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第101章 團結是有的,就是兵沒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盛唐挽歌 >>盛唐挽歌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1章 團結是有的,就是兵沒有

第101章 團結是有的,就是兵沒有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攜劍遠行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攜劍遠行 | 盛唐挽歌 


需要自己招募團結兵,只是方重勇剛剛擔任刺史后,所遭遇的其中一件糟心事,它還不是其中最惡劣的一環。

“秋防令”,當初被裴耀卿稱為“入秋防邊”,雖然沒有具體指出是防的哪一個,但基本上除了吐蕃外,周邊勢力還沒有誰值得大唐專門出一道特別律令去針對。

只是律令的制定很簡單,然而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秋防令也不是方重勇前世中晚唐歷史上的“防秋制度”。防秋兵的來源更固定,法令更明確,內容更少也更有實際操作性。

而秋防令卻不僅僅是一道軍事條例,它還涵蓋了經濟方面的問題,比如說收稅,比如說傷兵撫恤。

此時此刻,方重勇坐在甘州府衙大堂的桌案前,看著涼州那邊送來的政令,已經無語凝噎到想罵娘!

第一條政令是:已經番上的本地屯田兵,不允許輪換,以保證對陣吐蕃軍的兵力充足!甘州府要負責安撫那些不能按時回家的軍戶,不能當做什么事情都沒發生。

這一條還算是常規內容。

畢竟,屯田兵不能按時回家,就會影響屯田的收成,以及所在家庭的收成,這種事情的后果都是明擺著的。

這個鍋是官府的,所以官府要來背,在稅收方面,肯定要給予一定優惠和補貼。

可是一提到優惠補貼什么的,就必然跟官府的府庫直接掛鉤,因為無論財帛也好,糧食也好,都不會憑空變出來。屯田軍戶多一點,官府就會少一點。

這個矛盾要如何調和,很考驗地方官員的智慧。

如果說這一條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下一條就有點過分了。

第二條政令是:甘州富庶,且位于大后方。所以要專門準備財帛與米糧,以及閑置土地和農具,解決傷兵復原問題,并安排他們的生計。想搬家來甘州的要將其妥善安置,不想搬家的要給予財帛米糧的補貼,送他們回原籍。

這個原籍,絕大部分都是河西走廊五州,然而也不排除有劉展這樣從京畿甚至關東那邊不遠千里來服役的。這樣的傷員回原籍可麻煩了,不但要給不少財帛,而且還要派人護送到籍貫所在州縣,讓那邊的人交接才算完。

這也是河西諸州討厭府兵番上的原因之一:太踏馬麻煩了!打仗不上心不說,傷殘了還得有人一路伺候著回家!

這些措施是應有之意,也是唐軍士氣與勇氣的保證之一。解決了官兵們的后顧之憂,才能指望他們奮勇殺敵。這是無可指摘的。

只是為什么要將傷員攤派到甘州這邊來安置,且這些錢糧從哪里調撥,政令并未給出解釋。

想來,肯定只能從甘州府庫先調用,后面再來算賬。方重勇覺得,因為甘州地理條件優越,且人口不多,所以朝廷也有就近安置的原則,順便移民。

而涼州的經濟雖然在河西走廊首屈一指,也是人口最多最富庶的重鎮,但它也要負責供給與轉運更西面的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的將士。

光北庭都護府,一年軍隊所需的布匹就多達二十萬匹以上。

如此沉重的負擔,長安那邊的中央財政又總是無法及時供給,總是拖欠,所以涼州這邊也是無力承擔更多軍需所用的錢糧財帛。再加上那邊人多,也沒有多余的土地來安置各類人員。

從這點來看,其實也很好理解的邊鎮的難處,這也是為什么涼州也在抵制這道秋防令的原因之一。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難以解決。

第三條政令才是讓甘州府衙配合張掖守捉,補齊那六千團結兵。

至于兵員從哪里來,政令沒說。

但它卻“暗示”,可以找涼州那邊借調兵員,至于能“借”到多少,那就看甘州刺史的本事了。

方重勇揣摩了一下,不管是河西節度使蕭炅,還是赤水軍使王忠嗣,只怕都很難勻出一部分兵員來。

團結兵的含義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半軍事化兵員,需要征招的時候就編入“戰時編制”,不需要征招的時候,他們就是屯田上的“屯丁”,負責務農打雜。

但是團結兵的來源,卻又很復雜。

唐代軍隊正規軍編制里,有“普通狀態”與“臨陣狀態”的區別。

普通狀態,即:“隊”“火”,對應的有“隊長”“火長”。在其上還有編制“營”,對應的統兵之人是“營主”。

團結兵,是沒有這樣的編制。他們平日里都在務農,只有臨時組織訓練的時候,才由“州團練使”集中起來訓練!

但臨陣狀態就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了!

臨陣的時候,軍隊被分為:大將、左右廂兵馬使、兵馬使、都虞侯等職務,以及對應的軍隊序列。

這種序列跟平日里的編制,完全不一樣,甚至兩支番號不同的軍隊,也可能被整編到一起。具體哪一支部隊和哪一支部隊搭檔,跟平日里的行軍編制無關,只看陣前指揮官怎么安排!

而團結兵,則是會根據需要,被分配到這些戰斗序列當中,與正規邊軍沒什么兩樣。

所以朝廷的這道秋防令,是要這些團結兵集中起來臨陣么?是為了加強甘州本地的防御么?

不不不,政令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它只是讓郭子儀負責訓練這六千人。而這六千人,應該是本地刺史負責調配與招募,交給郭子儀訓練。

至于打仗,這些團結兵歸誰指揮,這個問題很深奧,政令上沒有說,但顯然訓練團結兵的人并無指揮團結兵的權力!

甘州本地也是理論上沒有使用這些兵馬的權力,可招募和維持團結兵也是需要費用的。這筆錢,甘州府衙還是得自己出,而且這筆錢算下來還不少!

方重勇將這些訓練好的團結兵理解為一個高素質的“兵員池”,是專門為前線河西節度使麾下的軍隊“補兵”而設立的。

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政令,方重勇只看到了:糧食,財帛,人力這三個詞,其他的全是用來修飾的廢話。

這局面可夠嚴峻的,不僅要湊齊數量不詳,但想來就很驚人的錢糧與人員,而且居然還沒有團結兵的調度使用權!

全踏馬是給人做嫁衣的活計!

至于郭子儀提出的設想,方重勇覺得對方用手里那五百人,使用得好的話,看看能不能打出戰損比一比一百的所謂“奇跡之戰”,好像也挺有意思的。

起碼比念想這六千團結兵要靠譜多了。

“河西節度府的要求太過于嚴苛,甘州本地官員都知道無法完成,所以一個個都裝聾作啞。

只是不知道使君要怎么處理呢?”

嚴莊小心翼翼的問道。

方重勇現在變成了他的上司,而且還是他的后臺,因此嚴莊已經不做他想,決定全力支持對方的工作。

可是,困難是客觀存在的,誰也不能憑空變出這些物資。人員也是有限的,他們都是負責生產財貨糧食的壯勞力。如果用來當團結兵,必然會影響甘州的地方經濟。

更何況團結兵也不是那么好招募的!

“當然是要想辦法,只是,你有何良策呢?”

方重勇沉聲問道,說了句廢話。

“屬下以為,昭武九姓,在本地勢力強大。甘州城外,都是他們的城旁。如果要借兵,非這些粟特人不可。

但問題也不在于有沒有人,而在于府衙有沒有錢去辦這些事。

只要有財帛在手,還怕沒有人么?”

嚴莊嘿嘿笑道。

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參與唐軍已經是老傳統了,甚至連赤水軍,當初都是他們投靠大唐獻上的資本之一。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利益,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很愿意派人從軍,更別說這個團結兵,還不是馬上就要上戰場。

只是以粟特人經商的傳統,若是沒有足夠的利益來滿足他們的胃口,那么對方很有可能為了給府衙面子,出幾百個城旁居住的壯丁來參與團結兵訓練。

更多的就沒有了!

“城旁”制度,便是大唐為了安置邊鎮歸化的異族,在州府與縣城旁邊將其安置,允許他們放牧或者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強制性的改變他們原有的生活習慣,在稅收上給予優惠政策。

城旁制度極大的促進了胡漢融合以及大唐在邊鎮的實力,發展到開元時期,城旁的異族多半都已經編戶齊民,只是稅收與服役方式與漢民不同。

方重勇前世天寶年間西域的很多將領,皆是出自城旁部落,如哥舒翰、高仙芝、白孝德等。

甘州府缺兵員了找城旁居住的昭武九姓聚落要兵員,倒也是一項常規操作而已。

可是方重勇卻明白,每年城旁向邊軍輸入的兵員,都是有限額的,而且還要定期番上輪換。如今,這些兵員名額早就消耗光了,也就是說,以過往“白嫖”的手段,向城旁聚落要人,已經不好使了。

大唐的邊鎮政策并不是如吐蕃一般奴役歸化的異族,所以不管如何,做事得講規矩。破壞了本地的規矩,那也必然導致城旁的異族離心離德。

嚴莊的辦法,則是讓甘州府衙出錢,額外從城旁招募人員當團結兵。只要有錢,兵員質量是有保證的。

“甘州的錢,其實也不多了對吧?”

方重勇一臉無奈問道。他雖然還來不及看賬本,但想來也知道現在甘州州府的財政很困難。

嚴莊微微點頭道:“確實如此。雖然屬下沒有見過賬本,但是從這兩年來甘州府衙的開銷看,府庫里很可能都可以跑老鼠了!”

這兩年從大唐開始連續對吐蕃人用兵,到如今吐蕃大軍壓境,河西各州都是鉚足勁在供應后勤,甘州要是能有錢才是咄咄怪事!

士卒們打仗是需要有額外“出征費”,更平時屯扎并不相同。戰后還需要賞賜與撫恤以保證士氣。

河西本地屯田數目驚人,糧食自給自足問題不大。就算是訓練團結兵,所需糧秣肯定也夠用。麻煩只在于本地人口少,全部招募起來打仗了,種田的人就不太夠。明年要如何過日子就不好說了,大幅度減產已成定局。

更有河西本地布匹產量低得嚇人,與糧食產量完全不匹配,幾乎完全依賴長安那邊的供給。如何找中樞索要財帛,也是甘州刺史要考慮的問題。

方重勇痛苦的揉了揉太陽穴,吐蕃人可能奇襲的問題還沒解決,就又攤上這么一大堆破事。

“那府衙要如何搞錢,你有沒有辦法?”

方重勇嘆息問道。

“使君可以試著加稅,對來往于甘州的胡商收經營稅。”

嚴莊有些不確定的說道。

大唐地方官府對于軍務的辦法很多,但是對于怎么搞錢,他們并不在行,很多時候,都是在嗷嗷叫的等中樞補給。

地方財權已經被收歸中樞,甘州比較好的地方是因為它處在邊鎮,因此戰爭時期不必向長安那邊輸送土特產。

要怎么搞錢,那顯然只能是加稅加徭役,不服役就要給錢,然后用錢去雇傭城旁的粟特人打仗。

總而言之,這些都是些飲鴆止渴的辦法,無論想得多么巧妙多么花里胡哨,本質上,都是加稅!

“甘州編戶數千,丁口不過數萬而已。我大概查了一下,剩下的都是雜胡(含昭武九姓的部曲),總計也不過十多萬人。

如果要加稅,攤到每個人身上,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到時候,只怕甘州要大亂。”

方重勇沉聲說道。

甘州人口并不多,起碼是現在還不算多。要想完成朝廷的任務,那得拼命壓榨本地人才行。

邊鎮民風彪悍,難道就不怕官逼民反么?萬一這些人投靠吐蕃人,那樂子就大了!

“得另辟蹊徑才行。

我聽聞高昌棉,名噪一時,可以御寒。在甘州的旱地里大面積種植高昌棉,再返銷到長安,以賺取利潤,你以為如何?”

方重勇目光灼灼看著嚴莊問道。

推廣棉花!大力發展棉花種植!河西走廊的氣候,很適合種植棉花!

高昌所在的西州,正好是絲綢之路上的節點。甘州承接那邊的棉花種植,正當其時!

方重勇自信滿滿,這一招可以破局!

“呃,使君有所不知,張掖城外以東的旱地,全部都是種植棉花的田地啊!

而且這些棉花,連軍需都不夠,哪里有多余的送到長安呢?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守軍,冬天所用的棉襖,皆是甘州供給。”

嚴莊一臉疑惑的看著方重勇,不明白對方剛才那番話是什么意思。

棉襖的好處,很多人都看到了。所以甘州出產的棉花別說是銷路了,根本就不在市面上流通,全都給軍隊用了!甚至每年向甘州府索要棉襖的機構,主要是西域那邊的州縣,都是絡繹不絕需要排隊等候。

就這情況,還怎么將其賣到長安啊。

嚴莊的話讓方重勇一臉尷尬,他輕咳一聲,嘆了口氣感慨道:“沒想到棉襖如此受歡迎,已經在軍中普及了啊。”

“回使君,正是如此。”

“那可如何是好呢……”

方重勇犯難了。

基哥太踏馬不當人,窮兵黷武把邊鎮壓榨成這樣了,這道秋防令還怎么玩嘛!

“使君,其實吧,邊鎮一直都苦。幽州是這樣,河西也是這樣,本地編戶也是習慣了。甘州這邊地方官吏也是比較勤政愛民,為了防備吐蕃人,維持絲綢之路,大家也算是同舟共濟了,平日里倒也不會沒事找事。

使君只要放低姿態,以刺史的身份,挨家挨戶的去求,多半還是可以有些成果的。這樣足以向朝廷交代了。

想完成秋防令根本不可能,使君也不必想太多,只要盡力就好了。無論是河西節度使還是圣人,都不會苛責使君的。”

嚴莊壓低聲音建議道。

“伱讓我想想。”

方重勇擺了擺手,他在心中猶豫,明日就要召集本地官員開會,要不要先聽聽那些人怎么說呢?

(本章完)


上一章  |  盛唐挽歌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