不經!

他這個朝不保夕,必須要遷徙到河北的人暫時沒事。那位前一個時辰還是一方大員的河東節度使安思順,反倒是被朝廷給拿下了!

“對了,去朔方!要去朔方!”

阿布思想起安思順的提醒,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天寶十一年冬,皇甫惟明上書說安思順有反心,不可擔任節度使。并且他還給出了證據:當年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寫給時任河東節度使安思順的親筆信!

在信中,安祿山說他在朝中已經找好了一位皇子作為“靠山”。

到時候,他們安氏一同扶持這位靠山登基,河北河東一起發難,混個從龍之功,豈不美哉?

而且這不是叛唐,而是當今圣人不中用了,也是該換個年富力強、英明神武的皇子上位了。

安思順則是回信說此事荒誕不經,語焉不詳。

但是很顯然,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安思順沒有將安祿山的信送到基哥面前,就已經是包藏禍心!

所謂“謊言重復一百遍就是真理”。皇甫惟明一直在攻擊安思順,說他謀反。卻又拿不出實證。

所以中樞百官與基哥也當是狗咬狗的笑話看。

可是這次不一樣,皇甫惟明送來的信,據說是在節度使衙門打掃清潔的時候,從一個不起眼角落里“拾到”的。安祿山雖然已經神秘失蹤,大概率是死了。

但過去的謀反,也是謀反,因為那個“野心勃勃”的皇子,也是安祿山的背后靠山,還活著呀!

這便是觸動了基哥的逆鱗!

忠誠不能被質疑,一旦忠誠被質疑,便只能果斷處置。

要么邊將不得不反,要么皇帝提前將其拿下。

基哥是權謀高手,自然不可能是讓安思順找到機會。直接派宦官領兵將其拿下,可謂是快刀斬亂麻!

那么,安思順有沒有可能,其實并沒有收到安祿山的信,這一切都是皇甫惟明偽造誣陷他呢?

答案是確實有可能,但基哥不敢賭!

對于基哥來說,他自己的權力與人身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哪條狗被冤枉了,不在他考慮的范圍,總之,一切以安全為第一位。

再說了,安思順與安祿山從宗族關系與個人情感上說,確實是一家人,異父異母的好兄弟!這點安思順也無法否認。

河東節度留后名叫韓休琳,乃是王忠嗣舊部,因此順利暫代河東節度使一職。

不過擺在明面上的是,如今大唐由治到亂,邊鎮各勢力蠢蠢欲動,韓休琳此人并無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而朝廷關于誰繼任河東節度使一職,則是吵翻了天。

有人說可以由朔方節度使方重勇兼任河東節度使,畢竟,此人以前擔任西域經略大使的時候,有過協調諸多藩鎮的成功經驗。

但也有人推薦河北平盧節度副使,盧龍軍軍使田承嗣。

在這個極為敏感的節骨眼,誰都不敢把話說死,難題又被丟到了基哥面前。


上一章  |  盛唐挽歌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