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了長安的外城后,劉備躊躇滿志,暗忖曹操剩下的兵馬,最多不過萬余人,僅僅依托內城和皇宮,根本不可能堅持,覆滅已指日可待。
不過,如果曹操不投降也不逃跑的話,非得劉備去硬攻,那么要想拿下內城,所需的準備時間依然是不短的——攻打外城時籌措了那么久的防御工事,在進攻內城時就得重新布置。
哪怕一些建筑材料可以重復利用,那也得花時間拆卸后挪地方重新搭建起來。而很多重型的攻城塔,不拆開是沒法推進城的,因為比城門洞都高了。
如果不拆車,那就得拆城門或者城墻,那成本更大,還不如把攻城車都拆了,然后以零件狀態運進城重新組裝起來。
所以,到了此時此刻,曹操是必死的,但劉備要確保殺曹操,再花上大半個月也是有可能的。只要曹操不投、曹軍也沒出現嘩變,劉備也沒把握在幾天內速殺對方。
不過曹操的這種逐次龜縮的姿態,也多少讓劉備有些意外,他想不明白曹操到底還在熬些什么,為什么就不肯死得痛痛快快呢?
明知道沒有翻盤希望了,硬拖多活半個月,很有意思么?還得最后再多死一萬多人,甚至有可能破壞長安的內城和皇宮,劃得來么?
至于長安的皇宮,其實劉備也不是很擔心,因為他已經定都雒陽了。長安這邊,將來注定只是作為陪都保存在那,這里的皇宮日常不會有人住。
哪怕曹操最后破壞了皇宮,將來劉備只要把外墻和其他能顯示朝廷體面的面子工程稍微修一修,不丟朝廷的臉就行了。
至于宮內那些建筑的實用性、維護得好不好,那都不重要。
所以他不太理解,曹操到底是在拖些什么。
于是趁著軍隊開始籌備圍攻內城的日子里,劉備閑著也是閑著,有一天就忍不住請教諸葛兄弟:
“曹賊之前放棄外城時倒是夠果斷,居然肯一下子拋棄一半多的兵力,只為收縮退守內城。但到了內城之后,又毫無動靜,這般拖下去,他是斷然不會有轉機的。
子瑜,孔明,你們覺得曹賊這是什么意思?他到底在想什么?難道他一開始沒想到三四萬人守不住那么大的長安城么?如果能想到,那也早該想到了。如果是真心守,他一開始就該棄車保帥才對,不該吃了大虧之后,才這般后知后覺。”
要論兵法和謀略,劉備肯定是不如曹操的。但劉備太了解曹操了,畢竟當了半輩子的敵人,所以他在這個問題上,才如此篤定。
他猜到曹操肯定另有所圖,只是還沒猜到具體圖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諸葛瑾中肯地評價道:“臣等也覺得疑惑,若說是外城剛破的第一日,曹賊倉惶撤回內城固守,或許還是想爭取個喘息之機,稍稍留兩天安排后事。
但現在內城被圍也有三五日了,曹賊明知必死,依然在這兒耗著,估計是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吧?說不定是在為曹丕拖時間?
眾所周知,曹丕還在陳倉固守,我軍派去西邊的騎兵也哨探得了最新的消息,說曹丕堵著陳倉和街亭這兩個口子。同時在隴南沿天水冀縣等處,阻擋興霸從祁山北上。
曹丕應該是試圖依托隴山、秦嶺這兩道防線,再茍延殘喘一陣子——雖說也喘不了幾個月了。或許曹操就是想給兒子多拖延一點時間吧。”
劉備摸著下巴反復琢磨了一會兒,覺得有一定道理,但估計還有別的原因,便又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放下羽扇,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不太確定地沉吟道:“曹賊依托內城,肯定是指望拿皇宮威脅我們,換點什么條件。只是他不好開口,陛下也不可能和國賊談判,所以靠猜很難猜透,就算猜透了,曹賊也不知道我們猜透了,于是只能這么耗著。”
劉備被此言啟發,才忽然意識到,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他又稍稍想了一想,反問道:“曹操不至于覺得自己還能活命吧?別說他了,就是曹丕也斷不可能活命。
他是篡漢之賊,又不是兩國交戰,還能接受投降,對稱了帝的反賊,歷來只有族滅一途。再退一萬步說,別說他稱帝了,就是那些沒稱帝的,當年他是怎么對袁熙、袁尚的?
袁紹可沒稱帝,只是與他爭霸,覆滅之后,還不是諸子盡數被殺?也就顯思賢侄(袁譚)見機得早,主動歸順朕,這才保住了性命和封侯之位。如果顯思落在他手上,肯定也被殺了。
他曹賊做得了初一,還想怪別人做十五?朕就算族滅之,也不過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并沒有增加分毫。”
劉備洋洋灑灑的先抨擊了一番,
不過對于劉備擔心的這個問題,諸葛兄弟的看法倒是出奇地一致,兄弟倆對視了一眼,然后由諸葛瑾代表發言:
“這一點陛下倒是不必擔心,曹賊有自知之明的,他肯定知道自己活不了,也知道曹丕活不了。或許,他是指望留個全尸,也可能只是想換個更體面的死法寫到史書里。”
“還有可能是希望拖住陛下不要那么快西征西域,那樣他就能多一個兒子曹彰活下來了。”諸葛亮在兄長說完后又緊接著補充了一點。
劉備立刻點評道:“想體面地死是不可能的……最多讓他轟轟烈烈一點。作為篡逆者,就算死了,被梟首傳示也是必須的,否則何以謝天下?最多留下無首的尸身,不再刻意分裂肢解,就夠對得起他了。
僅憑這一點讓步,他就得完好交出皇宮,也算是為天下最后挽回一點損失。但凡再有抵抗、損傷,連尸體都不能給他留!”
這話也只有劉備本人能說。諸葛亮見皇帝親自私下里點頭了,才能幫著往下想具體如何運作,他略一琢磨,便建議道:
“既然陛下寬宏大量,剩下的就是如何將陛下的善意轉達給曹操,還不能傷及朝廷體面。所以有些話肯定不能明著說……不若如此施為好了:
過幾日,讓云長去北門外叫陣,讓曹操別再耗著了,出來決戰,看曹操肯不肯。罵戰之時,可以讓云長出言威懾,只需這樣說……看曹操能不能領會,如果他領會了,出來一戰,那就給他個轟轟烈烈的死法。”
劉備聽了之后,立刻叫好。
但諸葛亮又補充道:“不過,要想證明陛下的胸襟,或許還要陛下做出一些其他寬宏大量的舉動,從側面印證,陛下可能需要舍棄一些前代的戰利品。
這種舉動,不用立刻就做,可以先宣揚、將來再兌現,就看陛下自己抉擇了。”
劉備不由好奇起來:“什么前代的戰利品,還能證明朕的胸襟?”
諸葛亮:“比如……臣只是打個比方,不是特指,比如光武帝中興時,曾經從綠林、赤眉手中得到過王莽的首級,一直存放至今。聽說當初董卓燒毀雒陽時,遷走了雒陽寶庫中的不少珍藏,也帶走了這個人頭。
后來先帝東歸時,自然沒法問李傕郭汜要回長安內庫的藏品,那些東西一度就在李傕郭汜手上。直到曹操滅了李傕之后,這些東西才歸了曹操。
但藏品之中,有些東西沒有實用之途,曹操也沒有轉運回許縣或雒陽,其中就包括王莽的這顆人頭。過幾日,陛下讓云長叫陣時,可以讓云長命令曹賊交出王莽的人頭、或是讓曹操親自當眾焚毀。
如此,便可示天下人‘王莽也并不稀罕’了,天下想要篡漢者多矣,但沒一個能成的。大漢還需要一顆幾百年前的死人頭作甚?陛下胸襟廣大,非凡俗可比。
而且這么做,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王莽的首級,當初也不是光武帝親自所得,王莽不是被光武帝直接滅的,光武帝是從綠林、赤眉手中輾轉弄到的首級。
而如今陛下又非出自光武一脈,乃是再次以小宗入大宗,陛下三興大漢,自有其功績,又何須再執著光武二興大漢時的遺物?
如今天下學風、道統,比之當年尊崇董仲舒時,已大不一樣。天人感應,災異之論,漸漸被駁斥,天下士人如今漸漸改信的,便是‘民有得而君德’,信的是殿興有福、首倡必譴。來多少個曹操、王莽都是一樣的。
與其同時留著王莽和曹操的人頭,不如兩個都不要。”
諸葛亮還有最后一句話沒說出來,那就是如此一來,將來劉備在面對其他“光武帝后人”的漢室宗親時,才更加游刃有余,對劉備,對其他漢室宗親,都好。
以后不會再有人覺得“我的血統比劉備離先帝更近,劉備只是靠武力三興大漢的”。
當然了,不管有沒有人這么想,劉備都不怕。但相比之下,丟掉一顆幾百年前的死人頭,也沒什么危害,或者說權衡之后,諸葛亮認為是利大于弊的。
而且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曹操肯自己出來受死的前提下。如果曹操不肯保存好皇宮出來死,那這些條件假設了也沒意義。
而如果曹操當眾焚毀了王莽的人頭,關羽也默認了,那曹操就知道:劉備連王莽的人頭都懶得收藏,何必再收藏他的呢?
這個信賴也就建立起來了。
諸葛瑾在一旁聽了這些見解,他倒也是支持的,當然他的理由有所差別。諸葛瑾畢竟是現代人的靈魂,不信那些鬼神之事,也不在乎什么人頭辟邪的封建余孽。他知道王莽的首級歷史上西晉后期八王之亂時也就燒毀了,那東西本來也沒流傳下去。
楚人問周天子九鼎輕重時,周天子的使者王孫滿都能說出“在德不在鼎”的名言,何況諸葛瑾呢。
所以他也表示了支持。
劉備見眾人意見一致,這事兒就這么過了。
數日之后的一個清晨。
曹操這幾天正宅在宮里,想著到底該殺掉哪些妾侍,以免自己死后這些女人被別人搶去分走,讓他死后多受一份恥辱。
除此之外,他就是想著,到底該如何和劉備談判,用自己主動就死換來一些條件。
結果這天一大早,突然有一個大臣跑進寢宮報急:“陛下!北門外渭水邊有敵將搦戰,單指名陛下答話,還說希望陛下應戰,以免內城玉石俱焚。”
曹操視之,乃御史中丞郗慮。
對于這個消息,曹操頗感詫異。他正在想如何和劉備達成默契,但又不好明著談判,對面居然派人搦戰了,曹操不能不懷疑是不是劉備那邊猜到了他的意圖。
但是,也可能只是想騙他出去殺了。畢竟自己在劉備眼里是篡逆者,跟篡逆者是不用講江湖道義的,直接并肩子上就是了,也沒人會指責。
曹操有點擔心,他不是怕死,只是怕白死還沒交換到要的條件。
“來者何人?”他慎重地追問了一句。
“是關羽。”郗慮連忙回答。
“是云長?那應該不會有詐了。能死在云長刀下,倒也算體面了。”曹操倒是難得沒有再多想,就吩咐備馬,開北門出去答話。
“陛下還是坐輦吧?”郗慮擔心曹操的身體扛不扛得住騎馬。
曹操卻釋然一笑:“都最后一天了,還擔心什么身體?也罷,輦也帶著,反正出城門時,必然是要騎馬的,否則后世史書會如何記載朕?坐在輦上戰死?那多不光彩!”
一刻鐘后,曹操就開了長安的北門,帶著數十騎護衛,出來答話。
對面的關羽,就站在渭水邊,關羽身邊的騎兵,也都離開他至少二十步遠,曹操看了一眼,知道自己帶不帶護衛都一樣,于是也就讓護衛都站在城門口,他自己上前。
他相信關羽是要臉的。
“玄德怎么沒親自來。”曹操走到面前,主動發問。
關羽傲然道:“陛下不和篡逆之賊答話,今日只是讓某來搦戰。曹賊,你造下多少罪孽,如今還占據長安舊宮,要不是陛下念在宮室是歷代先帝遺留,凝聚了歷代百姓血汗,王師早就將你踏平了!”
“劉備居然還會舍不得幾座廢棄的舊宮、舍不得最后再死上萬把人?朕不信,說吧,他今日讓你來,到底要勸什么。”
關羽:“陛下有旨,希望你好自為之,破宮之日,不可如當年袁術、董卓那般縱火,至于宮中遺留之物,陛下也看不上,沒有提及。包括王莽的頭顱,你要焚毀了泄憤,陛下也無所謂。”
曹操眼神一瞇,突然就明白了什么。
關羽這番話,明著是在顯示劉備的有恃無恐、豁達超然,只要保住歷代先帝和百姓血汗造下的舊宮,至于里面的東西財物,燒沒燒毀劉備根本不在意。
但是,為什么會特地提及王莽的頭顱來舉例子呢?
曹操略一琢磨,終于明白了其中深意。
劉備連王莽的人頭都不屑于保留,自然也不屑于保留他曹操的人頭了。
至于其他的,這種事情沒法公開談,但僅僅這一點引子,足以證明劉備看懂他到底在等什么了。
至少劉備身邊的諸葛兄弟看懂了。
曹操忽然縱聲大笑,良久之后,他才長出了一口氣,深深嘆道:“朕想知道一個問題,除了我們曹家人,還有誰是非死不可的?”
關羽聽了此問,心中也暗暗佩服了一下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居然料到曹操會這么問,已經提前把可以說的條件告訴他了。
關羽便如實回答:“除了曹家人以外,賈詡當年助你鎮殺董承、呂布,兩次撲滅先帝身邊的勤王之臣,罪不可赦,不論賈詡逃到天涯海角,陛下都會不惜代價追殺!
另外,司馬懿當初為你重用孫權牽線、還假借勸趙司徒舉孫權茂才,好讓你反誣趙司徒營私,三朝老臣憤懣而亡,你才得以廢三公、自立丞相!
此二人,都是你篡逆之路上的關鍵幫兇,陛下必不會容他們活路!”
曹操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今日他雖然會死,但這個消息肯定會傳出去的。子文(曹彰)肯定會警覺,不會讓賈詡跟出玉門關的。就算賈詡自己想辦法西逃,最后總能甩掉。
至于司馬懿,他倒是暫時逃去了陳倉子桓那里,不知道子桓能不能甩掉他,不過甩了也沒用,子桓是當過皇帝的,曹家下一代,也確實需要一個典范去死,否則何以泄劉備想要滅人滿門的怒火。
曹操根本不敢期待不用死兒子,只要十七個兒子別全都死絕,能僥幸逃亡留下一兩個,他就謝天謝地了。
“既如此,我軍今日自當與劉備堂堂正正一戰,也不用再守城了——哈哈,當年在滎陽,項羽可是對高祖說,天下洶洶數歲,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他不是向來自比高祖么?是不是也忌憚曹某劍術,所以要學高祖說‘吾寧斗智,不可斗力’?也罷,既然如此,云長,就由你代勞,替他一戰吧。”
曹操說著,用自己上次中風后還沒偏癱的那條手臂,抽出倚天劍來。
關羽愕然,卻沒有動,像是看笑話似地看著對方。
“覺得朕老邁,已經劍法不行了么?不屑于動手?”曹操已經徹底看開了,反而什么都敢說了,
關羽不動,他就主動策馬揮劍迎了上去。
關羽見曹操發癲,一時也拿不準,隨手一刀蕩開曹操的兵刃。曹操本就病骨支離,被格擋的巨力一反震,幾乎墜馬。
“哈哈哈,朕也算是力戰至最后一刻了。云長既是故人,朕為若德!”
“吾為若德”這四個字,是《史記.項羽本紀》里,項羽臨死前對呂馬童說的。
曹操熟讀史書,最后時刻自然能嫻熟引用。
他學著說完項羽的遺言,便大笑數聲,用倚天劍自刎。
關羽聽到背后尸體撲倒之聲,默默回馬,將還在抽搐的曹操“介錯”——當然,漢朝并沒有介錯這個詞。
關羽的刀法很精準,只剁人頭,干凈利落一招就結束了,然后抓住曹操的發髻,頭也不回地繞路提回外城。
他也不屑于跟呂馬童楊喜那般,再去分裂尸身成五塊。
PS:正文到這里,其實差不多就算完了。明后天不更,后續會寫點曹丕、曹彰、司馬懿、賈詡等人的結局,就算是大結局。
然后,我會申請完本,再以每周一兩更的速度,寫點免費番外,完本了就不收費了,所以也不保證數量。
這樣過年的時候輕松些,大概后續一個月,會稍微送大家三四萬字,直到開新書。
不出意外的話。
唉,感覺越來越迷茫沒自信了,啥也不說了。